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泽泻-白术的方剂配伍和方证规律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亚洁 赵晓锦 +1 位作者 宋咏梅 付先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97-503,共7页
目的:从药对泽泻-白术入手,以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索该类复方的配伍规律和病-证-方之间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构建历代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数据库,运用数... 目的:从药对泽泻-白术入手,以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索该类复方的配伍规律和病-证-方之间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构建历代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泽泻-白术的方剂配伍和方证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8首含泽泻-白术的方剂,涉及中药203种,临床症状240个,证型122个,疾病95种。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泽泻-白术配伍的高频中药有9味,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药组有16个;与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结论:含泽泻-白术的方剂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病机以脾虚水湿痰饮内生为主,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有共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泽泻 白术 水液病 脾虚水湿 温化法 数据挖掘 配伍规律 方证规律
下载PDF
辛丑年运气方治疗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所致难治性咳嗽
2
作者 刘颖 马君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2期118-121,132,共5页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整体恒动的观念出发,分析辛丑年运用五味子汤合备化汤治疗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DM-ILD)所致难治性咳嗽的疗效。辛丑全年,岁水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整年气化以寒湿为主。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伤肾阳...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整体恒动的观念出发,分析辛丑年运用五味子汤合备化汤治疗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DM-ILD)所致难治性咳嗽的疗效。辛丑全年,岁水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整年气化以寒湿为主。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伤肾阳,故辛丑年防治疾病应注重扶阳温中。五味子汤和备化汤是陈无择根据辛丑年运气特点所创的运气方,二者配伍具有温肾健脾散寒、温肺化痰滋阴之效,恰合辛丑年DMILD所致难治性咳嗽的病机特点,故辛丑年以其治疗该病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 难治性咳嗽 辛丑年 五运六气 五味子汤 备化汤 寒湿 扶阳温中
下载PDF
温阳降浊通络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刘雪 李庆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42-45,共4页
目的 观察温阳降浊通络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寒湿瘀滞型DKD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一般性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 目的 观察温阳降浊通络法治疗寒湿瘀滞型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寒湿瘀滞型DKD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一般性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阳降浊通络方剂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肾功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酶激活受体(PAR)、血浆黏度(PV)]水平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高于对照组的44.00%(χ^(2)=5.763,P=0.031);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CRP、MALB、BUN、SCr、Fib、PAR、PV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温阳降浊通络法治疗寒湿瘀滞型DKD的临床效果肯定,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肾功能,纠正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寒湿瘀滞型 温阳降浊通络法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从温病“先入后出,从阴引阳”理论探讨达原饮类方的中医思维
4
作者 唐嘉伟 尚懿纯 《四川中医》 2024年第8期28-31,共4页
达原饮为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首创,在瘟疫盛行之时,其影响范围遍布全国,吴又可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温疫论》一书,其中达原饮可称众方之首。后世温病学派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众多医家,灵... 达原饮为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首创,在瘟疫盛行之时,其影响范围遍布全国,吴又可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温疫论》一书,其中达原饮可称众方之首。后世温病学派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众多医家,灵活变通,对达原饮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创新。本文通过分析达原饮及其变方的用药逻辑,以此为例提出温病学派用药规律的创新性认知,即“先入后出”、“从阴引阳”为主的用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原饮 先入后出 从阴引阳 膜原 温疫论 疫病 湿热阻遏 三焦分消
下载PDF
南宋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中医治疫特色
5
作者 徐熙圣 张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南宋浙江有42个疫病之年,疫病频度为27.63%,总体上表现为南宋中期疫病最频繁。春夏季节为疫病多发期,86.05%的疫病发生在春夏季节。疫病分布集中在杭州、温州等滨湖沿海人烟稠密地区。南宋浙江医家擅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以运气学或五行分类疫病,在方药上重用辛温燥湿之药祛湿化浊,兼用顾护正气之品扶正祛邪。[结论]南宋浙江疫病频发,医家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对中医疫病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浙江 疫病 时空特征 运气 辛温燥湿 温中健脾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固元灸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庆倩 方方 +2 位作者 李志浩 符运红 冯俊武 《全科护理》 2024年第20期3807-3810,共4页
以固元灸为中心,从其调补气血、温补肾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面阐述了固元灸在慢性肾脏病病人中的应用,以期为改善慢性肾脏病病人精神状态、提升生活品质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为扩大固元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固元灸 慢性肾脏病 调补气血 温补肾阳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 综述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7
作者 甄洪亮 王瑛 刘贤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36-738,共3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45例)和中药组(4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等,每日1次;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45例)和中药组(4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等,每日1次;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半年后随访痊愈病例的复发率。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6%,中药组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选25例患者测定治疗前后CRP水平,温针灸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6.47±7.11)mg/L、(5.98±2.29)mg/L,中药组分别为(16.32±8.19)mg/L、(8.63±2.41)mg/L,两组治疗后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温针灸组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随访23例,复发2例;中药组随访9例,复发2例。结论: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并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疗法 慢性病 盆腔炎性疾病 寒湿
下载PDF
范冠杰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锦明 田滢舟 +6 位作者 张鹏 王丘平 温建炫 吴露露 宋薇 赵玲 范冠杰(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679-682,共4页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外感湿热邪气”,其对应的核心证素为“口干不欲多饮,纳食不多,头重如裹,昏蒙眩晕,脘腹胀满,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临证时若疾病存在湿热邪实内蕴的核心证素,均可灵活使用“三仁汤”,只要动态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做到因“候”施药,则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仁汤 湿温病 太阴脾虚 湿热蕴结 范冠杰
下载PDF
湿温病源流考 被引量:9
9
作者 姜德友 吴佳姝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8期1397-1400,1408,共5页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湿温病禁忌证,沿用至今。考察湿温病源流,有助于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准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病名 病因病机 治法 禁忌 源流
下载PDF
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温病用药异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连宇 黎又乐 +1 位作者 刘倩 赵岩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χ~2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χ~2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朴、杏仁、滑石、泽泻、半夏、薏苡仁、白术、苍术等10味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杏仁、滑石、泽泻3味药物的使用中叶天士要多于薛生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药物配伍方面,叶、薛二家均喜用茯苓-陈皮-厚朴;不同的是叶天士还喜用黄芩-黄连、猪苓-泽泻、滑石-竹叶-杏仁等配伍,而薛生白使用较多的是杏仁-厚朴-白豆蔻、陈皮-白术-茯苓、厚朴-茯苓-陈皮-草果等配伍。结论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均遵行了《内经》的治湿原则,另外叶氏的常用配伍也体现了其"总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用药特色,而薛氏的用药则体现了其"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的认识,治疗以中焦阳明、太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薛生白 湿热类温病 用药特点
下载PDF
中山地区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婷婷 赖海标 +5 位作者 缪灿铭 缪英年 孟繁甦 曾建峰 陈星谕 李乐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9期155-158,162,共5页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地区66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症状、舌脉、治则治法、中药处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中山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湿温病范畴,病因多为湿温之邪侵袭肺脾,治疗上通过辨证论治,运用符合中山特色的协定方,...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地区66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症状、舌脉、治则治法、中药处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中山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湿温病范畴,病因多为湿温之邪侵袭肺脾,治疗上通过辨证论治,运用符合中山特色的协定方,配合岭南特色中草药的加减,大大提高同期治愈率及危重症救治成功率。同时运用特色预防方,积极开展治未病,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温 中山地区 防治 中医药
下载PDF
《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真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核心内涵。苦泄法与开泄法的运用当以“邪聚中焦,胃气壅滞”为辨证关键,以“苦辛并用,给邪以出路”为治疗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析二法的区别要点,审慎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在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性胸膜炎、干燥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胃痞病 苦泄法 开泄法 湿热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下载PDF
基于“湿温”探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翔 杜念龙 盛国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9-731,共3页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发病途径、发病特点等方面与湿温病相似,其发展特点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黄疸前期,病变在卫分;黄疸期,病位多在气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可按内陷营、血分辨证。从湿温认识急性(...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病因、发病途径、发病特点等方面与湿温病相似,其发展特点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黄疸前期,病变在卫分;黄疸期,病位多在气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可按内陷营、血分辨证。从湿温认识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卫气营血 辨证
下载PDF
化瘀温经利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春丽 李伟莉 +2 位作者 程红 沈玉莲 张红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化瘀温经利湿中药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regulative T cells,Treg)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瘀温经利湿中药治疗组20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两组均以1个月为... 目的观察化瘀温经利湿中药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regulative T cells,Treg)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瘀温经利湿中药治疗组20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对症状出现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的数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eptide,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和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SR、CRP及症状出现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化瘀温经利湿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促进免疫调节,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化瘀温经利湿法 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彭胜权辨治湿温验案1则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征淼 陈晶 +1 位作者 杨德福 林兴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7期8-9,共2页
关键词 湿温病 中医疗法 医案 彭胜权
下载PDF
化瘀温经利湿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流变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春丽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观察化瘀温经利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变、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化瘀温经利湿中药和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关中医症状的... 目的观察化瘀温经利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变、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化瘀温经利湿中药和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关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流变指标,细胞因子IL-1、IL-1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腹痛、带下症状(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血瘀阳虚湿盛症状如腹痛、腰膝酸软、纳差食少、大便稀溏、乏力畏寒等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降低IL-1,升高IL-10,但治疗组的上述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温经利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作用优于单纯使用抗菌素,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抗炎、改善微循环和免疫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 活血祛瘀 温经 利湿 血液流变学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基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晓青 王春 +7 位作者 陈高 蔡可可 聂玲辉 黎飞猛 于超月 金振维 田军章 黎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225-228,271,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该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该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入病例20例,本地病例16例,分析全部病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特点。结果: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45岁,以男性居多,55.56%的患者为外地输入病例,44.44%的患者为本地感染病例。全部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和邪热壅肺型为主,分别占44.44%和38.89%;91.67%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72.22%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其中输入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为主,占65.00%,100%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55.00%呈现“热”的病理特点;本地病例证型以邪热壅肺为主,占56.25%,93.75%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81.25%呈现“湿”的病理特点。结论:本次疫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属于以湿邪和热邪为主导的“湿热疫”,病机特点为湿热并重;输入性病例多表现为以湿邪为患的“湿疫”,有化热的趋势和倾向,病机特点为湿重于热;本地病例多表现为以热邪为主的“温热疫”,病机特点为热重于湿。此次新冠肺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疫性的可能,辨证和治疗要遵守三因制宜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证候 岭南地区 疫性 湿热疫 温热疫 湿邪郁肺 邪热壅肺
下载PDF
李桂贤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经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锐 古展鑫 +2 位作者 卢梦月 刘华盛 李桂贤(指导)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3期54-56,共3页
李桂贤教授从湿温论治不明原因反复发热,注重利湿化浊,分消湿热毒邪,常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可覆杯而愈。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湿温病 甘露消毒丹 李桂贤
下载PDF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被引量:4
19
作者 毛以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5-7,共3页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湿温病 附子
下载PDF
中药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寒湿瘀滞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坤 李娜娜 +1 位作者 谭文举 韩雯雯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2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寒湿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1月在本科就诊的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西药组60例,中药组60例。西药组给予奥硝唑栓... 目的:研究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寒湿瘀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1月在本科就诊的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西药组60例,中药组60例。西药组给予奥硝唑栓塞阴道治疗,中药组给予自拟中药内服方联合外治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的累积治愈率、临床治愈时阴道微生态失衡率、累积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3个疗程后的累积治愈率分别为80.00%、75.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阴道微生态失衡率分别为52.08%、15.5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治愈后3个月内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1.6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方联合外治法治疗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寒湿瘀滞证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降低临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 寒湿瘀滞证 温阳祛湿化瘀方 奥硝唑 阴道微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