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丹尼尔·德隆达》的犹太景观与民族认同
1
作者
赵婧
宁瑞琴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48-155,172,共9页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因犹太主题引发了学界颇多争议,但却体现了小说家同情弱势民族,并通过书写犹太族群的生存状态,思考民族身份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深刻用意。该文本立足日常生活...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因犹太主题引发了学界颇多争议,但却体现了小说家同情弱势民族,并通过书写犹太族群的生存状态,思考民族身份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深刻用意。该文本立足日常生活,将经验事实与超验情感相结合,扩充了对现实景观的想象图景。人文景观作为特殊文化符号,隐喻其所关联主体的集体记忆。其中,犹太教堂景观有助于溯源犹太传统宗教,而犹太市井反映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情状。通过这些人文景观,小说阐释了流散英国之犹太族群的民族想象与集体认同。同时,小说寄予了艾略特对建立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之希冀。因此,其景观书写不仅具备文学审美价值,更诠释了小说家的政治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德隆达》
景观
犹太民族
民族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乔治·艾略特研究新热点——《丹尼尔·德容达》及其研究述评
被引量:
2
2
作者
牛红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45-49,共5页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美评论界对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容达》的看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它的评论也已成为西方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对此,国内评论家尚未加以认真关注。对这部长久以来被国人忽略的杰作及其评论...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美评论界对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容达》的看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它的评论也已成为西方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对此,国内评论家尚未加以认真关注。对这部长久以来被国人忽略的杰作及其评论进行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个课题在当前的动态加以分析,将填补国内艾略特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新热点
《丹尼尔·德容达》
述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如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是处于创作巅峰时的一次大胆创新。艾略特第一次将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心和更为宏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升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小说中精湛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的运用...
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是处于创作巅峰时的一次大胆创新。艾略特第一次将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心和更为宏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升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小说中精湛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的运用、反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开放式的结局等实验性表现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现代性。《丹尼尔·德隆达》的成功预示着艾略特的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犹太主题
心理分析
实验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丹尼尔·德隆达》中女性人物的双重象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黄如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0-54,共5页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女性人物
象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丹尼尔·德龙达》中的情感结构
5
作者
丁光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F·R·利维斯认为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格温德林的部分壮观动人,而丹尼尔·德龙达那一半糟糕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文章将以雷蒙德·威廉斯"情感结构"理论对小说做进一步的探讨,指...
F·R·利维斯认为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格温德林的部分壮观动人,而丹尼尔·德龙达那一半糟糕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文章将以雷蒙德·威廉斯"情感结构"理论对小说做进一步的探讨,指出格温德林和丹尼尔·德龙达恰恰是乔治·爱略特匠心独具的安排。小说中两个人物的鲜明对照,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泛起的情感结构,两种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结构
丹尼尔·德龙达
格温德林
对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丹尼尔·德隆达》中的两性对抗
6
作者
黄如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乔治獉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两性之间的对抗贯穿始终,然而渲染对抗并不是艾略特的目的,她只是借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性进行剖析,对社会进行鞭笞。本文以小说中三个主要家庭中存在的两性对抗...
在乔治獉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两性之间的对抗贯穿始终,然而渲染对抗并不是艾略特的目的,她只是借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性进行剖析,对社会进行鞭笞。本文以小说中三个主要家庭中存在的两性对抗及其隐喻性为切入点,深究其形成的根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犹太宗教观等几个层面分析两性意识形态矛盾的形成因素,探讨物质化社会进程中人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成长与社会文明的整体演进之间的关系,从而阐释小说的深刻意蕴,揭示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德隆达》
两性
对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丹尼尔·德龙达》对非利士主义的批判
7
作者
徐颖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1,共5页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德龙达》
非利士主义
光明之子
希伯来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自我到非我——《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心智培育之路
被引量:
4
8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西方学界忽视了乔治·艾略特小说艺术和她文化思想的一个具体结合点,即心智培育这一主题思想及其艺术呈现。关于"心智培育"的主张,散见于英国众多文学家的笔端,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其中有着艾略特的重要影响,而她的&qu...
西方学界忽视了乔治·艾略特小说艺术和她文化思想的一个具体结合点,即心智培育这一主题思想及其艺术呈现。关于"心智培育"的主张,散见于英国众多文学家的笔端,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其中有着艾略特的重要影响,而她的"天鹅绝唱"《丹尼尔·德隆达》可谓重中之重。小说叙述者给美德下了一个空前简洁的定义:美德即非我的自我。在艾略特的笔下,同情心是从自我走向非我的必由之路;"同情"既属于认知/审美范畴,又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席勒。在《丹尼尔·德隆达》中,"听"就是同情,关德琳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听力"的转变。通过关德琳的故事,艾略特点明了心智培育/文化生活的两个基本前提:爱心和知识。更值得称道的是,艾略特把二者看成互相交织的结合体,她笔下的知识教育不仅是智育和美育,同时还是德育。关德琳走出自我的每一步,都和自尊心被撕痛有关。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从羞耻心转向同情心(走出自我),还要耐得住痛才行。小说中还值得留心的是"去除所学"一词。许多提倡教育/心智培育的书籍只强调学习,而艾略特却把"去除所学"放在了首位,这样的悖论堪称一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心智培育
自我
非我
同情心
倾听
羞耻心
原文传递
《丹尼尔·德龙达》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想象
9
作者
徐颖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51,共10页
十字军东征圣战蕴含了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以皈依之名而行的劫掠。在《丹尼尔·德龙达》中,乔治·爱略特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指涉,将小说中并置的"英国情节"与"犹太情节"颇有意味地关联起来。爱略特先是...
十字军东征圣战蕴含了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以皈依之名而行的劫掠。在《丹尼尔·德龙达》中,乔治·爱略特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指涉,将小说中并置的"英国情节"与"犹太情节"颇有意味地关联起来。爱略特先是在英国情节部分讽刺了基督徒对十字军圣战历史的集体想象,解构了圣战宏大叙事掩盖下的帝国形态,揭示出英国这个基督教国家的自大和狂妄;在犹太情节部分,她又通过莫迪凯和德龙达的回忆,再现了十字军东征迫害犹太人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反而使犹太人坚定了回归历史传统的信念。文章还结合维多利亚语境讨论德龙达"回到耶路撒冷"朝圣的深意,作者借此表达了促使基督教文化复返希伯来精神传统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德龙达》
十字军东征
历史想象
集体记忆
希伯来精神
原文传递
题名
《丹尼尔·德隆达》的犹太景观与民族认同
1
作者
赵婧
宁瑞琴
机构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48-155,17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乔治·艾略特小说的日常生活书写与民族认同研究”(18BWW048)
文摘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因犹太主题引发了学界颇多争议,但却体现了小说家同情弱势民族,并通过书写犹太族群的生存状态,思考民族身份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深刻用意。该文本立足日常生活,将经验事实与超验情感相结合,扩充了对现实景观的想象图景。人文景观作为特殊文化符号,隐喻其所关联主体的集体记忆。其中,犹太教堂景观有助于溯源犹太传统宗教,而犹太市井反映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情状。通过这些人文景观,小说阐释了流散英国之犹太族群的民族想象与集体认同。同时,小说寄予了艾略特对建立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之希冀。因此,其景观书写不仅具备文学审美价值,更诠释了小说家的政治思想倾向。
关键词
《丹尼尔·德隆达》
景观
犹太民族
民族认同
Keywords
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
landscapes
Jews
national identity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乔治·艾略特研究新热点——《丹尼尔·德容达》及其研究述评
被引量:
2
2
作者
牛红英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45-49,共5页
文摘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英美评论界对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容达》的看法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它的评论也已成为西方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对此,国内评论家尚未加以认真关注。对这部长久以来被国人忽略的杰作及其评论进行介绍和梳理,并对这个课题在当前的动态加以分析,将填补国内艾略特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新热点
《丹尼尔·德容达》
述评
Keywords
George Eliot
new focus
daniel deronda
review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黄如敏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文摘
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是处于创作巅峰时的一次大胆创新。艾略特第一次将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心和更为宏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升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小说中精湛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的运用、反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开放式的结局等实验性表现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现代性。《丹尼尔·德隆达》的成功预示着艾略特的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犹太主题
心理分析
实验性
Keywords
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
Jew theme
psychological analyses
experimental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丹尼尔·德隆达》中女性人物的双重象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黄如敏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0-54,共5页
文摘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女性人物
象征
Keywords
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
character
symbol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丹尼尔·德龙达》中的情感结构
5
作者
丁光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出处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基金
浙江大学董氏基金会基金项目
文摘
F·R·利维斯认为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格温德林的部分壮观动人,而丹尼尔·德龙达那一半糟糕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文章将以雷蒙德·威廉斯"情感结构"理论对小说做进一步的探讨,指出格温德林和丹尼尔·德龙达恰恰是乔治·爱略特匠心独具的安排。小说中两个人物的鲜明对照,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泛起的情感结构,两种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对比。
关键词
情感结构
丹尼尔·德龙达
格温德林
对比
Keywords
structure of feeling
daniel deronda
Gwendolen contrast
分类号
I207.3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丹尼尔·德隆达》中的两性对抗
6
作者
黄如敏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4-79,共6页
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乔治.艾略特动态发展的女性主义思想"(JA13245S)
文摘
在乔治獉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两性之间的对抗贯穿始终,然而渲染对抗并不是艾略特的目的,她只是借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性进行剖析,对社会进行鞭笞。本文以小说中三个主要家庭中存在的两性对抗及其隐喻性为切入点,深究其形成的根源,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犹太宗教观等几个层面分析两性意识形态矛盾的形成因素,探讨物质化社会进程中人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成长与社会文明的整体演进之间的关系,从而阐释小说的深刻意蕴,揭示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
《丹尼尔·德隆达》
两性
对抗
Keywords
daniel deronda
both sexes
antagonism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丹尼尔·德龙达》对非利士主义的批判
7
作者
徐颖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1,共5页
基金
2015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科研项目"乔治.爱略特中后期小说中两希文化传统的融合"(3262015T5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关键词
《丹尼尔·德龙达》
非利士主义
光明之子
希伯来精神
Keywords
daniel deronda
Philistinism
Children of Light
Hebraism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自我到非我——《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心智培育之路
被引量:
4
8
作者
殷企平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项目批号:12&ZD17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西方学界忽视了乔治·艾略特小说艺术和她文化思想的一个具体结合点,即心智培育这一主题思想及其艺术呈现。关于"心智培育"的主张,散见于英国众多文学家的笔端,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其中有着艾略特的重要影响,而她的"天鹅绝唱"《丹尼尔·德隆达》可谓重中之重。小说叙述者给美德下了一个空前简洁的定义:美德即非我的自我。在艾略特的笔下,同情心是从自我走向非我的必由之路;"同情"既属于认知/审美范畴,又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席勒。在《丹尼尔·德隆达》中,"听"就是同情,关德琳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听力"的转变。通过关德琳的故事,艾略特点明了心智培育/文化生活的两个基本前提:爱心和知识。更值得称道的是,艾略特把二者看成互相交织的结合体,她笔下的知识教育不仅是智育和美育,同时还是德育。关德琳走出自我的每一步,都和自尊心被撕痛有关。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从羞耻心转向同情心(走出自我),还要耐得住痛才行。小说中还值得留心的是"去除所学"一词。许多提倡教育/心智培育的书籍只强调学习,而艾略特却把"去除所学"放在了首位,这样的悖论堪称一绝。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心智培育
自我
非我
同情心
倾听
羞耻心
Keywords
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ind
self
not-self
sympathy
listen
sense of shame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丹尼尔·德龙达》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想象
9
作者
徐颖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51,共10页
基金
2018年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科研项目"乔治.爱略特小说宗教隐喻与文化研究"(3262018T42)
文摘
十字军东征圣战蕴含了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以皈依之名而行的劫掠。在《丹尼尔·德龙达》中,乔治·爱略特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指涉,将小说中并置的"英国情节"与"犹太情节"颇有意味地关联起来。爱略特先是在英国情节部分讽刺了基督徒对十字军圣战历史的集体想象,解构了圣战宏大叙事掩盖下的帝国形态,揭示出英国这个基督教国家的自大和狂妄;在犹太情节部分,她又通过莫迪凯和德龙达的回忆,再现了十字军东征迫害犹太人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反而使犹太人坚定了回归历史传统的信念。文章还结合维多利亚语境讨论德龙达"回到耶路撒冷"朝圣的深意,作者借此表达了促使基督教文化复返希伯来精神传统的愿望。
关键词
《丹尼尔·德龙达》
十字军东征
历史想象
集体记忆
希伯来精神
Keywords
daniel deronda
Crusad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collective memory
Hebraism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丹尼尔·德隆达》的犹太景观与民族认同
赵婧
宁瑞琴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乔治·艾略特研究新热点——《丹尼尔·德容达》及其研究述评
牛红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
黄如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丹尼尔·德隆达》中女性人物的双重象征
黄如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丹尼尔·德龙达》中的情感结构
丁光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丹尼尔·德隆达》中的两性对抗
黄如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丹尼尔·德龙达》对非利士主义的批判
徐颖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自我到非我——《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心智培育之路
殷企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4
原文传递
9
《丹尼尔·德龙达》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想象
徐颖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