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Walden
1
作者 袁鸿燕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2期177-179,183,共4页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detailed and in- depth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Thoreau loves and returns to nature. His viewing"man 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e... This thesis aims at providing a detailed and in- depth study of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Henry David Thoreau'Walden. Thoreau loves and returns to nature. His viewing"man 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echoes Daoism's"identification of the self with nature"; Thoreau's stressing a simple life style is identified with Daoist's returning to simplicity; water is frequently cited in Walden as an image, which strikingly resembles some chapters of Tao Te Ching. Thoreau repeatedly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in quietude, which is also expressed in Tao Te Ching. These are but a few examples to show strik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thoughts reflected in Walden and those preached by Daoism. The book Walden is a manifest demonstration of Daoism. This writing intends to take a minute and comparative look at Daoism elements embodied in Wal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EAU WALDEN LAOZI daoism Tao Te Ching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2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学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下载PDF
生命美学视域下道教动物观念管窥
3
作者 李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动物与人一样,是与宇宙同构的生命,是活生生的灵性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强化和凸现了道教的生命观念。道教对于生命的追求、对于生命困境的突破与超越也由此获得了审美属性,成为一种切身而真实的生命美学体验。以生命美学的跨学科视... 动物与人一样,是与宇宙同构的生命,是活生生的灵性的存在。“动物”的存在,强化和凸现了道教的生命观念。道教对于生命的追求、对于生命困境的突破与超越也由此获得了审美属性,成为一种切身而真实的生命美学体验。以生命美学的跨学科视角来看,在道教观念中,动物首先是“灵异”的生命,比人更加灵活、灵动,具有超长的寿命和变化的能力,还能成为代言神意和引导升仙的重要媒介。其次,动物也是“物化”的生命。人与宇宙万物的同源性以及道教的生态平等观念不仅是人物互化的前提,也为庄子“物化”论带来了全新的诠释,呼应了中国美学的生命主题。第三,动物还是“承负”的生命。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而表现的“承负”观既与道教对“善”的认识密切相关,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显示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体验、道教思想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以及对中华民族伦理价值的强烈认同。总之,动物的生命活动及道教以动物为中心进行的生命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了道教的神圣观念、环境伦理与审美情感。在进行宗教秩序建构的同时,道教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关于生命的原则也极大地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道教 动物观念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4
作者 宋伟 王庆全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现代化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赋予”的辩证关系,因而,脱离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无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现代化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赋予”的辩证关系,因而,脱离现代化历史语境,就无法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难以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现代性转换”。从文化哲学视域看,“创新自觉”需要“文化自觉”和“哲学自觉”,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与中国生命哲学智慧的会通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高度契合的哲学基础与阐释视域。从现代性理论视域看,在20世纪现代性反思中,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成为补救西方现代性缺欠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为现代视域,重新阐释儒道美学的精神实质、生存智慧与审美境界,才可能赋予传统以现代意义,真正实现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艺术精神 儒道互补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论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5
作者 谭玉龙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判断正是“神明”的功能之一,故“道”成为审美判断之基;另一方面,它在论述不同问题时提及的美丑(恶)具有不同的所指,呈现出多义性和模糊性,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人应该以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的态度进行美丑判断。此外,《黄帝四经》还认为对艺术、美色等的欣赏都与“欲”相关,但欣赏艺术、美色等并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祸,带来灾祸的是对艺术、美色等的过度享乐。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战国黄老道家美学思想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无不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相关,其目的是实现“善治美政”,体现出现实性和介入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黄老道家 美学思想 美丑观 艺术论
下载PDF
《庄》《韩》寓言艺术的道家源头
6
作者 张耀 方勇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7,共12页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数量远超其他先秦典籍,庄、韩皆热衷使用寓言,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皆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一方面,使用寓言故事的习惯体现了以话语接受者为中心的交流理念,庄子、韩非在言说时都倾向于虚己而因顺于...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数量远超其他先秦典籍,庄、韩皆热衷使用寓言,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两人皆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一方面,使用寓言故事的习惯体现了以话语接受者为中心的交流理念,庄子、韩非在言说时都倾向于虚己而因顺于对方,这种道家处世原则正匹配寓言这种交流手段。另一方面,寓言故事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道理,庄子、韩非所欲表达的“道”都是变动不居、难以用概念界定之观点,这种具有道家色彩的“道”有待于寓言化的说理方式来表现。而庄子以德解道与韩非以理解道的路径差异,也促成了两人寓言的风格差异。以寓言说理的现象在汉代不复战国时盛况,这亦与此时儒家经书升格、道家逐渐边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韩非子》 寓言 道家
下载PDF
吕本中《春秋》思想研究
7
作者 赵洪彪 陈良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2,63,共7页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 结合吕本中著述内容可确证《春秋集解》援引“吕氏曰”中的“吕氏”为吕本中。吕本中作为宋代以道学解经的先驱,对《春秋》见解独到。吕本中治《春秋》反对汉代考辨及以意解经,主张以道学解经、引经解经。其对天命、修养论等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道学向理学的进一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春秋》 道学
下载PDF
中国茶文化中的水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江铖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茶文化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道教正一派在敦煌地区的流传——以敦煌莫高窟所见斋醮榜文为中心
9
作者 段鹏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够的敦煌莫高窟清代、民国时期斋醮榜文,既是道士在莫高窟为民众建醮的文本遗存,也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史乃至近代中国道教史的新资料。榜文中“正乙弟子”“安西直隶州敦煌县”等系列文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莫高窟游... 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够的敦煌莫高窟清代、民国时期斋醮榜文,既是道士在莫高窟为民众建醮的文本遗存,也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史乃至近代中国道教史的新资料。榜文中“正乙弟子”“安西直隶州敦煌县”等系列文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莫高窟游人题记中“正乙弟子”等文字均可证明,当时敦煌地区道教正一派一直在流传并有斋醮仪式等活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道教 斋醮榜文 正一派
下载PDF
汉晋“仙”观念之流变考
10
作者 龙泽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魏晋 方仙道 道教 葛洪
下载PDF
全真道与元明清社会的文化消费
11
作者 宋学立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伴随着全真道的传承发展,全真话题广泛见诸于元明清时期的史志、戏剧、仙传、小说等作品,成为教俗两界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本。在上述多种文化载体中,全真道的形象开始发生嬗变:全真道士的身份发生了由凡而仙的变化,在“正本清源”的旗号... 伴随着全真道的传承发展,全真话题广泛见诸于元明清时期的史志、戏剧、仙传、小说等作品,成为教俗两界文化消费的重要资本。在上述多种文化载体中,全真道的形象开始发生嬗变:全真道士的身份发生了由凡而仙的变化,在“正本清源”的旗号下演义、歪曲全真教史的情况不绝于书。这既是元明清文化消费接纳全真道的过程,亦是全真道深度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民间化是全真道与三朝文化消费互动的一大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文化消费 全真形象
下载PDF
论清华简《畏天用身》中的墨学精神
12
作者 刘成群 段乐千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98-104,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荀学、黄老之学相关联,但深入研究,可发现《畏天用身》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命由身定”的特点。与儒家天命观的宿命意味不同,墨学的天人关系表现出人义统天的倾向,《畏天用身》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倾向应该... 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荀学、黄老之学相关联,但深入研究,可发现《畏天用身》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命由身定”的特点。与儒家天命观的宿命意味不同,墨学的天人关系表现出人义统天的倾向,《畏天用身》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倾向应该源出于墨学。宋钘、尹文之学作为墨学与黄老之学的混合,具有尊“心”的特点;《畏天用身》同样尊“心”,并混合黄老,上达墨,下启荀,作为典型案例展示了墨学精神向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渗透与融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墨学 黄老之学 荀学
下载PDF
秦汉时期“一”的图像与天下秩序: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中心
13
作者 李秋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道家文本中的“一”往往被视为与“道”相同或者谓述“道”的概念,但在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代表的秦汉黄老学中,“一”有其独立的意涵与作用,而这又与对“天下秩序”的理解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将道家的宇宙论... 道家文本中的“一”往往被视为与“道”相同或者谓述“道”的概念,但在以《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代表的秦汉黄老学中,“一”有其独立的意涵与作用,而这又与对“天下秩序”的理解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将道家的宇宙论和阴阳术数思想结合,构建起一个以“一”为起点,以“数”为间架的宇宙体系。在这一宇宙体系中,万物相互关联、贯通、互为一体。在政治语境中,通过修身使自我转化为“一”被视为最高级的政治智慧。因为成为“一”的统治者能与事物一体相连、志意相通,并提供事物以自发实现完满与和谐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淮南子》 黄老 天下秩序
下载PDF
儒诗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分析
14
作者 崔锁江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6-53,共8页
儒诗在广义上包括中国古代一般文人创作的以儒学为主题的诗歌。狭义的儒诗则是儒者创作的诗歌。其内涵可以划分为景物、志行、道学、心性、颂圣等五大主题。道学诗给人造成刻板印象,被看作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儒诗。儒诗的基本形态深受儒... 儒诗在广义上包括中国古代一般文人创作的以儒学为主题的诗歌。狭义的儒诗则是儒者创作的诗歌。其内涵可以划分为景物、志行、道学、心性、颂圣等五大主题。道学诗给人造成刻板印象,被看作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儒诗。儒诗的基本形态深受儒家诗学的影响,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各自的儒学思想,在诗歌文学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诗 儒学 儒者 道学 诗学
下载PDF
The Symbolism of the Body in Daoism
15
作者 CHENG Les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1期54-71,共18页
The body is the center of Daoist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being the carrier of feelings, experiences, and actions, it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us meanings. What is impor... The body is the center of Daoist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being the carrier of feelings, experiences, and actions, it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us meanings. What is important here is how it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pringboard for practitioners seeking either to obtain the ideal state of being or acquire transcendent powe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as a symbol in Daoism, and analyzes its corresponding implications. I attempt to do this through a close textual reading of Daoist texts and a critical review of previous academic work on the Daoist conception of body. Within Daoism, the body is neither some physical object, nor a spirit-flesh hybrid that is the subject of theological reflection. It is the vehicle to immortality, and is in itself a small pantheon to be discovered and promoted. As such, it is an open and rich symbol that both generates and integrates mean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The symbol of the body not only brings together diverse meanings, but it also provides a conduit through which these meanings are expressed. After taking on religious meaning, the body comes to actualize its potentiality through Daoist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oism SYMBOL SYMBOLISM BODY
原文传递
《度人经》异文考辨
16
作者 刘琪 《现代语文》 2024年第3期19-26,共8页
《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供养—供奉”... 《度人经》是东晋末年道教灵宝派的重要经典,对中古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度人经》版本众多,异文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三类: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修辞性异文。对勘整理其异文条目,对“德”“層—嶒—■”“供养—供奉”等18条重要异文进行考辨,勘定异文是非,辨析异文字际关系和意义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度人经》在校勘整理与释读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道经语言研究和道教文献整理提供可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人经》 异文 校勘性异文 用字性异文 修辞性异文 道教
下载PDF
The Encounter of Christianity and Daoism in Philippe Couplet's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17
作者 HUANG Mei T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615-624,共10页
The book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 published by the Jesuit Philippe Couplet in 1687, aimed at spreading 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EuroPe. Its publication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and wa... The book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1, published by the Jesuit Philippe Couplet in 1687, aimed at spreading Confucian thought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EuroPe. Its publication caused an enormous sensation and was highly valued by the King of France, Louis XIV. The descrip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 history, and religions, including three important Latin translations of Confucian works (namely, Ta hio-Liber Primus: Scientiae Sinicae [Daxue], Liber Secundus: Chum yum [Zhongyong], and Liber Tertius: Lun Yu [Lunyu]), in addition to some missionary works of the Jesuits, was of great value for Europe at the time.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work, Confucianism 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into Europe and treated as an eastern counterpart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The book became a fundamental source for Europeans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In order to evangelize in China, the Jesuits made an effort to accommodate Confucian thought within Catholicism. As part of this strategy, Daoism and Buddhism were marginalized and treated as false philosophies. In spite of this, Philippe Couplet described Daoism in his Brevis Notitia Sectae: Li lao kiun Philosophi. Although his understanding of Daoism was not far from that of Matteo Ricci, Couplet, however, did recognize Lao Zi as a philosopher, something which Ricci never did.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uplet's description of Daoism as Daoism transmitted to Europe in the a means of investigating the first image of 17^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daoism Philippe Couplet Jesuit missionaries in China
原文传递
Cosmic Justice and Sanctioned Violence:The Huangdi Yinfujing and the Legitimacy of War in Religious Daoism
18
作者 Ellen Y.Zhang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2,共10页
《黄帝阴符经》或《阴符经》是道教传统中一部极为主要的文本。虽然文本作者不详,而且篇幅短小、语义晦涩,但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当作奇书,引发多种注释与解读:内丹修炼抑或兵家谋略。本文以(唐)李荃注释本为主,阐述《阴符经》有关阴阳、... 《黄帝阴符经》或《阴符经》是道教传统中一部极为主要的文本。虽然文本作者不详,而且篇幅短小、语义晦涩,但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当作奇书,引发多种注释与解读:内丹修炼抑或兵家谋略。本文以(唐)李荃注释本为主,阐述《阴符经》有关阴阳、生杀、机时、五贼、三盗等所涵盖的道家/道教的本体-宇宙观,并以此论述就有关暴力与战争议题所展示的道教伦理观。笔者认为,《阴符经》在重玄思辨中,强调道教"治身治国"的理念,其暗含的"义战"思想亦带有一定的黄老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GIOUS daoism Huangdi Yinfujing War Peace
原文传递
The Forerunner of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amanism and Primitive Daoism─Also on “Yellow Turban”and “Yellow God Yuezhang”
19
作者 方诗铭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1期142-152,222,共12页
关键词 and Yellow Turban Yellow God Yuezhang Also on The Forerunner of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amanism and Primitive daoism
原文传递
Mysticism and Peace of Mind: Reflections on Tugendhat and Daoism
20
作者 Mario Wenn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4期554-571,共18页
Philosophical mysticism is irrational union with a transcendent reality often understood as involving an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assumption by examining the universal and rational potentials of mysticism. Drawing o... Philosophical mysticism is irrational union with a transcendent reality often understood as involving an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assumption by examining the universal and rational potentials of mysticism. Drawing on Ernst Tugendhat's interpretation of mysticism as an overcoming of egocentricity and a pursuit of peace of mind, it focuses on philosophical Daoism as a distinctive form of mysticism that emphasizes the rationality of stepping back from one's excessive volitional attachments in light of the validity of other perspectives. Mysticism, thus conceived, has a distinctive potential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religious revelation or ineffable experience. Its genuine appeal consists in stepping back from oneself and one's desires, even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peace of m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TICISM PERSPECTIVISM peace of mind daoism Tugendha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