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海德格尔思想之“Dasein”概念的翻译窘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0,共6页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 如何理解并翻译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是一个难题,特别地,当海德格尔宣称"‘Dasein'是不可译的",这就将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推向了一个窘迫境地。何以不可译?不仅因为海德格尔对此词的赋义迥然有别于其传统含义,更是因为Dasein一词的意义乃是理解海德格尔整体思想路径的关键。若能对此有所领悟,则我们就能从此翻译窘境中看到其中隐藏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实存 存在论差异
下载PDF
Dasein与Man: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人学思想辨异
2
作者 韩欲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5,共4页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MAN 符号 存在
下载PDF
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现象
3
作者 戴月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2-55,共4页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鲜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译介方式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dasein 文本特性
下载PDF
也谈Dasein的翻译
4
作者 方向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95-299,共5页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有生存论上的一致性。"Dasein"及其中文译名"存在"在语言实践和哲学发展中经历了相似的命运。"Dasein"的汉语翻译可以越出海德格尔哲学之外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性。"Sein"应另作他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ein DA 存在
下载PDF
Dasein:从语境走向澄明
5
作者 朱进东 赵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5,共7页
与把海德格尔的Dasein译成"亲在"或"此在"或"缘在"的做法不同,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具体语境中领悟和把握Dasein自身丰富多彩的意蕴更显重要。无论是将Dasein译成上述三个词中的哪一个,均无法涵盖Das... 与把海德格尔的Dasein译成"亲在"或"此在"或"缘在"的做法不同,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具体语境中领悟和把握Dasein自身丰富多彩的意蕴更显重要。无论是将Dasein译成上述三个词中的哪一个,均无法涵盖Dasein的完整内容,因而我们主张保留德文Dasein原字;同时不赞成把"此在"译法推广到康德、黑格尔文本中,因为海德格尔在使用Dasein时赋予其"独特的意义"。解读《存在与时间》中Dasein的栖身语境,"得鱼忘筌"式地展露、诠释作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人抑或人的生存的多维度在场,意在除翻译Dasein之外再为体悟海德格尔的Dasein另辟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亲在(dasein) 《存在与时间》 具体语境
下载PDF
“此在”或“如此存在”——对海德格尔之“Dasein”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建设性意见
6
作者 张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3-30,共8页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 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Dasein"概念的汉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窘境,即此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翻译实践。为此,我们将着重探讨"此在"这一目前最获公允的汉译名,既揭示其合理性又展示其不足,由此提出我们对此概念汉译问题的一个修正意见:我们应视不同语境将Dasein译为"此在"或"如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如此存在 实存
下载PDF
海德格Dasein概念里希腊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兼论一种东西方哲学可能的交会点
7
作者 汪文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25,共9页
海德格的Dasein与存有(Sein)概念间的关系,呈现着亚里士多德论自然物之质料与形式间的关系。海德格发展Dasein概念的过程,反映着他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进入到以希腊哲学为所本的哲学立场,虽然前者仍残留于海德格对于Dasein的理解中... 海德格的Dasein与存有(Sein)概念间的关系,呈现着亚里士多德论自然物之质料与形式间的关系。海德格发展Dasein概念的过程,反映着他从犹太—基督宗教的背景进入到以希腊哲学为所本的哲学立场,虽然前者仍残留于海德格对于Dasein的理解中。《圣经》里的"我在这里"这句话所连带的思想,就是这种残留。它和Dasein的关系如何?列维纳斯在分析"我在这里"的概念时,曾得出一些意义元素;海德格在分析Dasein时,曾涉及到Dasein在良知中召唤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意义元素。把他们分析出的意义元素做比较研究,可呈现出Dasein和"我在这里"间的关系。对于海德格的Dasein概念做了分析与理解后,Dasein概念被尝试着作为一种东西方哲学的可能交会点,其意义在于: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对于他者的召唤能做出回应,东西方似乎皆有以回应作为责任原始意义的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 列维纳斯 我在这里 责任 dasein
下载PDF
民主的概念:毛泽东的民主构境与多维镜像的阐释——兼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8
作者 李盼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 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探索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对民主的创造性认识。民主的概念包含理念与定在两个方面,毛泽东的民主构境在理念上呈现为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想,在定在上体现为民主权利、民主方式、民主制度、民主精神的多维镜像。毛泽东的探索开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理想,启蒙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认识;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道路,引领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制度,筑牢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开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主形态,树立了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民主概念 人民民主 定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工作”本体论
9
作者 舒红跃(译) 罗祖唯(译) 《德国哲学》 2024年第1期254-264,274,共12页
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 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后,我们才能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技术哲学和其有关民族、社会的思想勾连起来。这一思路表明,在世界之中存在主要是指此在被嵌入一个已经由工作关联形成的用具世界,已经被接入世内存在者的因缘网络之中。海德格尔在国家社会主义兴起阶段便鼓吹一种新的“工作者”形式的人,认为这类人更加贴近存在之真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海德格尔思想局限性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在世界之中存在 劳作
下载PDF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10
作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 此在形而上学 元存在论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之思
11
作者 邹平林 黎志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早期海德格尔力图以“此在”之在世经验来弥合主客对立,然而“此在”的主体性和局限性却难以克服。为此,后期海德格尔的理论出发点从“此在”转向了更为始源的“本有”,将“存... 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早期海德格尔力图以“此在”之在世经验来弥合主客对立,然而“此在”的主体性和局限性却难以克服。为此,后期海德格尔的理论出发点从“此在”转向了更为始源的“本有”,将“存在之真理”理解为开启并决定一切的“本有”,力图进一步消解人道主义所内含着的本质主义和主客对立思维,从而在一种新的哲学视域中开启“存在”的真理之思,彰显人的本真尊严。虽然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批判与构建未能提供一种终极的解释框架,但其哲学之“思”所展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人道主义 主体性 此在 本有
下载PDF
“历史现象学”何以不可能?——论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三重批评
12
作者 王时中 罗海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 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格尔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在第二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缺陷导致其“自相矛盾”的历史观;在第三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为了弥补“存在”的空洞,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分别,将主观的“此在”填入了“存在”的客观之中,反而倒向一种人类学立场,并最终在两种虚无主义之间摆荡。卢卡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三重批评揭示了海德格尔式“历史现象学”的症结,这种批评对于考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传统之间的批判性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解释学循环 存在 此在 现象学
下载PDF
通向存在之途:此在与语言的时间性同构与通达
13
作者 付曜辉 王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20,共7页
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人作为绽出地实存者,时间性组建着此在的存在,或者此在就是作为时间性而存在。本有时间性之到时,使得语言到时,语言是存在本身时间性的到时。思想在从道说到言说中起到了主要和关键的作用,存在于绽出中把自己... 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人作为绽出地实存者,时间性组建着此在的存在,或者此在就是作为时间性而存在。本有时间性之到时,使得语言到时,语言是存在本身时间性的到时。思想在从道说到言说中起到了主要和关键的作用,存在于绽出中把自己发送给思想,这一担负着存在之真理的思想,在其道说中绽出而通向语言。此在之存在与语言同时到达,此在于语言到达时聚集自身而到达,此在这才出于曾在和未来而到达。此在与语言,都与存在或者通过存在发生作用与关联,而这存在是在时间性到时中的存在。此在和语言的时间性,都根植于存在之到时/绽出。在本有时间性端呈的敞开地带中,此在与语言相互在它们的本质中通达,获得它们的本质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时间性 本有 道说 此在
下载PDF
经验死亡——论海德格尔的死亡现象学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文成 何正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下以海德格尔的沉思为契机领悟死亡对于建构和谐家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死亡 经验 此在 聚集
下载PDF
论教育中的此在师生及其价值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三福 马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与师生能在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下载PDF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洁 王伯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用具 敞开 技术 遮蔽
下载PDF
语言何以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浅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遥 李景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语言观 存在 此在 真理 语言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 被引量:35
18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9,共8页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形而上学
下载PDF
“此在”——海德格尔生存与思想的合一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桂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3,共6页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思想集中于他的范畴"此在"中。"此在"不是灵魂、精神和人格式的主体,也不是"意志"、"强力"等生命体。"此在"首先意味着生存,人通过生存,表明他存在;其次意味着"... 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思想集中于他的范畴"此在"中。"此在"不是灵魂、精神和人格式的主体,也不是"意志"、"强力"等生命体。"此在"首先意味着生存,人通过生存,表明他存在;其次意味着"现象"或思想,通过思想显示或思念着而存在。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存和思想是同一的过程,没有生存,"此在"无法存在;没有思想,生存无法得到显现,存在处于黑暗之中,无法得到澄明,而存在的澄明是海德格尔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思想
下载PDF
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 被引量:19
20
作者 章建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4-56,共13页
遗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也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且这是一个更直接的伦理学问题。这一特定产业的经济伦理学基础在于 ,作为符号能指存在的文物或遗址的真确性价值必须被指明、论证并得到尊重。在此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描摹该产业... 遗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也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且这是一个更直接的伦理学问题。这一特定产业的经济伦理学基础在于 ,作为符号能指存在的文物或遗址的真确性价值必须被指明、论证并得到尊重。在此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描摹该产业理想发展模式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是三重的 :技术性可持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学可持续。让这三重目标同时实现是对包括遗产产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律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产业 可持续发展 符号 真确性价值 dasein 解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