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及其与牙形类演化序列相关性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均远 张俊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3-409,共17页
采自吉林省太阳岔小羊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101块泥晶灰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寒武-奥陶纪转换期间,δ13C值曾发生了5次涨落现象,这些现象与牙形类演化序列具密切的相关性。它们被命名如下:1)PCM低... 采自吉林省太阳岔小羊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101块泥晶灰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寒武-奥陶纪转换期间,δ13C值曾发生了5次涨落现象,这些现象与牙形类演化序列具密切的相关性。它们被命名如下:1)PCM低谷;2)TCM低谷;3)HSS峰;4)CPF涨落,5)CLF涨落。相同的涨落在澳大利亚黑山同期地层得到确认。碳同位素跨洲性同步涨落显然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因此它是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洲际对比的一种有用工具。沉积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研究表明,δ13C谷区与海平面低位和生物生产量下降有重要相关性。氧同位素值的分布区间为-9.84%0—-6.69‰,呈明显亏损现象,这种亏损现象表明样品均受到成岩作用影响。与碳同位素值对比研究发现,氧同位素值涨落与碳同位素涨落成正相关,或成负相关现象,这种相关性表明氧同位素原始信息并没有因成岩作用而全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牙形类 寒武-奥陶系 大阳岔
下载PDF
吉林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海峰 RogerA.Cooper B.D.Erdtmann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234,共23页
对吉林白山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进行了再研究,论述了Rhabdinopora属的始部发育型式,认为该属只限于4个原始笔石枝组成的笔石;从笔石体外形、笔石枝特征、横耙及网眼、曲折度和线管构造等方面,对大阳岔剖面R... 对吉林白山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进行了再研究,论述了Rhabdinopora属的始部发育型式,认为该属只限于4个原始笔石枝组成的笔石;从笔石体外形、笔石枝特征、横耙及网眼、曲折度和线管构造等方面,对大阳岔剖面Rhabdinoporaflabeliformisparabola居群的形态变异作了详细研究,对正确认识该种特征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重新描述了大阳岔剖面奥陶纪最早期的笔石2属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奥陶纪 最早期 太阳岔剖面 分类
下载PDF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冶里组海绿石化海绵骨针化石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祥 赵鑫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30,共8页
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的界线附近地层(冶里组下部)中富含海绵骨针化石,其中部分骨针化石以次生海绿石化方式保存。海绵骨针的海绿石化与骨针的原始成分蛋白石有关,蛋白石不稳定,常脱水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变为石英;在寒武纪-奥陶纪... 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的界线附近地层(冶里组下部)中富含海绵骨针化石,其中部分骨针化石以次生海绿石化方式保存。海绵骨针的海绿石化与骨针的原始成分蛋白石有关,蛋白石不稳定,常脱水后在成岩过程中转变为石英;在寒武纪-奥陶纪过渡时期,此地的沉积速率较小,沉积了一套海绿石凝缩层,在局部弱碱性环境中,蛋白石质的海绵骨针易于溶解,且被海绿石所替代,蛋白石的溶解与海绿石的晶出替代近为同步,致使骨针形态完好保存。海绿石化海绵骨针共有4种类型:单轴骨针,四射二轴骨针(或十字骨针),五射三轴骨针及六射三轴骨针;其中四射二轴骨针丰度相对较高。单轴骨针可能为普通海绵纲的骨针,其余骨针都为六射海绵纲的特征骨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骨针 海绿石化 寒武纪-奥陶纪过渡时期 冶里组 大阳岔
下载PDF
吉林大羊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振江 綦远江 祝鹏飞 《黄金科学技术》 2002年第5期15-20,共6页
大羊岔金矿床是产于夹皮沟花岗岩 -绿岩带内的金矿床 ,通过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 ,分析其成矿物质来源、矿床类型及成因 ,进而对大羊岔矿区进行了成矿预测 。
关键词 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预测
下载PDF
吉林省大阳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斌 王旭东 姜建军 《吉林地质》 1999年第3期54-60,共7页
大阳岔金矿床产于太古界龙岗群高级变质岩系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金矿化与黄铁绢英岩化关系密切, 本文着重论述了矿床的矿体、矿化及矿石特征, 进而探讨了该矿床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大阳岔 金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矿化
下载PDF
吉林白山大阳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
6
作者 张随波 董泽龙 《有色矿冶》 2019年第4期5-7,共3页
通过对大阳岔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发现含该矿床含金石英脉与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关系密切,往往构成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同时,矿体主要赋存与近东西向构造断裂带中,且近地表铁帽及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可作为... 通过对大阳岔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发现含该矿床含金石英脉与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关系密切,往往构成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同时,矿体主要赋存与近东西向构造断裂带中,且近地表铁帽及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阳岔金矿床 找矿标志 矿床成因 中低温热液
下载PDF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再描述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俊明 王海峰 +1 位作者 李国祥 陈均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103,共23页
吉林大阳岔剖面是目前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ICOBWG)所确认的全球唯一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运用坐标系统对大阳岔界线剖面进行重新测量、详细描述Cambrooistodus 带至 Cordylodus lindstromi 带45.9m 厚的地层序列... 吉林大阳岔剖面是目前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ICOBWG)所确认的全球唯一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运用坐标系统对大阳岔界线剖面进行重新测量、详细描述Cambrooistodus 带至 Cordylodus lindstromi 带45.9m 厚的地层序列,将不同学者在大阳岔剖面所采用的样品采集系统相应地标在新的坐标剖面上,以统一它们在新坐标剖面上的坐标位,置点。新的坐标剖面将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在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时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型候选剖面 寒武纪 奥陶纪 界线 吉林 地层
原文传递
吉林大阳岔上寒武统凤山组—下奥陶统冶里组层序地层和化学地层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俊明 王海峰 李国祥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8,共8页
根据岩相序列、沉积、成岩作用特征,将吉林省大阳岔地区晚寒武世凤山期至早奥陶世冶里期层序地层分为6个三级层序,代表了6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与之相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3C值变化曲线出现5个低谷,其中凤山期至冶里早期泥... 根据岩相序列、沉积、成岩作用特征,将吉林省大阳岔地区晚寒武世凤山期至早奥陶世冶里期层序地层分为6个三级层序,代表了6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与之相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3C值变化曲线出现5个低谷,其中凤山期至冶里早期泥晶灰岩δ13C值出现4次幅度较大的上升、下降飘移,而冶里中、晚期泥晶灰岩的δ13C值是在负值范围内波动。δ13C值低谷与层序界面和海退事件基本拟合。牙形类C.intermedius带下部海绿石质凝缩段是寒武纪末—奥陶纪初期最大海泛事件沉积,也是寒武纪与奥陶纪之交等时性的年代地层对比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化学地层 上寒武统 下奥陶统 凤山组
原文传递
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笔石的序列与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海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3-299,共7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的笔石研究,修正了该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特马豆克期)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分为4个笔石带:1)Rhabdino-poraflabeliformispara...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的笔石研究,修正了该地区奥陶纪最早期(特马豆克期)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分为4个笔石带:1)Rhabdino-poraflabeliformisparabola带,2)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3)Psigraptus带和4)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并与国内外主要地区的笔石带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笔者认为R.f.parabola带为我国奥陶纪最早的一个笔石带,但与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和挪威Nrsnes剖面相比,大阳岔及其邻近地区在R.f.parabola带之下缺少了以较小个体R.praeparabola和Staurograptusdichotomus发育为特征的R.praeparabola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 奥陶纪 吉林 大阳岔 地层 古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