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ce between focal mechanisms of Dayao earthquake doublet sequence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shan Wang Xiangdong Feng +2 位作者 Guiling Diao Libing Wang Lingling Ca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6期667-673,共7页
Using the maximum amplitude ratios of vertical component of P and S waves recorded by a regional network, 921 focal mechanisms of Dayao earthquake doublet sequence a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of a... Using the maximum amplitude ratios of vertical component of P and S waves recorded by a regional network, 921 focal mechanisms of Dayao earthquake doublet sequence a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of a point source of dislocation in a plane layered medium. Among them, 389 focal mechanisms are in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M6.2 earthquake occurred on 21 July, 2003 and the other 532 focal mechanisms are in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M6.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6 October, 2003 in Dayao, Yurman. The focal mechanism consistent parameter a of the two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consistent parameter a,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first aftershock sequence are more consistent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CMT solutions of the two M6 earthquakes,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doublet in the intra-plate earthquake is very complex, and many processes are involve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This double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arthquake clustering, triggering and stress 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consistent parameter a dayao earthquake doublet DIFFERENCE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Seismic Triggering Study of the M6.2 and M6.1 Dayao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2003 被引量:3
2
作者 Hua Wei Liu Jie +1 位作者 Zheng Sihua Chen Zhang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4期371-384,共14页
The high-resolution hypocenter locations of the mainshocks on July 21 (M6.2) and October 16, 2003 (M6.1)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determined in Dayao, Yunnan by using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 The high-resolution hypocenter locations of the mainshocks on July 21 (M6.2) and October 16, 2003 (M6.1)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s are determined in Dayao, Yunnan by using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picenters of the two mainshocks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ppears to be very linea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both mainshocks are of nearly vertical right-lateral fault. Unlike most other double earthquakes in the Yunmm area,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the M6.2 and M6.1 Dayao earthquakes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conjugated distribution but to be in a line, and there are some stacks in the two earthquake sequence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y are all controlled by the same fault.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is asymmetrical with respect to the mainshock location and appears to be unilateral.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6.2 mainshock centralize in the northwest of M6.2 earthquake and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6.1 earthquake ar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mainshock, moreover, the M6.1 earthquake appears to be another rupture on the southeastern extensiou of the same fault as the M6.2 earthquake. The results of Coulomb failure static stress changes △σf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on July 21 (M6.2) apparently triggered the earthquake on October 16 (M6.1), the two mainshocks have stress triggering to their off-fault aftershocks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the M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Yao'an in 2000 also trigger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two Dayao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Master event location Seismic triggering dayao earthquake sequences
下载PDF
Evolut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before Dayao M=6.2 and M=6.1 earthquakes in 2003
3
作者 周龙泉 刘杰 张晓东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1期21-32,共12页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re imaged at the annual scale for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before the Dayao earthquakes in 2003,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variation of m... In this paper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re imaged at the annual scale for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before the Dayao earthquakes in 2003,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variation of medium and caus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is discussed. Checkerboard resolution tes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t 15 km depth is approximate 0.6 around Dayao. Erro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error (Approximate 0.02 km/s) at the focus area is far smaller than the magnitude (approximate 0.15 kin/s) of velocity variation. Results of the studies show that a NNW-striking juncture zone of high- and low-velocity is formed before Dayao earthquake, whose strik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of Dayao earthquakes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the hypocenters lie on the high-velocity side of juncture zone. Furthermore, there is a low-velocity body under the hypocenters after Dayao earthquakes. The evolution of velocity structure provides restriction for discuss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earthquake gestating and occur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ao earthquake evolvement of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ic tomography annual scaling
下载PDF
Stress value in 2003 Dayao Ms6.1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
4
作者 Xiaofeng Xu Yongge Wan Huilin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4期343-350,共8页
The Ms6.2 Dayao, Yunn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uly 21, 2003, followed by a major Ms6.1 earthquake about 88 days later in the same region. Hypocenter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are almost in the same place. Based on the... The Ms6.2 Dayao, Yunn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uly 21, 2003, followed by a major Ms6.1 earthquake about 88 days later in the same region. Hypocenter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are almost in the same place. Based on the P wave first motion polarities of the two aftershock sequences recorded by temporary stations, we have studied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aftershock zone and obtained the two stress field directions in Dayao region using the new version of PKU_Grid^Test Software provided by Chunquan Yu. Assuming that the rot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s caused by the second main shock, we estimated the crustal stress value in the focal region by using the stress value calculation method proposed by Yongge Wan. The estimated maximum, intermediate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es are 166.3 MPa, 158.7 MPa and 151 MPa,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second main shock. The normal and shear stresses projected on the fault plane of the second main shock before it occurred are 157.3 MPa, 7.4 MPa, and are 158.8 MPa, 0.2 MPa after it occurred, respectively. The perturbed input parameters experiments attest the stability of the sol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eseismic shear stress is larger than the post-seismic one, and their difference corresponds to the stress drop approximately. The estimated compressive stress level is very high, but the differential stress is low. The result is helpful for friction coefficient estimation, plate motion simulation and related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fault plane solution stress field stress magnitude 2003 dayao twin earthquake
下载PDF
金秀大瑶山香菇子实体成分分析
5
作者 欧娜 谢唯 +3 位作者 张小红 韦思萍 钟春城 李志鹏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5期73-79,共7页
对金秀大瑶山香菇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有害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以了解香菇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成分特征,并为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秀大瑶山香菇碳氮营养、矿物质元素、生... 对金秀大瑶山香菇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有害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以了解香菇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成分特征,并为其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秀大瑶山香菇碳氮营养、矿物质元素、生物活性物质非常丰富,有害成分均低于标准规定。其中,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0.13、1.87、40.20 g·100^(-1)·g^(-1),蛋白质与脂肪比值达16.11∶1。子实体含有常量元素钾、钙、磷、镁、钠和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硒,具有较强的富集磷、钾、锌能力,含量分别为880、2610、10.6 mg·100^(-1)·g^(-1),钾与钠的比值为235.14∶1,表明其属于高钾低钠食品。富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21970.32 mg·100^(-1)·g^(-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分析结果符合FAO/WHO标准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条件;呈鲜的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比18.46%。金秀大瑶山香菇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76.26 mg·100^(-1)·g^(-1),分别是所含的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的43.08、10.61、31.13倍,同时含有粗多糖、甘露醇、黄酮、单宁、麦角甾醇、茶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子实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为261 U·g^(-1)。检测出的4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标准规定,子实体中无农药残留,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金秀大瑶山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物质 有害物质 检测
下载PDF
广西藤县古奔地区化探异常特征和金矿找矿前景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深 何光 骆兴成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1期67-69,72,共4页
广西藤县古奔地区位于大瑶山成矿带中东部,区域上成矿地质背景良好,金矿点分布较多,已发现和进行开采的金矿床(点)多为中、小型,数量达30多处,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基于前人基础地质工作和矿床研究,与区域上典型金矿... 广西藤县古奔地区位于大瑶山成矿带中东部,区域上成矿地质背景良好,金矿点分布较多,已发现和进行开采的金矿床(点)多为中、小型,数量达30多处,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基于前人基础地质工作和矿床研究,与区域上典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对比,结合本次化探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古奔地区已发现未进行开采金矿体的地质特征和成矿预测,提出了该区寻找金矿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化探异常特征 找矿预测 广西大瑶山
下载PDF
长江上游河流底泥沉积物重金属及生态风险评价——以滇中大姚县主要河流为例
7
作者 黄加忠 张龙 +5 位作者 庞咏 涂春林 段文 马一奇 尹林虎 时雨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重金属在底泥沉积物中的扩散和积累决定了水体的环境质量。为了解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以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大姚县主要河流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污染情况,利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聚... 重金属在底泥沉积物中的扩散和积累决定了水体的环境质量。为了解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以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大姚县主要河流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污染情况,利用修正内梅罗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对重金属污染物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主要河流底泥沉积物pH值为8.0,呈弱碱性。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各流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为轻微级,总体处于清洁水平。全区各主要河流RI值中主要贡献者均为Cd、Hg元素,两者贡献率各占30%左右,说明重金属Cd、Hg是底泥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来源。江底河Cu平均含量为372.35 mg/kg,是云南土壤背景值的9.3倍,长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的10.6倍,其内梅罗污染指数达3.72,为重度污染,说明局部需关注矿业开采导致的Cu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沉积物 重金属 内梅罗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大姚县
下载PDF
大姚县秀水河铜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控矿作用分析
8
作者 罗文军 张永强 《云南地质》 2024年第3期356-364,共9页
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滇中中台陷-元谋凸起的西南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广泛,矿化普遍,以往地质找矿工作研究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在总结大姚县秀水河铜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 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滇中中台陷-元谋凸起的西南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广泛,矿化普遍,以往地质找矿工作研究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在总结大姚县秀水河铜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成矿作用的基础上,试图建立符合实际的成矿规律,以期为该区开展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矿化带特征、矿体特征、成矿作用 秀水河金矿 云南大姚
下载PDF
大姚县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
作者 杨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2期70-74,共5页
大姚县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所采用的是依据纸质地形图勾绘的传统调查方法,不但费时费力,监测调查数据在全面性、准确性、历史数据完整性及数据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研究普查技术要求和实践中调查方法、结果... 大姚县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所采用的是依据纸质地形图勾绘的传统调查方法,不但费时费力,监测调查数据在全面性、准确性、历史数据完整性及数据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研究普查技术要求和实践中调查方法、结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应依托安装到移动终端如iPad、PDA或智能手机上的基于3S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奥维地图App进行外业调查,不但较传统方法更方便、实用,也更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技术路线 外业调查 奥维互动地图 大姚县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广东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研究
10
作者 黄子峻 肖以华 +5 位作者 佟富春 许涵 付志高 曾繁助 邹滨 吴林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2期78-88,共11页
【目的】为摸清广东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本底资料,转变目前该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方法】于2020—2022年,在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以1 km×2 km的公里网格法,布设了49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林下鸟兽多样性进行了... 【目的】为摸清广东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本底资料,转变目前该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方法】于2020—2022年,在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以1 km×2 km的公里网格法,布设了49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林下鸟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1)累计21505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9113张;拍摄到59种野生动物,其中鸟类45种(隶属于8目19科)、兽类14种(隶属于3目9科)。2)在59种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种,即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12种;IUCN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2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1种,易危(VU)5种,近危(NT)10种;CITES附录Ⅰ和附录Ⅱ收录分别有2种和9种。3)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鸟类依次是:白鹇(15.92)、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1.81)、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0.71)、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0.39)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0.27);兽类依次是: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9.62)、鼬獾(Melogale moschata,5.24)、小麂(Muntiacus reevesi,1.99)、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1.67)、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1.30)。4)春季鸟类有效照片数和独立有效照片数最多;夏季鸟类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冬季鸟类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但独立有效照片数最少。夏季兽类独立有效照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秋季兽类有效照片数和独立有效照片数最多;冬季兽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黄腹角雉春季相对多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白鹇和仙八色鸫夏季相对多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豹猫秋季相对多度指数最高,夏季最低。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鸟类丰富度受高速公路、林分类型、地形和村庄的显著影响,鸟类丰富度在靠近高速公路、阔叶林、上坡位和村庄的区域较高;兽类丰富度受地形的显著影响,在山体中的平地和上坡位会较高。【结论】本次调查结果完善了保护区鸟类和兽类资源的时空分布信息,为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鸟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后续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鸟兽多样性 相对多度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瑶族女子腰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梓杰 《西部皮革》 2023年第13期15-17,共3页
广西金秀大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是聚集最多瑶族支系的地方,其瑶族服饰极具代表性。瑶族女子腰带是整体造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及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走访,对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女子腰带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瑶族女... 广西金秀大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是聚集最多瑶族支系的地方,其瑶族服饰极具代表性。瑶族女子腰带是整体造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及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走访,对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女子腰带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瑶族女子腰带作为瑶族文化的独特载体与识别符号,具有实用与审美并行、和而不同的交流文化内涵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大瑶山 女子腰带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从田野调查点到理论起源地——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建构源头的大瑶山
12
作者 覃慧宁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在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深刻影响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回顾了由费孝通开启的对大瑶山的田野调查研究及著述,并梳理费孝通的调研活动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社会和民众多方面的影响,认为这一地区对不同时... 在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深刻影响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回顾了由费孝通开启的对大瑶山的田野调查研究及著述,并梳理费孝通的调研活动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社会和民众多方面的影响,认为这一地区对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意义,他们的调查写作则记录下了大瑶山社会走向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程。大瑶山的田野研究及其学术知识文本的生产与传播,对金秀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治理,建构本土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产生多重影响。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瑶山的田野民族志及其研究者群体与被研究者群体交往交流的互惠关系具有典范性意义,可丰富广西乃至我国各民族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实践模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大瑶山 田野调查 多元一体 互惠
下载PDF
2003年大姚和民乐—山丹地震1年尺度预测 被引量:33
13
作者 叶青 杜学彬 +2 位作者 陈军营 谭大成 马占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介绍了2003年云南大姚MS6.2,6.1和甘肃民乐—山丹MS6.1,5.8地震三要素的1年尺度预测情况,讨论了震中附近的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应用岩石加载实验中电阻率变化和DD模式解释了民乐—山丹地震前山丹地电的异常变化过程;大姚地震前同... 介绍了2003年云南大姚MS6.2,6.1和甘肃民乐—山丹MS6.1,5.8地震三要素的1年尺度预测情况,讨论了震中附近的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应用岩石加载实验中电阻率变化和DD模式解释了民乐—山丹地震前山丹地电的异常变化过程;大姚地震前同一活动断裂带上相邻台站其异常的相似性、同步性与以往的震例研究吻合;两组地震前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的关系明显,可以判定,这两组强地震附近地区的地电阻率异常与强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预测 地电阻率 1年尺度 大姚 民乐-山丹
下载PDF
2003年大姚地震震中区的速度和衰减结构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伟君 陈凌 +1 位作者 陈棋福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使用2003年7月21日和10月20日云南省大姚县M6.2、M6.1地震震后流动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的地震走时和波形资料,反演了震中区的Vp、Vs和Qp的三维结构.前人根据余震分布推测该震区存在一条北西西走向右旋走滑断裂带.三维结果表明... 使用2003年7月21日和10月20日云南省大姚县M6.2、M6.1地震震后流动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的地震走时和波形资料,反演了震中区的Vp、Vs和Qp的三维结构.前人根据余震分布推测该震区存在一条北西西走向右旋走滑断裂带.三维结果表明,Vp和Qp的低值异常可以佐证该断裂带的存在;但除此断裂带,可能还存在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倾向西,表现为低Vp、Vs以及低Qp异常,并且异常深度达到8—10km.因此,大姚震中区可能存在两条相互交错的断层,这与整个南北带断层的交错特征非常相似.另外我们推断该北北东向断裂带在南北方向可能有较长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地震 速度结构 衰减结构 地震断裂带
下载PDF
大姚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建华 黎其万 +4 位作者 杨晓洪 杨旭坤 闪家荣 任从明 李安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048-1053,共6页
对比分析了大姚核桃与小油笼核桃和早熟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如下:①大姚核桃达到了国家坚果品质优级标准;②大姚核桃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c、脂肪酸、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的含量均高于小油笼核桃和早熟核桃,是优质的核桃... 对比分析了大姚核桃与小油笼核桃和早熟核桃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如下:①大姚核桃达到了国家坚果品质优级标准;②大姚核桃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c、脂肪酸、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的含量均高于小油笼核桃和早熟核桃,是优质的核桃品种;③大姚核桃与小油笼核桃的谷氨酸(u=4.040**)、氨基酸总量(u=4.428**)、油酸(u=4.391**)、亚油酸(u=2.353**)、粗脂肪(u=3.515**)、蛋白质(u=6.741**)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天门冬氨酸(u=1.834*)、精氨酸(u=1.697*)、硬脂酸(u=1.857*)、总糖(u=1.816*)含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早熟核桃的15种氨基酸(u=1.648*-13.679**)、6种脂肪酸(u=2.364**-10.846**)、钾(u=2.334**)、镁(u=2.500**)、磷(u=1.971*)、维生素C(u=2.246*)、粗脂肪(U=3.396**)、蛋白质(u=14.707**)、总糖(H=1.716*)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上,是中国优良的植物蛋白源和优质油料作物;④3种核桃的保健功能为大姚核桃〉小油笼核桃〉早熟核桃。对大姚核桃品质形成和利用特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核桃 营养成分 品质形成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28
16
作者 周龙泉 刘桂萍 +1 位作者 马宏生 华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震相读取误差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根据上述方法原理,利用大姚地区重复地震观测该地区地壳介质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的精度,并且显示在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出现了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波形互相关 地壳介质变化 大姚地震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16
17
作者 周龙泉 刘杰 +1 位作者 马宏生 周俊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4,共13页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然后在该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①大姚6.2级地震序列明显分为地震较密集的...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然后在该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①大姚6.2级地震序列明显分为地震较密集的东南段和地震较稀疏的北西段,而且这两段存在一定的错动,速度结构也显示出高、低速交界带在错动处具有转折特点;②大姚6.2级地震序列在深度上呈"V"字形分布,这与该地区呈倒三角形分布的低速体相对应,即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带附近;③大姚6.2级、6.1级地震的破裂区都位于倒三角形低速体的东南侧,6.2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下破裂,而6.1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上破裂;④6 km深度的速度分布显示震源区具有高、低速度体交替呈四象限分布特征,而且余震主要沿北西向的高低速交界带分布;⑤大姚6.2级主震的东南侧的高、低速交界带处的低速体速度值较北西侧低速值高,其对6.2级地震往东南方向破裂具有阻碍作用,即东南侧处于能量积累状态,有利于6.1级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地震 联合反演 地震定位 速度结构
下载PDF
大姚、普洱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辉 苏有锦 +3 位作者 付虹 韩延本 王锐 马利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110,共5页
云南是一个地震活动区。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1级地震后,详细分析了云南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天文时纬残差的关系,发现在云南及其邻近发生大地震以前均存在着时纬残差异常。总结了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的特征和规律,并在几次大... 云南是一个地震活动区。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1级地震后,详细分析了云南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天文时纬残差的关系,发现在云南及其邻近发生大地震以前均存在着时纬残差异常。总结了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的特征和规律,并在几次大地震前提供了预测信息。天文时纬残差是从时间与纬度的观测值中扣除地球整体运动影响之后的剩余部分,它是一个与当地地球物理场变化有关的量,包括铅垂线变化。震前地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地下物质的运动可能是形成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它可用于监测台站周围的重力场变化。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与2007年6月3日普洱6.4级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出现了明显的同步异常,这再次说明这种异常可用于天文台周围的强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纬残差 异常 大姚地震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和6.1级地震前三维波速结构的演化 被引量:25
19
作者 周龙泉 刘杰 张晓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0,共11页
尝试在年度尺度上对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以确定2003年大姚地震前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演化,并对其发震成因的介质物性变化进行探讨.检测板分辨试验显示,在年度尺度上,大姚附近区域15km深度上节点解的分辨率在0.6左右;误差分析显... 尝试在年度尺度上对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以确定2003年大姚地震前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演化,并对其发震成因的介质物性变化进行探讨.检测板分辨试验显示,在年度尺度上,大姚附近区域15km深度上节点解的分辨率在0.6左右;误差分析显示,在震源附近的误差(约0.02km/s)远小于速度变化的幅度(约0.15km/s).研究结果表明,大姚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形成一条北北西向的高、低波速交界带,其走向与两次大姚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走向以及通过余震精定位确定的断层走向基本吻合,且震源位于交界带的高波速一侧.此外,大姚地震震后在震源下方形成一低速体.本文得到的大姚地震前的波速结构演化可为探讨其孕震、发震条件提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地震 速度结构演化 地震层析成像 年度尺度
下载PDF
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及地震触发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华卫 刘杰 +1 位作者 郑斯华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3,共14页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个地震的发震断层均是近乎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此次大姚6.2、6.1级双震,和云南地区大多数其它双震有所不同,余震分布并不呈现共轭分布,而近乎一条直线,两者间有部分重叠,表明两者受控于同一发震断层。相对主震而言,余震都呈不均匀分布,近乎一种单侧分布,6.2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西北方向,6.1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东南方向,并且6.1级地震是6.2级地震在同一断层向东南端延伸的另一次破裂。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Δσf研究结果表明,7月21日6.2级地震对10月16日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两个主震对断层外余震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力触发作用,并且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对大姚两次地震的发生也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主事件定位 地震触发 大姚地震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