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ecological de-farming modes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UYong GUOTengyun YANGGuo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1期53-60,共8页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has been a chief task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arried out b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and the ecological de-farming has been rega...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has been a chief task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arried out b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and the ecological de-farm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powerful measur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lieving and de-farming" (RD) and "rebuilding terrace and de-farming" (RTD) are two more mature ones among various de-farming modes. Taking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as a cas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D and RTD modes, calculated the sizes of de-farming slope farmland, rebuilt terraces, enlarged garden plots and restored vegetation,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wo modes in terms of de-farming area, ecological reestablishment index, investment demand amount and benef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TD mode has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suitable investment, sufficient grain supply and great benefits, and will be the best ecological reestablishment mode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and RD mode which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 should be replaced by RTD mode as soon a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de-farming mode COMPARISO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下载PDF
Planning Method of Ec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Based on Enlarging Terrace and De-farming in Loess Hilly Region——A Case Study of Yangou Catchment
2
作者 Lijuan DANG Yong X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8期62-67,共6页
After expatiating the guiding ideology,contents,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of ec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based on enlarging terrace and de-farming,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lanning method and technical flow of enlargin... After expatiating the guiding ideology,contents,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of ec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based on enlarging terrace and de-farming,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lanning method and technical flow of enlarging terrace and garden plot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loess hilly region by mean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and then the planning method was applied in Yangou catchment.The result showed that it is practicabl,and the areas of newly-built terrace and garden plot in Yangou catchment are at least 295.06 and 4.61 hm2,so that the areas of basic farmland and garden plot reach 359.23 and 622.69 hm2.After the land use structure is regulated,the forest coverage is 48.87%,and the permanent vegetation coverage is about 75% in Yangou catchment,while sediment reduction benefit is above 80% in slope land.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Yangou catchment can yield 1 645.13 tons of food supplies,above 9 340 tons of apples,and can feed 7 500 sheep every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LARGING TERRACE and de-farming PLANNING method o
下载PDF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n the De-farming Area of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3
作者 DU Xiong ZHANG Li-f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87-496,共10页
The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t de-tarmlng in m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 The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t de-tarmlng in m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ideaology or a technical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e impetu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A case study wa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productivity of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decreased by 38.4-72.3% compared with that of farming subsystem in the eco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was focused 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t caused the ideal beneficial recycling ‘defarming → planting grass → raising animals → earn money' difficult to be realiz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input to the farming subsystem were accumulated. This laid a basis for the new attributes of economic productivity to be upgraded. The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economic produ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was increased by 8.85-13.35 times due to re-coupling between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and the farming subsystem as well as coupling between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e subsystems, where the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could enrich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the same fiel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system productivity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North China included structure rebuilding and opening of the de-farming ecosystem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lementary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rebuilding an open agro-pas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after de-farming biomass productivity economic productivit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the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North China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54
4
作者 龙健 邓启琼 +1 位作者 江新荣 刘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79-1284,共6页
采取4种不同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喀斯特严重侵蚀区进行了10年定位治理,2003年对各退耕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理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土... 采取4种不同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喀斯特严重侵蚀区进行了10年定位治理,2003年对各退耕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理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加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呈增长趋势.因此,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于必要的工程措施,是改善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退耕还林(草) 土壤肥力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亮中 肖文发 +2 位作者 唐万鹏 潘磊 史玉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4,共4页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s under several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afforestati...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s under several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on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located in Lanlingxi drainage area of Zigui county,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In five year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in the 0~30 cm soil layer under most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contrast 2 (cropland) condition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did not change or even decreased in some cases.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and the decreasing magnitude of SOC with the soil profile depth under all the studied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under contrast 1 (shrubbery land) conditions, which received the least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five-years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on the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is insignificant. In contrast, the impac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could be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SOC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退耕还林模式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罗海波 钱晓刚 +2 位作者 刘方 何腾兵 宋光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4,41,共5页
通过3年定位、半定位观测,对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地进行采样并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对贵州山区土壤养分流失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后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泥沙含... 通过3年定位、半定位观测,对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地进行采样并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对贵州山区土壤养分流失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后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尤其是旱坡陡耕地,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退耕还林还草 水土保持 生态效益 土壤养分流失 坡耕地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 被引量:47
7
作者 张力小 何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0-135,共6页
退耕还林 (草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 ,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 (草 )的必要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 ,对退耕还林 (草 )政策从外部经济性、效益的阶段性、退耕... 退耕还林 (草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 ,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 (草 )的必要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 ,对退耕还林 (草 )政策从外部经济性、效益的阶段性、退耕还林 (草 )后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评析。指出目前我国西部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出现了经济林比例过大、行政手段干预为主、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 ,本文认为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 (草 )政策能够持续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生态补偿制度 西部大开发 政策自变性
下载PDF
黄壤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减少土壤磷流失的作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方 黄昌勇 +3 位作者 何腾兵 钱晓刚 刘元生 罗海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23,共4页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 ,通过无界径流小区以及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对退耕还林还草初期阶段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流失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含量比相应的旱地减...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 ,通过无界径流小区以及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对退耕还林还草初期阶段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流失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含量比相应的旱地减少 2 2 .17%~ 6 3.4 8% ,而水溶态磷含量也减少 3.0 3%~ 4 4 .2 9% ;退耕还林区土壤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分别比玉米种植区减少 38.6 5 %和 35 .0 8% ,退耕还草区土壤水溶态磷和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分别比玉米种植区减少 5 3.4 2 %和 4 1.94 %。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减少了肥料的施用量 ,另一方面能明显减少土壤磷的流失量 ,特别是水溶态磷的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减少土壤磷流失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旱坡地 退耕还林还草 地表径流 磷素流失
下载PDF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树种生产潜力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冬梅 周心澄 +3 位作者 贺康宁 李世荣 史常青 常国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84-2990,共7页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 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大通 退耕还林 土地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现实生产潜力
下载PDF
沙漠化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以民勤县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马永欢 樊胜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0-596,共7页
退耕还林是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论文以沙漠化严重的民勤县为例,采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民勤县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在农户中的响应进行了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并搜集了相关数据。统计分... 退耕还林是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论文以沙漠化严重的民勤县为例,采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民勤县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在农户中的响应进行了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并搜集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退耕还林涉及到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农户的退耕意愿主要取决于退耕后经济利益的得失;农户虽然在近期承受退耕地收益减少的负担,但长期可以得到退耕还林的保肥效果和减少风沙灾害损失的生态经济效果。退耕还林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应该为退耕还林的成本全部买单,同时,在调整退耕地结构、优化退耕模式的过程中还要协调好退耕还林与农户增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退耕还林政策 农户调查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下载PDF
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的思考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波 王道杰 孟兆鑫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S1期29-31,共3页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 ,退耕还林势在必行。本文应用观测和统计数据对长江上游的陡坡耕地的分布与农业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 ,认为长...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 ,退耕还林势在必行。本文应用观测和统计数据对长江上游的陡坡耕地的分布与农业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 ,认为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生态效益优先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退耕还林的实施初期主要应采用农林复合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耕地 退耕还林 复合农林业
下载PDF
桂西北退耕还林模式下小流域径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保平 黄承标 +2 位作者 庄嘉 赖家业 陈朝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82-3084,共3页
通过对桂西北石山区退耕还林样地进行地表径流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地表径流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选择更有效的退耕还林类型,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径流跟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气温有关... 通过对桂西北石山区退耕还林样地进行地表径流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地表径流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选择更有效的退耕还林类型,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径流跟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气温有关,月地表径流量与当月的日平均降雨量有关。②3个样地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喜树人工林(2.52 mm)>玉米地(2.17 mm)>喜树+吊丝竹人工林(0.84 mm),说明喜树+吊丝竹样地的地表径流量较小,其保持水分效果比喜树和玉米样地好,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模式。③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为: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总体的趋势是地表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但是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不是正比关系,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退耕还林模式 降雨量 桂西北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与高海拔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香格里拉县环哈巴雪山彝族村寨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海超 张佩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3,共4页
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其在环哈巴雪山地区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耕地的减少和国家补助的发放,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当地农、林、牧互动的生计体系也有了大的改观。香格里拉县的退耕还林工... 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其在环哈巴雪山地区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耕地的减少和国家补助的发放,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当地农、林、牧互动的生计体系也有了大的改观。香格里拉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但也有其特别的难度。其成果的巩固,需要考虑到当地社区发展的特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民族社区 发展 生态人类学 彝族
下载PDF
重庆市退耕还林的深层次思考——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景安 刘秀华 《林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2期85-88,共4页
本文从重庆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 ,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的详细分析 ,阐述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 。
关键词 重庆 退耕还林 旅游资源开发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下载PDF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波 罗怀良 +1 位作者 杜海波 木拥君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75-678,共4页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避免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盲目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以确定...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避免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盲目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以确定。地广人稀的金沙江中上游、盆周山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其退耕还林规模可适度扩大,但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人口稠密,退耕还林不应过分追求规模,退耕后的林草地不应突破土地面积的40%。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更应注重模式的选择,防止一刀切,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宜采用"旱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建立坡地农林复合系统,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耕地 复合农林业 粮食安全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政策研究——川中丘陵区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费世民 王鹏 +3 位作者 杨灌英 何亚平 蔡小虎 杨春齐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本文针对川中盆地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特点与存在问题,选择盐亭县作为典型,应用参与式理论与调研方法,进行案例分析,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采用参与式规划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对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问题... 本文针对川中盆地丘陵区林业生态建设特点与存在问题,选择盐亭县作为典型,应用参与式理论与调研方法,进行案例分析,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采用参与式规划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对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方法 川中盆地丘陵区 退耕还林工程 案例分析
下载PDF
四川退耕还林产业资源发展区位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代仕高 周厚兰 +5 位作者 王光剑 邱丹 陈思多 牟菊英 马光良 孙鹏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65-71,共7页
退耕还林形成的物质资源价值归属农村经济和林业产业,融入县域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规模阈和配比阈。利用区域经济学区位商分析方法,对四川第一轮178个县域退耕还林所涉及的15类原料林、41个(类)物种的第一产潜在价值进行了区位优势分析... 退耕还林形成的物质资源价值归属农村经济和林业产业,融入县域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规模阈和配比阈。利用区域经济学区位商分析方法,对四川第一轮178个县域退耕还林所涉及的15类原料林、41个(类)物种的第一产潜在价值进行了区位优势分析。归纳提出相关产业和物种发展优势区域,以期服务于县域经济农林主导产业培植和在新的一轮退耕还林资源物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资源 农村经济 区位商 林产基地 物种
下载PDF
阿坝州退耕还林(草)的对策与措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梅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99-101,共3页
本文在分析阿坝州退耕还林(草)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搞好退耕还林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作了评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对策 措施
下载PDF
广元市市中区退耕规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志芳 陈林武 +2 位作者 陈才清 张发会 张忠荣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5期64-67,共4页
粮食安全是关系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退耕还林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本文以广元市市中区为例,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11个乡镇进行了退耕前与退耕后粮食安全评价,得出退耕还林不影响该区粮食安全。
关键词 广元市市中区 退耕还林 退耕规模 粮食安全
下载PDF
造林与再造林碳汇项目概述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莉荫 严员英 王贺礼 《江西能源》 2007年第3期8-10,共3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其中,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文章介绍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森林碳汇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实施碳汇项目...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其中,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文章介绍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森林碳汇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实施碳汇项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再造林 碳汇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