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瓦屋山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2 位作者 袁亚夫 刘仁东 刘朝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85-490,共6页
调查了瓦屋山原生和次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并对林窗形成特征、林窗制造者的死亡方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次生常绿阔叶林林窗面积均 <10m2 ,1hm2 仅 9个 ,林下更新不明显 .原生林林窗密度为 1hm2 15... 调查了瓦屋山原生和次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窗形成特征 ,并对林窗形成特征、林窗制造者的死亡方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次生常绿阔叶林林窗面积均 <10m2 ,1hm2 仅 9个 ,林下更新不明显 .原生林林窗密度为 1hm2 15个 ,<40m2 的林窗占 5 6% ,>10 0m2 的林窗只有 4个 ;林窗平均面积 5 9m2 ,扩展林窗平均面积 10 5m2 ,林窗和扩展林窗总面积占被调查林分的比例分别为 11 1%和 19 8% ;林窗大小分布表现出负指数分布 ,即小林窗多、大林窗少 ;林窗形状的变异较大 ,大多数因边界木的多少而成不规则的多边形 ;大多数林窗是多个林木死亡事件的结果 ,因而大多数林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林窗制造者 ;各林窗年龄大多数在10a以上 ,最近形成的林窗极少 ,估计林窗形成率是 0 0 1·a-1;采用样地投影调查方法可提高测定精度 ,便于不同调查林分结果的有效比较 .常绿阔叶林林窗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小径木的死亡是竞争被压所致 ,而大径的较高冠层木的死亡则可能是树木生长发育以及与地形、风等自然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林窗特征 林窗形成 死亡木 林木更新 中亚热带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林倒木贮量及倒木对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俊峰 郑小贤 +1 位作者 王铁牛 杨凤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F12期45-49,共5页
文章对长白山云冷杉林云冷杉原始林与云冷杉过伐林内倒木的贮量,以及倒木对更新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冷杉原始林内倒木贮量为241.7 m^3/hm^2。云冷杉过伐林内倒木贮量为66.9m^3/hm^2。两种林型内倒木上幼苗结构均随级别增大... 文章对长白山云冷杉林云冷杉原始林与云冷杉过伐林内倒木的贮量,以及倒木对更新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冷杉原始林内倒木贮量为241.7 m^3/hm^2。云冷杉过伐林内倒木贮量为66.9m^3/hm^2。两种林型内倒木上幼苗结构均随级别增大而减少。云冷杉原始林Ⅲ.Ⅳ,Ⅴ级倒木株数占到96%,倒木贮世随级别的增大而增加,Ⅲ,Ⅳ,Ⅴ级倒术贮量占到97.2%;云冷杉过伐林只有Ⅲ级与Ⅴ级存在倒木,Ⅴ级倒木株数占79.4%,贮量占70.8%。倒木上幼苗主要集中在大头端以及倒木中部,小头端幼苗数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林 倒木 贮量 更新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罗大庆 郭泉水 +3 位作者 黄界 潘刚 辛学兵 郑维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5-639,共5页
通过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的研究 ,结果表明 :冷杉林死亡木主要由枯立木、拔根倒木、干基折断木和干中折断木 4种类型构成 ,其中干基折断和拔根倒方式形成的倒木是林地死亡木最主要的输入形式 ;主林层林木的老龄化和心腐病导致了树势... 通过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的研究 ,结果表明 :冷杉林死亡木主要由枯立木、拔根倒木、干基折断木和干中折断木 4种类型构成 ,其中干基折断和拔根倒方式形成的倒木是林地死亡木最主要的输入形式 ;主林层林木的老龄化和心腐病导致了树势的衰弱 ,极易发生折倒 ,风害、雪压是诱发立木折倒死亡的直接原因。冷杉林死亡木的现存量为 111.53 t· hm- 2 ;C、N、P、K、Ca、Mg 6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为 60 442 .69kg· hm- 2 ;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现存量大、养分贮量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色季拉原始冷杉林 死亡木 养分贮量 养分分解 森林生态系统 急尖长苞冷杉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耿燕 赵秀海 安黎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32,共10页
【目的】采伐是影响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最主要的森林管理方式之一。目前对异龄复层混交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干扰的响应规律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强度采伐下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 【目的】采伐是影响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最主要的森林管理方式之一。目前对异龄复层混交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干扰的响应规律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强度采伐下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内建立轻度(胸高断面积平均采伐强度17.3%)、中度(34.7%)、重度(51.9%)采伐以及对照(不采伐)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 cm的乔木进行连续监测,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保留木、进界木、枯死木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采伐对不同径级树木碳增量的影响,探究采伐干扰后林分碳储量恢复的一般规律和限制因素。【结果】采伐10年后,轻度采伐样地内的乔木地上碳储量已经恢复到伐前水平并超过对照样地,而中度和重度采伐造成的碳储量损失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分别需要约22年和44年才能恢复到伐前水平。乔木地上碳增量在4个采伐强度中有显著差异。轻度采伐使得林分碳年增量显著高于对照,而重度采伐却明显降低了碳增量的增速。这是因为尽管采伐显著提高了林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量,但高强度采伐造成的林内环境变化、树木受伤等增加了样地内树木的死亡率,使得净碳增量较低。采伐对小径级树木(胸径小于20 cm)的生长(碳增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大径级树木(胸径大于30 cm)的碳增量在不同采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影响。将采伐强度与碳增量进行拟合,得到采伐强度为28.4%时碳储量年增量达到最大值。【结论】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阔叶红松林的采伐强度在15%~30%是较为合理的。轻度到中度的采伐尽管在短期内会引起植被碳储量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通过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加速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使得碳增量较快。同时,胸径在20~30 cm的树木对整个林分的碳增量贡献最大,生长潜力也较大,意味着森林经营时应特别考虑保留这一径级的树木。总之,采伐强度的设定应综合考虑木材生产、生态系统恢复、森林植被碳汇功能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保留木 进界木 枯死木 采伐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