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athway: The use of fascia iliaca blocks causes delayed ambul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被引量:1
1
作者 Jamie-Lee Metesky Junping Chen Meg Rosenblatt 《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9年第2期13-18,共6页
BACKGROUND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Bs) have been used to provid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However, evidence of their efficacy remains limited. While pain control appears to... BACKGROUND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Bs) have been used to provid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However, evidence of their efficacy remains limited. While pain control appears to be satisfactory, quadriceps weakness may be an untoward consequence of the block. Prior studies have shown femoral nerve blocks and fascia iliaca blocks as being superior for pain control and ambulation following THA when compared to standard therapy of parenteral pain control. However, most studies allowed patients to ambulate on post-operative day(POD) 2-3, whereas new guidelines suggest ambulation on POD 0 is beneficial.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FIB after THA in patients participating in a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program.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HA with or without FICBs and their ability to ambulate on POD 0 in accordance with ERAS protocol. Perioper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on 39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A.Demographic data, anesthesia data, and ambulatory outcomes were compared.RESULTS Twenty patients had FIBs place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ocedure, while 19 did not receive a block. Of the 20 patients with FIB, only 1 patient was able to ambulate. Of the 19 patients without FIB blocks, 17 were able to ambulate. All patients worked with physical therapy 2 h after arriving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on POD 0.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FIB and delayed ambulation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cia iliaca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tocol deep vein THROMBUS POST-OPERATIVE
下载PDF
Vascular anatomy of fascia skin flap in leg
2
作者 陶凯忠 陈尔瑜 +1 位作者 党瑞山 纪荣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8年第1期66-68,72,共4页
The fascial vessels of skin flap in leg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quantitatively so as to find out the survival mechanism of fasciocutaneous flap and provide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fascial vessels of skin flap in leg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quantitatively so as to find out the survival mechanism of fasciocutaneous flap and provide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Thirteen legs from adultcadavers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by dissection under operating and biological microscopes, tissue clearing, slice and image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source artery in fascia of leg and the intermuscular septal cutaneous artery was predominant and often anstomosed as a chain. The source arteries had supra- and subfascial branches in deep fascia and the former wasmore in number and larger in diameter. In the same way, the vascular network was thicker in the suprafascial level than in the subfascial. Aa% of the deep fascia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perficial fascia. Conclusion: The deep fascial vascula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blood supply of fasciocutaneous flap in leg and the suprafascial vascular network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t is suggestedthat the fascial pedicle should be selected wilers the arterial chain ex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fascia fasciocutaneous FLAP LEG VASCULAR ANATOMY
全文增补中
含深筋膜血管网的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增方 杨连根 +1 位作者 宋玉芹 方绍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56-358,共3页
总结1994年10月~1996年5月,应用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利用腓肠浅动脉在小腿远端与腓动脉肌间隙支、胫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外踝支在深筋膜内的广泛吻合,分别设计成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后内侧逆行... 总结1994年10月~1996年5月,应用三种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效果。利用腓肠浅动脉在小腿远端与腓动脉肌间隙支、胫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外踝支在深筋膜内的广泛吻合,分别设计成小腿后外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后内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和后外踝逆行筋膜皮瓣。临床用于修复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共18例,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5cm×8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创面完全修复。认为,该组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足背、足跟及踝关节周围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筋膜 血管网 筋膜皮瓣 小腿后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前臂皮瓣筋膜血管的解剖学 被引量:7
4
作者 陶凯忠 陈尔瑜 +1 位作者 纪荣明 党瑞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8-209,共2页
系统并定量研究前臂皮瓣筋膜的血管,以补文献之不足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对14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前臂筋膜四种动脉来源以肌间隙皮动脉为主,肌间隙或肌间隔皮动脉吻合成链.各种源动脉在深... 系统并定量研究前臂皮瓣筋膜的血管,以补文献之不足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对14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前臂筋膜四种动脉来源以肌间隙皮动脉为主,肌间隙或肌间隔皮动脉吻合成链.各种源动脉在深筋膜有浅、深支而以浅支多而粗、深筋膜浅、深血管网也以前者较密.深筋膜血管组织面积比(Aa%)值大于浅筋膜.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前臂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血管链状吻合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筋膜 血管 筋膜皮瓣 前臂
下载PDF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三维重建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七渝 张绍祥 +4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目的 明确颈深筋膜的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毗邻 ,为颈深筋膜间隙的影像识别与分析提供参考 ,为临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侵润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低温冰冻和生物塑化技术用 17例标本 ,制作了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 ,对颈深筋膜... 目的 明确颈深筋膜的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毗邻 ,为颈深筋膜间隙的影像识别与分析提供参考 ,为临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侵润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低温冰冻和生物塑化技术用 17例标本 ,制作了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 ,对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进行了观测。从颈部薄层塑化断面标本上 ,用双线提取间隙轮廓的方法 ,在SGI工作站上对颈深筋膜间隙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1.颈深筋膜应分为四层 ,颈深筋膜深层分为翼筋膜和椎前筋膜 ,颈深筋膜各层均参与颈动脉鞘的形成。 2 .颈动脉间隙是一开放的间隙 ,其后外侧与颈后间隙相通 ;证实了危险间隙的存在。 3.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和内脏间隙的三维图像 ,并能同时显示间隙内的主要结构。结论 得出了颈深筋膜和筋膜间隙的模式图 ,并为筋膜间隙的三维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深筋膜 筋膜间隙 薄层断面 解剖学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带蒂颞深筋膜肌瓣修补前颅窝底缺损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贵孝 彭玉平 +2 位作者 原林 钟世镇 任文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的要点。结论:这种新型的筋膜肌瓣血供好、操作易、抗感染力强、防脑脊液漏性能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深筋膜肌瓣 颅底缺损 颅脑损伤 解剖学
下载PDF
颈深筋膜的薄层断面解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七渝 张绍祥 +1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 为颈部外科手术定位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浸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低温冰冻技术 ,制作了15套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标本 ,在断面上观察了颈深筋膜的分层及特征。结果 颈深筋膜分为四层 ,舌骨下筋膜是单独的一层 ;颈深筋膜深... 目的 为颈部外科手术定位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浸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低温冰冻技术 ,制作了15套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标本 ,在断面上观察了颈深筋膜的分层及特征。结果 颈深筋膜分为四层 ,舌骨下筋膜是单独的一层 ;颈深筋膜深层分为翼筋膜和椎前筋膜 ;颈深筋膜各层均参与颈动脉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深筋膜 薄层断面解剖 颈部外科 感染 肿瘤浸润
下载PDF
小腿皮瓣筋膜血管的解剖学 被引量:2
8
作者 陶凯忠 陈尔瑜 +1 位作者 党瑞山 纪荣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系统并定量研究小腿皮瓣筋膜的血管,探讨筋膜皮瓣成活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3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小腿筋膜有4种动脉来源,而以肌间隔皮动脉为主。各种动... 目的:系统并定量研究小腿皮瓣筋膜的血管,探讨筋膜皮瓣成活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3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小腿筋膜有4种动脉来源,而以肌间隔皮动脉为主。各种动脉在深筋膜的分支均显示浅支多而粗;深筋膜血管网也以浅血管网较密。深筋膜血管面积百分比(Aa%)值大于浅筋膜。结论: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小腿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动脉链状吻合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筋膜血管 筋膜皮瓣 小腿 解剖学
下载PDF
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慧敏 吴恒烜 +1 位作者 黄粹业 马世前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1期859-861,共3页
目的:根据膜引导性骨再生与骨诱导再生的理论,将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为临床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的方法对17例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 目的:根据膜引导性骨再生与骨诱导再生的理论,将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为临床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的方法对17例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男10例,女7例;年龄7~52岁,平均32岁;胫骨10例,桡骨5例,锁骨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7~36个月,平均12个月。入院前已手术1次者10例,2次者5例,3次者2例。骨不连部位均位于骨干,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好。X线片显示增生性骨不连11例,萎缩性骨不连6例。均拆除原有内固定物,重新用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并用自体深筋膜密闭缝合骨折端,内注入自体红骨髓。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1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周。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优14例,良2例,差1例。结论:自体深筋膜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短,适合于骨不连位于骨干,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好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不愈合 深筋膜 骨髓移植
下载PDF
实验高压电烧伤深筋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梁彦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4,17,i003,共5页
目的研究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变化规律。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的右下肢采用1万伏额定电压 ,77mA电流及通电5s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电烧伤模型 ,对照组采用假电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假电烧伤模型 ,两... 目的研究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深筋膜微循环变化规律。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家兔的右下肢采用1万伏额定电压 ,77mA电流及通电5s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电烧伤模型 ,对照组采用假电的方法制作单侧后肢假电烧伤模型 ,两组均采用“滴水开窗法”制作左侧下肢远端深筋膜微循环观测窗 ,并采用WX -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在通电前、通电后即刻、通电后30min、2、4、6h观测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的形态、流态、管周状态。结果肢体高压电烧伤后 ,微血管形态在30min内可观测到显著性变化 (P<0.05) ,表现为血管密度减小 ,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收缩 ,后微静脉扩张 ,微动脉、毛细血管均在6min以后变得不清以致模糊(P<0.05)、后微静脉、微静脉分别在2h、30min以后变得不清(P<0.05)。微血管内的流态以白微栓的变化可见规律性 ,即白微栓在电后2h开始出现 ,4h迅速达高峰 ,6h又有快速下降的趋势。微静脉和后微静脉在通电30min后有渗出(P<0.05) ,只有后微静脉在通电后2h有出血(P<0.05)。结论电烧伤后存在全身性反应 ,其在肢端深筋膜微循环的表现是一个阶段性加重的过程 :第一阶段电烧伤后30min内为缺血型微循环障碍 ,第二阶段微循环障碍包含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 烧伤 深筋膜 微循环 家兔
下载PDF
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瓣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减张缝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锷峰 屠传建 +4 位作者 钱辉 骆明 马骏 娄纪祥 蒋小霞 《浙江创伤外科》 2012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瓣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减张缝合中应用。方法分析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入路开颅的患者74例,分为人工脑膜组36例和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组38例,2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并减张... 目的探讨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瓣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减张缝合中应用。方法分析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入路开颅的患者74例,分为人工脑膜组36例和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组38例,2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并减张缝合硬膜,观察术后的硬膜间积液等并发症和经济负担。结果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组术后无并发症,经济负担轻,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膜为蒂的颞深筋膜瓣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减张缝合的手术操作方法可以安全应用,是对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为蒂 颞深筋膜瓣 颅脑损伤
下载PDF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七渝 张绍祥 +5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沙勇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对颈深筋膜及深筋膜间隙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以显示其立体结构。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 ,采用双线提取筋膜及间隙轮廓的方法对颈深筋膜及其间隙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 目的 :对颈深筋膜及深筋膜间隙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以显示其立体结构。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 ,采用双线提取筋膜及间隙轮廓的方法对颈深筋膜及其间隙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和内脏间隙及颈部的大血管和重要器官。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 ,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构 :用双线法提取筋膜及间隙轮廓 ,能重建出筋膜间隙并能同时清楚显示间隙内的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深筋膜 筋膜间隙 三维重建 颈部结构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恺 王子明 +3 位作者 杜全印 王雨 吴思宇 王爱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共9例,其中合并股骨头坏死5例;年龄9-18(13.7±3.0)岁;男性6例,女性3例。Garden分型:Ⅲ型...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共9例,其中合并股骨头坏死5例;年龄9-18(13.7±3.0)岁;男性6例,女性3例。Garden分型:Ⅲ型4例,Ⅳ型5例。手术先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再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治疗4例,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治疗5例。结果 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0.8(11-94)个月;9例患儿X线片提示股骨颈骨折愈合良好,5例股骨头坏死患儿股骨头修复。按Ratliff标准评价:优4例(44.4%),良5例(55.6%)。结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治疗儿童股骨颈陈旧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及儿童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损伤小、特别适合儿童的新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股骨头坏死 阔筋膜张肌 旋髂深血管 骨瓣 儿童
下载PDF
钛网加自体筋膜组织移植修复眼眶底部创伤性缺损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金超 胡敏 陈丽洁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5期401-402,406,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眼眶爆裂骨折眶底缺损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6例眶底缺损患者,采用下睑缘下入路,显露眶下缘及眶底,将疝出至上颌窦内眶内容物复位;在同侧颞区发际内作弧形切口,于颞浅筋膜下层分离,显露颞深筋膜,切取约3 cm×5 cm深筋膜条... 目的探讨治疗眼眶爆裂骨折眶底缺损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6例眶底缺损患者,采用下睑缘下入路,显露眶下缘及眶底,将疝出至上颌窦内眶内容物复位;在同侧颞区发际内作弧形切口,于颞浅筋膜下层分离,显露颞深筋膜,切取约3 cm×5 cm深筋膜条;依据缺损选择适当大小三维钛网1块(0.6mm厚),按缺损区形状塑形后,将筋膜片覆盖于钛网上,缝合固定;将钛网筋膜补片植入眶底,用2枚钛钉(1.5mm×5mm)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眼球形态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钛网加自体筋膜组织移植操作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眶底缺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底缺损 移植 钛网 颞深筋膜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并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海峰 张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并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颅脑损伤大骨瓣减...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并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并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标准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良好33例(73.33%),重残3例(6.67%),植物生存1例(2.22%),死亡8例(17.78%);对照组患者治疗良好19例(42.22%),重残6例(13.33%),植物生存3例(6.67%),死亡17例(37.78%)。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1例(2.22%),脑脊液漏2例(4.44%),皮下积液5例(11.11%),脑嵌顿3例(6.67%),癫痫3例(6.67%);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8例(17.78%),脑脊液漏9例(20.00%),皮下积液21例(46.67%),脑嵌顿11例(24.44%),癫痫13例(28.89%)。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并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良好率较高、病死率较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术 带蒂颞深筋膜瓣硬脑膜修复术 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深筋膜包裹肌腱防止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英博 王玉 +3 位作者 魏侃 梁晓旭 蒋俊 刘红卫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目的为探索防止肌腱粘连的方法,采用深筋膜包裹、应用bFGF及早期锻炼等方法并进行动物实验以提供对临床有用的参考依据。方法选SD大白鼠16只(32条跟腱)分成A、B、C、D四组。A组跟腱缝合后用深筋膜包裹并加bFGF;B组跟腱缝合后用深筋膜包... 目的为探索防止肌腱粘连的方法,采用深筋膜包裹、应用bFGF及早期锻炼等方法并进行动物实验以提供对临床有用的参考依据。方法选SD大白鼠16只(32条跟腱)分成A、B、C、D四组。A组跟腱缝合后用深筋膜包裹并加bFGF;B组跟腱缝合后用深筋膜包裹;C组为跟腱缝合加bFGF;D组为跟腱单纯缝合。术后3天行控制性主被动活动,3周后处死,并观察和测量各组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及切片观察。结果A组与B组跟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面积小,粘连程度轻;而C组与D组粘连面积大,粘连程度深。跟腱断裂缝合后用深筋膜包裹组与跟腱断裂单纯缝合组的粘连面积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切片可见C、D组腱旁组织较多,尤以C组为重;而A、B组腱旁组织少,腱细胞核较多,尤以A组腱细胞核多。结论本研究提示:肌腱缝合术后应用深筋膜包裹断端可防止肌腱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深筋膜 肌腱粘连 BFGF 肌腱缝合术
下载PDF
重症五步蛇咬伤深筋膜室网状切开的早期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乐冬友 王志英 徐自强 《蛇志》 2012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五步蛇伤患者行深筋膜室网状切开的早期应用。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被五步蛇咬伤后3h内就诊,且患肢组织压在25mmHg以上的患者44例,其中行深筋膜室网状切开13例作为研究组(A组),使用传统保守非手术治疗31... 目的探讨重症五步蛇伤患者行深筋膜室网状切开的早期应用。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被五步蛇咬伤后3h内就诊,且患肢组织压在25mmHg以上的患者44例,其中行深筋膜室网状切开13例作为研究组(A组),使用传统保守非手术治疗31例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72h内组织压的变化、肿胀程度的改变、创口出血及坏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A组24h后组织压基本降至正常,肿胀程度比B组轻;A组患者伤口有明显出血渗血,早期B组优于A组,但3h后两组的出血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2例患者伤处有片状坏死;B组绝大部分患者72h后经切除坏死组织后肿胀明显消退,1例患者因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截肢,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重症五步蛇伤中,审慎深筋膜室网状切开患肢,可避免组织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形成及大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步蛇 深筋膜室网状切开 疗效
下载PDF
上肢深筋膜形态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劳明 莫小敏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观察上肢深筋膜形态结构。方法 2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经乳胶灌注后作上肢逐层解剖,观察。结果 肩部、臂、和前壁后区深筋膜,厚约0.4~0.7mm,浅深面连结紧密。臂、前臂前区深筋膜,厚约0.3~0.5mm,连结疏松。前臂深筋膜形成4个肌间... 目的 观察上肢深筋膜形态结构。方法 2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经乳胶灌注后作上肢逐层解剖,观察。结果 肩部、臂、和前壁后区深筋膜,厚约0.4~0.7mm,浅深面连结紧密。臂、前臂前区深筋膜,厚约0.3~0.5mm,连结疏松。前臂深筋膜形成4个肌间隔。手掌内、外侧部和背部的深筋膜较薄,掌心部深筋膜较厚。结论 上肢各部深筋膜厚度、连结不同,前臂有4个肌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深筋膜 肌间隔 形态学 解剖学
下载PDF
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方腾 李秋明 +2 位作者 卢建香 舒华娥 刘芳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例(19只眼)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的病例分为两种植入方法,Ⅰ期植入术10例,Ⅱ期植入术9例;术后随访观察义眼台排斥、暴露、感染、眼球运动及义眼台血管化。结果... 目的观察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例(19只眼)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的病例分为两种植入方法,Ⅰ期植入术10例,Ⅱ期植入术9例;术后随访观察义眼台排斥、暴露、感染、眼球运动及义眼台血管化。结果在19例患者中结膜均为一期愈合,未发现义排斥、暴露、感染及义眼台移位;17例眼球上、下、内、外4个方向活动良好,2例眼球运动较差,未发现眼球固定。结论在缺乏自体巩膜包裹义眼台时,活动性义眼台联合自体深筋膜移植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一种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 义眼台 深筋膜 移植
下载PDF
深筋膜层连续严密缝合与间断缝合防治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王军 郑守超 +3 位作者 刘晓慧 郜顺兴 田伟荣 韩庆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深筋膜层连续严密缝合与间断缝合防治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病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9例,其中22例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关闭腰背深筋膜(A组),17例术中采用间断缝合法关闭腰... 目的探讨深筋膜层连续严密缝合与间断缝合防治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病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9例,其中22例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关闭腰背深筋膜(A组),17例术中采用间断缝合法关闭腰背深筋膜(B组)。对2组患者的术后平均拔管时间、下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连续缝合组拔管时间、下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优于间断缝合组。连续缝合组术后第1、3、7、14天的VAS平均评分分别为3.55、2.64、1.18、0.36分,间断缝合组术后第1、3、7、14天的VAS平均评分分别为3.35、4.18、2.18、0.59分,连续缝合组第3天和第7天的VAS评分优于间断缝合组,但第1天和第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深筋膜层间断缝合,深筋膜层连续严密缝合防治腰椎后路术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筋膜层 连续严密缝合 间断缝合 腰椎后路手术 脑脊液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