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lphi7.0的高精度低速数据采集系统 被引量:3
1
作者 仇芝 杜坚 +1 位作者 罗敏 张成功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11期111-112,共2页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高精度低速采集。介绍一种基于Delphi 7.0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在自制数据采集卡的基础上,达到了高精度低速采集的要求;并利用SPcomm串口控件和TChart绘图控件,实现了计算机通过串口接收数据...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高精度低速采集。介绍一种基于Delphi 7.0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在自制数据采集卡的基础上,达到了高精度低速采集的要求;并利用SPcomm串口控件和TChart绘图控件,实现了计算机通过串口接收数据采集卡的A/D数据,且通过数据处理,绘制出了采集数据的实时曲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 7.0 数据采集卡iSPcomm串口控件 TChart控件
下载PDF
基于Delphi7.0的上位机与PLC的通信 被引量:4
2
作者 安宪军 黄尔烈 +1 位作者 贾少锐 张常全 《微计算机信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3S期47-48,246,共3页
本文介绍在将计算机与PLC结合起来,组成高性能价格比的小型集散控制系统―热电厂循环水过程控制系统中,在基于Delphi7.0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环境中如何实现上位机与S7-200系列PLC之间通信。
关键词 上位机 S7-200PLC 串行通信 delphi7.0
下载PDF
基于Delphi7.0的电缆温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3
作者 谭立志 蒋松云 《微型机与应用》 2013年第11期14-18,共5页
针对目前电力电缆在线温度监测系统的不足,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Delphi7.0电缆温度监测系统,该软件能实时显示各测点的温度情况,并对温度异常进行报警处理。实践表明该软件稳定可靠,实时性较强,实现了信息采集、存储及初步分析的功能,可... 针对目前电力电缆在线温度监测系统的不足,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Delphi7.0电缆温度监测系统,该软件能实时显示各测点的温度情况,并对温度异常进行报警处理。实践表明该软件稳定可靠,实时性较强,实现了信息采集、存储及初步分析的功能,可以有效地监控电缆设备工作环境温度,预防和杜绝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 7 0 ORACLE 8i 温度监测 电缆
下载PDF
Delphi7环境下利用ADO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链接 被引量:4
4
作者 莫停飞 白振兴 邓善 《现代电子技术》 2004年第9期39-41,共3页
要实现使用 Delphi 7通过 A DO数据库组件访问 SQL Server 2 0 0 0数据库 ,必须首先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 ,而在链接中蕴含着一些重要技术。本文就如何在 Delphi7应用程序中通过 A DO组件与 SQL Server2 0 0 0数据库建立链接的底层到高层... 要实现使用 Delphi 7通过 A DO数据库组件访问 SQL Server 2 0 0 0数据库 ,必须首先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 ,而在链接中蕴含着一些重要技术。本文就如何在 Delphi7应用程序中通过 A DO组件与 SQL Server2 0 0 0数据库建立链接的底层到高层技术问题做了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 7 ADO 链接 SQL SERVER 2000
下载PDF
基于Delphi7.0的在线红外测温系统
5
作者 夏科芬 黄道平 《电子质量》 2005年第2期14-15,共2页
为准确测控物体温度,开发了基于Delphi的在线红外测温系统。利用Delphi的微机串口通信功能,实现计算机和红外测温仪的通讯连接。通过Windows下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显示、保存等功能。实验证明,系统可准确测量物体的... 为准确测控物体温度,开发了基于Delphi的在线红外测温系统。利用Delphi的微机串口通信功能,实现计算机和红外测温仪的通讯连接。通过Windows下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应用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显示、保存等功能。实验证明,系统可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7 在线 应用软件 微机 系统 计算机 串口通信 实验证明 物体 红外测温
下载PDF
MSCOMM控件在Delphi7.0串口通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金彩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9期63-63,224,共2页
利用Delphi开发工业控制系统软件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的选择,而串口通信是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对几种常用串口通信方法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Delphi开发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实现PC机与单片机之间串口通信的方法... 利用Delphi开发工业控制系统软件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的选择,而串口通信是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对几种常用串口通信方法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Delphi开发环境下利用Mscomm控件实现PC机与单片机之间串口通信的方法,研究了Mscomm串口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Mscomm控件在Delphi7.0串口通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口通信 DeIphi7 0 MSCOMM控件
下载PDF
海洋本草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Ⅱ)
7
作者 樊浩 何嘉鸿 +3 位作者 韦霞 陈乐怡 陈欣琪 张翠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77,共7页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旋光光谱等现代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获得10个简单芳香酚酸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3-(3'-methyl-2'-butenyl)phenylacetic acid(1)、asperulosin C(2)、对羟基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4-hydroxy-3-prenyl-benzoic acid(5)、4-hydroxy-3-(3-methylbut-2-enyl)benzaldehyde(6)、对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8)、间羟基苯乙酸(9)和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10),其中化合物1是新发现的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10对人结肠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小鼠肝癌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等肿瘤细胞均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本草软珊瑚 Aspergillus sp.EGF7-0-1 酚酸类 新天然产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0Cr17Ni7Al不锈钢时效强化工艺研究
8
作者 赵惠 叶东林 +4 位作者 杨洋 刘文龙 程静 陈昊冉 肖杰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3年第5期32-35,共4页
以0Cr17Ni7A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不同时效强化工艺对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长时间低温时效(520℃保温48h,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后,材料内部由马氏体基体及弥散分布的合金化合物(Ni_(3)Al)组成,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材... 以0Cr17Ni7A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不同时效强化工艺对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长时间低温时效(520℃保温48h,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后,材料内部由马氏体基体及弥散分布的合金化合物(Ni_(3)Al)组成,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经过3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平均值都有明显提高。其中,长时间低温时效热处理工艺下材料的显微硬度平均值最高,达到388.6HV1,与原始态相比提高了89.7%,且此时材料的抗拉强度(R_(m))、屈服强度(R_(p0.2))和伸长率(A)分别为1309MPa、1107MPa、6.9%,满足后续使用要求(R_(m)≥1100MPa)。由此可知,长时间低温时效是提高0Cr17Ni7Al不锈钢强度和硬度的最佳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Cr17Ni7Al不锈钢 时效处理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下载PDF
新疆M_S6.0和M_S6.6两次地震前近场泥火山宏观异常现象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海涛 高小其 +3 位作者 李志海 吴传勇 张涛 黄新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5,159,共7页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 自2011年8月对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施24小时连续观测以来,在距泥火山200km范围内,相继发生了MS5.0、MS6.0和MS6.6地震.其中,在MS6.0和MS6.6地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液面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异常变化现象,而地震都发生在泥火山液面下降的过程中.这一现象与已知的霍尔果斯泥火山震例异常有所不同,显示了泥火山的震兆异常特征可能与其构造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Ms6 0-7 0地震 泥火山 宏观异常
下载PDF
武汉市0~7岁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静 徐翠青 +2 位作者 张建端 王德刚 陈开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0,共2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0~7岁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2个城区2个社区的1009名0~7岁儿童,进行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保健现状和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 目的了解武汉市0~7岁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2个城区2个社区的1009名0~7岁儿童,进行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保健现状和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结果武汉市0~7岁儿童疫苗接种建卡率为93.6%;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6.92%,97.66%,97.34%,95.22%,96.11%,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4.59%;儿童武汉市户籍、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状况好、建立免疫接种卡是计划免疫的促进因素。结论武汉市0~7岁儿童接受计划免疫服务的现状较好,但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五苗全程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应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促进儿童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7岁儿童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被引量:111
11
作者 刘杰 易桂喜 +4 位作者 张致伟 官致君 阮祥 龙锋 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4-1407,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7 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_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被引量:103
12
作者 曾祥方 罗艳 +1 位作者 韩立波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8-1424,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震源机制解 近远震联合反演 高角度逆冲地震
下载PDF
芦山M_S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林瑛 李艳娥 +1 位作者 郑需要 王生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波速比 孕震区 单台多震和达法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6 位作者 侯春堂 石菊松 吴中海 李海龙 孙萍 刘刚 李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沿双石-大川断裂中南段发生破裂,主破裂面西倾,倾角33°~43°,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历史上,沿双石-大川断裂发生至少2次Ms6~6.5级地震,由此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特征型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原地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数据表明这是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双石-大川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 地裂缝 逆冲断坡
下载PDF
四川省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李传友 徐锡伟 +8 位作者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1-683,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前缘滑脱带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范莹莹 解滔 +4 位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谭大诚 刘君 陈军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91,340,共17页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震后恢复;③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④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北南、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地电场 地磁场 变化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被引量:44
17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3 位作者 魏从信 田秀丰 汤倩 高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2-277,共6页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芦山7 0级地震 静止卫星 热红外遥感 相对功率谱 亮温变化
下载PDF
基于CY7C68013A的USB2.0高速接口设计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林 孟令军 +1 位作者 于磊 张园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3,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USB2.0的带宽,解决数据传输时存在的速度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Y7C68013A的USB2.0高速接口设计方法。采用CY7C68013A的SLAVE FIFO工作模式,芯片内部CPU不参与数据传输,FPGA设计的外部控制电路直接读写芯片内部FIFO,有效... 为了充分利用USB2.0的带宽,解决数据传输时存在的速度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Y7C68013A的USB2.0高速接口设计方法。采用CY7C68013A的SLAVE FIFO工作模式,芯片内部CPU不参与数据传输,FPGA设计的外部控制电路直接读写芯片内部FIFO,有效避免了内部CPU参与数据传输时带来的时间开销,从而提高了传输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B 2 0 CY7C68013A FPGA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被引量:11
19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2.3km;震源中心在前3.5s时间内与破裂起始点相同,在前9.5s时间内也基本稳定在北纬30.27°和东经102.94°,距起始破裂点不远,意味着芦山MS7.0地震呈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逆时成像 破裂起始点 震源中心
下载PDF
关于芦山7.0级地震在龙门一带是否存在同震地表破裂的讨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雷生学 冉勇康 +5 位作者 王虎 陈立春 李西 吴富峣 韩非 刘成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6-274,共9页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潜在的发震断裂,无论是对研究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还是对灾区的重建指导都十分重要。在龙门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跨谷地的地质剖面实测,槽探和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结果显示:至少在80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芦山-龙门隐伏断裂。此带上的地裂缝等现象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而更可能是地震动在阶地陡坎附近造成的地基或边坡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龙门乡 地裂缝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