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depth-rela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lake sediment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amplified 16S rRNA fragments 被引量:5
1
作者 ZHAO Xingqing YANG Liuyan +4 位作者 YU Zhenyang PENG Naiying XIAO Lin YIN Daqiang QIN Boq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4-230,共7页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depth sediment samples was examined by a 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those are organic matter (OM), total nitr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depth sediment samples was examined by a 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those are organic matter (OM),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pH and redox potential (Eh). Total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sampl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depths. After they were amplified with the GC-341 f/907r primer sets of partial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the products were separat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The profile of DGGE fingerprints of different depth sediment samples revealed tha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along the entire 45 cm sediment core, however, 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of DGGE patterns revealed that at greater sediment depths, successional shift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evident. The principle coordinates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along the sediment core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were located 0-20 cm and 21-45 cm, respectively. The sequencing dominant band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jor phylogenetic groups identified by DGGE belonged to Bacillus, Bacterium, Brevibacillus, Exiguobacterium, γ-Proteobacterium, Acinetobacter sp. and some uncultured or unidentified bacteri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highly divers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lake sediment 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Lake Taihu microbial diversity SEDIMENT vert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Monitoring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uccession in the biohydrogen production reactor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被引量:5
2
作者 XING Defeng REN Nanqi +2 位作者 GONG Manli LI Jianzheng LI Qiub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2期155-162,共8页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reactor and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hydrogen producing bacteria,anaerobic sludge was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ous sti...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reactor and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hydrogen producing bacteria,anaerobic sludge was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and the diversity and dynam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The results of DGGE demonstrated that an obvious shift of microbial population happen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star-up to the 28th day,and the ethanol type fermentation was established.After 28 days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became stable,and the climax community was formed.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6S rDNA sequences from reamplifying and sequencing the prominent band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population belonged to low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Clostridium sp.and Ethanologenbacterium sp.),β-proteobacteria(Acidovorax sp.),γ-proteobacteria(Kluyvera sp.),Bacteroides(uncultured bacte-rium SJA-168),and Spirochaetes(uncultured eubacterium E1-K13),respectively.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Ethanologenbacterium sp.,Clostridium sp.and uncultured Spirochaetes after 21 days,meanwhile the succession of ethanol type fer-mentation was formed.Throughout the succession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creased however it decreased after 21 days.Some types of Clostridium sp.Acidovorax sp.,Kluyvera sp.,and Bac-teroides were dominant populations during all periods of time.These special populations were ess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imax community.Hydrogen production efficiency was de-pendent on both hydrogen producing bacteria and other populations.It implied that the co-metabolism of microbial community played a great role of biohydrogen production in the re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hydrogen producti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16S rRNA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原文传递
PCR-DGGE技术用于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8
3
作者 赵兴青 杨柳燕 +6 位作者 陈灿 肖琳 蒋丽娟 马喆 朱昊巍 于振洋 尹大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10-3616,共7页
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比较南京市玄武湖、奠愁湖和太湖不同位置的表层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的16SrDNA的PCR扩增结果约为626bp,为16S rDNA V3~V5区特异性片段。玄武湖和莫愁湖表层沉积物中... 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比较南京市玄武湖、奠愁湖和太湖不同位置的表层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的16SrDNA的PCR扩增结果约为626bp,为16S rDNA V3~V5区特异性片段。玄武湖和莫愁湖表层沉积物中大约有20种优势菌群,且同一湖泊不同采样点DGGE图谱的差异性不大,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太湖样品DGGE条带的数目和位置表现出明显差异,且不同采样点图谱的差异性较大。三湖泊除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种属外,还分布约5个相同的细菌种群,可能与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水生植被的影响相关。对DGGE图谱中7条主带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其优势菌群具有不同的序列组成,其中5个序列与Genebank中已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99%,2个序列的同源性为96%和93%,其中2个相似的细菌类群目前尚未获得纯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6S RDNA 序列测定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4
4
作者 罗海峰 齐鸿雁 +1 位作者 薛凯 张洪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70-1575,共6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出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并以此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选择特异性引物 F357GC和 R518对 1 6Sr RNA基因的 V3区进行扩增 ,长约 2 30 bp...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出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并以此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选择特异性引物 F357GC和 R518对 1 6Sr RNA基因的 V3区进行扩增 ,长约 2 30 bp的 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进行分离后 ,得到不同数目且分离效果较好的电泳条带。结果说明 ,DGGE能够对土壤样品中的不同微生物的 1 6Sr RNA基因的 V3区的 DNA扩增片断进行分离 ,为这些 DNA片断的定性和鉴定提供了条件。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相比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它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 基因组DNA 16S RRNA 微生物多样性 农田土壤
下载PDF
PCR-DGGE方法分析原油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 被引量:51
5
作者 佘跃惠 张凡 +4 位作者 向廷生 刘彬彬 赵立平 周玲革 舒肤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7-242,共6页
使用基于 16 S r DNA的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 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 (12 # 9- 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 (12 # 9- 9S、13# 11- 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 使用基于 16 S r DNA的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 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 (12 # 9- 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 (12 # 9- 9S、13# 11- 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鉴定了部分群落成员。 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注水井与两油井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别为 30 %和 2 0 % ,而两油井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为 5 4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注水井样品和油井样品中的优势菌群为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 ,它们与数据库中 α、γ、δ、ε变形杆菌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 (Bacteroidete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DGGE与分子克隆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机理 ,以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油井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多样性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
下载PDF
DG-DGGE分析产氢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动态及种群多样性 被引量:32
6
作者 邢德峰 任南琪 +3 位作者 宋业颖 李秋波 赵立华 徐香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818-1823,共6页
应用双梯度-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DGGE)对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监测。间隔7d从反应器取厌氧活性污泥,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2~V3区域PCR扩增,长约450bp的PCR产物经DGGE分离后,获得污泥微生物群落的16Sr... 应用双梯度-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DGGE)对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监测。间隔7d从反应器取厌氧活性污泥,以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V2~V3区域PCR扩增,长约450bp的PCR产物经DGGE分离后,获得污泥微生物群落的16SrDNA指纹图谱。污泥接种到反应器后微生物群落中既有原始种群的消亡和增长,也有次级种群的强化和演变。反应器在运行初期群落演替迅速,15d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大。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种群动态变化后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29d时微生物多样性基本保持不变,微生物优势种属达到19个OTU。在细菌竞争和协同作用制约下,种群多样性降低后趋于稳定,形成顶级群落。有些种群在群落结构中一直存在,是群落建成的原始种群,原始种群与次级种群在代谢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表现出群落的综合生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群落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6S rDNA 生物制氢
下载PDF
利用PCR-DGGE技术指导高温油藏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君 马挺 +4 位作者 刘静 刘清坤 赵玲侠 梁凤来 刘如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2-468,共7页
采用PCR-DGGE技术对高温油藏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将得到的信息用于指导油藏微生物的分离.本研究通过PCR-DGGE技术对油藏水样中DNA的16S rDNA V3、V8、V9 3个高可变区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比较,确定采用可得到更多微生物多样性... 采用PCR-DGGE技术对高温油藏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将得到的信息用于指导油藏微生物的分离.本研究通过PCR-DGGE技术对油藏水样中DNA的16S rDNA V3、V8、V9 3个高可变区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比较,确定采用可得到更多微生物多样性信息的V9区引物进行PCR扩增,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在高温油藏中存在的微生物与GenBank数据库中α,β,γ-变形杆菌和芽孢杆菌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利用多元细菌培养技术,以序列信息为指导,采用富集培养、直接培养和特殊培养的方法,从水样中分离出5株高温菌(而传统分离方法只能获得3株),其中3株高温解烃菌分别属于Bacillus属、Geobacillus属和Petrobacter属,它们能够在55℃以上兼性厌氧条件良好生长,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56.5%7、0.01%和31.87%,对原油的降粘率分别为40%、54.55%和29.09%,使原油的凝固点分别降低3.7、5.2和3.1℃.因此,序列指导和改变培养条件是分离更多有效采油微生物的改进方法,这3株高温菌的对原油的作用效果证明其具备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梯度凝胶变性电泳(dgge) 16SrDNA 高温解烃菌 培养技术
下载PDF
DGGE污泥堆肥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傅以钢 王峰 +2 位作者 何培松 夏四清 赵建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98-101,共4页
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污泥堆肥工艺中的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污泥堆肥周期小于8d.对污泥堆肥各工艺环节样品进行DGGE指纹图谱和相似性系数Cs值分析,发现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微生态结构的Cs值越来越高,说... 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污泥堆肥工艺中的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污泥堆肥周期小于8d.对污泥堆肥各工艺环节样品进行DGGE指纹图谱和相似性系数Cs值分析,发现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微生态结构的Cs值越来越高,说明微生物种群结构愈趋稳定.证实污泥微生态能迅速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调整内部细菌种群结构,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优势细菌种群能长时间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微生物种群结构 16S RDNA dgge 堆肥处理
下载PDF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PCR-DGGE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何莉莉 杨慧敏 +4 位作者 钟哲科 公丕涛 刘玉学 吕豪豪 杨生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88-4294,共7页
为评价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不同施肥方式农田土壤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和16S rDNA特异性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施肥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DGGE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得到20... 为评价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对不同施肥方式农田土壤细菌总DNA进行提取和16S rDNA特异性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施肥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DGGE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得到20条以上的电泳条带,说明水稻土土壤细菌群落较丰富。从泳道条带数量及光密度值方面对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标比较发现,施加生物炭的土壤(T2、T3、T4)细菌丰富度最高,细菌种群较多,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土壤(T1),而空白对照处理土壤(CK1)细菌群落丰富度最低,各处理之间的细菌种群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对细菌群落的条带信息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与各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速效钾>总有机碳>有效磷>全氮>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菌落 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生物炭 秸秆还田
下载PDF
基于DGGE分析的大鼠粪便及肠道细菌DNA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刚 陈己任 +2 位作者 胡博文 陈彦斌 赵国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15-218,共4页
为获得高质量肠道细菌总DNA用于研究膳食纤维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灌胃番茄皮膳食纤维,收集大鼠粪便及盲肠,-70℃冰箱保存。分别采用Tiangen细菌基因组试剂盒法、蛋白酶K-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和溶... 为获得高质量肠道细菌总DNA用于研究膳食纤维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灌胃番茄皮膳食纤维,收集大鼠粪便及盲肠,-70℃冰箱保存。分别采用Tiangen细菌基因组试剂盒法、蛋白酶K-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和溶菌酶法提取粪便和肠道中的细菌总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提取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将溶菌酶法进行改进后,可以获得满意效果。改进后的溶菌酶法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具有成本低、时间短、DNA得率高和多样性好等特点;该方法获得的DNA样品适合于用DGGE技术分析大鼠粪便及肠道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大鼠 粪便 肠道菌群 dgge电泳
下载PDF
PCR-DGGE分析东北传统发酵酸菜中乳酸菌多样性 被引量:28
11
作者 丛敏 李欣蔚 +1 位作者 武俊瑞 岳喜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82,共5页
以传统自然发酵的酸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监测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动态变化,计算不同发酵时间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并对图... 以传统自然发酵的酸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监测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动态变化,计算不同发酵时间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并对图谱特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酸菜发酵第40天多样性指数达最高值,说明此时细菌种群多样性最高;发酵过程中含丰富的乳酸菌,主要的优势菌群为乳杆菌属,包括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棒状乳杆菌、戊糖乳杆菌、唾液乳杆菌以及Iwatensis乳杆菌。其中发酵前期的优势菌群为乳酸乳球菌和戊糖乳杆菌,而植物乳杆菌为发酵中后期的优势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菜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多样性指数 乳酸菌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PCR-DGGE技术解析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39
12
作者 邢德峰 任南琪 宫曼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为了揭示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从运行不同时期取厌氧活性污泥 ,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活性污泥的基因组DNA .以细菌 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F338GC/R5 34进行V3高变异区域PCR扩增 ,长约 2 0 0bp的PCR产物... 为了揭示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从运行不同时期取厌氧活性污泥 ,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活性污泥的基因组DNA .以细菌 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F338GC/R5 34进行V3高变异区域PCR扩增 ,长约 2 0 0bp的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分离后 ,获得微生物群落的特征DNA指纹图谱 .研究表明 ,不同时期的厌氧活性污泥中存在共同种属和各自的特异种属 ,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 ,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协同变化的特征 .微生物多样性由强化到减弱 ,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升高 ,演替速度由快速到缓慢 .优势种群经历了动态演替过程 ,最终形成特定种群构成的顶级群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生物制氢 16S RRNA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应用DGGE分析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细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21
13
作者 钱丽君 张德民 徐小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将传统的菌落菌体形态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一个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首先采用平板稀释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118株分离物分为8个类群,... 将传统的菌落菌体形态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一个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首先采用平板稀释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中的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将118株分离物分为8个类群,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的菌落基本特征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凸起、菌落有光泽,对该类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通过芽孢染色可将产芽孢菌和不产芽孢菌区分开,不产芽孢菌根据其菌体形态又分为3个亚群,其中卵圆形细菌是最大的一个亚群,共有16株。应用PCR-DGGE方法对该类群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卵圆形类群16株细菌中就有11株不同系统发育型的细菌。最后,将这11株细菌进行了16S rDNA部分序列(约750bp)的测定,并做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地位相距很远,分属于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菌落特征的差异来挑选不同的菌株作为分析细菌多样性的第一个筛选步骤,会大大低估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异养细菌 16S RDNA 变性梯度胶电泳 变形菌门
下载PDF
应用PCR-DGGE技术检测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 被引量:14
14
作者 许爱清 李宗军 +1 位作者 王远亮 文杰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17-322,共6页
PCR-DGG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工具。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背景,总结了应用PCR-DGGE研究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时所设计或选择的PCR引物,图示了获得DGGE图谱中DNA条带序列信息的实验... PCR-DGG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工具。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背景,总结了应用PCR-DGGE研究发酵食品和饲料中真菌菌群时所设计或选择的PCR引物,图示了获得DGGE图谱中DNA条带序列信息的实验流程,并列举了DGGE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和优化策略。综述结果有助于建立可行的PCR-DGGE技术方案用于发酵过程或产品中真菌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发酵食品 真菌菌群 PCR引物
下载PDF
基于PCR-DGGE分析不同品牌郫县豆瓣酱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永清 李治华 +3 位作者 李华佳 王雪涛 董玲 黄巧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以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免培养技术分析样品中微生物真菌菌群结构,并对典型条带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真菌菌群种类较丰富,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真菌菌群既... 以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免培养技术分析样品中微生物真菌菌群结构,并对典型条带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真菌菌群种类较丰富,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真菌菌群既包含共有菌群又存在一定差异。假丝酵母(Candida sp.)、曲霉(Aspergillus)、鲁氏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奥默柯达酵母菌(Kodamaea ohmeri)是优势种群,尤其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共有10个条带,占整个测序条带32.25%,表明郫县豆瓣酱的生产应特别注意防控黄曲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真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多样性
下载PDF
利用PCR-DGGE法分析暗纹东方鲀的弧菌菌落组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桂梅 唐文乔 +3 位作者 李会荣 黄路标 任大明 鲍宝龙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3,共7页
采用16S rDNA特征序列PCR-DGGE法,分析了不同饵料饲养的暗纹东方的表皮、性腺和肠道中,以弧菌为主的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暗纹东方体内18种微生物,均归属于变形细菌的gamma亚群,其中13种为弧菌科细菌,3种为肠杆菌科细... 采用16S rDNA特征序列PCR-DGGE法,分析了不同饵料饲养的暗纹东方的表皮、性腺和肠道中,以弧菌为主的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暗纹东方体内18种微生物,均归属于变形细菌的gamma亚群,其中13种为弧菌科细菌,3种为肠杆菌科细菌,2种为气单胞菌属细菌;(2)投喂鲜活鱼虾的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暗纹东方肠道和性腺中的细菌组成是不同的,在性腺中分离到的所有12种细菌中,只有2种细菌是相同的,约占17%;在肠道中分离到的所有13种细菌中,有4种是相同的,约占31%。而在表皮上所分离到的11种细菌中,有7种细菌是相同的,约占64%;(3)DGGE特征条带V1、V13、V18、V14和V17所代表的细菌只在表皮组织被分离到,V6所代表的细菌仅出现在以鲜活鱼虾作为饵料的暗纹东方性腺中,V5所代表的细菌仅出现在以鲜活鱼虾作为饵料的暗纹东方肠道中;(4)DGGE特征条带V5、V8、V13、V18、V6、V14和V17所代表的细菌不能在TCBS培养基上培养,占18种被鉴定的细菌总数的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弧菌 16S RDNA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用DGGE技术分析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姜昕 马鸣超 +2 位作者 李俊 李力 钟佐燊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9-1183,共5页
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 从深圳运行中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的砂层填料中以5cm^10cm间隔垂直取10个样品,进行16S rDNA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CRI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快渗池砂层填料的30cm深度范围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有18种,主要是Firmicutes、alpha proteobacterium中的异养菌,它们是COD降解的主要参与者;而在40cm及更深范围,菌群减少为12种甚至更少,优势菌是Acidovorax sp.、Nitrospira sp.、Clostridium sp.等,表明快渗池下部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和厌氧的微环境,快渗池上、下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结果揭示出CRI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空间分布状况,为其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渗系统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6S RDNA 微生物种群分布
下载PDF
超声波破碎法提取活性污泥DNA及其DGGE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万晶晶 张汝嘉 +3 位作者 邢德峰 谢天卉 赵丽华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9-562,共4页
为快速提取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DNA,进一步应用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其群落结构,采用细胞超声波破碎法直接提取反应器活性污泥DNA,以16S rRNA V3区域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随后利用DGGE技术对扩增产物的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 为快速提取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DNA,进一步应用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其群落结构,采用细胞超声波破碎法直接提取反应器活性污泥DNA,以16S rRNA V3区域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随后利用DGGE技术对扩增产物的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超声波破碎法可以快速地提取活性污泥DNA,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到的活性污泥克服了PCR扩增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的超声波功率下,超声时间对DNA产率、PCR扩增效率和DGGE分析均有很大影响,实验的最佳超声时间为27 s.DGGE分析表明,用该法提取到的DNA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性较好,种群强度最高能达到0.7 OD,能够进一步应用于群落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破碎法 活性污泥 DNA提取 PCR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下载PDF
PCR-DGGE分析玉溪地区水果泡菜中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蓓 李淑英 +2 位作者 张翠萍 卢国理 周元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0-746,共7页
【目的】结合自然发酵生产泡菜的原理,分析云南传统水果泡菜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探索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方法】采用PCR-D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从玉溪市场购买的萝卜、黄瓜、梨3种泡菜样品中细菌群落... 【目的】结合自然发酵生产泡菜的原理,分析云南传统水果泡菜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探索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方法】采用PCR-D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对从玉溪市场购买的萝卜、黄瓜、梨3种泡菜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玉溪地区自然发酵泡菜中的细菌种类比较丰富,由于不同水果泡菜的营养基质和附着在蔬菜表面及内在的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导致细菌种类在不同泡水果中所占的相对丰度有较大差异。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 sp.)在泡水果中并非优势种群,但丘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llinoides)在发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散称泡菜液中检测出部分致病菌,主要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推测市场上散称泡菜容易滋生致病菌,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结论】PCR-DGGE技术能够高效、精确地检测到水果泡菜的细菌多样性。泡菜微生物的组成是指示泡菜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泡菜 细菌多样性 16S RRNA基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下载PDF
PCR-DGGE法分析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20
20
作者 蒋厚阳 陈芝兰 +1 位作者 赵国华 杨吉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7-173,共7页
目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生物多样性。方法:从西藏8个牧区采集19份样品,提取样品总DNA,用巢式... 目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生物多样性。方法:从西藏8个牧区采集19份样品,提取样品总DNA,用巢式和降落PCR扩增16S rRNA的V3区段,对扩增产物做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用NTsys 2.10e软件分析条带的相似性,切胶回收条带并测序,鉴定菌种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优势菌种。结果:19份样品中的乳酸菌菌群组成包括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actobacillus fermentum、Lactobacillus crispatus、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Lactobacillus buchneri、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Leuconostoc mesenteroide、Lactobacillus plantarum、Pediococcus pentosaceus、Lactococcus lactis、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综合样品和牧区的乳酸菌分布情况,确定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为优势菌种。结论:PCR-DGGE技术能够有效分析西藏地区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多样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系统进化树 优势菌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