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尾松被害针叶和新叶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温小遂 文志忠 郭正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分别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lalus Walker),测定其对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的第1代马尾松毛虫蛹重明显下降;还模拟越冬代大发生后第1代松毛虫在老叶吃尽,被迫取食当年... 分别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lalus Walker),测定其对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的第1代马尾松毛虫蛹重明显下降;还模拟越冬代大发生后第1代松毛虫在老叶吃尽,被迫取食当年生新叶的情况.1~4龄松毛虫幼虫用老叶饲养,5龄后换用当年生新叶,其结果较正常取食的幼虫历期延长,蛹重下降,死亡率升高.上述结果为阐明马尾松毛虫猖獗后种群急剧下降的原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被害叶 繁殖 马尾松
下载PDF
Prediction Model for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in Coastal Shelterbelt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Tian Wanyin Xu Huachao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prediction model for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in coastal shelterbeh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 Method]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AS software, and according t...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prediction model for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in coastal shelterbeh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 Method]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AS software, and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selected the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rom April 1982 to March 2006 as the variables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D. punctatus from 1983 to 2006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to establish the prediction model between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or D. punctatas in coastal shelterbelt. [ Result] By fitting test, the his- torical compliance rate of the equation was above 85%. When the related data from 2007 to 2011 were used for prediction test,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 had small relative error with prediction results except the years seriously affected by natural disasters. [ Conclusion] The paper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pest control against D. punctatus in coastal shelter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S Coastal shelterbeh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Regression model Fitting test
下载PDF
Metal pollution in relation to mass outbreaks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on Pinus massoniana Lamb.in China
3
作者 Pekka Nuorteva\+1, LI Tian\|sheng\+2, Esa Tulisalo\+3, HONG Pei\|zhi\+4 (1.Department of Lim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lsinki University, Caloniuksenkatu 6 C 64, FIN\|00100, Helsinki University, Finland 2.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98-503,共6页
Insects with their ecological superpower have enormous capacity to transform small pollution damage in forests to full scale calamities. Acid rain resulting from extensive coal burning is the chief pollutant in China.... Insects with their ecological superpower have enormous capacity to transform small pollution damage in forests to full scale calamities. Acid rain resulting from extensive coal burning is the chief pollutant in China. Acid rain activates from soil deposits toxic metals, which are transferred to trees and further to insects eating them. We studied the levels of the toxic Cd, its antagonists Zn and Cu, and acid rain indicators Fe and Mn in the forest pest moth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Lepidoptera:Lasiocampidae) in variously polluted Pinus massoniana Lamb forests in China.\; The highest density of D. punctatus , as well as the highest Cd levels developed in the moderately polluted forests. Possibly Cd had there broken down the pest resistance of the pines. The paradoxical coexistence of high Cd level and elevated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pest seems to result from the high accumulation of Cd in its ichneumonid parasitoid. In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forests the Cd level in needles was low, possibly because the strong acid rain had washed away most of the Cd deposit in the soil. It existed there no D.punctatus population. Absence of pest insects from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area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pollution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Pinus massoniana Lamb. China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Dendrlimus punctatus
4
作者 刘有莲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mean population density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in Shatang forest farm in Guangxi Provinc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 of D. punctatus were analyzed by the... Based on the data of mean population density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in Shatang forest farm in Guangxi Provinc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 of D. punctatus were analyzed by the distribution index and regression mode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D. punctatus assumed the aggregation pattern, the basic component of distribution was individual group. The optimal sampling number of forest survey and the sequential sampling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the upper and low bound index for controlling D. punctatu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equential sampling Guangxi Shatang forest farm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石柱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空间分布估测
5
作者 杨馨媛 黄水生 +4 位作者 胡心雨 蒋凤 蒙方鑫 俞琳锋 覃先林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通过环境因子的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和环境因子响应曲线,探讨该县马尾松毛虫适宜生境条件。利用该模型的“训练遗漏、预测面积和阈值达到平衡”的阈值和“阈值熵与原始分布熵相等”的阈值对风险区进行风险分级,将该区域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等级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各个风险区的区域面积。通过该模型AUC均值验证估测精度,以及对比该县2022年马尾松毛虫飞防的区域内各风险区面积占比,对风险分级效果进行验证。【结果】1)年均降水量、月均潜在蒸散发量、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为影响该县马尾松毛虫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2)MaxEnt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的AUC均值分别为0.92与0.87,标准差为0.013,小于0.05,表明模型的结果为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高,可用于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估测;通过对比2022年石柱县春季马尾松毛虫的飞防区域,面积占比高达99.05%,表明高风险区分布与其实际分布高度一致,分级效果好。3)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临溪镇、悦崃镇、鱼池镇、河嘴乡和万朝镇等;王场镇、龙沙镇、王家乡、西沱镇、黎场乡、沿溪镇和万朝镇的高风险区面积占各自乡镇马尾松区域面积高达90%以上。【结论】研究表明,石柱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乡镇,通过对乡镇间与乡镇内高风险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更全面地了解了马尾松毛虫的风险区分布,可为马尾松毛虫的针对性防治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MaxEnt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风险分布
下载PDF
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
6
作者 胡红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马尾松毛虫是松类树种常见害虫,对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该害虫的防治策略,并阐述了其绿色防治技术要点,为该地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是松类树种常见害虫,对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该害虫的防治策略,并阐述了其绿色防治技术要点,为该地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寄主植物、自然气候及天敌等因素有关,在森林群落平衡被破坏、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害虫自身遗传变异及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下易发生。生产上可采取划区治理,分区施策;强化监测,掌握虫情;绿色防治,压低虫口;营林改造,自然消亡等防治策略,通过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天敌利用等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发生特点 发生规律 绿色防治
下载PDF
松树受害后一些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9
7
作者 戈峰 李典谟 +1 位作者 邱业先 王国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活性增加,其种群参数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化学物质 马尾松毛虫 种群参数
下载PDF
BP网络模型和LOGIT模型在森林害虫测报上的应用初报——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爱兵 陈建 +2 位作者 王正军 李典谟 田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59-2165,共7页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 ,在潜山县全县设置 1 0 2个诱捕点 ,诱集越冬代成虫 ,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 ,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 ,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构建了森...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 ,在潜山县全县设置 1 0 2个诱捕点 ,诱集越冬代成虫 ,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 ,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 ,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概率测报模型。 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 1 0 0 % ,预留样本检验报准率为 1 0 0 %。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 74 %。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模型 LOGIT模型 森林害虫 测报 马尾松毛虫 性外激素 安徽
下载PDF
利用棉铃虫为宿主增殖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昌洁 王志贤 +1 位作者 陶粮 刘革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3-265,共3页
应用细胞质多角体病毒JDS-CPV在日本防治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以及在我国台湾省防治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自1983年以来,利用JDS-CPV在我国广东、云南、浙江、安徽等省防治松毛虫,也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应用细胞质多角体病毒JDS-CPV在日本防治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以及在我国台湾省防治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自1983年以来,利用JDS-CPV在我国广东、云南、浙江、安徽等省防治松毛虫,也都具有很好的效果。JDS-CPV的复制,过去主要是利用林间的松毛虫。如何使之成为周期性的连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松毛虫 质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增殖 生物防治 宿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对马尾松松针萜烯类挥发物及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立春 任琴 +2 位作者 许志春 李海林 李镇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4,共6页
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洒马尾松,对其针叶挥发物进行测定,并记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过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针叶挥发物以萜烯为主,其中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p-薄荷-1,4(8)-二烯的相对含量在... 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洒马尾松,对其针叶挥发物进行测定,并记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过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针叶挥发物以萜烯为主,其中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p-薄荷-1,4(8)-二烯的相对含量在48h达到最高,β-蒎烯的相对含量除72h外均高于对照;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均有所不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死亡率则表现出与上述指标相反的规律。这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诱导植物的抗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马尾松毛虫 茉莉酸甲酯 挥发性物质 生理指标
下载PDF
马尾松针叶中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32
11
作者 赵成华 伍德明 +1 位作者 阎云花 李群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发物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utas产卵场所选择中的作用。试验表明正常雌蛾在针叶上的产卵量要比剪除触角的高得多。触角电位(EAG)研究表明无论是交配的还是未交配的雌、雄蛾对针叶挥发物都有强烈的EAG反应。用制备气相色谱对挥发物分馏并测定各馏分对来交配和交配雌蛾的EAG活性。含有某些单萜烯、单萜烯酸及单萜烯乙酸酯的馏分具有较高的EAG活性,其中主要为β-蒎烯的馏分能引起最大的EAG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叶挥发物 萜烯 马尾松毛虫 嗅觉 触角电位
下载PDF
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兴平 王国红 +2 位作者 刘向辉 韩瑞东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0-726,共7页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 ,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 ,其发育历期缩短 ,死亡率降低 ,幼虫及蛹(雌、雄 )...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 ,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 ,其发育历期缩短 ,死亡率降低 ,幼虫及蛹(雌、雄 )重增加 ,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提高 ;且其幼虫的代谢量 (取食量与排泄量 )更大 ,对食物的利用与消耗的各项指标均高。取食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同一种松树 (马尾松或湿地松 )针叶的马尾松毛虫 ,以取食纯林松针的幼虫生长发育更快 ,死亡率更低 ,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更高 ,对食物的利用、转化和消耗率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生长发育 松针 林相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叶文虎 马小明 +3 位作者 李天生 陈昌洁 吴坚 周健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27-433,共7页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总结有关马尾松毛虫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建立了反映马尾松毛虫、松林、自然条件与环境状况、人类社会行为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因子的分析、提炼及数量化表示,建立了马尾松毛虫...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总结有关马尾松毛虫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建立了反映马尾松毛虫、松林、自然条件与环境状况、人类社会行为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因子的分析、提炼及数量化表示,建立了马尾松毛虫时间域及空间域种群动态模型。两者结合可以对松毛虫种群动态进行系统模拟,预测松毛虫的发生量、发生面积及分布状况。以安徽省潜山县黄铺试验区调查数据验证此模型,与松毛虫实际发生规律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种群动态 预测预报系统 动态模型 发生量 发生面积 分布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马尾松毛虫发育与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何忠 韩瑞东 +1 位作者 刘向辉 戈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3-488,共6页
通过模拟马尾松毛虫2、3代发生区内第2代幼虫发生期温度的变化,进行了高温、常温和低温3组变温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光照条件下,3龄以前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明显不同.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在长光周处理内低温组为25.55%,常温组为55.1... 通过模拟马尾松毛虫2、3代发生区内第2代幼虫发生期温度的变化,进行了高温、常温和低温3组变温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光照条件下,3龄以前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明显不同.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在长光周处理内低温组为25.55%,常温组为55.13%,高温组为58.23%;在短光周处理内低温组为32.67%,常温组为64.67%,高温组为94.32%,说明高温是影响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高温还影响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滞育.在相同短光周条件下,幼虫孵出后20 d,高温组幼虫40%发育为5龄,而低温组和常温组全部滞育;幼虫孵出后48 d,高温组全部结茧,而低温组和常温组仍全部滞育.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在第2代幼虫孵出后20 d内如遇连续高温环境,即使在短光周条件下,幼虫也不会滞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变温 生长发育 存活 滞育 高温
下载PDF
应用性外激素监测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爱兵 谭声江 +6 位作者 高伟 李典谟 涂金波 汪赟 郝强 程兰生 陈立明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1-214,共4页
本研究采用持效期达 3 0天以上的复合橡胶载体的新型诱芯诱捕器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林间监测 ,发现诱蛾数量与田间调查的幼虫数量有很大的关联性 ,各乡镇每诱捕点平均诱蛾数与 1代、2代幼虫虫株率。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监测 性外激素 幼虫数量
下载PDF
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策略及其生物多样性基础的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增智 韩宝瑜 +1 位作者 樊美珍 汤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503-510,共8页
对3种不同方式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结果表明,3个林场的虫口在连续4年内均被抑制在低水平,但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同:以淹没式施放白僵菌为主,但有时也淹没式施放化学杀虫剂的麻姑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3.16±4.... 对3种不同方式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结果表明,3个林场的虫口在连续4年内均被抑制在低水平,但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同:以淹没式施放白僵菌为主,但有时也淹没式施放化学杀虫剂的麻姑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3.16±4.94条·株-1,波动最大;长期接种式应用白僵菌的戴公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只有0.09±0.14条·株-1,一直处于低密度状态;以化学农药处理小面积虫源地结合不频繁地淹没式施放白僵菌的金寺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1.45±2.29条·株-1,偶可达防治指标.对群落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各物种的总个体数递减,而总物种数、总物种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天敌与害虫种数和个体数的比值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皆递增,表明群落多样性渐趋丰富,食物链网渐趋复杂,群落稳定性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对群落动态的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演化时序分明,趋于稳定,自我调节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马尾松毛虫 淹没式 放菌 接种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害等级的Fisher判别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许章华 李聪慧 +3 位作者 刘健 余坤勇 龚从宏 唐梦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5-283,共9页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森林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之一,开展该虫害的遥感预测研究有助于全面、及时地发现可能发生虫害的区域,为有效采取森防检疫措施,降低虫害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提供技术支持。以福建省为研究区,于2012年2—5月份依次开展了三...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森林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之一,开展该虫害的遥感预测研究有助于全面、及时地发现可能发生虫害的区域,为有效采取森防检疫措施,降低虫害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提供技术支持。以福建省为研究区,于2012年2—5月份依次开展了三明市、将乐县、沙县、南平市、华安县、云霄县、南安市、安溪县、莆田市、长汀县、建阳市、宁德市及福清市等13个监测站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调查,调查指标包括GPS坐标、松林冠层光谱、气候、地形、林分、虫源、人文环境等。对上述因子进行分析与提取,经相关分析得到13个可有效预测马尾松毛虫害等级的子因子;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无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等4个虫害等级的判别函数,建模组样本自检结果显示4个等级的判别精度分别为71.0%、84.9%、87.2%、100%,总判别精度为80.8%,验证组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判别精度为73.00%,预测准确率为75.99%,表明利用Fisher判别分析预测马尾松毛虫害等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虫害等级 FISHER判别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及增效磷与3种菊酯混配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温小遂 彭龙慧 +3 位作者 万雪民 龙炜 罗俊根 张武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对江西高安等 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 ,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性指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 对江西高安等 16个县、市林区的马尾松毛虫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江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力有明显提高 ,其中高安、贵溪林区马尾松毛虫的抗性指数达到了低抗水平。马尾松毛虫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室内用以上 3种拟除虫菊酯与增效磷 (SV1)按 1∶ 0 .5、1∶ 1、1∶ 3、1∶ 5和 1∶ 10的比例混配 ,用点滴法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并且随着 SV1比例的提高 ,增效作用增强。用 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2 .5%溴氰菊酯、2 0 %氰戊菊酯、2 .5%三氟氯氰菊酯和 10 %氯氰菊酯 )加增效磷按不同混配比进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结果表明 ,增效磷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混配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林间防治松毛虫以溴氰菊酯 +SV1(1∶ 5)、氰戊菊酯 +SV1(1∶ 3~ 1∶ 5)、三氟氯氰菊酯 +SV1(1∶ 3~ 1∶ 5)以及氯氰菊酯 +SV1(1∶ 5)稀释 80 0 0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溴氰菊酯 氰戊菊酯 三氟氯氰菊酯 抗药性 增效磷 增效作用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毒素的提取及其基本性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高强 魏美才 +1 位作者 王晓玲 孙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5,共3页
为了研究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极性和毒性大小等性质,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幼虫毒素进行了抽提试验,并试用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法作为毒素的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可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生物... 为了研究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极性和毒性大小等性质,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幼虫毒素进行了抽提试验,并试用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法作为毒素的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可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毒素的生物检测;毒素性质的研究表明,毒素活性成分的极性较大,较易溶于80%乙醇,可溶于水,较难溶于正丁醇和正己烷;家兔皮肤刺激试验表明,毒素水提物中含毒素蛋白的量很小;热稳定性试验表明,活性成分在常压105℃下热处理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幼虫 毒素 提取 昆虫中药 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兆麟 贾凤友 +3 位作者 侯无危 何忠 文志忠 温小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7,共7页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at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都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它们的光周期反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尾松毛虫初...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at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都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它们的光周期反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尾松毛虫初龄幼虫对光照时数虽然敏感,可是只有在整个幼虫期都处在短光照周期条件下才能维持幼虫的滞育。而且,幼虫的滞育强度明显较弱,解除涝育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如油松毛虫严格。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幼虫的滞育更不稳定,一般仅表现为生长的短暂停滞和幼虫历期的相对延长。温度和光周期还可影响到幼虫的存活和性比。马尾松毛虫幼虫呈典型的浅滞育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长江沿岸省份不同年份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比例才有较大的波动,这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种群动态,也是当年当地高虫口区二代虫能否成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光周期反应 滞育 光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