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ccelerates wound healing in patients with burns, donor sites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被引量:26
1
作者 付小兵 沈祖尧 +4 位作者 陈玉林 谢君鹤 郭振荣 张明良 盛志勇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79-83,96,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 on accelerating healing of burn wounds, donor sites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in multicenters Methods One thousand and 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 on accelerating healing of burn wounds, donor sites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in multicenters Methods One thousand and twenty four patients with burns, donor sites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prospective an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and another 641 patients with the similar wounds were used as control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urn group, donor site group,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 group In the burn group, 654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second degree burns( superficial Ⅱ ) or deep second degree burns( deep Ⅱ ) were treated topically with either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bFGF plus vehicle, rbFGF 150 ?AU/cm 2/day, 330 patients) or placebo (vehicle without rbFGF, 324 patients) In the donor site group, 50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bFGF and 317 patients with placebo in a similar way as described elsewhere In the chronic dermal ulcer group, 18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bFGF and the controls were themselves Photography,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wound healing Results All of superficial second degree burns, deep second degree burns and the donor sites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had an accelerated rate of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and epidermal regeneration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s Superficial second degree burns and deep second degree burns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healed in 9 89±2 45 and 17 04±4 56 days,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in those receiving placebo was 12 35±2 74 and 21 21±4 88 days The donor sites treated with rbFGF or placebo healed in 10 68±4 55 and 14 74±6 46 days, respectively All chronic dermal ulcers except 12 patients treated with rbFGF healed within 6 weeks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punch biopsy specimens from the burn wounds, donor sites a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seven days after treatment supported the impression of accelerated wound healing after rbFGF treatment Conclusions rbFGF is effective in shortening the wound healing time and improving the wound healing quality Accelerating wound healing is of clinical benefit in reducing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costs and emotional burden of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chronic dermal ulcer wound healing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原文传递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and heat shock factor 1 in chronic dermal ulcer tissues treated with laser-aided therapy 被引量:5
2
作者 ZHOU Jian-da LUO Cheng-qun XIE Hui-qing NIE Xin-min ZHAO Yan-zhong WANG Shao-hua XU Yi Pashupati Babu Pokharel XU D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269-1273,共5页
Backgrou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are also referred to as refractory ulce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aser on chronic dermal ulcers and the induced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facto... Background Chronic dermal ulcers are also referred to as refractory ulce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aser on chronic dermal ulcers and the induced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factor 1 (HSF1)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in wound tissue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84 chronic dermal ulc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therapy and laser therapy groups. Laser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therapy in the laser therapy group. The treatment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three weeks. Five tissue sections of healing wounds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along with five normal skin sections as controls. HSP70-positive cells from HSP70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re counted and the gray scale of positive cells was measur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HSF1 and HSP70.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the wounds and the total efficacy in the laser therap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P 〈0.05, P 〈0.01, respectivel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the HSP70-positive cel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laser therapy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s (P 〈0.01), and the gray scale of the cell signal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s (P 〈0.05). By contrast,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NA levels of HSF1 and HSP70 were higher in the laser therapy group by RT-PCR, but very low in normal skin and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The analysis on the gray scale of the Western blot bands indic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SF1 and HSP70 in the laser therap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and the expression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group was also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Laser-aided therapy of chronic dermal ulcers plays a facilitating role in healing due to the mechanism of laser-activated endogenous heat shock protection in cells in wound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dermal ulcers heat shock response heat shock protein heat shock factor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覆盖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忠兴 武凤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gel,APG)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Dermal chronic ulcer,DCU)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3例DCU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gel,APG)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Dermal chronic ulcer,DCU)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3例DCU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58)和对照组(n=5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APG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血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感染控制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EGF、EPO和HA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7%,对照组为1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APG治疗DCU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创面炎症,提高血清生长因子水平,促进创面愈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局部注射 血小板凝胶 慢性难愈性创面 炎症反应 生长因子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2
4
作者 袁南兵 王椿 +4 位作者 王艳 余婷婷 舒世清 刘敏 冉兴无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03,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13例患者;取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分离、浓缩制得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将其与凝血酶-...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13例患者;取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分离、浓缩制得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将其与凝血酶-钙剂按一定比例(10∶1)(V/V)混合凝固形成APG,然后用双通注射器将APG均匀喷洒至溃疡表面或注射至深部窦道内。结果13例患者治疗12周后,溃疡愈合率为69.2%(9/13),总有效率为84.6%(11/13);APG治疗后前3周溃疡面积愈合速度最快(P<0.05);APG对窦道治愈率为83.3%(10/12);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APG用于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 富血小板血浆 生长因子 糖尿病 难治性皮肤溃疡 窦道
下载PDF
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董建勋 罗玲 +4 位作者 李建荣 王乐平 贺蓉 彭博 徐启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皮肤破损组、溃疡模型组、凡士林基质组及朱红膏高(38.08 mg/kg)、中(19.04 mg/kg)、低(9.52 mg/kg)剂量组。皮肤破损组仅以刀片刮伤大鼠皮肤... 目的研究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皮肤破损组、溃疡模型组、凡士林基质组及朱红膏高(38.08 mg/kg)、中(19.04 mg/kg)、低(9.52 mg/kg)剂量组。皮肤破损组仅以刀片刮伤大鼠皮肤;溃疡模型组选择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埋置异物法造模;朱红膏和凡士林基质组以纱条方式在大鼠造模创面上贴敷给药14 d,每日保证给药时间4 h,观察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剂量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尿NAG活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尿RBP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肾脏组织病变有加重趋势,与皮肤破损组比较,朱红膏高剂量组有较明显病变(P<0.05),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剂量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肾脏病变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朱红膏中剂量用药2周可认为基本安全,朱红膏高剂量用药2周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红膏 皮肤溃疡 肾毒性 大鼠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4
6
作者 袁南兵 龙洋 +1 位作者 张祥迅 冉兴无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于APG治疗前和治疗后3、6、9、15d取溃疡局部肉芽组织并观察溃疡面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组织中PDGF-BB、VEGF、...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于APG治疗前和治疗后3、6、9、15d取溃疡局部肉芽组织并观察溃疡面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组织中PDGF-BB、VEGF、IGF-1、EGF和TGF-β,5种生长因子浓度。结果溃疡面积在APG治疗后第3d及第9~15d缩小明显(P〈0.05),5种生长因子浓度均在治疗后第3d开始升高,PDGF-BB浓度在第3d达高峰,较治疗前升高1.89倍(P〈0.05);VEGF、IGF-1和TGF-β1在第9d达高峰,分别较治疗前升高2.10、1.95、1.67倍(P〈0.05);EGF也在第9d达高峰,较治疗前升高1.75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G治疗难治性溃疡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APG中血小板激活后逐步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导致溃疡组织局部生长因子浓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 生长因子 糖尿病 难治性皮肤溃疡
下载PDF
中医药促进皮肤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的实验研究近况 被引量:27
7
作者 邢捷 阙华发 唐汉钧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1080-1085,共6页
关键词 皮肤溃疡 肉芽组织 中医药 综述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溃疡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付小兵 孙同柱 +3 位作者 杨银辉 蒋礼先 顾小曼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 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 8例、增生性瘢痕 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 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 8例、增生性瘢痕 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两种生长因子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的定位与表达量。结果  b FGF和TGF- β在正常皮肤中有少量表达 ,主要位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此外 ,b FGF还见于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溃疡组织 b FGF与 TGF- β表达量明显增加 ,其中 b FGF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而 TGF- β则仅见于炎性细胞。在增生性瘢痕 TGF- β的表达为阴性 ,而 b FGF则仍呈现出较高的表达量。结论 在高浓度生长因子环境下创面修复延迟可能和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障碍有关。研究结果还提示 b FGF参与了瘢痕发生的全过程 ,TGF- β则主要作用于瘢痕形成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溃疡 增生性瘢痕 BFGF TGF-β 创面修复
下载PDF
养殖日本鳗鲡腐皮病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9
作者 曾占壮 樊海平 +3 位作者 卓玉琛 吴斌 张新艳 陈灵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2-658,共7页
针对近年来人工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在越冬过程中广泛发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的腐皮病进行了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麦粒培养法从患病鳗鲡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株真菌菌株Js80122;通过孢子悬液背部肌肉注射、培养物创... 针对近年来人工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在越冬过程中广泛发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的腐皮病进行了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麦粒培养法从患病鳗鲡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株真菌菌株Js80122;通过孢子悬液背部肌肉注射、培养物创伤浸泡、孢子创伤涂抹、孢子与细菌混合注射等方法人工感染健康鳗鲡,证实了Js80122为日本鳗鲡腐皮病的病原菌。于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以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盖玻片插片培养观察法对Js80122进行生活史观察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Js80122为丝状真菌,菌丝无横隔,分枝发达,具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动孢子囊呈棍棒形或纺锤形,新生孢子囊以层出或聚伞状方式生长,孢子具两游现象,藏卵器中有1个以上的卵孢子,卵孢子光滑无皱缩。依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Js80122为水霉科(Saprolegniaceae)、原绵霉属(Protoachlya Coker)、原绵霉(Protoachlya parado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腐皮病 病原 原绵霉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难愈性溃疡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孙晓庆 孙鹏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0-602,共3页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及其对应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EGF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EGFR的阳性信号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从正常皮肤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 ,在溃疡组织中 ,EGF和 EGFR呈弱阳性表达 ,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低至正常皮肤的 (7.1± 5 .2 ) %和 (8.8± 5 .5 ) %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 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下降 ,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修复信号不能正常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下载PDF
加减防己黄芪汤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血清NO、ET-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在委 柴可夫 +1 位作者 宋光明 金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观察加减防己黄芪汤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选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以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选取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大鼠用于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造模,并随机分... [目的]观察加减防己黄芪汤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选取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以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选取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大鼠用于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造模,并随机分成6组,模型对照组、加减防己黄芪汤干预的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血检测NO、ET-1含量以加减防己黄芪汤对观察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N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血浆ET-1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加减防己黄芪汤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P<0.001),中剂量明显(P<0.01),低剂量、中药对照组次之(P<0.05)。加减防己黄芪汤各剂量组的调节作用与剂量呈现相关性。[结论]加减防己黄芪汤可通过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血浆ET-1水平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溃疡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防治 防己黄芪汤
下载PDF
激光佐治慢性皮肤溃疡疗效观察及诱导HSP_(70)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慧清 周建大 +3 位作者 孙绍丹 李旭红 邓丽明 李凤梅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77-482,共6页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及诱导创面组织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 in 70,HSP70)表达情况。方法:将64例84处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激光治疗,所有创面在治疗...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及诱导创面组织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 in 70,HSP70)表达情况。方法:将64例84处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激光治疗,所有创面在治疗三周进行疗效判定;同期随机切取5例创面组织,并设正常皮肤为对照,行组织切片HSP70免疫组化染色,计数HSP70阳性细胞数并检测阳性细胞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设计引物行RT-PCR检测HSP70mRNA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经相应治疗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激光治疗组创面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皮肤和慢性溃疡组织中未见明显HSP70阳性表达细胞,激光治疗后三周后可见较多量的HSP70表达阳性细胞,其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细胞信号灰度表达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而传统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RT-PCR结果发现激光治疗组组织中扩增到一条特异性泳带,大小约268 bp,正常皮肤和传统治疗组组织中未扩增到明显HSP70mRNA基因片段。结论:激光佐治慢性皮肤溃疡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能与激活创面细胞的热休克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抗感染和促进愈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皮肤溃疡 热休克反应 热休克蛋白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15-517,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 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 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 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 .2± 5 .6 ) %和 (2 2 .4± 7.4 ) % ;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该受体表达较多 ,阳性表达率为 (36 .7± 4 .3) % ;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 (15 .3± 4 .8) % ,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PDGF A和 PDGF 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 ,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 1.4 1倍和 1.13倍。 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而含有 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α和β型受体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皮肤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患者血清瘦素及其可溶性瘦素受体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瑛 薛耀明 +1 位作者 高方 李晨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LEP)及可溶性瘦素受体(sLR)与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DU)的关系。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DM)和DU患者血清LEP和sLR水平,以正常人血清作对照(NC),比较各组LEP和sLR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DU组与DM组的LEP和sLR水平无显著差...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LEP)及可溶性瘦素受体(sLR)与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DU)的关系。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DM)和DU患者血清LEP和sLR水平,以正常人血清作对照(NC),比较各组LEP和sLR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DU组与DM组的LEP和sLR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LEP水平明显升高,sLR水平明显下降(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DU组患者血清LEP水平与入院时溃疡存在时间无相关关系(P>0.05);以有无慢性皮肤溃疡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是其危险因素。结论LEP及其受体异常可能与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生有关;但血清LEP及sLR水平不是预测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史、FBG、HbA1 c的升高可以增加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发生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皮肤溃疡 血清 瘦素 可溶性瘦素受体
下载PDF
补益气血方剂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阙华发 邢捷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10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探讨补益气血方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和八珍汤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大鼠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的影响。方法:在90只雄性SD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 目的:探讨补益气血方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和八珍汤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大鼠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的影响。方法:在90只雄性SD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除正常对照组外,大鼠肌肉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建立难愈性创面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四物汤组和八珍汤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通过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和MVC。结果:模型组创面愈合时间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1,P<0.05),四物汤组和八珍汤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四君子汤组延长(P<0.05)。模型组VEGF表达和MV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VEGF表达和MVC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四物汤组和八珍汤组VEGF表达和MVC低于四君子汤组(P<0.05,P<0.01),四物汤组和八珍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益气血方剂能明显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大鼠的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表达水平,诱导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性创面 创面修复 补益气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下载PDF
归知糖疽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洪晓华 张金妹 刘建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归知糖疽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学、血糖及小鼠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1.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再以外科手术方法制作皮肤损伤;用医学病理图象分析仪计算创面愈合... 目的:观察归知糖疽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学、血糖及小鼠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1.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成大鼠糖尿病模型再以外科手术方法制作皮肤损伤;用医学病理图象分析仪计算创面愈合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血糖值,创面皮肤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变化。2.末次给药后30 min经尾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模型,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段血液流态的改变。结果:归知糖疽颗粒0.81,1.62,3.24 g·kg^-1组治疗性灌胃给药4周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分别为88.55%、89.49%和89.69%(均P〈0.001);血糖值明显降低(均P〈0.05);改善溃疡创面病理改变,胶原纤维细胞增多,炎性细胞减少。归知糖疽颗粒灌胃给药3d,1.17 g.kg,4.68 g·kg^-1组在20 min,30 min时段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的血液流态(P〈0.05~0.01)。结论:归知糖疽颗粒有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模型皮肤溃疡创面愈合、降低血糖、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溃疡 血糖 微循环
下载PDF
湿性敷料结合高能窄谱光子治疗慢性难愈创面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得时 何淑敏 韩小雪 《现代临床护理》 2014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与高能窄谱光子治疗慢性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湿性敷料与高能窄谱光子处理创面,对照组采用湿性敷料处理创面。治疗14 d...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与高能窄谱光子治疗慢性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湿性敷料与高能窄谱光子处理创面,对照组采用湿性敷料处理创面。治疗14 d、21d后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情况。结果治疗21d后,实验组患者创面面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性敷料与高能窄谱光子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愈创面能有效清除坏死组织,调节创面愈合的微环境,促进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创面 高能窄谱光子 湿性敷料 伤口 愈合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难愈性溃疡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0期3027-3028,I002,共3页
目的探讨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α,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方法溃疡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3种蛋白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 目的探讨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α,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方法溃疡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3种蛋白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含有IGF-ⅠRα和IGF-Ⅰ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至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在IGF-Ⅰ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Rα和IGF-Ⅰ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受体 难愈性溃疡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鲜英 刘毅 +2 位作者 刘萍 陈黎明 张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7年12月~2009年2月,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治疗10例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后创面,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不同时期的创面均予以彻底切除...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的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7年12月~2009年2月,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治疗10例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旋切术后创面,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不同时期的创面均予以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培养新鲜肉芽组织;周围有正常组织者,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周围无正常组织者,应用简易封闭负压治疗技术,创面局部环境改善后,行局部皮瓣或皮片移植修复。皮瓣转移4例,2例皮瓣100%成活;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再次清创,移植皮片成活;其余6例均行皮片移植术,皮片均100%成活。经术后1~10月随访,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根据下肢静脉曲张行旋切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的特点,必需在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后,延期修复创面,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为首选,慎选局部皮瓣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微创旋切术 皮肤溃疡 封闭负压治疗技术 皮瓣 皮片
下载PDF
象皮生肌散对实验性皮肤溃疡促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席建元 袁轶峰 《中医药导报》 2008年第8期99-100,共2页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散对实验性皮肤溃疡的促愈作用。方法:采用家兔为试验动物,进行造模后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象皮生肌散治疗;对照组采用万多邦治疗;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结果:治疗组溃疡面收缩效果最好,愈合时间最短,对照组次之...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散对实验性皮肤溃疡的促愈作用。方法:采用家兔为试验动物,进行造模后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象皮生肌散治疗;对照组采用万多邦治疗;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结果:治疗组溃疡面收缩效果最好,愈合时间最短,对照组次之,空白组更次。结论:象皮生肌散具有较好的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皮生肌散 皮肤溃疡 促进愈合 家兔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