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囊前肢在外科治疗精神疾病中的运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伟斌 李宸辉 +2 位作者 邵灵敏 王高华 易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24-229,233,共7页
约30%~40%的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心理疗法和其他治疗方式多模式综合治疗后反应不佳或无效,从而进展为难治性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技术运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已有60多年历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疾病发病与神经... 约30%~40%的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心理疗法和其他治疗方式多模式综合治疗后反应不佳或无效,从而进展为难治性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技术运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已有60多年历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疾病发病与神经环路功能障碍有关。内囊前肢(ALIC)是这些神经环路中的关键节点,调控ALIC在治疗强迫症(OCD)、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ALIC的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及在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运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前肢 脑网络 神经影像学 精神疾病 强迫症
下载PDF
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惠瑞 吕彬 +5 位作者 刘钰鹏 王川 刘清 李红玉 徐莉莉 田增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9月应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36例伴有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 目的探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9月应用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36例伴有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Gesell发育商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估疗效。结果术后复查CT显示毁损范围均覆盖预定靶点,无颅内出血。术前Gesell/GMFM-88评分分别为126.5(71~236.3)分/65.1(41.2~87.4)分,术后1周分别为129(76.3~241.5)分/76.5(42.1~91.4)分,术后6月分别为132(75.8~223.8)分/76.6(42.8~93.8)分。术后1周、6个月Gesell/GMFM-88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安全、可靠,除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外,对精神障碍的改善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精神障碍 儿童 机器人Remebot 内囊前肢毁损术
下载PDF
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囊前肢MRI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邹立秋 袁慧书 +3 位作者 裴新龙 董问天 刘鹏程 谢敬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比较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两侧内囊前肢FA值和ADC值的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对21例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18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MRI常规序列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采用...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比较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两侧内囊前肢FA值和ADC值的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对21例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18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MRI常规序列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采用小ROI法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左、右侧内囊前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ADC值,并比较两组左、右侧内囊前肢FA值和ADC值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左、右侧内囊前肢的FA均数分别为0.598±0.041和0.611±0.041,左、右侧的ADC均数分别为(7.292±0.363)×10^(-4)mm^2/s,(7.299±0.305)×10~4mm^2/s,对照组左、右侧内囊前肢FA均数分别为0.626±0.033和0.650±0.057,左、右侧ADC平均数分别为(7.073±0.543)×10^(-4)mm^2/s,(7.147±0.642)×10^(-4)mm^2/s,采用成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双侧95%的可信区间,病例组与对照组两侧内囊前肢的FA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裂症组的两侧内囊前肢FA平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的ADC均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两侧内囊前肢的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提示两侧丘脑与前额叶、扣带回前部的相互联系的白质功能障碍,可以解释精神分裂症的一些临床症状和认知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内囊前肢
下载PDF
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强迫症随访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姜克明 王晓峰 +7 位作者 李拴德 周永春 杨来启 张宏兵 肖录军 王军 李加龙 刘建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组合对顽固性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的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强迫症26例。在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2年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 目的研究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组合对顽固性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的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强迫症26例。在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及2年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进行评估。结果26例强迫症中,手术后各时间段测定的Y-BOCS评分、强迫思维评分和强迫行为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的多靶点组合治疗,对顽固性强迫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强迫症 扣带回 内囊前肢
下载PDF
内囊前肢在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与潜在风险 被引量:2
5
作者 姜克明 王晓峰 +5 位作者 彭雅滨 唐宗椿 张宏兵 李加龙 王军 张荣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内囊前肢靶点脑立体定向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采用积极预防措施,最低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结合以往文献资料、内囊前肢靶点的解剖特点,分析内囊前肢靶点术后易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果670例次内囊手术... 目的探讨内囊前肢靶点脑立体定向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采用积极预防措施,最低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结合以往文献资料、内囊前肢靶点的解剖特点,分析内囊前肢靶点术后易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果670例次内囊手术后(右侧350次,左侧320次)发生出血12例,发生率为1.79%,6例发生内囊区脑梗塞,发生率为0.9%,远期遗留右上肢偏瘫症状4例。结论内囊前肢靶点的解剖特点与手术存在一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前肢 立体定向 并发症 手术治疗
下载PDF
CT定位及多靶点组合治疗强迫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贺伟旗 杨立斌 +7 位作者 顾建文 匡永勤 曾凡俊 李汛 程林 杨文涛 邢学民 夏勋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多靶点组合对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CT定位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强迫症例。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焦虑量表对照评估。结果42例强迫症中显效25例,进步12例。结论双侧扣带回+双侧... 目的研究多靶点组合对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CT定位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强迫症例。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焦虑量表对照评估。结果42例强迫症中显效25例,进步12例。结论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多靶点组合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强迫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手术 强迫症 扣带回 内囊前肢
下载PDF
内囊前肢的立体定位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康仲涵 陈玉敏 +2 位作者 常义 郑崇礼 林金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37,共4页
本文对30例(60侧)正常成人脑标本探索内囊前肢毁损术的最佳部位,并对其进行解剖定位。观测结果认为在冠状方向上之最佳部位应选择在距大脑原点向前20-24mm处,其坐标值:20mm处(X=13.70±3.40mm,Z=10.30±2.20mm),该处内囊前肢与... 本文对30例(60侧)正常成人脑标本探索内囊前肢毁损术的最佳部位,并对其进行解剖定位。观测结果认为在冠状方向上之最佳部位应选择在距大脑原点向前20-24mm处,其坐标值:20mm处(X=13.70±3.40mm,Z=10.30±2.20mm),该处内囊前肢与Z轴夹角为25°。24mm处(x=14.70±8.80mm,Z=11.40±2.20mm),该处內囊前肢与Z轴夹角为30°。在水平方向上内囊前肢前2/3的最狭窄处位于距离连合间径上方4mm处,其宽度平均为2.6mm。坐标值X=16.50mm,Y=22.90mm,Z=4.0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前肢 立体定位 解剖
下载PDF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从现在到未来 被引量:2
8
作者 Hemmings WU 潘宜新 +1 位作者 李锋 孙伯民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9期36-37,共2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近期国外回顾性的长期随访研究、影像学研究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的随访研究文献为主,进行系统分析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的结果...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近期国外回顾性的长期随访研究、影像学研究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神经性厌食的随访研究文献为主,进行系统分析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的结果。结果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有价值治疗方案,特别是针对难治型及具有生命危险的严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然而,术后的跟进精神治疗(包括药物及心理-行为)的重要性绝对不低于手术本身的意义。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如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与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精神病的机制。结论作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案,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在近年得到了国内外功能神经外科及精神科的重视。随着脑内环路及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 神经性厌食症 内囊前肢毁损 脑深部刺激电极
下载PDF
双侧内囊前肢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强迫症的长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宁 王林 +4 位作者 陈国强 王晓松 凌至培 陈大春 闫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3-727,共5页
目的评估双侧内囊前肢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药物难治性强迫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诊断明确的g例药物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行双侧内囊前肢DBS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及术后... 目的评估双侧内囊前肢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药物难治性强迫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诊断明确的g例药物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行双侧内囊前肢DBS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及术后6、12、36个月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并评价其手术疗效。同时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辅助断层一体机(PET-CT)检查,观察脑内核团的代谢情况。结果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术后38~64个月,均超过36个月,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术后6、12、36个月,Y.BOCS评分改善率为25.0%~100.0%,HAMD改善率为25.8%-100.0%,HAMA改善率为27.3%~100.0%,PSP评分显示患者个人与社会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PET-CT检查发现4例患者的术前脑内核团低代谢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和功能活动明显改善。4例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双侧内囊前肢DBS对于药物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且并发症少,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障碍 内囊前肢 脑深部电刺激术 预后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行为障碍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晓华 李建宇 +7 位作者 张宇清 王刚 李玉辉 雷国亮 张成贵 赵开 李东升 李勇杰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治疗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毁物)的临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2009年6月收治的33例MR伴冲动、攻击、自伤、毁物行为障碍患者...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治疗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毁物)的临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2009年6月收治的33例MR伴冲动、攻击、自伤、毁物行为障碍患者,均符合ICD-10和DSM-Ⅳ的诊断标准。治疗靶点选择内囊前肢和杏仁核,采用可视靶点CT定位。全麻下头皮切口,钻孔切开硬脑膜,直径2.0mm毁损电极穿刺,毁损前行宏刺激确定非功能区后,进行毁损灶的制作,参数80℃、60S。术前、术后6、12、24个月由精神科医师应用临床总评量表(CGI)和儿童攻击行为量表(CAS—P)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采用韦氏智力量表(wIS)评定智商。结果(1)术后24个月CGI量表评定结果显示,3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5%,其中优5例(15.1%),显著进步16例(57.6%),进步9例(21.2%),无变化3例(6.1%);(2)术前CAS—P评分平均为(67.00±10.95)分,术后6个月为(15.20±1.62)分,24个月后为(16.30±1.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WIS评分为(35.88±14.60)分,术后24个月为(36.24±12.35)分,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评估:脑内血肿1例,经治疗完全康复;偏瘫1例经康复治疗明显好转;术后高热3例;性欲亢进2例;食欲亢进2例,经治疗均于2周内恢复。结论立体定向杏仁核联合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MR伴有的行为障碍(冲动、攻击、自伤和毁物)安全、有效,长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 行为障碍 杏仁核 立体定位技术 内囊前肢 射频毁损
原文传递
伏隔核联合内囊前肢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2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馨 龚飞龙 +10 位作者 高远 李登辉 熊博韬 文荣 徐阳阳 王梦琦 史毅丰 秦臻 张时真 李鹏 王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正逐步取代传统毁损手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然而,由于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最佳的刺激靶点及最优的刺激参数仍不甚明确。近年来,国际上涌现出一批采用内囊前肢或伏隔核为刺激靶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 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正逐步取代传统毁损手术用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然而,由于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最佳的刺激靶点及最优的刺激参数仍不甚明确。近年来,国际上涌现出一批采用内囊前肢或伏隔核为刺激靶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小样本量报道,均提示不错临床疗效。为此,我中心采用伏隔核和内囊前肢同时刺激,探索更优多靶点组合及程控参数。方法 2015年12月到2018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完成2例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病例,两例病例分别完成27个月和12个月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强迫症状和一系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开机后经过多次程控参数调整,两例患者不仅强迫症状明显缓解,而且焦虑抑郁情绪也有所改善。长期随访提示,两例患者强迫症状分别缓解75%和83%,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及认知功能废损。结论内囊前肢联合伏隔核DBS刺激难治性OCD证实了较好临床疗效。通过手术前后靶点影响分析及程控测试提示:内囊前肢腹侧中段联合伏隔核刺激提示更优靶点组合,即以较低能量达到明显改善强迫症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强迫症 脑深部电刺激 内囊前肢 伏隔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