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BAO Zhidong1,2, CHEN Jianfa1, ZHANG Shuichang3, ZHAO Hongwen1, ZHANG Qinghai1 & LI Yan1 1.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00, China 2. Key Lab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200, China 3.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2期133-140,共8页
Problem on development control of marine source bed hol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progression.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Tieling Formation and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are impor... Problem on development control of marine source bed hol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progression.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Tieling Formation and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control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sedimentology (sequence stratigraphy), palaeoecology,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their development pattern is discussed. All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clude a favorite palaeogeographic location, exceeding propa-gation of biomes in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 anoxic environments, enrichment of phosphorus element and the adsorption of clay minerals during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a-rine carbon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source be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ntrol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NORTHERN North china.
原文传递
The impact of China’s Consistent Stance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national pluralism
2
作者 Alaa Aldeek Jun Ding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2023年第1期49-65,共17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China’s firm position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strived to embody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And to clarify this effect,it i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China’s firm position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strived to embody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And to clarify this effect,it is necessary first to highlight the depth of Chinese-Arab relations and common concern,such as China’s consistent position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and its quest to embody international pluralism in order to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the Palestinian issue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then to focus on China’s consistent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Middle East to promot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BRI in the region,and thirdly,to shed light on China’s stance on strengthening and materialis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for the Palestinian issue,and finally,to focus attention on China’s diplomatic efforts to solve the Palestinian issue’a political solu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implement the 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This study relies on the historical method by tracing the historical sequence of events to reach the results that serve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as well as the descriptive analytical method,which is used to analyse information and events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impact of China’s firm position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 is effective.Moreover,this study is a forward-looking survey of other studies aimed at anticipating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China’s firm stance on the Palestinian issue on the embodiment of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ism,as it demonstrates seriousness and perseverance under the theme of’respect,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destiny’in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witnessed in the world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he middle East Palestin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BRI and the international pluralism
原文传递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三地一区”建设背景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5-41,共7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及经济下行压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不仅企业数量增加,产值也快速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提高,综合实力稳步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助推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但不容忽视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及经济下行压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不仅企业数量增加,产值也快速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所提高,综合实力稳步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助推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不足、“高精尖”人才缺乏以及资金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聚焦“三地一区”建设,弥补不足,力争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出安徽特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地一区”建设 高质量发展 中部崛起
下载PDF
东北早熟区花生生产科研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被引量:9
4
作者 何中国 李玉发 +5 位作者 刘洪欣 栾天浩 赵德 檀辉 窦忠玉 郭中校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56-59,共4页
针对东北早熟区花生,本文从生产、科研和产业3个方面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可行的发展对策,为该地区的花生生产、科研及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东北早熟区 花生 科研 产业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中国中部六省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桂宾 王安周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8-601,共4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其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指标,具有可度量性、计算合理性和结果可比性等优点。在介绍其概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中部六省...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其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指标,具有可度量性、计算合理性和结果可比性等优点。在介绍其概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中部六省的资源和能源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1.793hm2,生态承载力为0.488hm2·人-1,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为3.677∶1,人均生态赤字为1.305hm2,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该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1.336,万元GDP足迹1.982hm2,生态协调系数1.227等,也反映了中部地区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中部地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柏贵喜 罗义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2,共6页
本文基于城市化"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对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应该针对"城市化中心区域"和"城市化边缘区域"进行有区别的战略设计,前者以发展都... 本文基于城市化"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对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应该针对"城市化中心区域"和"城市化边缘区域"进行有区别的战略设计,前者以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为战略目标,后者则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指导小城镇建设,以城镇为中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城市化 中心区域 边缘区域 发展战略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选择 被引量:8
7
作者 郭志仪 马洪波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6-50,共5页
当前,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既有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又有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换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应通过改革草场产权制度、加强法治建设、精简政府机构... 当前,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既有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又有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换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应通过改革草场产权制度、加强法治建设、精简政府机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以及保护高原文化多样性等制度性措施,保证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中华水塔”可持续发展 制度保障 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地区 环境法律制度 国际合作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 产权制度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中部地区建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建民 黄利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中部地区面临着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但中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水平比较低,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尚未建立起来,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实施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是针对阻碍中部地区共同... 中部地区面临着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但中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水平比较低,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尚未建立起来,中部各省的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实施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是针对阻碍中部地区共同发展的问题制定相关对策,尽快建立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以提供强有力体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地方政府与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个案 被引量:6
9
作者 郎友兴 周津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都有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地方政府可以说是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关键。以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个案,深入探讨地方政府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的一个基本结...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都有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地方政府可以说是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关键。以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个案,深入探讨地方政府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案例来看,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走政府主导的模式,而只有强化地方政府的能力(包括规划、资源与领导能力等),方能培育地方良治(good governance)与支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国乡村 东阳市横店镇
下载PDF
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世岩 邓云玲 马瑞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使教学内容与方法无法适合学生兴趣与身体发展特点,经济、交通、文化滞后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西北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区 中小学 体育课程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吉献 杨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32-5133,5152,共3页
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经济区发展... 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经济发展水平 评价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入世后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中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向前 黄种杰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86,共4页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可行性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对两岸四地均有益处,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可以从民间到政府、行动到制度等全...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可行性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对两岸四地均有益处,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可以从民间到政府、行动到制度等全方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世后 中华区域 人力资源 开发合作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东北中、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金达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张学林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4-265,268,共3页
简要分析了东北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探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参 8。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 东北中部地区 东北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 被引量:43
14
作者 刘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中部及近西部和远西部等新的三大地带和东北、京津冀鲁沿海、沪苏浙沿海、粤闽琼沿海、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珠江上中游、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10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 格局 宏观 经济体系 科学发展观 黄河上中游 长江上中游 经济社会 区域发展 东部沿海 中国东北 划分方案 青藏高原 次区域 内蒙古 经济区 西部 中部
下载PDF
新中国化学教科书60年之演进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发明 许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23-26,共4页
新中国中学化学教科书6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建国初期17年"以苏为师"转向自编本土化化学教科书的探索过程;文革时期以三大革命为出发编写实用化学教科书的颠覆过程;改革开放后从"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 新中国中学化学教科书6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建国初期17年"以苏为师"转向自编本土化化学教科书的探索过程;文革时期以三大革命为出发编写实用化学教科书的颠覆过程;改革开放后从"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过渡,从关注知识到培养素养的化学教科书重建过程;以及21世纪的化学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的突破和创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化学教科书 60年 发展
下载PDF
复合与不确定:现代性下中国藏区社会治理体系特征及发展趋向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伟 李臣玲 李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构建藏区社会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入,藏区社会治理出现了新问题、新特点,迫切需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研究,认为藏区治理体系业已... 构建藏区社会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入,藏区社会治理出现了新问题、新特点,迫切需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研究,认为藏区治理体系业已形成了双重复合治理模式、公众参与治理形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两极化严重、藏区社会治理关注公共安全,凸显政治性等特征,藏区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认为目前的藏区社会治理背景展现出了全球化与现代化、后现代化交织的发展趋势;藏区社会治理被复杂的、不确定的社会生态所'围困';信息化与网络化是藏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塑造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会的关键驱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呈现出经验理性与结构理性的有机结合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藏区 社会治理 特征 发展趋向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被引量:8
17
作者 谷遇春 龙滔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分析了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现状和瓶颈问题,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系,从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区域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特色馆藏和特色数... 分析了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现状和瓶颈问题,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系,从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区域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入手,探讨了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文献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下载PDF
西北内陆区农业生态系统资产负债研究--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颉鹏 蔺海明 +1 位作者 黄高宝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3-598,共6页
本文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分析了其绿洲农业区1949~2005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动态变化,探究西北内陆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资产在1949... 本文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分析了其绿洲农业区1949~2005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动态变化,探究西北内陆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资产在1949~1970年为急速下降阶段,由14.14下降至4.93,下降65.13%;1970年以后为缓慢增长阶段,至2005年增长到33.33。负债自1949年以来,一直呈负增长趋势,由?0.91增长至?56.67,负增长了61.27倍。净资产也呈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1949~1970年,以环境资产占优势,表现为资产盈余,且呈递减趋势,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净资产接近于0;1970年以后,以负债量占优势,表现为资产赤字,且呈递增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几乎呈直线上升,但自2000年以后,负债量有所减少。2005年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分布表的结果表明,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5大支持系统的共30项源指标中有10项列入"资产"栏目,17项列入"负债"栏目,凉州区净资产为?23.34。本研究结果表明,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其生态环境的自然资产库存量已经开始增加,人类再次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内陆区 绿洲农业生态系统 资产负债 资产盈余/赤字 可持续发展 甘肃凉州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立新 李遂亮 +2 位作者 任素琴 姚新胜 赵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6980-6982,共3页
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具体情况,借鉴根植于本土NREF模式制定了衡量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惠济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实验区未... 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具体情况,借鉴根植于本土NREF模式制定了衡量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惠济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对实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NREF 评价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惠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