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探析
1
作者 李博灵 赵永烈 +1 位作者 王丹萍 周晓卿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3-627,共5页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起于小腹深处肾下胞中,三脉浅出体表位置不同,受《针灸甲乙经》影响,针灸学教材认为三脉同出于会阴。《黄帝内经》认为任脉上循脊里、督脉少腹直上,故王冰认为任脉、督脉命名实为区别腹背阴阳,但冲脉与任脉、督脉循行并未重合。任、督、冲脉“异名同体”包含任、督脉的循行重合与冲、督脉生理病理密切联系两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督脉 冲脉 一源三歧 异名同体 《黄帝内经》 《难经》 《脉经》 《针灸甲乙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早石炭世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克拉美丽洋闭合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涤 何登发 +2 位作者 唐勇 樊春 孔玉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40-235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南缘的滴南凸起地区广泛发育石炭系凝灰岩,本文对滴南凸起滴西14井的石炭系流纹质凝灰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337.2Ma)揭示...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南缘的滴南凸起地区广泛发育石炭系凝灰岩,本文对滴南凸起滴西14井的石炭系流纹质凝灰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337.2Ma)揭示该凝灰岩形成于早石炭世。火山岩样品具有较高的硅含量(SiO2=63.47%~77.36%),低钛(TiO2=0.19%~1.01%)、钠(Na2O=0.98%~4.01%)、Mg#(21~53)的特点,K2O/Na2O比值为0.56~2.09,A/CNK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La/Nb比值介于1.71~3.74之间,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尤其是Sr、P、Ti负异常明显,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滴南凸起石炭系凝灰岩具有壳源特征,为活动大陆边缘产物。且滴西14井岩性综合柱状图显示,深部和浅部凝灰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浅部凝灰岩SiO2含量相对低于深部。结合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得出:盆地内陆东地区在早石炭世仍处于洋壳消减环境,洋盆闭合时间不早于337.2Ma。克拉美丽-三个泉(陆梁隆起)-达尔布特代表的洋盆从早石炭世末期开始,自东向西呈"剪刀式"闭合模式。石炭纪在准噶尔地区存在多岛格局,从滴南凸起早石炭世火山岩的成因以及盆地周围地区的构造背景来看,岛弧最终的相互拼贴可能构成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主体。另外,该区来自壳源的凝灰岩中并未见到老的继承性锆石,表明准噶尔盆地可能不存在前寒武系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西14井火山岩 滴南凸起 早石炭世 俯冲消减 洋盆闭合时限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从《李南帝后像》看越南的传统漆绘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振纪 《创意与设计》 2015年第1期64-69,共6页
古代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一支、自古与中国的南方地区联系紧密。中国的漆工艺偕同其它优秀的传统技术一道经由岭南之地播入越南,对古代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影响深远。从古代越南留下来的这幅珍贵的《李南帝后像》漆画中,... 古代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重要一支、自古与中国的南方地区联系紧密。中国的漆工艺偕同其它优秀的传统技术一道经由岭南之地播入越南,对古代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影响深远。从古代越南留下来的这幅珍贵的《李南帝后像》漆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越南传统漆绘的一些特别面貌。其主题内容、设计构思、制作技术乃至艺术效果诸方面皆表明越南传统漆绘文化是在中国漆文化的濡化下形成能适应本土地域文化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南帝后像 越南 漆画 古代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东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来自沟后杂岩体及当家寺岩体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9
4
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5 位作者 何碧竹 张盛生 刘若涵 郑孟林 陈辉明 李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41-3260,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 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新生代隆升初始的时间、位置多有争议。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是研究盆-山耦合、构造热演化的理想位置。新近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异常高温的干热岩体,其热源机制和经历的热历史过程是进一步地热藏开发的关键。本文对盆地东北缘青海南山和沟后杂岩体以及盆地内瓦里贡-过马营隆起的当家寺岩体进行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以追溯该区经历的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当家寺岩体和沟后杂岩体自三叠纪结晶以来,在侏罗纪-白垩纪,经历200~150Ma和135~100Ma两期快速冷却抬升,可能与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依次向北碰撞拼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远程效应有关。裂变径迹和(U-Th)/He模拟结果显示,沟后杂岩体记录到晚中新世(15~5Ma)的快速冷却事件,而盆地东部当家寺岩体的样品未记录到该期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是北倾的青海南山南缘逆冲断裂晚新生代再活动使得沟后杂岩体在新近纪晚期快速隆升造成,而当家寺岩体主要受右行走滑-逆冲的瓦里贡断裂的控制,并未发生该时期的快速冷却抬升事件。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差异隆升、热历史过程不仅受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也明显受不同时期的活动断裂及古地貌的影响。共和盆地东北缘露头岩体热历史过程未见到明显的中新世以来的增热现象,与共和盆地内干热岩存在的增热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青海南山 中-新生代 (U-Th)/He定年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差异隆升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国祥 官大勇 +2 位作者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7-817,共11页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水体面积较小,受河流作用改造为主,平原亚相砂体以具有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和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的分支河道为特征;干旱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水体导致代表氧化环境的紫红色泥岩与代表弱还原环境的灰绿色、杂色泥岩呈交互沉积。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孤立叠置式、多边叠置式及切叠连片式三种,分别对应馆陶组早中晚三个时期。砂体演化分析证实古地形、气候变化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影响本区砂体样式的关键因素,馆陶组中部多边式砂体储层连通性好、平面分布广而顶部砂体平面分布广储层厚,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演化
下载PDF
略论南唐皇位继承制度 被引量:1
6
作者 邵张彬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5-88,共4页
南唐的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子继承制与兄终弟及制相结合并彼此影响的,嫡子继承制的确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嫡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是在南唐中主后期。南唐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南唐的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子继承制与兄终弟及制相结合并彼此影响的,嫡子继承制的确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嫡子继承制的最终确立是在南唐中主后期。南唐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唐的国力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唐 皇位继承 兄终弟及 嫡子继承制
下载PDF
针刺条口透承山治疗肩痹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乐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6期128-128,167,共2页
条口透承山是针灸治疗肩痹经验穴,肩痹又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或者外伤造成气血流通不畅。从穴位出处、经络、病因病机、刺法等方面,介绍针刺条口透承山治疗肩痹研究简况。
关键词 肩痹 肩关节周围炎 条口透承山 针刺 针灸甲乙经 临证指南医案 黄帝内经
下载PDF
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的分析
8
作者 黄星炯 黄显泽 +1 位作者 陆丽艳 梁美群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1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为疟疾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网络直报的疟疾阳性病例及个案调查...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为疟疾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网络直报的疟疾阳性病例及个案调查表等资料。结果:2010年至2019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1例,无本地疟疾病例及继发性疟疾病例。在11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中,有恶性疟病例5例、间日疟病例4例、混合疟病例2例。11例疟疾病例均为男性,其年龄为23~49岁,职业分布依次为淘金、建筑、水电、机械安装;其中,感染地为东南亚国家的病例占54.55%(6/11),为非洲国家的病例占45.45%(5/11);其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1d,其中时间间隔最长的1例病例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间隔为15d,其就诊至病情确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0d。经蚊媒监测,2011年在两江镇英俊村伏夏屯室外捕获中华按蚊2只。结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报告的疟疾均为输入性疟疾,其中以恶性疟和间日疟为主,感染地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故该地区在消除本地疟疾后,应坚持将防范境外疟疾输入作为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
下载PDF
南昌滕王阁明清庾楼群汇考——江右史话批判之四
9
作者 吴侪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2-56,98,共16页
本文通过地毯式发掘、排比明、清江右省、府、州、县、厅《官志》"省会水次漕仓"原始档案,系统还原明、清两代五个半世纪间,南昌章江水次五十余县邸阁漕仓"望江楼"群密集汇聚历史原貌;率先揭举明景泰三年又嘉靖六... 本文通过地毯式发掘、排比明、清江右省、府、州、县、厅《官志》"省会水次漕仓"原始档案,系统还原明、清两代五个半世纪间,南昌章江水次五十余县邸阁漕仓"望江楼"群密集汇聚历史原貌;率先揭举明景泰三年又嘉靖六年江右官宪挪移高安等县废仓直接改筑滕王阁之滕学建筑秘史;并深刻揭示汉晋邸阁隋唐转型运动虽降至明、清,仍不断重复其农业文明仓储文化遗传基因漕仓邸阁/名胜楼阁/会馆公寓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复合身份循环转换的生命轮回模式;全面辩证洪州滕王阁原生态邸阁历史文化圈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核心价值;穿透封建史学迷雾与江右史话泡沫,复原千古名楼滕王阁庐山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州滕王阁 汉晋邸阁 南朝豫章仓 隋唐转型史 明清水次漕仓 乡试馆舍公寓
下载PDF
临近下卧地铁隧道基坑加固方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雪 张琳 王小燕 《勘察科学技术》 2016年第3期47-50,59,共5页
该文以某地铁隧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工况动态模拟,分析研究了基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和水泥土搅拌桩联合抗拔桩两种加固方案时下卧地铁隧道的位移和应力特点,并将二者... 该文以某地铁隧道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工况动态模拟,分析研究了基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和水泥土搅拌桩联合抗拔桩两种加固方案时下卧地铁隧道的位移和应力特点,并将二者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水泥土搅拌桩联合抗拔桩方案相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方案更好的抑制了隧道回弹量,降低了隧道应力,增强了隧道的安全性。其成果可为优化设计及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下卧地铁隧道 水泥土搅拌桩 抗拔桩 竖向位移 主应力
原文传递
“阴阳”概念的三重内涵及其历史发展逻辑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超杰 张其成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948-952,共5页
中医“阴阳”包括自然内涵、哲学内涵、医学内涵三重内涵。西周之前,“阴阳”的本义就是以日光向背、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为基础的自然内涵,后来这一内涵又包含了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的自然“阴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自然“阴阳”... 中医“阴阳”包括自然内涵、哲学内涵、医学内涵三重内涵。西周之前,“阴阳”的本义就是以日光向背、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为基础的自然内涵,后来这一内涵又包含了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的自然“阴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自然“阴阳”向哲学“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统一、互藏互根、交感转化、自和平衡,这些都是哲学阴阳的内涵;西汉初期,哲学阴阳开始渗透到学术各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把“阴阳”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而以《淮南子》为代表“阴阳”继续延续着原始朴素的“阴阳”内涵;东汉末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书证明,哲学阴阳完全渗透运用到中医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阴阳” 自然“阴阳” 哲学“阴阳” 《黄帝内经》 《淮南子》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中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