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a hybrid QTL-allele system for hybrid-vigor improvement, with a case study in soybean(Glycine max)yield
1
作者 Jinshe Wang Jianbo He +1 位作者 Jiayin Yang Junyi Ga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Breeding by design” for pure lines may be achieved by construction of an additive QTL-allele matrix in a germplasm panel or breeding population, but this option is not available for hybrids, where both additive and... “Breeding by design” for pure lines may be achieved by construction of an additive QTL-allele matrix in a germplasm panel or breeding population, but this option is not available for hybrids, where both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must be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a hybrid-QTL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designated PLSRGA,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 for model fitting integrated with a genetic algorithm(GA) for variable selection based on a multi-locus, multi-allele model is described for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detection in a diallel hybrid population(DHP). The PLSRGA was shown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be superior to single-marker analysis and was then used for QTL-allele identification in a soybean DPH y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parents. Twenty-eight main-effect QTL with 138 alleles and nine QTL × environment QTL with 46 alleles were identified, with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61.8% and 23.5%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Main-effect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were established as a compact form of the DHP genetic structure. The mechanism of heterosis superior-to-parents(or superior-to-parents heterosis, SPH) was explored and might be explained by a complementary locus-set composed of OD+(showing positive over-dominance, most often), PD+(showing positive partial-to-complete dominance, less often) and HA+(showing positive homozygous additivity, occasionally) loci, depending on the parental materials. Any locus-type, whether OD+, PD + and HA+, could be the best genotype of a locus. All hybrids showed various numbers of better or best genotypes at many but not necessarily all loci, indicating further SPH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additive/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the best hybrid genotype was predicted, and a hybrid improvement approach is suggested. PLSRGA is powerful for hybrid QTL-allele detection and cross-SPH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eding by design diallel hybrid population PLSRGA(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via genetic algorithm) QTL-allele matrix of additive/dominance effect Simulation experiment Soybean[Glycine max(L.)Merr.]
下载PDF
DH血缘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自然加倍率的影响
2
作者 卜华虎 王晓清 +3 位作者 肖建红 张宁 杨慧珍 任志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3期33-35,39,共4页
通过对4份Lancaster种质进行双列杂交和统计分析,研究含有DH系的基础材料对单倍体诱导率、散粉率和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诱导率为3.6%~11.4%,散粉率为11.4%~40.0%,自然加倍结实率为3.4%~14.1%;来源不同的单倍体... 通过对4份Lancaster种质进行双列杂交和统计分析,研究含有DH系的基础材料对单倍体诱导率、散粉率和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诱导率为3.6%~11.4%,散粉率为11.4%~40.0%,自然加倍结实率为3.4%~14.1%;来源不同的单倍体株系的诱导率、散粉率以及结实率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双亲都为DH系的基础材料、双亲有1个为DH系的基础材料、双亲无DH系的基础材料。以含有DH系的基础材料具有较高的诱导率、散粉率和结实率。将优秀自交系与选育的DH系进行杂交,有助于提高诱导效率和加倍效率,使优良基因充分聚合,实现轮回上升式改良种质的目标,旨在为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 诱导率 自然加倍 双列杂交
下载PDF
不完全双列杂交玉米组合抗倒伏综合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明花 刘强 +3 位作者 廖必勇 彭云承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达吾来·杰克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2-840,共9页
【目的】研究36份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茎秆力学倒伏综合评价,筛选出抗倒伏强的品种。【方法】以4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份玉米高代系为待测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设计,对其茎秆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 【目的】研究36份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茎秆力学倒伏综合评价,筛选出抗倒伏强的品种。【方法】以4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份玉米高代系为待测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设计,对其茎秆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综合评价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因子和茎秆性状。【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单株粒重与基部第3节穿刺强度、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基部第4节弯曲强度、穗下第1节弯曲强度和茎秆抗推力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451^(**)、0.588^(**)、0.459^(**)、0.422^(**)和0.490^(**);单株粒重与茎粗均表现为负相关;株高、行粒数、单株粒重与茎秆抗推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388、0.387、0.490;穗高、秃尖、穗粗、轴粗、生育期与茎秆抗推力呈负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98%。【结论】结合隶属函数、贡献率计算权重、综合评价36个玉米杂交组合抗倒伏、宜机收能力的综合评价D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三类,9个综合指标强的组合,14个综合指标弱的组合,13个综合指标中等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组合 不完全双列杂交 抗倒伏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油茶开花习性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曾燕如 黎章矩 戴文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2-809,共8页
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期变异、授粉习性、落花落果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年多点试验研究表明:①影响油茶花期因子有遗传因子和气候因子,前者决定花期类型,如早、中、晚花类型,性状稳定;气候因子主要是9月平均气温决定"入秋&qu... 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期变异、授粉习性、落花落果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年多点试验研究表明:①影响油茶花期因子有遗传因子和气候因子,前者决定花期类型,如早、中、晚花类型,性状稳定;气候因子主要是9月平均气温决定"入秋"早迟和花期早迟,进而影响授粉条件和次年产量。②油茶自花不孕,辅助授粉坐果率普遍高于自然授粉,随着花期推迟两者差距越大,说明开花授粉受花期气候和授粉媒介双重影响。不同单株间双列交配,出现一些平均坐果率高的母本、父本植株和坐果率高的特殊交配组合,说明单株间花粉活力和交配亲和力存在差异。③油茶花期长,在正常情况下,花后10d开始落花,高峰在花后30d内。早、中花类开花时气温高,花期集中,坐果率高,落花也集中;晚花类相反,花期长,坐果率低,落花分散。3-10月为落果期,前期落果主要为受精不良、胚珠发育停滞;8-10月为后期落果高峰期,落果数可占总落果量的50%,对产量影响极大,主要是病害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油茶 花芽分化 花期类型 授粉习性 坐果率 双列交配 落花落果
下载PDF
烤烟亲本配合力的双列杂交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许健 杨德 张锦伟 《烟草科技》 EI CAS 2004年第1期29-32,共4页
利用6个烤烟品种(系),按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成15个杂交组合。对烤烟F1代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产量特性、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杂交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亲本间的GCA和杂交组合间的SCA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 利用6个烤烟品种(系),按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成15个杂交组合。对烤烟F1代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产量特性、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杂交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亲本间的GCA和杂交组合间的SCA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烤烟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基因的共同控制。对亲本间的GCA效应和杂交组合间的SCA效应分析表明,相同亲本不同性状的GCA存在较大差异,而杂交组合间的SCA与亲本间的GCA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亲本的育种价值和对杂交组合的选配应以亲本的GCA和组合的SCA方差分析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品种 双列杂交 亲本配合力 遗传力 SCA效应 GCA效应 育种
下载PDF
新疆棉花三系杂交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华国 耿卫东 +3 位作者 韩亚东 冯鸿杰 张新宇 孙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19,共7页
【目的】对三系杂交棉杂交种F1代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揭示亲本材料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效应。【方法】以10个雄性胞质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60个杂交组合,对F1代的2个产量性状和4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 【目的】对三系杂交棉杂交种F1代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揭示亲本材料重要农艺性状遗传效应。【方法】以10个雄性胞质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60个杂交组合,对F1代的2个产量性状和4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按照QGAStation软件中的ADM和AD模型,采用MINQUE法分析,调整无偏预测法(AUP)预测各遗传效应值。【结果】产量、马克隆值、纤维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主要受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影响,效应值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衣分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不同亲本主要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遗传相关分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产量与纤维品质多为负相关;纤维品质性状中的纤维长度与比强度、马克隆值与纤维伸长率两对性状之间为正相关,其它品质性状之间均为负相关。【结论】揭示了10个雄性胞质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产量和纤维品质品质主要受到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共同影响,而衣分仅受显性效应影响,结果为开展新疆三系杂交棉育种选择优势组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 双列杂交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运用AMMI模型分析水稻多点双列杂交试验 Ⅰ.组合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蒋开锋 曾德初 +5 位作者 郑家奎 况浩池 曾宪平 龙太康 邵启明 吴凡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9,共8页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同时加对照珍汕97A和明恢63)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洲进行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分析...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同时加对照珍汕97A和明恢63)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洲进行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组合的平均产量超过对照汕优63,增产幅度为0.03%~4.06%,占参试组合的42.11%;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互作效应为基因型效应的二倍;AMMI模型的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83.35%的交互作用信息;珍汕97A/734、K42A/734和辐76A明恢/63表现丰产而稳产,辐76A/734和辐76A/生5丰产而不稳产,辐76A/成恢149、台九A/生5和K42A/成恢149则稳产而不丰产,其余组合既低产又不稳产。建议推荐辐76A/734、K42A/734、珍汕97A/734、辐76A/生5等参加省级区试;辐76A/生5同时在绵阳、珍汕97A/1348在重庆、K42A/明恢63在成都参加市级区试或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 不完全双列杂交 AMMI模型 稳定性
下载PDF
栽培稻(D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Ⅰ.等基因F_1不育系杂种不育性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52
8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7-101,共5页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位点组的作用时期早于 E2和 E5位点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杂种不育性 栽培稻 花粉 遗传研究 等基因系 杂交试验 不育基因
下载PDF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优势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万昌 刘曙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 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 (品系 ) ,按完全双列杂交 (正交 )组配成 36个杂交组合 ,利用 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 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结构优势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 利用 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 (品系 ) ,按完全双列杂交 (正交 )组配成 36个杂交组合 ,利用 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 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结构优势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产量优势 >10 %的强优势组合中 ,穗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 ,千粒重优势的贡献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优势与产量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不应单纯追求某一因素的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结构优势 双列杂交 水平分组法 杂种优势
下载PDF
辣椒不育系制种与可育系制种相关性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兵强 王兰兰 +1 位作者 陈灵芝 张茹 《长江蔬菜》 2011年第24期10-11,共2页
进行了不育系、保持系与2个恢复系间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不育系作母本时,杂交果实的坐果率、平均单果质量、单果平均种子数均明显高于保持系作母本时,但对杂交种子的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同时,不同的恢复系对杂交果实的... 进行了不育系、保持系与2个恢复系间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不育系作母本时,杂交果实的坐果率、平均单果质量、单果平均种子数均明显高于保持系作母本时,但对杂交种子的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同时,不同的恢复系对杂交果实的坐果率、平均单果质量、单果平均种子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不育系 制种 双列杂交
下载PDF
不同籼稻杂交组合籽粒植酸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福灯 刘鑫 +1 位作者 李春寿 程方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715,共5页
利用包括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在内的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通过对籽粒中植酸含量和一些重要产量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评价其参试亲本材料的籽粒植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 利用包括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在内的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通过对籽粒中植酸含量和一些重要产量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评价其参试亲本材料的籽粒植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母本和父本对杂交组合中的籽粒植酸含量变异均有一定贡献,但母本配合力方差的F值要大于父本;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GCA)较低的亲本材料,其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SCA)并不一定也低。在80个杂交组合中,籽粒植酸含量与产量、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等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杂交组合 植酸 配合力 双列杂交
下载PDF
应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及裂区-间比设计选育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
12
作者 周乐良 伍祥 汤鸿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3-7,共5页
用 4个自选的新恢复系与 7个不育系 ,按不完全双列方式配组出 2 8个杂交组合 ,应用裂区 -间比设计进行品比试验分析 ,估算亲本 6个重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 :新选育的中九A/ Q0 2 6 85、K17A/ Q0 2 6 85、新香 A/ Q8... 用 4个自选的新恢复系与 7个不育系 ,按不完全双列方式配组出 2 8个杂交组合 ,应用裂区 -间比设计进行品比试验分析 ,估算亲本 6个重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 :新选育的中九A/ Q0 2 6 85、K17A/ Q0 2 6 85、新香 A/ Q80 730等组合优势很强 ;新选育的恢复系 Q0 2 6 85、Q80 730一般配合力强。在优质育种上 ,以“同恢渗粳”方法选育的恢复系应选长粒、粒形长宽比大的不育系组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完全双列杂交 裂区-间比设计 杂交组合 选育
下载PDF
不育胞质对水稻杂种种子活力的效应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元奇 彭俊华 张建中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67-70,共4页
利用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选育的一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作母本,与优良的恢复系(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不育系杂种(A/R)和保持系杂种(B/R),研究不育质源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胞质... 利用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选育的一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作母本,与优良的恢复系(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不育系杂种(A/R)和保持系杂种(B/R),研究不育质源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是影响杂种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要选育具商活力的水稻“三系”杂交种,新不育质源的选择利用是关键,同时还应注意不育胞质的一般配合力及其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活力 不完全双列杂交 不育胞质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永胜 周开达 阴国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一次支梗数表现有明显的上位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的排列顺序为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粒长>穗长>穗粒数>二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其余性状的基因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8EC1936对所有考察性状皆含有较多显性基因,而02428隐性基因偏多。约有1组显示显性的基因控制籽粒长宽比。穗长、千粒重、一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皆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宽、长宽比仅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Lemont和02428对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俱佳;而对增加粒重和获得理想的籽粒形状8EC1936.CA529和矮64、Lemont是可供选择的亲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间杂交 双列分析
下载PDF
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杂交子代及其亲本早期生产性能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阿地力 谷伟 +3 位作者 户国 白庆利 叶远涛 王炳谦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8-11,共4页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等方法对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minali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进行了配组繁殖,成功地获得了4类组合的子一代群体。比较了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生存力,结...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等方法对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minali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进行了配组繁殖,成功地获得了4类组合的子一代群体。比较了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生存力,结果表明:正交子一代(白斑红点鲑♀×美洲红点鲑♂)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父本和反交子一代组合,与母本子一代组合差异不显著(P>0.05),孵化率和成活率与双亲自繁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于反交子一代(美洲红点鲑♀×白斑红点鲑♂)组合。杂交子一代和亲本后代140d室内生长试验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正交子一代表现出杂种优势,体质量的杂种优势率为27.09%~35.66%,体长的杂种优势率为8.47%~11.25%,在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均高于双亲子一代。反交子一代群体生长发育始终没有表现杂种优势(H<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红点鲑 白斑红点鲑 种间完全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西科恢水稻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瑶 张杰 +2 位作者 王学春 杨国涛 胡运高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西科恢系列水稻品质性状遗传特性。【方法】以西科恢2928、西科恢768、西科恢4761、蜀恢498、雅恢2115为父本,以冈46A、内5A、宜香1A、B2A为母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20(4×5)个杂交组合,并对其直链淀粉含量、蛋白... 【目的】探究西科恢系列水稻品质性状遗传特性。【方法】以西科恢2928、西科恢768、西科恢4761、蜀恢498、雅恢2115为父本,以冈46A、内5A、宜香1A、B2A为母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20(4×5)个杂交组合,并对其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结果】(1)参试杂交组合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崩解值、回复值的变异系数较大,依次为61.26%、51.28%、36.53%、21.07%,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2)西科恢2928、西科恢4761、宜香1A、内5A的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较好,利用其配组,可以选配出品质性状优良的杂交水稻组合,如内5A×西科恢2928,直链淀粉含量为21.63%,蛋白质含量为11.15%,具有较好的品质性状;(3)组合间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差异极显著,表明品质性状既受到亲本的遗传加性效应影响,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4)各品质性状基因型方差贡献率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回复值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影响较大,峰值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结论】在选育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组合时,既要选用优良的亲本进行配组,同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完全双列杂交 品质性状 配合力
下载PDF
杂交水稻不完全双列配组选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粟周卫 汤鸿钧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3期41-43,共3页
为探索适于杂交水稻育种者应用的鉴定试验方法,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在多年交叉杂交配组的基础上,按照不完全双列交配方式,将所选育的7个高代恢复材料与10个引进的不育系配组70对组合,进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研究结果... 为探索适于杂交水稻育种者应用的鉴定试验方法,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我们在多年交叉杂交配组的基础上,按照不完全双列交配方式,将所选育的7个高代恢复材料与10个引进的不育系配组70对组合,进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完全双列遗传交配方式,应用于杂交水稻育种中,宜采用裂区设计,以相同恢复系(或不育系)所配组合组成主区,相应地以不育系(或恢复系)所配组合为副区,主区随机排列,副区随机或顺序排列。主区中应设置不同熟性的对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鉴定试验法 不完全双列配组 选种
下载PDF
杂交水稻重要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倩 张国豪 +3 位作者 车万均 肖瑶 张杰 胡运高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杂交水稻常用的4个优质骨干不育系和5个骨干恢复系在农艺性状上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方法】选用生产上常用的骨干不育系、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后代的产量性状和粒形性状进行统计并进行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 【目的】分析杂交水稻常用的4个优质骨干不育系和5个骨干恢复系在农艺性状上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方法】选用生产上常用的骨干不育系、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后代的产量性状和粒形性状进行统计并进行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结果】杂交水稻产量的狭义遗传力小于50%且与广义遗传力的差值较大,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较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穗着粒数和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较大,如宜香1A产量GCA效应值为8.02、穗着粒数GCA效应值为1.47,西科恢4761产量GCA效应值为8.37、有效穗数GCA效应值为8.74;粒形受加性效应影响较大,且恢复系影响大于不育系,其中长宽比和粒长的恢复系亲本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9.68%、63.75%,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对粒宽的方差贡献率皆为40.68%,粒长和长宽比大的组合其粒形更长。【结论】配置长粒形的杂交组合可选择粒长和长宽比一般遗传力高的亲本尤其是恢复系,改善产量可选择在穗着粒数和有效穗数上一般遗传力高的亲本。研究获得了一个在水稻粒形上的Ⅰ类亲本雅恢2115,可用于配粒形大而饱满的组合;验证了一个粒形大而饱满的杂交组合宜香1A/雅恢2115,一个高产量的杂交组合宜香1A/蜀恢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力 杂交水稻 稻米粒形 不完全双列杂交 不育系 恢复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籼稻稻米外观与蒸煮品质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凡 邓化冰 +4 位作者 熊跃东 李馨 周放姣 卢汉 唐文帮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以1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4WSH0058、4WSH0247、4WSH0266、4WSH0268、4WSH0284、4WSH0886、4WSH0887、4WSH1108、4WSH1142、4WSH1324、4WSH1334、4WSH1339、4WSH1355、4WSH1357、4WSH1369、4WSH1555)和5个恢复系(R1998、R091、R184、华占... 以1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4WSH0058、4WSH0247、4WSH0266、4WSH0268、4WSH0284、4WSH0886、4WSH0887、4WSH1108、4WSH1142、4WSH1324、4WSH1334、4WSH1339、4WSH1355、4WSH1357、4WSH1369、4WSH1555)和5个恢复系(R1998、R091、R184、华占、R412)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8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度和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其中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不育系4WSH0247、4WSH0886、4WSH0887、4WSH1324、4WSH1339、4WSH1355和恢复系R184和R412在垩白性状和蒸煮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容易配出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外观品质 蒸煮品质 配合力 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下载PDF
聚合螟虫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杂交水稻亲本的9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柏 陈种凯 +8 位作者 宋丽艳 孙玥 王春雷 王鑫 周大虎 欧阳林娟 贺晓鹏 傅军如 彭小松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5-1264,共10页
通过对聚合螟虫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水稻恢复系的农艺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为杂交水稻聚合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按不完全双列杂交5×8(NCII),以抗螟虫抗稻瘟聚合恢复系5个为父本和不育系8个母本设计并配制了40个组合,对穗... 通过对聚合螟虫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水稻恢复系的农艺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为杂交水稻聚合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按不完全双列杂交5×8(NCII),以抗螟虫抗稻瘟聚合恢复系5个为父本和不育系8个母本设计并配制了40个组合,对穗长,株高,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空瘪粒数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9项农艺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参数分析。一般配合力(GCA)分析表明昌恢891TJH、长田A、圳20A、华盛A、晶泰A、广8A配合力较高,特殊配合力(SCA)分析表明晶泰A/昌恢891TJH、华盛A/昌恢891TJH、圳20A/R205TJH特殊配合力较高。千粒重、总粒数、有效穗主要受到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穗长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长、实粒数、空瘪粒数、总粒数的遗传效应主要依赖不育系母本,单株产量的遗传效应取决于聚合恢复系父本,而株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遗传效应由双亲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抗性基因 不完全双列杂交 恢复系 配合力 遗传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