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igher thiadiamondoids and diamondoidthiols in oil from the Zhongshen 1C well of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Anlai MA Zhijun JIN +1 位作者 Cuishan ZHU Yi G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440-1450,共11页
Oil and gas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Zhongshen 1(ZS1) and 1 C(ZS1 C) wells in Cambrian pre-salt from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reservoirs reveal substantial ... Oil and gas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Zhongshen 1(ZS1) and 1 C(ZS1 C) wells in Cambrian pre-salt from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reservoirs reveal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geochemistry and secondary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oils collected from the two well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iadiamondoids and diamondoidthiols, including thiatetramantanes, tetramantanethiols, thiapentamantanes, and pentamantanethiols, are detected in the organic sulfur compound fraction of concentrated oil collected from the ZS1 C well, which samples the Lower Cambrian Xiaoerbulake Formation. Higher diamondoids, such as tetramantanes, pentamantanes, hexamantanes, and cyclohexamantane, also occur in the saturate fractions of the concentrated ZS1 C oil. The presence of these compounds is verified by mass spectra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During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 the cage of higher diamondoids is interpreted to open because of sulfur radicals forming open-cage higher diamondoid-like thiols, followed by cyclization tha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high thiadiamondoids. Using D_(16)-adamantane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the concentrations of lower diamondoids and thiadiamondoids of non-concentrated Cambrian oil from well ZS1 C are 83874 and8578 μg/g, respectively, which are far higher than Cambrian oil from well ZS1 and most Ordovician oil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ower thiadiamondoids and occurrence of higher thiadiamondoids and diamondoidthiols support that the oil from well ZS1 C is a product of severe TSR alt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寒武纪 硫酸盐 地球化学 混合物 奥陶纪 TSR 收集
原文传递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evolutionary character- istics of diamondoids during oil thermal pyrolysis
2
作者 FANG ChenChen XIONG YongQiang +3 位作者 LI Yun LIANG QianYong WANG TongShan LI Yong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62-370,共9页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now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carbon number hydrocarbons to diamondoid generation during thermal pyrolysis of crude oil and its sub-frac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now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carbon number hydrocarbons to diamondoid generation during thermal pyrolysis of crude oil and its sub-fractions(saturated, aromatic, resin, and asphalene fra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diamondoid generation and diamondoid indices due to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se components in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diamondoid generation and maturity indice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pyrolysi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a normal crude oil from the HD23 well of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idual oil after artificial volatilization,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amondoi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olatile components(≤n C12) in oil have an obvious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adamantanes, which occurs main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oil cracking(Easy Ro<1.0%), and influences the variations in maturity indices of adamantanes; but they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generation and maturity indices of diamantanes. Therefore, some secondary alterations e.g., migration, gas washing, and biodegradation,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loss of light hydrocarbons in oil under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could affe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damantanes generated during the late-stage cracking of crude oil,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damantane ind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类化合物 挥发性成分 裂解过程 演化特征 成熟度指标 热模拟实验 特性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Crude oil cracking in deep reservoirs:A review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被引量:1
3
作者 Yu Qi Chun-Fang Cai +2 位作者 Peng Sun Dao-Wei Wang Hong-Jian Zh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978-1997,共20页
The natural cracking of crude oils in deep reservoirs has gain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ept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Complex oil compositions and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compl... The natural cracking of crude oils in deep reservoirs has gain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ept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Complex oil compositions and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complicated geological evolutions make oil cracking in natur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ndustrial pyrolysis.So far,numerous studies,focused on this topic,have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lthough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rawbacks.However,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rude oil cracking is yet to be conducted.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oil cracking from six aspects,namely,oil compositions,temperature and time,pressure,water,minerals and solid organic matter.We compare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results and present new field cases.In the following,we evaluate the prevailing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he extent of oil cracking,and elucidate other factors tha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estimation methods.This review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crude oil cracking and provides a guide for estimation of the cracking extent of crude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cracking Deep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Gas to oil ratio diamondoid
下载PDF
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伟 李芸 +1 位作者 熊永强 蒋文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0,共12页
金刚烷类化合物由于其强抗热降解的能力对揭示深层油气藏的地化信息具有重要价值。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和裂解演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制约了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的实际应用。选择3种典型的金刚烷化合物(单金刚烷、1,3-二甲基单金刚烷... 金刚烷类化合物由于其强抗热降解的能力对揭示深层油气藏的地化信息具有重要价值。对金刚烷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和裂解演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制约了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的实际应用。选择3种典型的金刚烷化合物(单金刚烷、1,3-二甲基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作为模型化合物,分别开展金刚烷类化合物单体的黄金管封闭体系裂解动力学实验,以此揭示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演化规律。结果显示:单金刚烷和1,3-二甲基单金刚烷具有相似的热稳定性,均在Easy Ro值为1.5%时发生裂解,而双金刚烷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在Easy Ro值达到1.8%时才发生裂解,它们的裂解产物包括以甲烷为主的气态烃、以萘系列化合物为主的芳烃和其他同笼状单元数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当Easy Ro值分别小于2.1%、2.5%和2.5%时,单金刚烷、1,3-二甲基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的单体C同位素组成几乎不变。以上结果表明,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与分子结构中笼状单元的数目有关,分子结构中所带的甲基不会明显影响其稳定性;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单体C同位素组成在较宽的成熟度范围内不变,可以用来示踪烃源。研究结果可为新的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类化合物 热稳定性 裂解 C同位素
下载PDF
柯克亚地区原油裂解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6
5
作者 侯读杰 赵增迎 +2 位作者 唐友军 朱俊章 肖中尧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7-141,200,共6页
对柯克亚地区原油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原油和天然气的成熟度相对较高,均处于裂解气的成熟阶段;原油中存在着丰富的金刚烷,缺少含氮化合物,与在国外发现的裂解气共生的原油有相似之处;随着油层深度的增加,天然气中甲烷的含... 对柯克亚地区原油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原油和天然气的成熟度相对较高,均处于裂解气的成熟阶段;原油中存在着丰富的金刚烷,缺少含氮化合物,与在国外发现的裂解气共生的原油有相似之处;随着油层深度的增加,天然气中甲烷的含量依次增多。认为柯克亚地区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原油裂解作用是该区天然气的主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天然气 金刚烷 甲烷 含氮化合物 柯克亚地区 地质-地球化学
下载PDF
塔河油田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马安来 金之钧 +2 位作者 朱翠山 彭守涛 张卫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18,共5页
原油中甲基双金刚烷绝对含量是确定原油裂解程度的指标。运用全油色质方法,避免了样品处理中轻质组分的挥发损失,实现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准确绝对定量。使用D16-单金刚烷为内标,确定双金刚烷、D3-1甲基双金刚烷和1)6~1,3-二... 原油中甲基双金刚烷绝对含量是确定原油裂解程度的指标。运用全油色质方法,避免了样品处理中轻质组分的挥发损失,实现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准确绝对定量。使用D16-单金刚烷为内标,确定双金刚烷、D3-1甲基双金刚烷和1)6~1,3-二甲基单金刚烷的响应因子分别为1.91、2.20和0.99。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绝对含量一般分布在(4~35)×10^-6,表明原油裂解程度较低,大于6500m的深层可能仍具有石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金刚烷化合物 单金刚烷 双金刚烷 原油裂解 绝对定量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原油裂解气成藏历史分析——以英南2气藏为例 被引量:52
7
作者 张水昌 赵文智 +4 位作者 王飞宇 陈建平 肖中尧 钟宁宁 宋孚庆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41-451,共11页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烃源岩高—过成熟区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已在几口井中获得工业气流或油气显示,位于英吉苏凹陷中部英南构造带上的英南2气藏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气藏。对其油气的成因和成藏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烃源岩高—过成熟区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已在几口井中获得工业气流或油气显示,位于英吉苏凹陷中部英南构造带上的英南2气藏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气藏。对其油气的成因和成藏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广泛兴趣。英南2气藏中的天然气属富氮湿气,甲烷和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别在-38.6‰~-36.2‰和-30.9‰~-34.7‰之间。与众多塔里木盆地海相油型气的比较发现,该气藏天然气明显具有成熟度偏高的海相成因的特点。通过对其伴生的凝析油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可以断定,凝析油不可能来源于浅部的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而是与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地层密切相关。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烃源岩层目前已经过成熟[Re(等效镜质体反射率)=3%~4%]。从其埋藏史和成熟演化史来看:由于中晚奥陶世的急剧沉降和高古地温,在加里东晚期短短的20Ma(458~438Ma)内,古地温从90℃急剧升高到210℃,以致"生油窗"经历的时间只有10Ma左右,尚未来得及充分排油就已迅速转入生气阶段;现今生油气潜力已很低。再从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埋藏—生烃史的数据来看,英南2气藏形成于最近10Ma;而现今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层不可能直接向气藏提供干燥系数仅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气源 金刚烷 生烃史 成藏史 英南2井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强烈气洗作用导致原油成分变化的定量计算:以库车坳陷天然气藏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斌 黄凌 +2 位作者 吴英 王辉 崔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0-279,共10页
库车坳陷以产天然气为主,同时产出少量原油和凝析油,油气充注不同步,普遍具有"油早气晚"的特点,晚期大量天然气的侵入,必然对早期聚集的油藏发生改造作用。对气藏中原油成分变化的定量计算和讨论,可为天然气的注入强度定量评... 库车坳陷以产天然气为主,同时产出少量原油和凝析油,油气充注不同步,普遍具有"油早气晚"的特点,晚期大量天然气的侵入,必然对早期聚集的油藏发生改造作用。对气藏中原油成分变化的定量计算和讨论,可为天然气的注入强度定量评价提供直接证据。未遭受气洗的原油,正构烷烃摩尔浓度的对数与相应的碳数呈线性关系,而气洗作用可使轻组分的正构烷烃最先溶解于干气中,并随着天然气继续向前运移,原始油藏中的轻组分正构烷烃大大减少。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正构烷烃损失的定量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克拉2构造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程度最高,平均可达70%左右,大北构造带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程度差异较大,与该地区断块发育有关。气洗作用导致原油正构烷烃减少,而金刚烷、多环芳烃等在天然气中溶解度较低的化合物得以浓缩富集,相对含量大大增加。轻芳烃含量也会随之而增加,原油芳香度增加,石蜡度降低。在模拟实验基础上对气洗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初步估算表明,克拉2构造原油遭受的气洗作用最强,是其他构造带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洗作用 原油成分 金刚烷 克拉2天然气藏 蒸发分馏
下载PDF
基于原油中金刚烷指纹半定量分析进行原油鉴别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魁英 杨佰娟 +4 位作者 郑立 臧家业 詹天荣 王小如 黎先春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6-500,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内标法半定量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基于谱图特征和计算保留指数的组分定性方法,对26种单金刚烷、双金刚烷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不同地理位置海上油井平台6个原油金...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内标法半定量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基于谱图特征和计算保留指数的组分定性方法,对26种单金刚烷、双金刚烷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不同地理位置海上油井平台6个原油金刚烷指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原油中单金刚烷总含量在200~1200 mg/g之间,双金刚烷总含量在30~150 mg/g之间;各原油中单金刚烷的含量较双金刚烷的含量较高,占金刚烷总量的70%以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原油中单金刚烷含量的分布规律:渤海海区〈涠洲岛海区〈进口原油;进口原油双金刚烷含量高于国内原油,渤海与涠洲岛原油中双金刚烷含量无一定规律。同一区块不同采油平台原油中金刚烷指纹比较相似,不同来源的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含量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此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原油的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金刚烷指纹 半定量法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奥陶系油气藏的TSR作用:来自分子标志物的证据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安来 金之钧 +3 位作者 朱翠山 顾忆 李慧莉 路清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0-737,748,共9页
采用内标物色谱质谱方法,对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和硫代金刚烷系列进行了定量分析。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含量、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0 818,331μg/g,表明原油经历了较强的裂解作用,... 采用内标物色谱质谱方法,对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和硫代金刚烷系列进行了定量分析。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含量、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0 818,331μg/g,表明原油经历了较强的裂解作用,裂解比例达到90%左右。金刚烷指标表明原油成熟度在1.6%以上。罗斯2井原油可以检测到完整的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系列,硫代金刚烷、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92,160,26和6μg/g。高含量的硫代金刚烷表明罗斯2井原油的TSR强度大于绝大多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TSR作用导致罗斯2井原油具有较高含量的二苯并噻吩,含量为8 201μg/g,使得原油二苯并噻吩/菲比值(DBT/P)增加,导致C_0-/C_1-DBTs和C_1-/C_2-DBTs比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金刚烷 金刚烷 二苯并噻吩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罗斯2井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用MID/GC/MS检测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地质意义探索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红 王占生 +2 位作者 朱俊章 陈奇 王培荣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3-48,共6页
用MID/GC/MS方法检测原油中微量金刚烷类化合物已有报导,本文的进展在于在临界成熟(Ro0.48%)的烃源岩抽提物中检出痕量的单金刚烷类化合物和在我国高成熟原油中不仅检出单、双金刚烷类且检出了叁金刚烷类化合物,从... 用MID/GC/MS方法检测原油中微量金刚烷类化合物已有报导,本文的进展在于在临界成熟(Ro0.48%)的烃源岩抽提物中检出痕量的单金刚烷类化合物和在我国高成熟原油中不仅检出单、双金刚烷类且检出了叁金刚烷类化合物,从而扩大了我国原油中检出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成熟度区间,对其地质意义也作了初步探讨,提出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不仅受热力作用的控制,酸催化作用即烃源岩岩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对探索用金刚烷类化合物确定原油成熟度方面的应用研究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GC/MS 金刚烷类化合物 原油 烃源岩
下载PDF
小金刚烃分子结构和拉曼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鹰飞 赵艳玲 +2 位作者 赵岷 刘朋军 王荣顺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867-1870,共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在B3LYP/6 3 1G 水平上 ,对金刚烃分子 (C4n+ 6H4n + 12 ,n =1~ 4)的全部七种分子结构进行构型优化 ,筛选出最低能量构型 .并在此基础上 ,对其拉曼光谱进行计算 ,根据振动模式对其特征峰进行了指认 .
关键词 金刚烃 分子结构 拉曼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最低能量构型 分子振动频率
下载PDF
金刚烃类化合物研究进展(Ⅰ)结构与性质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华 郭建维 +4 位作者 刘卅 杨楚芬 彭进平 崔亦华 蔡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6-572,共7页
金刚烃是由多个环己烷构成的饱和笼状烃,此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n+6H4n+12。金刚烷则是最小的金刚烃化合物(即n=1时),其C原子骨架类似于金刚石的一个晶格单元。由于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和特殊的化学、物理和药理学性质,因此其逐渐成为... 金刚烃是由多个环己烷构成的饱和笼状烃,此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n+6H4n+12。金刚烷则是最小的金刚烃化合物(即n=1时),其C原子骨架类似于金刚石的一个晶格单元。由于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和特殊的化学、物理和药理学性质,因此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金刚烃的结构、命名、性质,重点介绍了金刚烃的化学性质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烃 结构 性质
下载PDF
金刚烷类高能量密度燃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魏真 李加荣 +1 位作者 张奇 史大昕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6,共7页
从三个方面对金刚烷类高能量密度燃料的研究及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金刚烷及其含能衍生物的合成方法、金刚烷类高能量密度燃料的应用现状,基于此对金刚烷类燃料的可能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建议... 从三个方面对金刚烷类高能量密度燃料的研究及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金刚烷及其含能衍生物的合成方法、金刚烷类高能量密度燃料的应用现状,基于此对金刚烷类燃料的可能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建议金刚烃的绿色合成工艺以及金刚烷类燃料复配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化学工程 高能量密度燃料 金刚烷衍生物 合成 性能 推进剂
下载PDF
大宛齐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任康绪 黄光辉 +4 位作者 肖中尧 张敏 张宝收 魏红兴 马志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2期27-31,88,共5页
大宛齐油田是一个以轻质油为主的油田。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低,中性含氮化合物丰度同样较低,这给原油运移特征的研究带来了困难。研究表明,该油田原油中普遍存在一类热稳定性极高的化合物,即金刚烷类化合物,包括金刚烷和双金刚烷... 大宛齐油田是一个以轻质油为主的油田。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低,中性含氮化合物丰度同样较低,这给原油运移特征的研究带来了困难。研究表明,该油田原油中普遍存在一类热稳定性极高的化合物,即金刚烷类化合物,包括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系列样品色谱分析表明,该油田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其色谱保留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利用色谱保留行为与地层色层效应在原理上的相似性,用不同结构的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比值研究了原油运移分馏效应,结果表明该油田金刚烷类运移参数具有较好的分布规律:总体上,随油藏埋深变浅,金刚烷类运移参数增加,表明原油主要存在纵向上的运移过程;在深大断裂发育区域,存在运移参数的低值分布区;平面上,运移参数自深大断裂附近由南向北增加,这种规律提供了该油田原油存在自南向北运移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大宛齐油田 金刚烷类化合物 运移参数 分馏效应
下载PDF
自然风化条件下原油中金刚烷的风化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詹天荣 张魁英 +4 位作者 杨佰娟 郑立 臧家业 王小如 黎先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以渤海2个原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风化实验,探讨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分布情况及其风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室外自然风化,原油中金刚烷的分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风化损失程度与金刚烷化合物的沸点有关,风化初期单金刚烷损... 以渤海2个原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风化实验,探讨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分布情况及其风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室外自然风化,原油中金刚烷的分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风化损失程度与金刚烷化合物的沸点有关,风化初期单金刚烷损失严重,风化45 d,单金刚烷完全消失;双金刚烷浓度变化较小,有较好的抗风化稳定性;通过t检验分析,所选取诊断比值中,单金刚烷指标A6、A8、A12和双金刚烷指标A16、A17、A18较为稳定,能很好地指示自然风化20 d内油样的来源;双金刚烷指标A17、A18风化100 d非常稳定,可用于长期自然风化油样来源鉴别,金刚烷化合物诊断比值对于溢油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金刚烷 自然风化 诊断比值
下载PDF
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成熟度分析与烃源层再认识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学军 徐兴友 彭平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80-187,共8页
通过对车排子凸起南部轻质油的甲基双金刚烷和甲基菲参数分析,发现其成熟度已达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约1.3%~1.6%的高过成熟阶段。结合周边凹陷烃源岩演化特征分析,认为该区轻质油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小,来自二叠系高过成熟... 通过对车排子凸起南部轻质油的甲基双金刚烷和甲基菲参数分析,发现其成熟度已达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约1.3%~1.6%的高过成熟阶段。结合周边凹陷烃源岩演化特征分析,认为该区轻质油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小,来自二叠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大。该区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与二叠系烃源岩差异较大,而与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推断该高过成熟油气中不含生物标志化合物或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极低,其现有特征是在运移过程中受成熟度较低而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浸染所致。这一认识不但对揭示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将为准噶尔南部深凹区及山前坳陷区轻质原油及天然气来源的重新认识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来源 金刚烷 甲基菲 二叠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 被引量:26
18
作者 郭小文 何生 陈红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6,共6页
甲基双金刚烷化合物可用于镜质体反射率R在1.0%-2.0%间的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研究,在该成熟度范围内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甲基双金刚烷成... 甲基双金刚烷化合物可用于镜质体反射率R在1.0%-2.0%间的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研究,在该成熟度范围内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线性关系明显受烃源岩岩性的影响,对于碳酸盐岩和泥岩,它们的线性关系有较大差别;对于不同地区碳酸盐岩,它们的线性关系十分接近,但对于不同地区泥岩,它们的线性关系则差别较大。资料反映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适合用于中-高成熟度原油的成熟度研究,应用范围的Ro下限值为1.0%-1.3%,Ro上限值为2.0%。运用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地区轻质原油成熟度的研究表明,该地区轻质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Ro值在1.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化合物 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金刚烃类化合物研究进展(Ⅱ)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华 郭建维 +4 位作者 刘卅 蔡璐 彭进平 崔亦华 邓志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7-812,共6页
金刚烃是由多个环己烷构成的饱和笼状烃,此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n+6H4n+12。金刚烷则是最小的金刚烃化合物(即n=1时),其C原子骨架类似于金刚石的一个晶格单元。本文对金刚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迄今已公开的... 金刚烃是由多个环己烷构成的饱和笼状烃,此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n+6H4n+12。金刚烷则是最小的金刚烃化合物(即n=1时),其C原子骨架类似于金刚石的一个晶格单元。本文对金刚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迄今已公开的金刚烃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从天然原油中分离提纯两种方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由于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和特殊的化学、物理和药理学性质,金刚烃在医药、精细化学品、航空燃料、功能材料以及纳米技术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金刚烃化学有可能成为未来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烃 笼状结构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汇彤 翁娜 +2 位作者 张水昌 魏彩云 张朝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50,共8页
在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石油样品中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前处理方法在内的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分析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正交分离的特点... 在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石油样品中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前处理方法在内的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分析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正交分离的特点,使得常规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在色谱条件下就能很好地分离,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色谱定量分析。为减少前处理过程中低碳数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挥发损失,新方法中对现有的石油样品饱和烃馏分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用小柱法分离收集饱和烃前馏分的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时间短、实验耗材少的特点,金刚烷回收率满足色谱定量分析的需要。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方法相比,全二维色谱定量方法分离度高,重复性好,对内标物质要求低,7次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满足复杂体系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金刚烷 石油样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