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看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世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学界对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及相关祭祀仪式的解释,主要有3种假说:祭图腾说、报祭说和祭水神说。在文明延续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该祭祀柱的柱体、虎图像和蛇图像这3种符号的文明基因链,可提出一种新的推测: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可能与古... 学界对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及相关祭祀仪式的解释,主要有3种假说:祭图腾说、报祭说和祭水神说。在文明延续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该祭祀柱的柱体、虎图像和蛇图像这3种符号的文明基因链,可提出一种新的推测: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可能与古西羌族及其后裔的通天信仰、虎崇拜、蛇崇拜密切相关。古西羌族及其后裔的文明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涵,但关键符号却展现出显著的历史延续性。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相关符号的历史延续性,是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一个侧面。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研究,通常需要综合考古资料以及多民族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展开互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 古西羌族 古滇文明 中华文明 历史延续性
下载PDF
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水域
2
作者 陈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6,共9页
在过往的研究中,滇池水位一直被认为在不断下降。但有研究表明,历史时期,滇池水位在总的下降趋势中也存在反复。在唐朝中期达到最低水位后,滇池水位又有快速上升。这提示我们,在确定了新石器时期滇池水位与元代初期相同的情况下,认为这... 在过往的研究中,滇池水位一直被认为在不断下降。但有研究表明,历史时期,滇池水位在总的下降趋势中也存在反复。在唐朝中期达到最低水位后,滇池水位又有快速上升。这提示我们,在确定了新石器时期滇池水位与元代初期相同的情况下,认为这一水位在其中各时期是相同的,这样的认识有不足。新的研究,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石寨山文化 水位 古滇国 地理环境
下载PDF
略论蜀与滇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9-78,共20页
我国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与滇因为地域相邻,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古蜀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个联盟之国,或称为宗主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东方有巴国与楚国,北方有秦,这些都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盛的列国。而... 我国西南地区部族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蜀与滇因为地域相邻,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古蜀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早创建的一个联盟之国,或称为宗主国。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的东方有巴国与楚国,北方有秦,这些都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盛的列国。而在同时期的西南夷区域,夜郎与滇等依然是小邦,或者是"邑聚"之类的部族。古蜀国通过商贾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以获取资源,此类商贸活动既有短程也有远程,产自于古蜀国的丝绸、青铜器、巴蜀的盐巴,以及其他很多物品,便通过商贸输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有些物品甚至经过远程贸易辗转贩卖到了南亚和中亚。与此同时,古蜀国成熟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在商周之后随着商贸传入了滇国和西南夷地区。汉武帝大力经略西南夷,到东汉时期西南丝路已成为重要国际通道;后诸葛亮平定南中,有效地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各族的团结与融合,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西南夷 滇国 酋邦 南中 地域文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庄蹻王滇”考辨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先和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1-94,101,共5页
"庄蹻王滇"的事实并不存在,此为司马迁之误记,当无疑义:其一,东汉以来,史家对"庄蹻王滇"一事存疑争议已久;其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诸多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庄蹻王滇"记载中,有关入滇、王滇的时间、... "庄蹻王滇"的事实并不存在,此为司马迁之误记,当无疑义:其一,东汉以来,史家对"庄蹻王滇"一事存疑争议已久;其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诸多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庄蹻王滇"记载中,有关入滇、王滇的时间、路线、人物等都无法成立,文字上也不严密;其三,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以强悍的彝族为主体的滇国及滇文化较为封闭独立,外来征服与影响很难触及;其四,司马迁的主观局限以及史料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蹻王滇 司马迁 滇文化 滇国 彝族
下载PDF
“孔颜之乐”与“曾点之乐”之异同新解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斐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6-79,共4页
"孔颜之乐"与"曾点之乐"所呈显的儒家"乐"的境界,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两者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儒家理想境界追求心灵的安顿过程中,它们代表的是先秦儒家"乐"的境界的两个层面。
关键词 孔颜之乐 曾点之乐 先秦儒家 境界
下载PDF
先秦四极地理观的形成
6
作者 赵丽云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9-83,共5页
四极地理观,指古代中国人对东西南北四极所至之地的看法。这一观念源于东夷及殷商文化,主要蕴含在《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之中,后被战国学者继承、发展,这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等著作中均... 四极地理观,指古代中国人对东西南北四极所至之地的看法。这一观念源于东夷及殷商文化,主要蕴含在《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之中,后被战国学者继承、发展,这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等著作中均有表现。先秦四极地理观主要表述为东至旸谷或大海、南至交趾、西至昧谷或流沙、北至幽都等,具有虚实参半的特点,并为后世所沿用,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极地理观 《山海经》 《尧典》 战国诸子
下载PDF
哀牢国与滇国之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正伟 《保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41-45,共5页
哀牢国与滇国在云南古代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研究哀牢国同样与滇国一样重要。从一定程度讲 ,哀牢国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比滇国大得多。
关键词 衰牢国 滇国 辩析
下载PDF
李佃贵国医大师应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状态常用药物组合初探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伊萌 敦泽 +2 位作者 郭立芳 贾苏杰 穆琳琳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李佃贵国医大师在治疗胃癌前状态时,以自创中医浊毒论为理论指导,立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用药机动灵活,常用白术、苍术作为对药健脾化浊,杜湿浊生化之源;以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辛香清芳之品除秽辟浊、醒脾快胃;应用茯苓、薏苡仁一则助... 李佃贵国医大师在治疗胃癌前状态时,以自创中医浊毒论为理论指导,立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用药机动灵活,常用白术、苍术作为对药健脾化浊,杜湿浊生化之源;以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辛香清芳之品除秽辟浊、醒脾快胃;应用茯苓、薏苡仁一则助白术、苍术渗湿健脾化浊,二则使浊毒之邪从小便而走,给邪气以出路;应用蒲公英、黄连、茵陈苦寒气厚之品燥湿清热解毒;应用枳实、厚朴、柴胡,理中焦脾胃之气,一行一降一疏,共成理气疏肝、散浊消痞之功。对于病理诊断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予蒲黄、五灵脂、三七活血消瘀解毒;纳呆食少者予鸡内金导滞除腻解毒;反酸烧心严重者以牡蛎、瓦楞子、海螵蛸抑酸制酸解毒;胃镜及病理诊断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防癌抗癌解毒;李老亦喜用虫类药物治疗胃癌前状态,取其自身毒性及钻营搜剔无处不到之性,以毒攻毒解毒。临床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佃贵 化浊解毒法 胃癌前状态 嘈杂 痞满 胃痛 浊毒理论 药物组合
下载PDF
从《通典》的体例与内容论杜佑的国家治理思想
9
作者 熊昂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1期36-40,共5页
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怀着立言存世以资治道的宏愿,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本文通过分析《通典》迥异于前代史书的体例编排--全书置"食货"为首和"食... 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怀着立言存世以资治道的宏愿,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本文通过分析《通典》迥异于前代史书的体例编排--全书置"食货"为首和"食货典"以"田制"为始--的原因,揭示出杜佑以民众的经济生活作为理(治)道先导的民本主义的国家治理思想,并进一步透过《通典?食货典》中的重要内容来佐证杜佑这一颇具特色的治国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典》 体例 内容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云南滇池地区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综述
10
作者 王秀楠 陶野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63-165,168,共4页
石寨山型铜鼓是滇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物,自20世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滇池地区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学术界目前在该型铜鼓族属、分式、社会功能以及纹饰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后期滇国墓... 石寨山型铜鼓是滇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物,自20世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滇池地区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学术界目前在该型铜鼓族属、分式、社会功能以及纹饰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后期滇国墓葬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地区 石寨山型铜鼓 滇国墓葬制度
下载PDF
宋代阿者、罗殿、毗那三个彝族藩国的谱系与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继超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0期19-23,49,共6页
根据宋代文献的记录,宋代的今贵州西北、中、西南三部地区,出现了阿者、罗殿和毗那三个并立的"化外"彝族藩国,因宋代无力实行有效"羁縻",给它们提供了比较宽松便利的条件,这些藩国终于在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 根据宋代文献的记录,宋代的今贵州西北、中、西南三部地区,出现了阿者、罗殿和毗那三个并立的"化外"彝族藩国,因宋代无力实行有效"羁縻",给它们提供了比较宽松便利的条件,这些藩国终于在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的市马浮出水面。根据彝文文献记载,这三部彝族都有较为完整的父子连名谱记录,分布的地盘到今天还能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彝族 藩国 阿者 罗殿 毗那 谱系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