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村遗址群旧石器“地点”命名问题的讨论——兼论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命名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作者 夏宏茹 兰会才 +1 位作者 袁文明 王益人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考古遗址的命名是考古实操中的最初环节,是关系一个遗址的“终生大事”。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命名有着很强的自身特点。本文梳理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百年来野外地点命名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各种命名方式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了... 考古遗址的命名是考古实操中的最初环节,是关系一个遗址的“终生大事”。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命名有着很强的自身特点。本文梳理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百年来野外地点命名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各种命名方式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了依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制定的《定名标准》“最小的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规则,以“村名或小地名”命名,并辅以“典型遗址+数字序号+地点”命名方式最具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群 旧石器地点 命名问题
下载PDF
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文祥 刘东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1-248,共8页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 ,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 ,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 ,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 10 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 79:0 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 ,并将其结果与...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 ,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 ,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 ,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 10 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 79:0 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 ,并将其结果与位于丁村附近黄土塬上的敬村黄土剖面和典型洛川黄土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丁村 10 0地点地层上部黄土 -古土壤序列为S0 ,L1,S1;而 79:0 2地点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则包括S0 ,L1,S1,L2 ,S2 。因此 ,丁村 10 0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1的形成年代即 0 13MaB .P .,79:0 2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2 的轨道调谐年龄 ,即 0 2 4 7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 黄土地层 磁化率 形成年代 地貌
下载PDF
根据临汾盆地的演化过程分析“丁村组”的年代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小猛 杨景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6-622,共7页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 ,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 5 2万年。“丁村组”的堆积与气下S1古土壤的发育和L1黄土下半段的堆积几乎是同期的 ,其形成时代横跨了中、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组 丁村剖面 侵蚀面 湖退 古土壤
下载PDF
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益人 袁文明 +4 位作者 兰会才 周倜 杨跃民 夏宏茹 任海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41,共14页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群 埋藏环境 生存空间 行为链 拼合研究
下载PDF
采用沉积地貌学方法分析“丁村组”的年代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小猛 曾杜玲 杨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6,共5页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 ,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 5 .3万年。“丁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貌学 “丁村组” 丁村剖面 侵蚀面 湖侵湖退 古土壤 沉积环境 地质年代 更新世
下载PDF
山西襄汾大柴更新统剖面划分的新观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斌 Reidar Lovlie +1 位作者 苏朴 樊行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0-1047,共8页
对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群内大柴剖面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松山与布容的极性界线(M/B)出现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磁化率对比结果显示。此位置正好与S8上部对应.由这种极性和磁化率的对应结果可推断,下、中更新统(Q_1/Q_2的地层分界... 对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群内大柴剖面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松山与布容的极性界线(M/B)出现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磁化率对比结果显示。此位置正好与S8上部对应.由这种极性和磁化率的对应结果可推断,下、中更新统(Q_1/Q_2的地层分界也应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的S8上部,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Q_1/Q_2的地层分界,在距剖面顶部80 m处.这种以古地磁学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方案,对丁村遗址群的对比以及丁村遗址年代的最终确定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根据其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推断,采样部位下部的磁化率低值带应为水成黄土.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磁铁矿、赤铁矿和热不稳定性磁赤铁矿是大柴剖面沉积物中主要的磁性矿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同为高温稳定性磁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临汾盆地 更新统 磁性地层 大柴剖面
下载PDF
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5-213,共19页
本文记述了丁村54:100地点1954年出土的石制品的研究结果。该地点的石制品,尤其是石片,并不象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粗大石器文化的代表,而是小型者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表明组成“丁村文化”各地点的石制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丁村 石制品 丁村人
下载PDF
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9-222,共14页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品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品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异显著,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 50:90地点 旧石器 山西
下载PDF
丁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1-35,共15页
本文对近年发掘和研究了村文化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一评介,强调指出丁村石器中刮削器和石球占有重要的地位,77:01地点的文化遗物是了村文化传统与细石器技术类型的结合;对若干方法论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丁村 丁村古化 旧石器时代
下载PDF
山西“丁村人”生活时期的古气候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万勇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2期184-195,共12页
本文通过对丁村一带晚更新世沉积物进行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重矿物、化学分析、pH值、有机质的分析,结合其他动、植物化石资料,研究“丁村人”生活时期的气候变迁。
关键词 山西 丁村人 气候
下载PDF
从河流埋藏环境看丁村遗址群的文化性质——与张森水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69,共12页
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晚近有一种观点将丁村 54∶1 0 0和 54∶1 0 2地点的石制品组合从丁村文化范畴中分离出来 ,归入以周口店第 1地点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中 ,而将该遗址的其它地点划归“丁村... 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晚近有一种观点将丁村 54∶1 0 0和 54∶1 0 2地点的石制品组合从丁村文化范畴中分离出来 ,归入以周口店第 1地点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中 ,而将该遗址的其它地点划归“丁村文化B组工业”。本文认为丁村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且丁村遗址是一个经过河流搬运埋藏的遗址群 ,各地点之间石制品大小和类型等特点的差异主要是由河流搬运埋藏的特点所造成的 ,并不是两种“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文化 河流埋藏环境 石制品大小 文化性质 旧石器时代 遗址
下载PDF
丁村石制品再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源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4期306-313,共8页
本文用测量统计方法对50年代从丁村各地点采集的1932件石制品重新进行观察分析。初步结果为:石器原料多半为角页岩;打片很可能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偶尔使用,碰砧法也可能使用;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手斧占一定比例;用大石片制成的大型... 本文用测量统计方法对50年代从丁村各地点采集的1932件石制品重新进行观察分析。初步结果为:石器原料多半为角页岩;打片很可能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偶尔使用,碰砧法也可能使用;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手斧占一定比例;用大石片制成的大型尖状器长大于100毫米。总的来看,石器加工比较粗糙;大型尖状器和砍研器有反复加工痕迹;两面加工的工具占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 工业
下载PDF
丁村明清民居柱础艺术初探
13
作者 董娅娜 刘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79,共4页
丁村民居柱础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对丁村民居建筑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丁村柱础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丁村柱础的雕刻手法、造型特征以及丁村柱础装饰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并对几种典型柱础式样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进一... 丁村民居柱础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对丁村民居建筑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丁村柱础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丁村柱础的雕刻手法、造型特征以及丁村柱础装饰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并对几种典型柱础式样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山西民居特点,促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 民居 柱础 装饰纹样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赵店动物群的地层时代探讨
14
作者 韩军青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5-91,共7页
报道了在山西襄汾赵店采砂场,黄土下部砂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群化石,并对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赵店的动物群化石中除最后鬣狗和虎外,基本上与丁村动物群相同,出土层位也与丁村组相似.从化石出土层位上覆黄土古土壤序... 报道了在山西襄汾赵店采砂场,黄土下部砂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群化石,并对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赵店的动物群化石中除最后鬣狗和虎外,基本上与丁村动物群相同,出土层位也与丁村组相似.从化石出土层位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析,化石层与S1古土壤发育时代相当,其时代上限为距今7.5万年,当属末次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磁化率 S1古土壤 化石 地层时代 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庆春 石小静 郝晓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7-1035,共9页
对临汾盆地丁村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粒度年龄模型重建该地区的年代序列,对比分析粒度、频率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旨在反映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在临汾盆地的表现和区域性特征,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不稳定性与... 对临汾盆地丁村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粒度年龄模型重建该地区的年代序列,对比分析粒度、频率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旨在反映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在临汾盆地的表现和区域性特征,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不稳定性与北大西洋地区存在的联系。结果表明:(1)丁村剖面中值粒径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清晰地记录了80~20 ka BP间的5次Heinrich事件和19次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其中,H2和H6事件变化幅度最大,信号变化最明显,H5事件次之,H3和H4事件最小,反映了该地气候不仅受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的控制,还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丁村剖面记录的气候事件与格陵兰冰芯δ^(18)O、黄土高原西部的李家塬剖面以及西风区则克台和塔吉克斯坦剖面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季风区的气候快速波动幅度受西风和东亚夏季风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HEINRICH事件 Dansgaard-Oeschger旋回 丁村剖面 临汾盆地
下载PDF
模拟打制实验及其在丁村角页岩石器研究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杨石霞 侯亚梅 Jacques PELEGRIN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与应用历史,但最终趋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研究在欧洲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继承和发展,而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了以定量控制、数理统计为核心的实验方法。本文以近期在山西丁村开展的角页岩模拟打制实验为例,介绍传统的模拟打制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包括实验的内容设计、实施及记录和分析等。本次实验结果肯定了硬锤锤击技术在丁村角页岩石核剥片和修理中的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对使用碰砧法的推测。文章最后对模拟打制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时代考古 模拟打制实验 发展简史 应用现状 丁村角页岩
下载PDF
山西襄汾洞门遗址发掘简报
17
作者 袁文明 夏宏茹 +1 位作者 兰会才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2-1085,共14页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 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 km。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_(1))、棕红色古土壤层(S_(1))。...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 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 km。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_(1))、棕红色古土壤层(S_(1))。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炭屑等在内的文化遗物均出土于S1中。另外在遗址西侧100 m左右的L_(1)内采集石制品2件。石制品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与此同时,在沙女沟村东黄土台塬的S_(1)地层中发现多个类似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说明在末次间冰期丁村遗址群附近汾河东岸至大崮堆山之间的黄土塬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且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表明,洞门遗址是一个别于丁村遗址的河流相埋藏类型的临时营地,它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丁村人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以及末次间冰期及末次冰期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门遗址 原地埋藏 石器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下载PDF
用黄土地层学方法研究丁村组的时代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有利 傅建利 +2 位作者 胡晓猛 杨景春 马志正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通过野外的宏观研究、室内的化学、磁化率分析及年代测定 ,认为“丁村组”上覆黄土层的堆积大约从 7万年前才开始 ,“丁村组”的堆积时代在距今 14— 7万年之间 ,与 S1
关键词 丁村组 古土壤 第四纪 山西 黄土地层学 磁化率 堆积年代
原文传递
渑池丁村遗址仰韶文化的曲酒和谷芽酒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莉 李永强 侯建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5,共11页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酒技术的证据。丁村的仰韶人用尖底瓶制作谷物发酵酒,酿酒原料主要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麦族种子和栝楼根。他们采用了两种发酵技术,以酒曲或发芽谷物作为发酵剂。制作酒曲的主要菌种可能是红曲霉,同时也包括少量曲霉和毛霉,主要原料可能为大米。利用红曲霉和大米制曲酿酒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随着水稻栽培的传播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到达黄河流域。丁村距离著名的仰韶遗址仅10公里之遥,其酿酒方法可代表仰韶文化核心地区6000年前酿酒技术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仰韶文化 酿酒 发酵方法 红曲霉 尖底瓶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县丁村曲舌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0,共12页
丁村曲舌头遗址位于襄汾县城西南。1989年,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5座房址,30多个灰坑,1条壕沟和1座墓葬,出土了石、骨、玉和陶器等大量的文化遗物。遗址分三期,早期约相当于陶寺... 丁村曲舌头遗址位于襄汾县城西南。1989年,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5座房址,30多个灰坑,1条壕沟和1座墓葬,出土了石、骨、玉和陶器等大量的文化遗物。遗址分三期,早期约相当于陶寺文化早期,中期约相当于陶寺文化中期,晚期约相当于陶寺文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襄汾县 丁村曲舌头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 文物考古 地层堆积 遗迹 出土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