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Phases and Mechanisms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of the Dingshan Area in South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FAN Cunhui HE Shun +2 位作者 ZHANG Yu QIN Qirong ZHONG C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351-2366,共16页
Shale gas has curr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r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actures in shale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nric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shale gas. This work studied the de... Shale gas has curr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r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actures in shale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nric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shale gas. This work studied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based on extensive observations of outcrops and cores, rock acoustic emission(Kaiser) experiment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racture fill inclusions,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al burial histo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cture types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nclude tectonic fractures, diagenetic fractures and horizontal slip fractures. The main types are tectonic high-angle shear and horizontal slip fractures, with small openings, large spacing, low densities, and high degrees of filling. Six dominant directions of the fractures after correction by plane included NWW, nearly SN, NNW, NEE, nearly EW and NW. The analysis of field fracture stage and fracture system of the borehole suggests that the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could be paired with two sets of plane X-shaped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i.e., profile X-shaped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nd extension frac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geologic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testing techniques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have undergone three periods of tectonic movement, namely mid-late Yanshanian movement(82–71.1 Ma), late Yanshanian and middle Himalaya movements(71.1–22.3 Ma), and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22.3–0 Ma).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end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middle period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were the main fractureforming periods. The fractures were mostly filled with minerals, such as calcite and siliceou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racture fill inclusions was high, and the paleo-stress value was large; the tectonic movement from the late to present period was mainly a slight trans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of existing fractures and tectonic syste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ectonic analysis and theory of geomechanics, we clarif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genetic model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of the fracture-phase study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marine shale gas fractures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ale gas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phases Longmaxi Formation dingshan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High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Case Study 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FAN Cunhui ZHONG Cheng +2 位作者 ZHANG Yu QIN Qirong HE Sh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36-560,共25页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is study,the Wufeng-Longmaxi Fo...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is study,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was investigated.Shale cores underwent laboratory testing,which included the evalu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vitrinite reflectance(Ro),whole-rock X-ray diffraction(XRD),pore permeability,and imaging through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atural gamma ray spectrum logging,conventional logging,imaging logging,and seismic coherence properties,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hale gas in the Dingshan area have been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layer No.4(WF2-LM4)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has a Th/U ratio<2 and a Th/K ratio of 3.5–12.Graptolites and pyrite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in the shale core,indicating sub-high-energy and low-energy marine-facies anoxic reducing environments.(2)The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I-type keroge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II1-type kerogen.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among TOC,Ro,gas content,and brittle minerals;the fracturing property(brittleness)is 57.3%.Organic and inorganic pores are moderately developed.A higher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orosity and the decrease in permeability.(3)The DY1 well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was affected by natural defects and important latestage double destructive effects,and it is poorly preserved.The DY2 well is located far from the Qiyueshan Fault.Large faults are absent,and upward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are poorly developed.The well is affected by low tectonic deformation intensity,and it is well preserved.(4)The Dingshan are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sedimentary centers of Jiaoshiba and Changning.The thickness of the high-quality shale interval(WF2-LM4)is relatively small,which may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unstable production of shale gas thus far.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high-yield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the Dingshan area,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surrounding typical exploration areas,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southern China has been improved.Therefore,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ENRICHMENT CONSERVATION SHALE gas dingshan area
下载PDF
丁山-东溪地区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谢佳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9-395,共7页
基于对川东南丁山-东溪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表露头及岩心的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统计,同时参考各样品实验测试数据,对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探讨了裂缝对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 基于对川东南丁山-东溪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表露头及岩心的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统计,同时参考各样品实验测试数据,对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探讨了裂缝对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主要为剪切缝,为3期形成,第1期裂缝受到SE向的应力作用形成NE向的断裂,第2期及第3期受到NE向的应力作用形成NW向的裂缝。裂缝发育受构造作用、岩层厚度、矿物组分以及有机碳质量分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构造作用主要受到褶皱和断层位置的影响,在非构造因素中,矿物组分中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岩层越容易发生破碎,裂缝越发育,同时,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也对裂缝发育起着促进作用。研究区龙马溪组裂缝的发育对页岩气的储存以及运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提高页岩气产量及含气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页岩 龙马溪组 丁山-东溪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被引量:61
4
作者 魏祥峰 赵正宝 +3 位作者 王庆波 刘珠江 周敏 张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C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性能好、含气性较好等特点;构造样式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向构造是四川盆地内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构造类型,而位于盆缘、靠近齐岳山断裂的丁山鼻状断背斜构造,同样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但齐岳山断裂决定了其不同构造部位的含气性;在离齐岳山断裂距离较近、埋深较浅的构造部位,裂缝更加发育,页岩横、纵向渗透性增大,页岩气更容易发生大规模逸散,最终造成页岩气层含气性差。在此基础上,综合页岩埋深、构造特征,将丁山构造划分为浅埋平缓区、西部高角度斜坡区、中部低缓区、东部高角度斜坡区、深埋平缓区5个区带;以优质页岩厚度为基础,"构造与保存条件"为关键,并结合页岩埋深,优选出丁山地区中部低缓斜坡区为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页岩气逸散 富集因素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丁山地区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增净压、促缝网、保充填”压裂改造模式——以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5
作者 段华 李荷婷 +2 位作者 代俊清 王勇军 陈思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0,共5页
由于埋藏深、地质特征复杂,致使针对中浅层页岩气藏的压裂工艺不能完全满足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的需要。为此,将地质与工程研究紧密结合,优选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甜点"... 由于埋藏深、地质特征复杂,致使针对中浅层页岩气藏的压裂工艺不能完全满足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的需要。为此,将地质与工程研究紧密结合,优选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甜点"区,开展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攻关研究,对以往仅适用于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模式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压裂模式与工艺应用于丁山地区3口深层页岩气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西北部深层页岩气储层具备地质、工程"双甜点"特性,天然裂缝、层理缝发育为压裂后复杂缝网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基于"双甜点"区域,研究形成了"前置酸+胶液+滑溜水+胶液"混合压裂模式,采用高黏滑溜水以提高液体携砂能力及造缝效果、"控近扩远"压裂工艺以提高远井地带有效改造体积、超高压装置以提高施工排量和缝内净压力;③3口深层页岩气井经过储层改造后,增产效果显著,测试页岩气产量介于10.50×10~4~20.56×10~4 m^3/d。结论认为,改进后的压裂模式与工艺可以为该区深层页岩气储层改造提供技术途径,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丁山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深层页岩气 水平井 水力压裂 控近扩远 超高压压裂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特征及对含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范存辉 钟城 +4 位作者 秦启荣 胡东风 李虎 朱梦月 何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7-509,共23页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裂缝的发育对页岩含气性及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岩石脆性矿物含量、岩石力学参数等数据,深入分析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和控制...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裂缝的发育对页岩含气性及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岩石脆性矿物含量、岩石力学参数等数据,深入分析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并探讨了裂缝发育对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裂缝优势方位共6组,主要包括4组平面剪切缝和2组剖面剪切缝,其发育主要受2个方向、3个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影响而成;裂缝延伸稳定,平均密度小,宽度小,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黄铁矿等充填。裂缝受控因素主要包括古构造应力场、构造部位、脆性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等;断层对裂缝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断层两盘均存在裂缝发育程度急剧下降的临界范围,临界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高,超过此临界范围,裂缝发育程度变差且变化趋于平缓;不同期次的裂缝中,形成时间晚、规模过大、充填程度不高、与现今地应力方向一致或呈低角度相交的裂缝易造成页岩气的散失,对提高页岩含气性不利;龙马溪组岩石脆性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属中等偏上程度,有利于构造缝发育且可压性较好。随着距齐岳山断裂距离的适当增加,龙马溪组页岩埋藏深度适中,地层压力增大,抗压强度增高,脆性指数适中,构造保存条件变好,有利于不同方位的裂缝发育和页岩含气量的增加,位于该区域的DY2井与DY4井均位于该有利区域,含气性良好。研究结果对下一步深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含气性 页岩 龙马溪组 丁山地区
下载PDF
同位素方法在局部排泄源水文地质属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卫民 余修日 李金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367,共5页
本文在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天然水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层上 ,探讨了同位素方法在顶山地区局部排泄源水文地质属性研究中的应用。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盐池和二连洼地局部排泄源归属于老第三系含水... 本文在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天然水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层上 ,探讨了同位素方法在顶山地区局部排泄源水文地质属性研究中的应用。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盐池和二连洼地局部排泄源归属于老第三系含水层和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基底裂隙含水带共同排泄 ;黄花沟局部排泄源归属于老第三系含水层排泄 ;公安农场局部排泄源归属于老第三系含水层和第四系含水层的混合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水文地质 准噶尔盆地 排泄源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下第三系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8
作者 林双幸 王果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4-270,共7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 ,以及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乌伦古河组和红砾山组的沉积环境、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规律和砂岩型铀矿化的产出特征。笔者认为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 本文简要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 ,以及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乌伦古河组和红砾山组的沉积环境、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规律和砂岩型铀矿化的产出特征。笔者认为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顶山地区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建军 牟传龙 +5 位作者 何明友 赵福金 周恳恳 伍皓 陈小炜 夏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6-1033,共8页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发育有砂岩型铀矿化,为对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依据,详细研究了铀矿化的物源,探讨了成矿地质背景。本文对采自顶山地区的32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乌伦古河组砂岩组分受源岩控制,经...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发育有砂岩型铀矿化,为对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依据,详细研究了铀矿化的物源,探讨了成矿地质背景。本文对采自顶山地区的32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乌伦古河组砂岩组分受源岩控制,经历了较弱的沉积再循环作用,物源距离适中;沉积物源为长英质火山岩和安山岩混合来源;沉积物源区为大陆岛弧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寒武纪-早志留世,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形成了加里东期大陆岛弧中性-酸性侵入岩体;晚志留世-早石炭世,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形成了海西期大陆岛弧中性-酸性侵入岩体。新第三纪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大陆岛弧中性-酸性侵入岩体遭受风化剥蚀,于乌伦古凹陷沉积形成乌伦古河组碎屑沉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顶山地区 乌伦古河组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 构造背景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页岩气富集模式--以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倪楷 王明筏 李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8,共9页
在川东南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钻井、测井、压裂测试、分析化验及构造解释等资料,通过天然气在页岩气系统内的赋存形式、运移方式及运移强度的分析,探讨了适用于研究区的页岩... 在川东南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钻井、测井、压裂测试、分析化验及构造解释等资料,通过天然气在页岩气系统内的赋存形式、运移方式及运移强度的分析,探讨了适用于研究区的页岩气富集模式。页岩气系统中高角度裂缝延伸距离短,页岩储层顺层滑脱缝、页理缝等顺层缝延伸较远,顺层方向渗透率远大于垂直层面方向,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天然气在页岩气系统中是以横向运移为主导、垂向—横向联合运移的方式运移。齐岳山断裂带、页岩储层埋深和距齐岳山断裂带的距离是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成藏关键因素。齐岳山断裂带为控盆断裂带,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为页岩气逸散区;东南部浅埋区页岩气系统中高角度缝较发育,顺层缝开启,游离气占比低于60%,表现为正常压力系统,是页岩气半滞留区;西北部中深埋藏区页岩气系统中高角度缝相对不发育,顺层缝闭合,垂向—横向联合运移受阻,大部分页岩气滞留在页岩储层中,游离气占比超过60%,表现为高压—超高压压力系统,是页岩气滞留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运移 富集 逸散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丁山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元素活动态测量技术在勘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卫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62,共4页
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粘土交换吸附相的铀、钼、硒活动态测量的结果表明:在0号勘探线ZK0012孔—ZK0016孔附近地段,存在明显的铀、钼活动态含量异常,据此可以预测该地段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铀矿体的走向为NW-SE向。
关键词 元素活动态测量技术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准噶尔盆地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氧化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辛秀 许强 何中波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主要对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潜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的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对比。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潜水氧化带的黏土作用,碳酸盐化作用,U、V、Mo的相关性比层间氧化带强。稀土元素特征显... 主要对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潜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的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对比。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潜水氧化带的黏土作用,碳酸盐化作用,U、V、Mo的相关性比层间氧化带强。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层间氧化带与潜水氧化带具统一的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潜水氧化带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后生蚀变作用较层间氧化带强,层间氧化带Eu负异常较潜水氧化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山地区 潜水氧化带 层间氧化带 元素地球化学 铀矿化
下载PDF
丁山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物质点法地应力差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爽 高博乐 范宏娟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5-1042,共8页
地应力预测是长期困扰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难题之一,目前针对地应力预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技术。物质点法地应力差异性预测能够求取代表应力梯度初始分布的相对地应力差。结合丁山构造背景应力场条件和天然裂缝发育情况,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的弹... 地应力预测是长期困扰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难题之一,目前针对地应力预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技术。物质点法地应力差异性预测能够求取代表应力梯度初始分布的相对地应力差。结合丁山构造背景应力场条件和天然裂缝发育情况,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的弹性参数构建物质点,模拟该地区龙马溪组地应力差分布情况。实际应用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物质点法具备对局部地应力差预测的能力,能够预测局部地应力差。丁山地区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构造主体地应力差相对较低,主体内部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地应力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地应力释放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平行断裂走向且距离断裂相对较远的位置更有利于水平井轨迹设计及后期进行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丁山地区 龙马溪组 地应力 物质点法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典型构造流体封存箱划分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国盛 曹竣锋 +3 位作者 朱建敏 袁海锋 刘树根 王国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30,共10页
鄂西渝东地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储层沥青(天然气)与可能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丁山构造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建南构造韩家店组、黄龙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烃源岩;然后利用EasyRo模型... 鄂西渝东地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储层沥青(天然气)与可能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丁山构造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建南构造韩家店组、黄龙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烃源岩;然后利用EasyRo模型恢复了丁山1井下寒武统和建38井下志留统、二叠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再以泥质岩类及膏盐层为流体封存箱的顶底板,划分了两典型构造(古)油气藏所处的流体封存箱系统;最后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了两构造流体封存箱及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建南构造震旦系-志留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仍是今后重点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封存箱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 丁山构造 建南构造 鄂西渝东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何顺 秦启荣 +3 位作者 范存辉 周吉羚 魏志红 黄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1,共8页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保存条件是决定页岩气形成后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断裂特征、构造部位及形态等构造因素和顶底板条件、埋深与地层压力系数、水文地质及气体组分条件等非构造因素,...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保存条件是决定页岩气形成后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断裂特征、构造部位及形态等构造因素和顶底板条件、埋深与地层压力系数、水文地质及气体组分条件等非构造因素,对川东南丁山地区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距齐岳山隐伏断裂较近区域的页岩层埋藏浅、地层压力系数小,保存条件差;距齐岳山隐伏断裂较远处的页岩层埋深适中、地层压力系数较大,保存条件良好。构造部位和断裂发育特征是制约丁山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构造部位决定断裂发育程度和地层压力系数,断裂走向及其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夹角决定地层的封闭性和水文地质条件。距齐岳山隐伏断裂较远处的页岩层以逆断层发育为主,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夹角以大于45°为主,可以有效抑制页岩气的垂向逸散;距齐岳山隐伏断裂较近处的页岩层,由于断裂过于发育,切穿顶底板地层,有利于页岩气的垂向逸散,保存条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断裂特征 非构造因素 保存条件 丁山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六性”特征 被引量:26
16
作者 钟城 秦启荣 +2 位作者 胡东风 周吉羚 黄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31,共11页
川东南丁山地区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已钻井资料揭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探井的试气效果具有较大差异。通过放射性元素测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心描述、全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物性... 川东南丁山地区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已钻井资料揭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探井的试气效果具有较大差异。通过放射性元素测井、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岩心描述、全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现场含气性测试等方法,探究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环境,以及气藏的有机地化特性、含气性、岩性与矿物组分、脆性(可压裂性)、物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六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放射性元素中,Th/U值小于7,V/Ni值大于1.0,V/(V+Ni)值大于0.56,表明为海相缺氧还原环境;岩性自上而下总体由灰黑色含粉砂质灰岩、泥岩递变为黑色缺氧富含碳质和笔石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总有机碳含量、镜质组反射率及含气量均呈递增趋势,页岩底部的岩石脆性指数大于50%,总有机碳含量大于2%,镜质组反射率大于2%,含气量大于3 m^3/t,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总体处于高成熟晚期—过成熟产气阶段;无机质孔的孔隙度普遍小于有机质孔,不同地层条件下垂向渗透率远小于横向渗透率;缺氧闭塞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六性”特征 缺氧闭塞 保存条件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丁山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丁山地区页岩储层裂缝分布预测及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佳彤 付小平 +3 位作者 秦启荣 范存辉 倪楷 黄曼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裂缝发育分布及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对研究区进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并通过莫尔-库伦准则计算岩体破裂系数,对研究区裂缝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并优选页岩气勘探目标有利区。结果表... 针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裂缝发育分布及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对研究区进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并通过莫尔-库伦准则计算岩体破裂系数,对研究区裂缝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并优选页岩气勘探目标有利区。结果表明:差应力较小的区域以及二级或三级裂缝发育区为页岩气储层裂缝优势发育区,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在裂缝分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优选的12个评价参数建立丁山地区保存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权重法和叠加法将研究区划分为2类有利区,且均具有构造部位平缓、埋深大、差应力小、远离大断裂、压力系数大、裂缝发育规模小、倾角小、发育期次早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和保存条件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构造应力场模拟 裂缝分布预测 页岩气 保存条件 丁山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脆性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钟城 秦启荣 +2 位作者 周吉羚 胡东风 魏志红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7-174,共8页
开展页岩储层的脆性评价对优选页岩气藏有利层段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X射线衍射、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采用岩石矿物组分法和弹性参数法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脆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进而开展了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 开展页岩储层的脆性评价对优选页岩气藏有利层段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X射线衍射、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采用岩石矿物组分法和弹性参数法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脆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进而开展了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矿物脆性主要受石英、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的影响,矿物脆性指数为36.2%~62.7%,平均48.1%;不同围压条件下,页岩受力破坏主要有劈裂型、双剪切型、单剪切型3种模式,力学脆性指数为40.7%~61.6%,平均52.6%。与国内外其他页岩产气区相比,研究区页岩脆性指数级别为中等偏上,脆性矿物、脆性指数与TOC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岩石可压裂性较好。DY1井龙马溪组脆性较强井段位于2 027.0~2 054.2m,脆性指数均超过50%,可实施压裂求取产能,与实际生产情况匹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脆性 矿物组分 弹性参数 龙马溪组 丁山地区
下载PDF
现今地应力对富有机质页岩断层封闭性的研究——以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钟城 秦启荣 +1 位作者 周吉羚 胡东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452-464,共13页
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对油气藏的保存、评价工作及探索油气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以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利用FMI成像测井、震源机制解、现场水力压裂、三轴力学实验、有限元2D-σ方法等技术与方法分别对其... 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对油气藏的保存、评价工作及探索油气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以川东南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利用FMI成像测井、震源机制解、现场水力压裂、三轴力学实验、有限元2D-σ方法等技术与方法分别对其现今地应力的方向、大小及岩石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井位附近断层封闭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现今地应力方向总体处于北东东—南西西(55°±5°)至南东东—北西西(110±5°)范围。DY2井龙马溪组页岩层现今最大主应力约145.0 MPa,断层面叠合正应力约188.4~218.3 MPa,岩石处于塑性变形阶段,破裂模式较为单一,脆性指数约41.6%~49.0%,破裂系数约0.197~0.355,断层封闭性总体较好,含气性与试气效果较好。DY1井龙马溪组页岩层现今最大主应力约52.0 MPa,断层面叠合正应力约75.8~83.1 MPa,岩石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破裂模式较为复杂,脆性指数约48.5%~55.0%,破裂系数约0.355~0.671,断层封闭性总体较差,含气性与试气效果较差。DY3井和DY4井龙马溪组附近断层封闭性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龙马溪组 页岩 现今地应力 岩石力学 丁山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古气候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婷 张建军 王帅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3-40,共8页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发现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为了满足砂岩型铀矿进一步勘察的需要,利用沉积岩微量元素特征对乌伦古河组古气候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乌伦古河组碎屑沉积岩为淡水沉积,古气候为干旱炎热环境,沉积水体总体为氧...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发现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为了满足砂岩型铀矿进一步勘察的需要,利用沉积岩微量元素特征对乌伦古河组古气候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乌伦古河组碎屑沉积岩为淡水沉积,古气候为干旱炎热环境,沉积水体总体为氧化-还原环境,部分过渡为氧化环境。乌伦古河组碎屑沉积岩为干旱-氧化环境下形成,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地层还原容量差,是制约铀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乌伦古河组铀矿化均位于第二岩性段下部,推测与地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且沉积期后古气候由氧化-还原环境转化为氧化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顶山地区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