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Relatedness of Diplostomum Species (Digenea: Diplostomidae) Infesting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in Western Kenya
1
作者 Violet M. Ndeda Dickson O. Owiti +1 位作者 Ben O. Aketch David M. Onyango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年第8期441-448,共8页
Diplostomum species metacercariae are trematode parasites that pose serious economic threats to aquaculture practice globally. Identification of Diplostomum at metacercariae stage has remained equivocal, hence lack of... Diplostomum species metacercariae are trematode parasites that pose serious economic threats to aquaculture practice globally. Identification of Diplostomum at metacercariae stage has remained equivocal, hence lack of elucidation of the actual role of these species in fish population. 21 Diplostomoid metacercariae obtained from eyes of Nile tilapia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18S and ITS rDNA (ITS1-5.8S-ITS2) genes.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ITS rDNA gene dataset in the metacercariae revealed close relationship to Diplostomum mashonense and D. baeri.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using 18S rDNA sequences revealed close relationship to D. compactum, D. phoxini and D. spathaceum. Overall, genetic analyses in this study depicted a significant unrecognized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Diplostomum species. Successful differentiation of Diplostomum genera in this study using ribosomal markers suggested that 18S and ITS rDNA genes are effective genetic markers for inter-speci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should be employed in future for identification of diplostomoid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plostomum 18S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下载PDF
色林错裸鲤感染匙形双穴吸虫的种群动态和寄生偏好 被引量:1
2
作者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4-930,共7页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分析种群消长原因,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 文章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匙形双穴吸虫感染在时空上的变化,并研究该虫感染是否存在对宿主性别、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寄生偏好性,摸清匙形双穴吸虫在色林错裸鲤中的感染情况,分析种群消长原因,探究其生活史策略。跨年按不同季节采捕色林错裸鲤,记录全长、体重和性别,采集并统计匙形双穴吸虫囊蚴数量,计算不同时空下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通过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判断不同性别宿主、左右眼及眼球不同部位的感染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以检验匙形双穴吸虫是否存在寄生偏好。共剖检色林错裸鲤165尾[全长28.7—49.5 cm,平均全长(37.9±4.0)cm,体重196.9—827.2 g,平均体重(473.3±127.9)g,包括雌性82尾,雄性83尾],共检出匙形双穴吸虫515只,最大寄生量为32只/尾。在时间上,匙形双穴吸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020年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呈下降趋势,2021年夏季感染率下降,平均丰度却呈上升趋势,2021年秋季与2020年秋季感染率与平均丰度较为接近。在空间上,根据色林错裸鲤全长范围,以5 cm为分组间隔,将其分为5个全长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在25 cm≤TL<30 cm全长组最低,在30 cm≤TL<35 cm、35 cm≤TL<40 cm和40 cm≤TL<45 cm全长组均较为接近,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匙形双穴吸虫对色林错裸鲤的感染,在不同性别的宿主中不存在偏好,对宿主的左右眼也不存在偏好性,但在晶状体和玻璃体中存在明显的偏好性,更多寄生于晶状体中。匙形双穴吸虫种群消长的季节动态,与水温等环境因素、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随着鱼类宿主全长的增长,眼睛体积增加,可容纳数量更多的复口吸虫,长期积累性接触也使感染数目更多。在45 cm≤TL<50 cm全长组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可能是因为更大的体型代表着更大的表面积,不仅可受到更多尾蚴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色林错裸鲤在不断增加的感染水平下保持生存,从而积累更多的匙形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感染色林错裸鲤的寄生偏好,是适应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史策略,有利于种群的传播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寄生偏好 匙形双穴吸虫 色林错裸鲤 色林错 西藏
下载PDF
倪氏复口吸虫在稀有鮈鲫体内的移行及对其耳石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军 姚卫建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倪氏复口吸虫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利用稀有鲫作为寄主 ,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在其体内的移行途径 ,并观察了复口吸虫的感染是否在寄主耳石上留下标记轮。倪氏复口吸虫尾蚴从稀有鲫体表的各个部位侵入 ,但主... 倪氏复口吸虫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利用稀有鲫作为寄主 ,研究了倪氏复口吸虫在其体内的移行途径 ,并观察了复口吸虫的感染是否在寄主耳石上留下标记轮。倪氏复口吸虫尾蚴从稀有鲫体表的各个部位侵入 ,但主要集中在头部 ,侵入体内的尾蚴通过肌肉和结缔组织直接进入眼球。感染倪氏复口吸虫的稀有鲫耳石表面微结构发生变化 ,部分鱼耳石上出现明显的标记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氏复口吸虫 稀有鮈鲫 移行 耳石 微结构 寄生虫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河鲈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党瑞 郝翠兰 +2 位作者 焦丽 王京京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06,共5页
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河鲈眼睛寄生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检查的253尾河鲈中,复口吸虫总感染率为51.38%,左右眼晶状体的感... 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河鲈眼睛寄生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检查的253尾河鲈中,复口吸虫总感染率为51.38%,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分别为11.86%和9.09%,左右房室液的感染率分别为40.32%和30.04%;方均比均大于1,表明复口吸虫种群呈聚集分布,且L房和R房聚集强度为50.63和34.97,高于L晶和R晶3.18和5.58;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体长组复口吸虫感染数量,发现不同体长段在L晶和R晶差异不显著(P>0.05),在L房和R房差异显著(0.01≤P<0.05,P<0.01)。复口吸虫在晶状体和房室液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晶状体和房室液有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鲈 复口吸虫 晶状体 房室液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新疆虹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爱民 喀迪尔丁·艾尔肯 +5 位作者 郝翠兰 焦丽 谢志胜 张文润 容梦婕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1尾虹鳟中,检出贝氏复口吸虫9023只,单尾检出最多为388只。总感染率为100%,左右眼玻璃体的感染率为100%和96.7%,高于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60.7%和42.6%。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47.9±11.6),左右眼玻璃体平均感染强度为(90.9±6.7)和(71.9±6.1),高于左右眼晶状体平均感染强度(7.4±1.9)和(7.0±2.1)。左眼和右眼的平均感染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0.01)。贝氏复口吸虫在虹鳟不同部位的方均比(S^2/X)大于1,说明贝氏复口吸虫对该地虹鳟的寄生情况严重,在虹鳟的不同部位中均呈聚集性分布,更倾向于在玻璃体中寄生,存在寄生部位选择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复口吸虫 空间分布 玻璃体 晶状体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粘鲈感染复口吸虫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梦莹 王新 +5 位作者 周颖 宋洋 秦莉 郝翠兰 张斐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1,共4页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 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 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 c...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 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 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 cm粘鲈129尾。结果表明,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0、1~5、6~10、11~15、16~20和20只以上复口吸虫的粘鲈占粘鲈总数的比率分别为61.24%、24.03%、3.88%、1.55%、1.55%和7.75%。复口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粘鲈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染率在13 cm以上的粘鲈中达到最大,为80%;平均感染强度在11 cm≤L<13 cm范围内最大。感染强度在体长段5 cm<L≤7 cm与9 cm<L≤11 cm和11 cm<L≤13 c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复口吸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口吸虫 粘鲈 种群生态 额尔齐斯河
下载PDF
复口吸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军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区均有复口吸虫的分布。复口吸虫的生活史是一个复杂过程,分别经过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阶段,其中间寄主分别为第一中间寄主螺、第二中间寄主鱼和终末寄主鸟。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水体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第二中间寄主鱼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主鱼的大量死亡。科学家对其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而本文仅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口吸虫 分类学 生活史 流行病学 致病机理
下载PDF
倪氏复口吸虫尾蚴和后囊蚴体壁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6,共3页
关键词 倪氏复口吸虫 尾蚴 后囊蚴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倪氏复口吸虫和湖北复口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Ⅱ.各期幼虫及成虫形态的描述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军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5-273,共9页
本实验对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niedashui Pan et Wang,1963)和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m hupehensis Pan et Wang,1963)生活史的各个时期,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两种复口吸虫的... 本实验对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niedashui Pan et Wang,1963)和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m hupehensis Pan et Wang,1963)生活史的各个时期,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后囊蚴和成虫,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两种复口吸虫的第一中间寄主为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H.Adams));第二中间寄主为鲤形目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鳅科(Cobitidae)的大鳞副泥鳅(P.dabryanus);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合鳃目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鲈形目的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等淡水鱼类。终末寄主为红咀鸥(Larus ridibundus ridibundus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口吸虫 生活史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江鳕寄生虫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帅 焦丽 +2 位作者 番林古丽.热哈提 郝翠兰 岳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40-1946,共7页
【目的】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江鳕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方法】2009~2014年,选取多个采样点,按照鱼类寄生虫调查方法,剖检江鳕120尾,采集、保存及鉴定寄生虫种类,统计及分析寄生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等流行病学指标及种... 【目的】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江鳕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情况。【方法】2009~2014年,选取多个采样点,按照鱼类寄生虫调查方法,剖检江鳕120尾,采集、保存及鉴定寄生虫种类,统计及分析寄生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等流行病学指标及种间关系。【结果】发现寄生虫11种,分别为筒形杯体虫(Apiosoma cylindriformis)、车轮虫(Trichodina sp.)、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江鳕三代虫(Gyrodactylus lotae)、冠状扇盘吸虫(Rhipidocotyle coronatun)、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线虫(Nematoda sp.)、福海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fuhaiensis)、西氏鳋(Ergasilus sieboldi),隶属于5门,8纲,10目,11科,11属。筒形杯体虫(鳃、体表)和车轮虫(鳃、体表)、筒形杯体虫(鳃、体表)和默氏复口吸虫(眼球)、车轮虫(鳃、体表)和江鳕三代虫(鳃、体表)、多子小瓜虫(鳃)和江鳕三代虫(鳃、体表)、线虫(消化道)和福海泡吻棘头虫(消化道)存在显著的正协调关系。【结论】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江鳕的寄生虫种类较为丰富,其中眼内寄生的默氏复口吸虫感染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率78.33%,感染强度1~72,优势度指数0.78,是江鳕寄生虫群落中的优势种;消化道内寄生的线虫感染情况次之,感染率29.17%,感染强度1~114。在人工大规模养殖江鳕的过程中,应加强寄生虫病害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鳕 寄生虫 默氏复口吸虫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复口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番林古丽.热哈提 焦丽 +2 位作者 党瑞 王京京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100,共5页
调查白斑狗鱼眼内寄生的复口吸虫的流行病学,为白斑狗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性资料。2009年至2014年在中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8次采样获得263尾白斑狗鱼,统计分析复口吸虫在白斑狗鱼各体长组中的频率分布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 调查白斑狗鱼眼内寄生的复口吸虫的流行病学,为白斑狗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性资料。2009年至2014年在中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8次采样获得263尾白斑狗鱼,统计分析复口吸虫在白斑狗鱼各体长组中的频率分布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复口吸虫一年四季均可感染白斑狗鱼,感染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升高,冬季达到峰值;平均感染强度则在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秋两季均低;总感染率为34.98%,平均感染强度为10.74只/尾;感染率随宿主体长增加而上升,但是在体长>50 cm时,感染率最低,为4.17%;平均感染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方均比在各体长段均大于1,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鱼体长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口吸虫 流行病学 白斑狗鱼 额尔齐斯河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假尾复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番林古丽.热哈提 焦丽 岳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2-996,共5页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晶状体内寄生的复口吸虫(Diplostomum)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其种类为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PCR扩增待鉴定种的部分18S-ITS1-...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晶状体内寄生的复口吸虫(Diplostomum)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其种类为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PCR扩增待鉴定种的部分18S-ITS1-5.8S序列,测序后与Gen Bank中假尾复口吸虫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相似度达到99.6%。将该序列与7种复口吸虫的ITS1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以单殖吸虫Gyrodactylus parvae为外类群,结果显示:待鉴定种与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聚为一支,其支持率达到了50%以上,支持它们为同一虫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齐斯河 白斑狗鱼 假尾复口吸虫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分类研究及流行特点分析
13
作者 王京京 焦丽 +2 位作者 郝翠兰 党瑞 岳城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6-458,共3页
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鳅科鱼类寄生虫区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剖检鳅科鱼类4种175尾: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新疆高原鳅(Triphophysa strauchii)、小体高原鳅(Triplophysa minuta)和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发现... 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鳅科鱼类寄生虫区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剖检鳅科鱼类4种175尾: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新疆高原鳅(Triphophysa strauchii)、小体高原鳅(Triplophysa minuta)和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发现寄生虫8种,分别是筒形杯体虫(Apiosoma cylindriformis)、车轮虫(Trichodinasp.)、指环虫(Dactylogyrus sp.)、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舌状绦虫(Ligula sp.)、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福海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fuhaisis)和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隶属于5门、6纲、7目、8科、8属。其中,默氏复口吸虫为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优势虫种,感染小体高原鳅、北方花鳅和新疆高原鳅3种鱼类,且感染率均在60%以上;4种鳅科鱼类中,新疆高原鳅感染寄生虫种类最多,共有8种;北方须鳅未发现寄生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齐斯河 鳅科鱼类 新疆高原鳅 默氏复口吸虫 流行特点
下载PDF
Do algae blooms dilute the risk of trematode infections in threespine sticklebacks?
14
作者 Alexandre BUDRIA Ulrika CANDOLI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91-995,共5页
关键词 吸虫感染 鱼类 海藻 风险 稀释 中间宿主 宏观藻类 藻类生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