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概述 被引量:16
1
作者 高俊山 林毅 +1 位作者 叶兴国 马传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5期802-805,共4页
从技术原理和方法进展着手 ,综述了植物转基因的不同方法。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主要包括载体介导的转化和直接基因转移 ,着重阐述了植物转基因方法的机制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和进展 ;比较了相互的优缺点。相比之下 ,农杆菌介... 从技术原理和方法进展着手 ,综述了植物转基因的不同方法。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主要包括载体介导的转化和直接基因转移 ,着重阐述了植物转基因方法的机制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和进展 ;比较了相互的优缺点。相比之下 ,农杆菌介导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转基因 载体介导法 直接导入法
下载PDF
植物转基因方法概述 被引量:24
2
作者 叶健明 唐克轩 沈大棱 《生命科学》 CSCD 1999年第2期58-60,共3页
综述了植物基因转化的不同方法。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基因转移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直接基因转移又包括PEG介导、电激介导和基因枪方法。相比之下,农杆菌转化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其方法和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 直接基因转移 农杆菌转化 T-DNA转移
下载PDF
PEG法GUS基因在水稻原生质体及其愈伤组织中的瞬间表达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褚启人 曹华兴 +3 位作者 范惠琴 王亦菲 ALEXEYEV M E 王新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63-68,共6页
本文作者构建了PXM1,和PGCY6两个质粒.其中质粒PXM1,含有高赖氨酸基因和GUS报告基因,质粒pGCY6则由裂解多肽CecropinB基因和GUS基因组成。这两个基因均以CaMV35S作为启动子,以NOS作为... 本文作者构建了PXM1,和PGCY6两个质粒.其中质粒PXM1,含有高赖氨酸基因和GUS报告基因,质粒pGCY6则由裂解多肽CecropinB基因和GUS基因组成。这两个基因均以CaMV35S作为启动子,以NOS作为终止子。经纯化的质粒DNA以PEG法导入4个水稻品种:89-2、Laccasin、Cypress、台北309细胞悬浮系的原生质体中,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在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及再生小植株中均得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原生质体 瞬间表达 水稻 愈伤组织
下载PDF
ph1b基因在Aegilops有益基因直接遗传转移中利用的可能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1 位作者 潘淑婷 邓景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79-184,共6页
第一次用中国春和中国春ph1b突变体对(中国春phlb突变体×Ae.uariabilis)F_1和(中国春ph1b突变体×Ae.turcomenica)F_1回交获得了成功,并通过连续回交,把Ae.turcomenica的抗白粉基因转移到了普通小麦中。证实了利用ph1b基因从... 第一次用中国春和中国春ph1b突变体对(中国春phlb突变体×Ae.uariabilis)F_1和(中国春ph1b突变体×Ae.turcomenica)F_1回交获得了成功,并通过连续回交,把Ae.turcomenica的抗白粉基因转移到了普通小麦中。证实了利用ph1b基因从山羊草属的一些种“直接遗传转移”有益基因到普通小麦中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草 遗传转移 Phlb基因
下载PDF
外源基因直接转移技术之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林良斌 官春云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外源基因直接转移技术有PEG法、电击法、基因枪法、微注射法、脂质体法、生殖细胞转化法等.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 外源基因 直接转移技术 评价 PEG法 电击法
下载PDF
phlb基因对普通小麦×易变山羊草 Ae.variabilis杂种F_1、BC_1、BC_2、BC_3及转移抗禾谷类根结线虫M.naasi基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懋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6-144,T001,共10页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仅分别为0.13%、1.66%;BC_1植株染色体少,93.1%的植株为2n=35-44,且减数分裂行为极不规则。在2phlb×Ae.variabilis×2phlb×Ph×Ph BC_3群体中可获遗传性较稳定、育性较正常、对 M.naasi抗性一致的重组系或易位系。而Courtot×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较易成功(6.81%)。93.8%的BC_1植株染色体数变化在2n=47-56,BC_3中仅获抗M.naasi单体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体 同源配对 基因重组 小麦 山羊草 线虫
下载PDF
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马伯军 徐根娣 袁妙葆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1-66,共6页
本文对高等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例举了应用农杆菌法、PEG法、电击法、基因枪法、电注射法、显微注射法、花蘖注射法、花粉过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超声波法、显微激光法、电泳法等进行遗传转化的成功实例。通过... 本文对高等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例举了应用农杆菌法、PEG法、电击法、基因枪法、电注射法、显微注射法、花蘖注射法、花粉过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超声波法、显微激光法、电泳法等进行遗传转化的成功实例。通过时植物遗传转化受体系统以及遗传转化技术的评价,展现了高等植物遗传转化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系统 遗传转化 受体系统 高等植物 基因工程
下载PDF
MHC Ⅱ类基因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小鼠肿瘤的研究
8
作者 隋拥君 唐佩弦 +1 位作者 侯春梅 毛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许多基因治疗方案可以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ex vivo的操作方式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MHC Ⅱ类基因的方法来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针对具有弱免疫原性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和非免疫原性的小鼠黑色素瘤B16... 目的:许多基因治疗方案可以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ex vivo的操作方式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MHC Ⅱ类基因的方法来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针对具有弱免疫原性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和非免疫原性的小鼠黑色素瘤B16,在瘤体的原位注射MHC Ⅱ类基因,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直接注射MHC Ⅱ类基因,使P815肿瘤的致瘤性明显下降,并且对第二次接种P815细胞具有抵抗能力;虽然对B16而言,仅注射MHC Ⅱ类基因无治疗效果,但与B7基因共同注射,却能够显著地抑制B16肿瘤的生长.结论:瘤体内直接注射MHC Ⅱ类基因可以用来进行肿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基因转移 MHCⅡ类基因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兔骨骼肌直接注射质粒DNA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施娅雪 张柏根 +1 位作者 何天源 陈诗书 《外科理论与实践》 1998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通过肌肉直接注射质粒DNA,了解局部骨骼肌细胞能否表达外源基因,并观察注射体积及注射剂量对表达的影响.方法: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通过直接肌注法观察质粒DNA在新西兰兔后肢骨骼肌表达情况... 目的:通过肌肉直接注射质粒DNA,了解局部骨骼肌细胞能否表达外源基因,并观察注射体积及注射剂量对表达的影响.方法: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通过直接肌注法观察质粒DNA在新西兰兔后肢骨骼肌表达情况,测定不同注射体积组及剂量组的表达效率.结果:外源基因能够在骨骼肌细胞内表达,表达效率随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研究10μg、25μg、50μg、80μg和 100μg剂量组中,100μg组表达效率最高(10.30%±10.42%);注射体积对表达效率无影响,但能降低表达的变异程度.结论:基因直接肌注法能成功地转移目的基因,增加注射剂量和体积有利于提高表达效率和降低变异,该方法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基因转移技术以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 质粒DNA注射 骨骼肌 肢体动脉缺血
下载PDF
骨骼肌基因转移系统的建立
10
作者 陆爱云 文立 +4 位作者 曾凡辉 陈立 邹蓓艳 卢大儒 薛京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47,共5页
以EGFP为标记基因 ,利用重新构建的 pAV EGFP质粒 ,采用直接注射方法 ,进行了离体和在体基因转移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经脂质体包裹后 ,质粒可以有效地进行细胞转移 ;DNA表达载体肌肉直接注射后 ,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在注射点周围的肌... 以EGFP为标记基因 ,利用重新构建的 pAV EGFP质粒 ,采用直接注射方法 ,进行了离体和在体基因转移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经脂质体包裹后 ,质粒可以有效地进行细胞转移 ;DNA表达载体肌肉直接注射后 ,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在注射点周围的肌细胞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 ;而在对侧肢PCR和共聚焦显微镜的结果均为阴性。实验结果表明 ,肌肉直接注射DNA可以在肌肉得到表达 ,将会为治疗肌肉损伤带来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移 裸DNA直接注射 骨骼肌 肌肉损伤 运动医学 基因治疗
下载PDF
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在山羊草有益基因“直接遗传转移”中的应用
11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1 位作者 潘淑婷 邓景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6-20,共5页
对Ae.variabilis和Ae.triunicialis与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杂交结实率以及F_1植株染色体配对观察,进一步用中国春(普通小麦)回交成功,证明了Tal krphlb基因综合体能够用于山羊草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在山羊草外源基因导入(到普... 对Ae.variabilis和Ae.triunicialis与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杂交结实率以及F_1植株染色体配对观察,进一步用中国春(普通小麦)回交成功,证明了Tal krphlb基因综合体能够用于山羊草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在山羊草外源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 直接遗传转移 回交
下载PDF
phlb基因对簇毛麦遗传物质向小麦直接遗传转移的影响
12
作者 余懋群 邓光兵 +2 位作者 张小萍 马欣荣 陈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2期97-104,共8页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 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的属间杂种F1, 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67%和6.25% 。F1 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2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 植株花粉母细胞(...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 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的属间杂种F1, 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67%和6.25% 。F1 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2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 植株花粉母细胞(PMC) 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 “CS×H.villosa”F1 平均每PMC仅有1.61条染色体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 平均构型为2n= 28= 26.39I+ 0.79Ⅱ+ 0.007Ⅲ, 染色体交叉数(Xta) 为0.84; “CSph1B×H.villosa”F1 每PMC中有14.45 条染色体发生联会, 形成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构型为2n= 28= 13.55Ⅰ+5.95Ⅱ+ 0.55Ⅲ+ 0.222Ⅴ, 染色体交叉数为9.72, 其中56% 以上的PMC具有1~4个多价体(三价体、四价体)。F1 花粉母细胞FISH观察表明: “CS×H. villosa”F1 联会染色体均为小麦染色体(W-W), 在“CSphlb×H. villosa”F1 中有小麦与小麦(W-W)、小麦与簇毛麦(W-H)、簇毛麦与簇毛麦(H—H) 染色体间三种配对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杂种F1 再分别与CS、CSphlb 回交, 其结实率分别为6.67% 和0.45% , BC1 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2n= 48和2n= 48~72。BC1 根尖有丝分裂细胞GISH发现, 在“CS×H.villosa×CSphlb”回交BC1 较小群体中, 已获得发生了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罗伯逊易位,以及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phlb基因 直接遗传转移 GISH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植物基因的遗传转化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钟育海 申艮宝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1期65-66,206,共3页
对现有主要植物基因的遗传转化方法进行分析,拟为植物转基因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 DNA直接转入法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SPRING Ta1 kr ph1b PLANTS AND THEIR USE ON GENETIC TRANSFER OF DESIRABLE GENES FROM Aegilops
14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2 位作者 邓景扬 潘淑婷 沈季孟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0年第6期673-678,共6页
Chinese Spring Tal kr phlb plants were developed by hybridizing Tal common wheat and Chinese Spring phlb mutant and backcrosses. When Chinese Spring Tal kr phlb plants were crossed with some wild species of Triticeae,... Chinese Spring Tal kr phlb plants were developed by hybridizing Tal common wheat and Chinese Spring phlb mutant and backcrosses. When Chinese Spring Tal kr phlb plants were crossed with some wild species of Triticeae, much more seeds of wide hybridization can be obtained without artificial emasculation and pollination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at and kr genes. The homoeologous chromosomes between common wheat and the wild species of Triticeae can also pair and exhibit cross-over in the hybrid F1 plant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hlb gene. So that more alien desirable genes can be transferred to common wheat rapidly. Therefore, Chinese Spring Tal kr phlb plant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wide hybridization and transferring alien desirable genes to commo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PRING Tal KR pblb PLANTS alien desirable geneS wide hybridization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direct genetic transf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