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llout of soil nail with circular discs: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Saurabh Rawat Ashok Kumar Gupta Anil Kumar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967-980,共14页
An internal failure mode for a soil-nailed system consists of failure at nail heads,slope facing,nail strength,along groutesoil interface and pullout failur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ullout of soil nail thus becomes... An internal failure mode for a soil-nailed system consists of failure at nail heads,slope facing,nail strength,along groutesoil interface and pullout failure.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ullout of soil nail thus become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a soil-nailed system.In the present study,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ullout behaviour of soil nail with circular discs along the shaft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using Abaqus/Explicit routine.A total of 67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pullout behaviour of soil nail.The soil nail under study has circular discs along its shaft varying in numbers from 1 to 4.The pullout of this soil nail in a pullout test box has been simulated with a constant overburden pressure of 20 kPa acting on the nail.The pullout load e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stresses around soil nail and failure mechanism during pullout are studied.Variations of dimensionless factors such as normalised pullout load factor and bearing capacity factor have been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arameters in terms of relative disc spacing ratio,anchorage length ratio,embedment ratio,diameter ratio and displacement ratio.From the results of analyses,it is found that nail with more circular discs requires higher pullout load.There are critical relative disc spacing ratio and diameter ratio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ullout behaviour of n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lout behaviou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il nail Circular discs Dimensionless factors
下载PDF
高速精量播种机阿基米德螺线型弧面双齿盘覆土装置设计与试验
2
作者 刘芳 高筱钧 +2 位作者 贾宪 黄玉祥 张崇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120,共11页
针对现有重型精量播种机在高速作业时存在覆土装置影响播种均匀性、种沟内种子被“架空”等问题,基于阿基米德螺线切刃曲线与挤压式覆土原理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一种阿基米德螺线型弧面双齿盘覆土装置,实现了覆土厚度适宜且均匀一致,降... 针对现有重型精量播种机在高速作业时存在覆土装置影响播种均匀性、种沟内种子被“架空”等问题,基于阿基米德螺线切刃曲线与挤压式覆土原理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一种阿基米德螺线型弧面双齿盘覆土装置,实现了覆土厚度适宜且均匀一致,降低覆土作业对播种均匀性影响的目的。本研究对覆土装置的结构参数、覆土量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覆土效果的主要参数取值范围;利用EDEM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了覆土装置-种子-土壤间的离散元模型,对关键参数进行仿真优化,确定弧面双齿盘的最优参数组合;通过田间试验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弧面双齿盘作业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为阿基米德螺线型弧面双齿盘的中心间距、安装倾角、入土深度。当弧面双齿盘的中心间距为142.6mm、安装倾角为20°、入土深度为55mm时,该装置通过性能良好,覆土厚度均匀一致,平均厚度为47mm,合格粒距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白对照组分别相差0.22mm、1.81个百分点,对播种均匀性影响小,满足精量播种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量播种机 覆土装置 阿基米德螺线型 弧面双齿盘
下载PDF
播种机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卢琦 刘立晶 +1 位作者 刘忠军 靳文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1,73,共10页
针对V型挤压式覆土装置在黏土条件下作业不可靠,种沟闭合不严实,易造成种子“架空”和“晾种”的生产实际问题,设计一种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提高播种机覆土质量。分析了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的作业原理,通过对覆土作业过程中土壤颗粒... 针对V型挤压式覆土装置在黏土条件下作业不可靠,种沟闭合不严实,易造成种子“架空”和“晾种”的生产实际问题,设计一种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提高播种机覆土质量。分析了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的作业原理,通过对覆土作业过程中土壤颗粒的运动学分析,确定了影响覆土作业质量的主要结构参数,并对星齿球面覆土盘主要结构参数和安装参数进行了设计。借助EDEM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了土壤与覆土装置的互作模型,以星齿球面覆土盘安装倾角、安装间距、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覆土量与覆土量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单因素与Box-Behnken试验,确定了星齿球面覆土盘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安装倾角25.03°、安装间距196.66 mm、入土深度77.65 mm。取安装倾角25°、安装间距197 mm、入土深度77 mm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下,覆土量平均值为241.46 g,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5.12%,覆土量变异系数为3.71%,覆土均匀,作业质量好,覆土作业后种子播深满足农艺要求,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能有效改善播种机的覆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覆土装置 星齿球面盘 EDEM仿真
下载PDF
基质土壤蒸汽消毒传热试验与分析
4
作者 武玉柱 许林云 +3 位作者 金晶 张爱琪 戴彬虎 杨冬冬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7-283,共7页
土壤消毒是设施种植中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蒸汽消毒是最环保可靠的消毒方式,研究蒸汽在设施基质土壤中的传热效果。在试验过程中通过搭建基质土壤传热性能测试平台,研究出汽孔深度、蒸汽通入时间、蒸汽压力、土壤含水率各... 土壤消毒是设施种植中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而蒸汽消毒是最环保可靠的消毒方式,研究蒸汽在设施基质土壤中的传热效果。在试验过程中通过搭建基质土壤传热性能测试平台,研究出汽孔深度、蒸汽通入时间、蒸汽压力、土壤含水率各因素对蒸汽在土壤内传热效果的影响,并探究蒸汽从发生装置产生至1 h之间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针头出汽孔深度为160 mm,蒸汽压力为0.4 MPa、通入蒸汽时间为8 min时土壤传热效果最佳,并且土壤含水率越高,其传热效果越好。在最佳因素条件下,通入蒸汽时间为8 min时土壤温度便可以迅速增长到最大值,且30 min后基本能维持在60℃以上同时满足杀毒要求。确定出汽孔深度、蒸汽通入时间、蒸汽压力、土壤含水率最佳参数后,结合实际消毒要求设计出一种与可移动式土壤蒸汽消毒机配套的罩盖式多针头蒸汽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蒸汽消毒机 基质土壤 传热性能 输送装置 多针头蒸汽盘
下载PDF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s affected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ge o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10
5
作者 REN Zongping ZHU Liangjun +1 位作者 WANG Bing CHENG Sheng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46-555,共10页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extensiv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leads to great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bulk, porosity, and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vegetat...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extensiv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leads to great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bulk, porosity, and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ge. And these soil properties 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soil infiltration an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owever, the potential changes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aused b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ge have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under five grasslands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ges (3, 10, 18, 28 and 37 years) compared to a slope farmland, and further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t each site, 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 an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disc permeameter with a water supply pressure of -20 mm. Soi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for analyzing their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bulk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initial 20 years of restoration (P〉0.05); the total porosity, capillary porosity and field capac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rass land with 28 and 37 restoration ages compared to the slope farmland; 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 an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fter 18 year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owever, 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 an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luctuated over the initial 10 years of restoration. The increase i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i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soil texture and structure. Soil sand and clay contents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o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followed by bulk density, soil porosity, root density and crust thickness.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affected by multiply factors. 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and erosion processes response to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 permeameter effect factors soil infiltrati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屈服装置-碟簧系统的双向调节预应力锚索
6
作者 杨栋 王全成 姜昭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6-923,共8页
川藏交通廊道规划路线沿线滑坡锚固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将不可避免受到季节性冻土冻胀融缩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此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基于多个挤压摩擦型屈服套的屈服装置、消能蓄能型碟簧系统,形成可双向调节预应力的锚索新结构。并对该锚... 川藏交通廊道规划路线沿线滑坡锚固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将不可避免受到季节性冻土冻胀融缩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此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基于多个挤压摩擦型屈服套的屈服装置、消能蓄能型碟簧系统,形成可双向调节预应力的锚索新结构。并对该锚索进行室内张拉试验、极限承载力试验及工作机理研究,成功研制吨位500 kN级、行程100 mm的双向调节预应力锚索。室内试验证实,单个挤压摩擦型屈服套起始屈服力为120~135 kN,平稳行程可达255 mm;屈服装置由4个挤压摩擦型屈服套及P锚组成,起始屈服力为420~450 kN,行程可达到100 mm以上;碟簧系统可实现耗能(冻胀时可抵消约60%的预应力增长)与蓄能(融缩时可抵消约40%的预应力损失)的目的。屈服行程完结后,双向调节预应力锚索极限承载力为1050 kN,与传统锚索极限承载力相当。该新型锚索起始屈服力及行程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性能参数优于市场同类产品,可用于冻融环境及地震、大变形情形下的滑坡边坡加固,为川藏交通廊道沿线季节性冻土区滑坡、边坡防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调节锚索 屈服装置 碟簧 川藏交通廊道 季节性冻土
下载PDF
降雨过程中土壤物理结皮入渗情况及当量孔径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冠亨 吴冠宇 +3 位作者 李建德 王健 杨琴侠 薛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08-1614,共7页
土壤物理结皮的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下渗和气体交换。因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选择塿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盘式入渗仪进行入渗试验,研究土壤物理结皮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情况以及孔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0.5 cm... 土壤物理结皮的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下渗和气体交换。因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选择塿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盘式入渗仪进行入渗试验,研究土壤物理结皮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情况以及孔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0.5 cm压力水头下,结构结皮的吸渗率随着降雨历时先减小,在20 min时增大,沉积结皮的吸渗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一直减小;(2)两类结皮随着降雨过程的进行,大孔隙(孔径>0.5 mm)占比开始减小,中等孔隙(孔径介于0.3~0.5 mm)占比增加,结构结皮在20 min时小孔隙(孔径<0.3 mm)占比有所减小,沉积结皮中等孔隙的占比在10 min后保持不变;(3)两类结皮的平均孔径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减小。负压水头增大过程中,土壤结皮有效吸渗能力减小,当土壤结皮发育完全后,吸渗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皮 土壤当量孔径 人工模拟降雨 微型盘式入渗仪 吸渗率
下载PDF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赵秉强 李凤超 +1 位作者 薛坚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发分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土壤耕作 冬小麦 根系生长
下载PDF
圆盘开沟器受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守勤 左春柽 马成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1-75,共5页
对圆盘开沟器扰动土壤的作用域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圆盘开沟器的受力模型。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圆盘参数、工作速度、土壤特性和表面材料等对圆盘受力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开沟器 土壤 力学 模型
下载PDF
圆盘开沟器减粘降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左春柽 张守勤 +1 位作者 马成林 贺焕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41-44,共4页
依据土壤工作部件减粘降阻的基本原理,设计了表面仿生改形和表面喷涂搪瓷材料的两种圆盘开沟器,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圆盘偏置参数、工作参数对工作阻力的影响。分析了两种单圆盘开沟器的减粘降阻效果。
关键词 开沟器 土壤 试验
下载PDF
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时间尺度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付秋萍 王全九 樊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70,共6页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时间尺度选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种质地的土壤,在相同盘径下,随着负压的降低,吸渗率随之减小;在相同负压下,盘径越小,吸渗率越大;质地较砂的砂黄土吸渗率明显大于质地较粘的土的吸渗率。从相对误差来看,两种质地土壤吸渗率均被高估;在同一盘径下,随着负压的减小,误差值逐渐降低;即在选取的时间范围内,负压越低,计算吸渗率的准确性越高。对土而言,5 cm盘径下-12 cm水头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均应小于30 s;对砂黄土而言,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也均应小于30 s。对于质地较砂的土壤推荐使用大盘径进行盘式吸渗仪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吸渗仪 吸渗率 Philip公式
下载PDF
紫鹊界梯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辉 杨小宝 +2 位作者 田大作 吴凤平 陈龙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3-126,139,共5页
采用压力仪和盘式入渗仪测定了紫鹊界梯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并应用多种计算理论推算其水分运移参数。结果表明,林地和退耕地土壤持水能力比旱田和水田强,在相同吸力条件下林地和退耕地的含水率平均比旱田和水田分... 采用压力仪和盘式入渗仪测定了紫鹊界梯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并应用多种计算理论推算其水分运移参数。结果表明,林地和退耕地土壤持水能力比旱田和水田强,在相同吸力条件下林地和退耕地的含水率平均比旱田和水田分别高28%和5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土壤吸渗率和导水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值均按照林地、退耕地、水田、旱地的顺序依次增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紫鹊界土地利用类型对梯田区土壤水分运移机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入渗仪 土壤吸渗率 导水率 土地利用类型 梯田
下载PDF
圆盘扎辊式残膜回收机碎土性能分析及试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建华 杨业龙 +1 位作者 张学军 孙超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4-227,共4页
为解决残膜回收时板结土壤与边膜粘结导致边膜回收率低的问题,根据圆盘开沟器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圆盘扎辊式残膜回收机,通过分析碎土圆盘的工作原理和受力情况,建立了圆盘碎土时的力学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圆盘碎土过程进行有... 为解决残膜回收时板结土壤与边膜粘结导致边膜回收率低的问题,根据圆盘开沟器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圆盘扎辊式残膜回收机,通过分析碎土圆盘的工作原理和受力情况,建立了圆盘碎土时的力学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圆盘碎土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仿真分析表明:碎土过程中土壤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土壤与圆盘的接触处;土壤所受的最大挤压应力随着圆盘倾角增大而增大,当圆盘碎土倾角为30°时,土壤所受最大挤压应力为817.56Pa。选取机具行进速度、圆盘半径和圆盘工作倾角为主要因素,对圆盘扎辊式残膜回收机碎土率及拾膜率进行田间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圆盘工作倾角对拾膜率和碎土率影响显著;机具行进速度对拾膜率影响较显著;圆盘半径对拾膜率和碎土率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膜 圆盘碎土 有限元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1
14
作者 许明祥 刘国彬 +1 位作者 卜崇峰 贾海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8,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 (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 :在该试验条件下 ... 介绍了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 (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对比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 :在该试验条件下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地的 5 .7倍 ,果园的 3.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 4倍多 ,果园的 2 .5倍多。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 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 :果园 >农地 >灌木 >草地 >林地。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 1.5倍 ,是林地的 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 1.2倍 ,是林地的 2 .8倍。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入渗仪 土壤渗透性 试验 工作原理 操作技术
下载PDF
神府东胜煤田复垦区土壤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微 邵明安 黄明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土壤入渗性能是最基本的土壤物理特性之一。复垦区土壤的结构组成复杂,入渗特性有别于非矿区土壤。本文以神府东胜煤田马家塔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圆盘入渗仪分别测定了复垦区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入渗特性,用经典... 土壤入渗性能是最基本的土壤物理特性之一。复垦区土壤的结构组成复杂,入渗特性有别于非矿区土壤。本文以神府东胜煤田马家塔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圆盘入渗仪分别测定了复垦区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入渗特性,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复垦区土壤入渗性能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实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在测定范围内,乔木林地、荒地、草地和灌木林地的稳定入渗率均表现出0 cm>—3 cm>—15 cm的规律性,其中草地稳定入渗率随吸力的变化更明显。研究表明:乔木林地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58和0.49.属于中等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人渗仪 土壤渗透特性 空间变异性 复垦地
下载PDF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佘冬立 高雪梅 房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51-158,共8页
探讨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的适用性,该文选用盘径分别为10和20 cm的圆盘入渗仪对3种利用土壤(菜地、草地和茶园)在0、-3、-6、-9 cm 4个压力水头下的吸渗过程进行测定。研究以Vandervaere法为参考方法,对Philip法、... 探讨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的适用性,该文选用盘径分别为10和20 cm的圆盘入渗仪对3种利用土壤(菜地、草地和茶园)在0、-3、-6、-9 cm 4个压力水头下的吸渗过程进行测定。研究以Vandervaere法为参考方法,对Philip法、Haverkamp三维吸渗法、Haverkamp三维吸渗改进法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吸渗率的不同计算公式所适应的吸渗过程时间尺度不同,且Haverkamp三维吸渗法所得吸渗率值与参考方法最接近。盘径对吸渗率测定差异的影响不显著。除0 cm压力水头外,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差异显著,且不同压力水头下测得3种土壤吸渗率大小排序不同。当压力水头为-9和-6 cm时,菜地吸渗率(0.0104和0.0119 cm/s0.5)显著高于茶园(0.0017和0.0025 cm/s0.5)(P<0.05);当压力水头为-3 cm时,茶园吸渗率(0.0370 cm/s0.5)显著高于菜地和草地(0.0147和0.0132 cm/s0.5)(P<0.05)。该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土壤水力参数的测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 土地利用 圆盘入渗仪 计算方法 吸渗率
下载PDF
几种圆盘驱动破茬开沟性能的土槽试验比较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卫 李问盈 孙先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7-129,133,共4页
针对我国北方旱区在留有玉米根茬的未耕地上进行免耕播种时根茬不易破除且易挂茬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驱动圆盘破茬装置,并对常用的4种破茬圆盘刀的开沟性能进行土槽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波纹圆盘刀的功率消耗和土壤扰动量最大,能开... 针对我国北方旱区在留有玉米根茬的未耕地上进行免耕播种时根茬不易破除且易挂茬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驱动圆盘破茬装置,并对常用的4种破茬圆盘刀的开沟性能进行土槽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波纹圆盘刀的功率消耗和土壤扰动量最大,能开出沟宽68mm的播种带,种床条件最好;缺口圆盘刀功率消耗最小,仅能开出宽14mm的窄缝。4种圆盘刀在不同地表状况下的功率消耗均随刀轴转速和小车前进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转速达到一定值时,4种圆盘刀均能有效切断结构和破除根茬。试验同时显示出不同地表覆盖量下的功率消耗差异较大,随地表覆盖量的增加,功率消耗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圆盘 破茬开沟性能 土槽试验 圆盘刀
下载PDF
入渗水水质对土壤导水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俐 佘冬立 +1 位作者 傅瑜 章二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68,80,共6页
为探究不同入渗水水质对土壤导水特性的影响,采用圆盘负压入渗法进行试验研究,选取两种水质(蒸馏水和自来水)对黄壤和红壤进行4个压力水头(0,-3,-6,-9cm)下的圆盘入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入渗水电导率的增大,土壤入渗率、吸渗率及导水... 为探究不同入渗水水质对土壤导水特性的影响,采用圆盘负压入渗法进行试验研究,选取两种水质(蒸馏水和自来水)对黄壤和红壤进行4个压力水头(0,-3,-6,-9cm)下的圆盘入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入渗水电导率的增大,土壤入渗率、吸渗率及导水率均随之增大,且红壤在不同电导率的入渗水作用下土壤吸渗率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低水头压力下,两种水质入渗条件下测得的土壤导水率差异显著(P<0.05);在高水头压力下,两种水质入渗下测得土壤导水率差异不显著,表明入渗水水质对土壤导水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压力水头下即在细孔隙下的导水特性上。两种土壤的大孔隙与中等孔隙对水流贡献率随入渗水电导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小孔隙对水流贡献率随入渗水电导率的增大而减小,入渗水水质对红壤土不同级别孔隙水流贡献率的影响显著(P<0.05)。研究分析相关参数的变化有利于探讨野外试验时入渗水水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农田水文过程、开发利用劣质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灌水质量和灌水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入渗仪 土壤导水特性 水质 负水头
下载PDF
盘式入渗仪法测定喀斯特洼地土壤透水性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建伟 陈洪松 +1 位作者 张伟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6,共5页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菜地50-80 cm层大于20-50 cm层;菜地剖面0-10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1.85×10-3cm/s)是20-50 cm层的5.2倍,玉米地剖面0-16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2.21×10-3cm/s)是55-70 cm层的3.1倍;土壤比重、初始含水率同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与近似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和-0.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入渗仪 喀斯特 洼地 土壤剖面 渗透 桂西北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方法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向博 王全九 +1 位作者 樊军 付秋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了对比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计算导水率方法适用性,利用盘式吸渗仪在林地、农地、苜蓿地进行了不同盘径和负压下土壤吸渗试验,并利用不同公式计算了土壤导水率。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和容重较大的林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农地,采用稳态... 为了对比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计算导水率方法适用性,利用盘式吸渗仪在林地、农地、苜蓿地进行了不同盘径和负压下土壤吸渗试验,并利用不同公式计算了土壤导水率。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和容重较大的林地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农地,采用稳态流方法计算导水率比较合适,而对于土质较为均一的苜蓿地来说,采用瞬态流计算会省时省力,并得到较好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盘式吸渗仪 土壤导水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