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nges of Left Ventricular Form and Function After Closure of Moderate-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Domestic-made Occluder
1
作者 莫剑梅 伍伟锋 +4 位作者 刘唐威 黄凯 郭盛兰 张炳东 吴棘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form and function af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using domestic-made occluder. Methods 22 patients with PDA underw...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form and function af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using domestic-made occluder. Methods 22 patients with PDA underwent procedure successfuly using the domestic-made occluder. The mean PDA minimal (pulmonary end) diameter by aortography was 8.01±2.47 mm (range 4 to 15.5mm).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study before the procedure and the following 48 hours, 3 months after procedure. Results All patients had been implanted the domestic-made occluders successfully with no haematolysi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recanalizat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t 3 months, mean LVED was decreased to 50.05±6.55 mm, compared to the pre-procedure (55.67 ±8.48 mm), P 〈 0.01. After 48 hours of the procedure, mean LVEDD and LVES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156.22± 51.40 mL vs. 121.28±35.73ml, 57.16±32.07 mL vs. 45.88±15.97 mL), P〈 0.05. At 3 months, LVEDD decreased to 110.93 ±15.08ml, LVSV reached 73.50± 9.19 mL, compared to the pre-procedure, P 〈 0.01. LVESD decreased to 37.43±10.44 mL at 3 months, P〈 0.05. Conclusions Closuring of moderate- to largesized PDA using domestic-made occluder is effective and safe. After procedure, left ventricular form and function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Heart catheterization occluder device
下载PDF
Occlusion of atrial septal defect utilizing occluder devise via minimally invasive right chest approach
2
作者 励峰 李伟 +5 位作者 康宁 龚宝生 吴东进 徐方杰 邱兆昆 吴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345,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atrial septal defect(ASD) occlusion employing a small right anterior thoracotomy approach. Methods A total of 21 patients with ASD underwent general anesthesia and 2-3 cm incision was made in the... Objective To evaluate atrial septal defect(ASD) occlusion employing a small right anterior thoracotomy approach. Methods A total of 21 patients with ASD underwent general anesthesia and 2-3 cm incision was made in the fourth right intercostal space.Utilizing transesophageal or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he occluder was released using a monotube unit.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occluded successfully.No patient required open surgery utiliz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There were no major complications and no evidence of residual atrial shunt. Conclusion ASD occlusion via a minimal surgical incision is safe,less invasive,and has excellent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atrial septal defect occluder device
下载PDF
Duct-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6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谢若兰 戴汝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occlud 封堵器 Cook型 可控弹簧栓子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以LAmbre封堵器封堵左心耳
4
作者 张萌 何文 +5 位作者 杜丽娟 兰亭玉 吕一飞 张惠琴 段凤霞 张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以LAmbre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LAA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以LAmbre封堵器行LAC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对比治疗前CT血管造影(CTA)、治疗中TEE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分析其所... 目的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以LAmbre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LAA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以LAmbre封堵器行LAC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对比治疗前CT血管造影(CTA)、治疗中TEE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分析其所测锚定区直径和左心耳开口直径与封堵器型号的相关性,以及TEE与DSA评估封堵器周围漏(PDL)的差异。结果40例均成功植入LAmbre封堵器。固定伞直径与CTA、TEE及DSA所测锚定区直径均呈正相关(r=0.79、0.82、0.91,P均<0.01);封堵伞直径与CTA、TEE及DSA所测左心耳开口直径均呈正相关(r=0.56、0.89、0.86,P均<0.01)。LAAC中释放封堵器后即刻16例出现PDL,TEE和DSA均可检出;24例TEE及DSA均未见PDL。结论TEE用于引导以LAmbre封堵器行LAAC的价值与DSA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间隔封堵器 超声检查 左心耳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17
5
作者 卢衡 陈良万 +2 位作者 张贵灿 廖东山 王齐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2例,均在TTE和/或TEE监测下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3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例术后即刻TT E复查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示残余分流消失。其余31例患者在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复查TT E,均未见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封堵器对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林 严华 +3 位作者 陈丽媛 陆永光 符春晖 郑战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2512-2518,共7页
背景:封堵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后会增加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造成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封堵器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组46例、... 背景:封堵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后会增加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造成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封堵器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组46例、动脉导管未闭组43例及室间隔缺损组35例,均采用封堵器封堵。封堵前、封堵后6 h、封堵后24 h、封堵后12个月对比3组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封堵前3组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水平均于封堵后6 h达到最高值,尤以房间隔缺损组及室间隔缺损组升高显著,之后逐渐下降;至12个月时,动脉导管未闭组、室间隔缺损组CD62p、CD63水平恢复至封堵前水平,而房间隔缺损组CD62p、CD63水平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明显高于动脉导管未闭组、室间隔缺损组(P<0.05);3组间不同时间点凝血酶敏感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封堵器植入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患者血小板功能活化明显,尤以房间隔缺损更甚,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血小板活化 凝血敏感蛋白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国英 李叶阔 +3 位作者 徐明 罗国新 何建新 袁桂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术前及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32例PDA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观察PDA形态,并测量各切面PDA内径,据此结果直...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术前及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132例PDA患者,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观察PDA形态,并测量各切面PDA内径,据此结果直接选择相应封堵器。经心导管PDA封堵术中应用TTE监测介入过程,确定封堵器牢固程度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TTE术前检查PDA直径为2~12 mm,平均(5.49±1.93)mm,选用PDA封堵器大小为4~22 mm,平均(10.43±2.91)mm。超声测量PDA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r=0.74,P<0.001)。手术成功率100%,封堵器牢固,无脱落,无分流。结论 TTE术前及术中直接指导PDA封堵术是一种可行、有效、便捷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胸超声心动图 封堵器
下载PDF
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随访 被引量:10
8
作者 蒋威 胡晖 +2 位作者 王飞 莫展 黄葆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目的随访观察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4年12月该院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52例,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下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 目的随访观察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4年12月该院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52例,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下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d、1、3、6、12及24个月及以后每隔1年定期复查,评价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分流和返流情况,心脏大小及心功能情况。同时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结果①48例患儿治疗成功,4例未能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92.31%。②对48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12-48个月)。其中,4例患者术后1d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即刻残余分流率8.33%,术后残余分流量逐渐减少,术后1个月2例分流完全消失,2例仍存在微量或少量分流,残余分流率4.17%。6例患儿出现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1例患儿出现交界性室性异搏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58%。术后24个月新出现微量或少量返流2例,无封堵器脱落、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猝死等。③患儿术后12和24个月的心脏大小均较术后1 d增大(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术后1 d与术前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 随访
下载PDF
肺静脉释放法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欧阳文斌 郭改丽 +8 位作者 胡盛寿 赵广智 张凤文 谢涌泉 刘垚 李慕子 邱旭 岳子祺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肺静脉释放法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10至2016-09期间,入选38例ASD患者由于常规释放方法无法成功放置封堵器而接受肺静脉释放法,患者平均年龄(16.0±15.6)岁,平... 目的:探讨肺静脉释放法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10至2016-09期间,入选38例ASD患者由于常规释放方法无法成功放置封堵器而接受肺静脉释放法,患者平均年龄(16.0±15.6)岁,平均体重(37.2±22.9)kg,ASD平均直径(17.1±4.2)mm。术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在门诊随访。结果:37例患者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肺静脉释放法成功完成经皮ASD封堵术,1例患者改为使用可调弯鞘经皮封堵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2±5.1)min,ASD封堵器平均直径(22.9±5.6)mm,2例患者术后早期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外周血管损伤、肺静脉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3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9±0.7)天,术后平均随访(23.9±15.4)个月,且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反流及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肺静脉释放法行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安全、有效,该方法避免了放射线损伤,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常规方法释放封堵器失败的ASD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间隔封堵器
下载PDF
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的评价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震 张密林 +5 位作者 高磊 解启莲 周谨 周长浩 樊文峰 朱晓丽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50-551,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与治疗策略。方法49例VSD伴膜部瘤形成患者,造影测量VSD左室面入口直径为8~22(13.8±4.9)mm,右室面均有2个或以... 目的评价应用新型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总结其技术难点与治疗策略。方法49例VSD伴膜部瘤形成患者,造影测量VSD左室面入口直径为8~22(13.8±4.9)mm,右室面均有2个或以上出口,最大出口直径为2~14(5.6±3.1)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植入不同类型和型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6(6.8±2.6)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图(ECG)监护5d,定期行ECG、心脏超声检查(TTE)。结果49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TTE显示:45例完全封堵,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49例室间隔膜部瘤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治疗均获成功。结论经导管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疗效可靠。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黏连牢固程度判断确定封堵部位及合适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偏心型封堵器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勤 高雷 +8 位作者 徐新华 赵天力 杨进福 王欣 谢立 熊炼 尹倪 金万存 杨一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0-498,共9页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适用偏心型封堵器的缺损类型、大小及形态,及通过随访评估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结果:成功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17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膜周型占86.59%,双动脉下型占13.41%。封堵器型号选择一般比缺损测量最大径大2-3mm。随访示封堵器位置正确,固定满意,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偏心型封堵器的应用较好的扩大了外科微创封堵术的适用范围,超声心动图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能较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型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外科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戈军 徐仲英 +4 位作者 蒋世良 赵世华 凌坚 宋会军 万俊义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6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方法室间隔缺损患者5例,年龄5-5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缺损为4-6mm。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 目的探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方法室间隔缺损患者5例,年龄5-5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缺损为4-6mm。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24小时、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X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3-5mm,肺动脉压为14-28mmHg(1mmHg=0.133kPa)。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5例室间隔缺损均完全闭合。随访中未见室间隔缺损再通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部分有选择的病例,应用ADO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可简化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插入术 心间隔封堵装置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勤 杨一峰 +8 位作者 徐新华 高雷 杨进福 王欣 谢立 熊炼 尹倪 金万存 赵天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2-609,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尤其是特殊难堵类型缺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287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合适病例,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尤其是特殊难堵类型缺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外科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287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合适病例,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准确评估选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并评估封堵效果,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定期随访评估近中期疗效。结果:287例房间隔缺损中27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17%,其中多孔型缺损37例,后下缘短残边者23例。随访过程中示封堵器位置固定满意,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尤其是特殊难堵类型缺损有着重要且可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外科微创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封堵器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三维可视化模拟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暖 方慧敏 +3 位作者 余建国 洪雯静 孙锟 王威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探讨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来模拟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方法。在术前模拟封堵治疗结果,以选取合适的封堵器或判断是否适合做封堵手术。方法对病小儿心脏用超声三维数据体绘制的方法进行可视化,同时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封堵器以及其... 目的探讨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来模拟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方法。在术前模拟封堵治疗结果,以选取合适的封堵器或判断是否适合做封堵手术。方法对病小儿心脏用超声三维数据体绘制的方法进行可视化,同时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封堵器以及其在房间隔缺损中的形态。结果超声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以及大小,而利用模拟技术可以任意选择封堵器的大小并显示封堵术的结果,在术前对医生的判断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讨论本文提出的方法显示速度快,且三维显示清晰准确,可以作为介入治疗术前指导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69例的随访结果 被引量:16
15
作者 代政学 张玉顺 +4 位作者 贾国良 李寰 刘建平 张军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下载PDF
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5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蓉 张刚成 +3 位作者 尚小珂 沈群山 周红梅 刘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应用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艾森门格综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ES)应用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PDA患者5例,术前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在1.0~1.5。入院时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和试封堵试验,阳性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范靶向药物治疗,治疗后6、12个月综合评估介入封堵治疗指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随访12个月,无一例死亡,3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术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均呈下降趋势,1例经靶向药物治疗6个月后仍无手术指征,但一般情况好转,1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个月后放弃治疗,病情逐步恶化。结论经积极靶向药物、介入封堵治疗可使部分PDA合并ES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 心间隔封堵装置
下载PDF
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立 饶莉 +2 位作者 张庆 贺勇 曾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 VS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17例 V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 ,膜部 VSD 16例 ,肌部 VSD 1例 ;合并室间隔瘤 1例 ;2例 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 1mm,其余均在 1mm以上 ;VSD直径 2 .3~ 10 mm( 5 .0 5... 目的 评价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 VS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17例 V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 ,膜部 VSD 16例 ,肌部 VSD 1例 ;合并室间隔瘤 1例 ;2例 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 1mm,其余均在 1mm以上 ;VSD直径 2 .3~ 10 mm( 5 .0 5± 2 .0 3m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向左分流。膜部 VSD封堵使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封堵器 ,肌部 VSD使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结果  17例 VSD造影测量值为 2 .3~ 10 .5 mm( 5 .75± 2 .10 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4~ 12 mm( 7.12± 1.6 7mm)。 17例患者均成功行 VSD封堵术 ,封堵后 10分钟造影无残余分流。 1例术后即刻出现 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无症状 ;2例术后 3~ 4天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全部患者均随访 1~ 12个月 ,无其它并发症和残余分流发生。 结论 经导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VSD 室间隔封堵器 经导管封堵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梅 丁文虹 +6 位作者 王霄芳 郑可 吴邦骏 郭保静 谭江宁 张桂珍 韩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8-90,107,共4页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并发不同类型偏头痛47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伍广伟 刘礼敬 +5 位作者 王孟杰 许能文 李瑶宣 赵毅兰 周礼圆 吴旭斌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808-1811,共4页
目的探讨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并发不同类型偏头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9家医院收治的PFO合并偏头痛病人47例,经PFO封堵治疗后,观察术前及术后头痛症状改变情况,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并发不同类型偏头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9家医院收治的PFO合并偏头痛病人47例,经PFO封堵治疗后,观察术前及术后头痛症状改变情况,C反应蛋白(CRP)、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结果47例病人术后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经颅多谱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声学造影检查仅2例存在Ⅱ级右向左分流;术后CRP、血浆NO水平及PV、Hct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导管封堵PF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心间隔封堵装置 经导管封堵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楝 曹勇 +3 位作者 陈波 余观水 韦国雄 程华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经皮和经胸途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X线透视下或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或股动静脉法,或者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经皮和经胸途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X线透视下或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或股动静脉法,或者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1186例,其中经皮X线下封堵1081例、经皮单纯超声引导下封堵42例、经胸封堵63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le,PDA)426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36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48例、卵圆孔未闭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1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8例、主肺动脉侧支封堵3例[经胸封堵66例改为63例,PDA443例改为426例]。结果 全组病例成功率98.2%(1165/1186),无死亡病例。随访1~36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6、12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 92.9%(1102/1186)、84.1%(998/1186)、70.5%(836/1186)。超声心动图提示少量残余分流(<3 mm)18例;三尖瓣少量反流33例,中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例;心律失常Ⅲ°房室传导阻滞(Avionics Bulletin,AVB[房室传导阻滞(Avionics Bulletin,AVB)])1 例,Ⅱ°AVB 3例,完全性左束支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3例,交界性逸搏2例。结论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中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操作容易、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封堵器 经皮和经胸途径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