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联书店版、董乐山译《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汉译史上的经典译本 被引量:6
1
作者 阳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写作了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由外国人写作的关于中国红区的英文作品"墙外开花墙内香",英文的《红星照耀中国》借由中文的《西行...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写作了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由外国人写作的关于中国红区的英文作品"墙外开花墙内香",英文的《红星照耀中国》借由中文的《西行漫记》等译本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巨大的影响,众多中译本,绵延流传,这些译作可以说具有可与原作相媲美的历史意义,其中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董乐山翻译的《西行漫记》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红星》汉译史上的经典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行漫记》 三联书店 董乐山
下载PDF
董乐山译本《一九八四》译者主体性的构建
2
作者 叶小宝 邓高胜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3-98,共6页
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怀着对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右翼极权主义的极端憎恶,主动选译奥威尔的经典作品《一九八四》,该小说首次在中国译介传播。《一九八四》是董乐山和奥威尔对全人类命运与前途思考的一次共鸣,翻译这本书... 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怀着对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右翼极权主义的极端憎恶,主动选译奥威尔的经典作品《一九八四》,该小说首次在中国译介传播。《一九八四》是董乐山和奥威尔对全人类命运与前途思考的一次共鸣,翻译这本书是董先生作为社会主义者对信念的一次坚持,其译介过程彰显出译者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译前选材、译中翻译风格的厘定和译后序言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译者主体性 《一九八四》 文学翻译
下载PDF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当代传奇翻译大师董乐山
3
作者 叶小宝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5-113,124,共10页
董乐山是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然而译界重视不够,这与他在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在梳理和考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董乐山的翻译生涯,分析其意识形态及翻译选材嬗变的原因,总结其翻译选材的特点,揭示其在翻译领域取得的开拓... 董乐山是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然而译界重视不够,这与他在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在梳理和考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董乐山的翻译生涯,分析其意识形态及翻译选材嬗变的原因,总结其翻译选材的特点,揭示其在翻译领域取得的开拓性成就,有助于彰显董乐山先生在中国当代翻译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翻译选材 思想启蒙 极权主义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一九八四》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克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29-33,80-81,共5页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一九八四》董乐山和刘绍铭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词表、平均词长和形合度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 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一九八四》董乐山和刘绍铭两个中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词表、平均词长和形合度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实例进行对比评价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两位译者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不同的翻译风格。本研究为《一九八四》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四》 语料库语言学 董乐山 刘绍铭 译者风格
下载PDF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董乐山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
5
作者 李克莉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23-25,共3页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现了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其翻译策略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翻译生态环境 适应 选择
下载PDF
董乐山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6
作者 李克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51-54,共4页
董乐山作为一位知名的翻译家,一生译著卷帙浩繁,质量上乘。其翻译作品具有启蒙性,翻译态度具有严谨性,翻译思想充满真知灼见。国内翻译界对其已有一些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 董乐山作为一位知名的翻译家,一生译著卷帙浩繁,质量上乘。其翻译作品具有启蒙性,翻译态度具有严谨性,翻译思想充满真知灼见。国内翻译界对其已有一些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董乐山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以期对其翻译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描述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翻译思想 生态翻译
下载PDF
学者型译者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研究
7
作者 王丽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35-41,共7页
董乐山的译作不仅流畅自然,可读性强,也兼具振聋发聩之效;然而,目前对这位学者型译者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文章以经典译本《西行漫记》为例,将董乐山的翻译思想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分析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 董乐山的译作不仅流畅自然,可读性强,也兼具振聋发聩之效;然而,目前对这位学者型译者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文章以经典译本《西行漫记》为例,将董乐山的翻译思想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分析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百科知识的积累、文体风格的体现及翻译观念的坚持,可以发现,他的翻译活动不仅展示了其作为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能力及翻译态度,也彰显了其作为学者的敏锐眼光与社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译者 董乐山 《西行漫记》
下载PDF
论董乐山先生的翻译成就与译学贡献 被引量:2
8
作者 阳鲲 《译苑新谭》 2019年第1期76-82,共7页
当代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从事翻译长达半个世纪,留下众多精彩译作和精辟译论.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和重视与其突出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极不相称.通过系统梳理董乐山先生杰出的翻译成就以及对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贡献,本文指出董乐山先生不仅... 当代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从事翻译长达半个世纪,留下众多精彩译作和精辟译论.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和重视与其突出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极不相称.通过系统梳理董乐山先生杰出的翻译成就以及对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贡献,本文指出董乐山先生不仅是20世纪国内文学翻译的大家,还是新中国学术翻译的先行者、 新闻翻译的开拓者以及中国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倡导者,是当之无愧的'新一代翻译家的一个堪称典范的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文学 西学 新闻 贡献
原文传递
副文本视角下的董乐山翻译话语研究
9
作者 朱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20年第2期79-84,共6页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原则四个方面的翻译话语,以期深化对其翻译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乐山 副文本 翻译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