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ravity Flow Depositional System for the First Member of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in Dongfang Area,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0
1
作者 Ming Sun Hua Wang +4 位作者 Jihua Liao Huajun Gan Jun Xiao Jinfeng Ren Shu'e Zha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 we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 of the first member of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Ehl1) in Dongfang area, Yinggehai Basin, has become a valuable target for g...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 we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 of the first member of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Ehl1) in Dongfang area, Yinggehai Basin, has become a valuable target for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sedimentary texture, seismic facies and logging faci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ed analysis of cores,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ypes composed of neritic sandbar, continental shelf mud, main channel, bifurcated or cross-cutting distributary channel, overspill, and natural levee are reveale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Ehl1.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 system in the LST is divided into three evolution stages corresponding to periods of three parasequence sets.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 was induced in the early LST, expanded rapidly in the middle LST and decreased slightly in the late LST. But its developing scale decreased sharply in the transgression systems tract(TST) and finally vanished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 This spatial evolution rule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grated function of sediments supply of the Vietnam Blue River in the LS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radient change in sea floor(micro-topography, i.e., flexure slope break), and the fall in relative sea level. On the basics of the deep study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main control factors, the sedimentary model is established as an optimal component of "source-channel-sink" for shallow marine turbidite submarine f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gehai Basin dongfang area the first member of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Ehl1)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model.
原文传递
高压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东方A 1区黄流组一段为例
2
作者 关耀 叶青 +2 位作者 张冲 陈建 汤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9,I0005-I0007,共18页
为揭示低渗储层的微观孔喉差异,根据岩心、测井、测试和岩心实验分析等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储层量化表征。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受超压保护及沉积—成岩作用影响,... 为揭示低渗储层的微观孔喉差异,根据岩心、测井、测试和岩心实验分析等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储层量化表征。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受超压保护及沉积—成岩作用影响,主水道储层粒度相对较粗,原生粒间孔占比可达60%;泥质质量分数越高,粒间孔越不发育;压力因数越高,粒间孔越发育,压力因数每提高0.1,储层中粒间孔隙占比增加5%~10%。低渗储层分4种类型:Ⅰ类储层,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压汞曲线具有明显的平台段,孔喉或核磁曲线为单峰分布特征,T 2弛豫时间的主峰分布在40 ms附近,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53.2%;Ⅱ类储层,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孔隙度与Ⅰ类储层的相当,渗透率明显降低,压汞曲线表现一定的平台段,但进汞曲线末段斜率明显增大,孔喉或核磁曲线呈双峰分布特征,右峰T 2弛豫时间在60 ms附近,左峰的在10 ms附近;Ⅲ类和Ⅳ类储层,分别表现为中孔、特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特征,压汞曲线无明显平台段,大孔喉与Ⅰ、Ⅱ类储层相比,孔喉形态更加复杂,孔喉和核磁曲线呈单峰分布,孔喉半径和T 2弛豫时间峰值逐渐向左偏移,可动流体饱和度小于20%。优选密度、中子、电阻和自然伽马参数建立基于MLP的储层类型测井识别方法,储层识别正确率达86.7%,与岩心实验分析吻合率达88.9%,产能匹配性较好。该结果可为研究区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碎屑岩储层 孔隙结构特征 分类评价 东方区 黄流组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海底扇地震沉积学研究
3
作者 党亚云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8,共11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复合体气藏勘探近年来已获重大突破,其低位体系域海底扇砂体储层发育期次及其分布演化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下步油气滚动勘探进程。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展开地震沉积学及沉积学综合研究。研究表...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复合体气藏勘探近年来已获重大突破,其低位体系域海底扇砂体储层发育期次及其分布演化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下步油气滚动勘探进程。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展开地震沉积学及沉积学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黄流组一段顶底界面分别为T30和T31三级层序界面,内部可进一步识别出T301地震标志层为代表的初始海泛面,T31和T301界面可限定黄流组一段低位体系域海底扇复合体。通过地震-岩性标定及地层切片,自下而上揭示了4期海底扇复合体沉积特征及演化过程。第一期和第二期海底扇在平面上呈“人”字型,主要发育深水水道及水道化朵叶地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片弱振幅平行反射与零星强振幅反射地震相组合,内部水道摆动剧烈,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第三期海底扇内部水道体系占据主体,岩性以细-极细砂岩为主,储层类型优,岩性圈闭条件好。第四期海底扇大幅萎缩,整体以朵叶地貌为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流组一段低位体系域海底扇早期水道建设为主与晚期朵叶为特色的沉积模式,认为低位体系域早期水道储层为下步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海底扇复合体 低位体系域 黄流组 东方区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重力流砂体的底流改造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银涛 姚光庆 +1 位作者 朱红涛 周锋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5-866,共12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沉积,但浅海环境下水动力能量和方向十分复杂,关于重力流砂体的沉积过程和成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争议,特别在是否具有底流改造作用方面争议较大,故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测试数据以及元素...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重力流沉积,但浅海环境下水动力能量和方向十分复杂,关于重力流砂体的沉积过程和成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争议,特别在是否具有底流改造作用方面争议较大,故基于岩心、铸体薄片、测试数据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对研究区底流改造作用进行识别,并探讨底流对重力流砂体的改造作用过程。底流改造作用的证据主要表现在:1垂直重力流方向,底流改造作用造成砂体展布范围更广;岩心上具有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特征,表现出波纹交错层理、脉状层理、S型交错层理,泥质条带可呈现丘形,细砂岩向上显示突变接触,且其内部具有弱侵蚀和截切构造特征,局部发育悬浮沉积泥质;2岩石成分、粒度特征及物性方面,由于底流的改造作用,其跳跃组分明显增加,细砂岩中泥质含量减少,粒度变大,底流改造砂岩平均孔隙度19.2%,平均渗透率106.9 mD,平均孔喉半径8.34μm,使其物性明显好于重力流砂岩,且底流改造砂岩的有孔虫生物壳体多被破坏,而重力流砂岩的生物壳体大多保留完整;3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B/Al、Cr/V、Co/Ni及稀土元素指标均反映存在富氧水团的底流作用改造。综合区域演化特征可知,研究区存在内波内潮汐发育的基本条件,在重力流砂体沉积后不久,底流主要是对早期重力流厚砂体的上部进行改造,将原始重力流砂体中的泥质等细粒组分带走,使其孔喉半径增大,物性变好。底流改造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对后期开发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 重力流 底流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童传新 马剑 +2 位作者 裴健翔 徐新德 刘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为查明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东方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在底辟活动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差异及其与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区高温高压带存在成熟煤型气、高成... 为查明莺歌海盆地底辟带东方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在底辟活动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差异及其与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区高温高压带存在成熟煤型气、高成熟含混合成因CO2煤型气和高成熟富无机CO2煤型气等3种类型热成因气,其主力气源岩为中新统梅山组;底辟核部和近底辟核心区高温高压带发育多期混合充注天然气,晚期改造作用强,底辟斜坡带D13-2气田保留大量早期充注的天然气;底辟带及其周边天然气分布与充注期次和底辟活动强度密切相关。D1-1井区底辟的影响范围大约为10 km,10 km以外范围天然气品质变好,以富烷烃的天然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底辟 天然气充注 高温高压带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海南东方近岸海域海浪观测特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冯兴如 李近元 +3 位作者 尹宝树 杨德周 陈海英 高冠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海南东方近岸海域2014年至2015年间一整年的海浪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浪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时间段内,有效波高最大值为4.03m,平均值0.79m;平均周期最大值为6.32s,平均值为3.58s。该海域冬季波高较大,秋季最小,常浪向为SSW方向,强浪向... 利用海南东方近岸海域2014年至2015年间一整年的海浪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浪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时间段内,有效波高最大值为4.03m,平均值0.79m;平均周期最大值为6.32s,平均值为3.58s。该海域冬季波高较大,秋季最小,常浪向为SSW方向,强浪向为WSW向。基于该长期观测数据,文章亦研究了平均周期、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确立了该海域波高与平均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观测时间段内波浪能流密度的变化特征,发现一年中能流密度大于2kW·m^(-1)的频率为26%,且从全年的计算结果来看,观测位置处12月的波浪能较适宜开发,但总体波浪能资源不够丰富。文章对于认识海南东方近岸海域波浪特征以及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方近岸 波浪变化特征 波高周期联合分布 波高持续时间 波浪能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低渗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玉洪 张亚 +2 位作者 张哨楠 张迎朝 刘景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1-547,共7页
以恒速压汞实验为基础,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半径约为100~140μm,平均喉道半径约为1~5μm,主流喉道半径小于5μm。孔隙半径对渗透率影响较小,喉... 以恒速压汞实验为基础,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半径约为100~140μm,平均喉道半径约为1~5μm,主流喉道半径小于5μm。孔隙半径对渗透率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以及主流喉道半径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减小,分布范围变窄;孔喉比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分布范围变宽。研究区储层较低的渗透率主要是由于储层喉道半径较小造成,而较强压实作用以及自生黏土矿物堵塞喉道是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差,喉道半径较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孔隙半径 喉道半径 孔喉比 黄流组 东方区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85
8
作者 谢玉洪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5-359,386,共6页
以往对莺歌海盆地物源体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红河和海南岛物源分析的基础上,由于盆地西部资料较少,限制了研究人员的视野。近几年来,中越双方在海上边界两侧开展了一些合作油气勘探活动,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互换了部分... 以往对莺歌海盆地物源体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红河和海南岛物源分析的基础上,由于盆地西部资料较少,限制了研究人员的视野。近几年来,中越双方在海上边界两侧开展了一些合作油气勘探活动,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互换了部分基础地质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同时,实施了更大范围的三维地震,并且资料品质有较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沉积控制因素、分布特征,以及岩性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西部较大规模的水系以及莺西断裂坡折带对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发育起到了主控作用,东方区西部存在大型储集体沉积的构造地理环境,主力储层为高密度浊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 储层成因 高密度浊流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成藏模式及优质天然气勘探策略 被引量:24
9
作者 徐新德 张迎朝 +3 位作者 裴健翔 李里 甘军 熊小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6-965,共10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对该区不同气田、不同层段的72个天然气样品,开展了化学组分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天然气存在迥然不同的分布差异:西南区块(XY1-1S/XY13-2构造),浅层天然气中CO2含量高,天然...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对该区不同气田、不同层段的72个天然气样品,开展了化学组分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天然气存在迥然不同的分布差异:西南区块(XY1-1S/XY13-2构造),浅层天然气中CO2含量高,天然气成熟度总体也较高,而中深层天然气中CO2含量很低,天然气成熟度也相对较低;东北区块(XY1-1/XY13-1构造),浅层天然气中CO2含量总体较低,天然气成熟度也较低,但是中深层天然气中CO2含量总体较高,天然气成熟度也相对较高。根据天然气系列地化特征,结合底辟活动的分析,提出东方区受底辟影响的低能量区和高能量区具有截然不同特点的天然气充注成藏模式:①西南区块(XY1-1S/XY13-2构造)远离底辟核心区,属低能量活动的底辟波及区,受底辟活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早期低CO2含量、低成熟天然气沿小断裂或裂隙输导体系运移到中深层的黄流组、梅山组聚集成藏。由于底辟能量较低,中深层早期形成的气藏得以完整保存。后期,烃源岩生成的高CO2含量、高成熟天然气沿着底辟活动产生的断层向上运移至莺歌海组浅层聚集成藏。浅层和中深层天然气输导体系可能存在一定差异;②东北区块(XY1-1/XY13-1构造)处于底辟核心区,属高能量活动区,多期强烈的底辟活动形成深大断裂,为天然气的快速运移提供通道,使得早期在黄流组、梅山组中深层聚集的低CO2含量、低成熟天然气遭受破坏,向上发生再次运移至浅层莺歌海组聚集成藏。后期高CO2含量、高成熟天然气主要充注中深层。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复杂的分布特征,为莺歌海盆地不同领域,尤其是中深层高温超压领域低CO2的优质天然气勘探提供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模式 底辟 二氧化碳 优质天然气 东方区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 被引量:13
10
作者 岳绍飞 张辉 +3 位作者 覃利娟 杨朝强 漆智 王勇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8,共10页
前人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沉积认识难以有效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为解决这一难题,结合国内外重力流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区开发生产实践,从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入手,结合分析化验、钻测井、地震资料,寻找典型重力流沉积构造特征... 前人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沉积认识难以有效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为解决这一难题,结合国内外重力流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区开发生产实践,从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入手,结合分析化验、钻测井、地震资料,寻找典型重力流沉积构造特征,分析物源和水动力环境,重新厘定黄流组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黄流组沉积处于莺歌海盆地低位域海退期,主要发育来自西部蓝江物源的砂质碎屑流,浊流发育较少;砂质碎屑流的平面展布形态主体受莺西坡折带的控制,同时受到北西—南东向底流作用的影响,砂体有顺底流方向展布的趋势且存在一定的不连续性。东方区黄流组储层从海底扇到砂质碎屑流认识的改变,为后期的气田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并对东方13-B气田总体钻井规划(ODP)实施及井位优化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 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超压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伙兰 裴健翔 +2 位作者 谢金有 于俊峰 艾能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8,共9页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超压砂岩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层段超压储层非均质性强,中孔、高渗至低孔...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超压砂岩储层的空间分布、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层段超压储层非均质性强,中孔、高渗至低孔、特低渗储层均有出现;孔隙类型、孔喉大小是控制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变异系数、歪度对渗透率影响较大;根据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将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储层分为Ⅰb、Ⅱa、Ⅱb、Ⅲ、It等5类,其中Ⅰb、Ⅱa、Ⅱb类储层位于有利的峰点结构区,有利于天然气聚集,为中高产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一段 超压储层 空间分布 物性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含气性
下载PDF
高温高压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三维压力建模技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爱群 范彩伟 +3 位作者 蔡军 方小宇 李文拓 严恒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23-428,共6页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富烃盆地,在中深层、特别是在高温超压地层中,存在着众多的大型勘探目标,其中东方区中深层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勘探势头良好,其黄流组目的层为中深层勘探的主力层系,已实现探明储量千亿方。准确的压力预测和三维压力模...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富烃盆地,在中深层、特别是在高温超压地层中,存在着众多的大型勘探目标,其中东方区中深层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勘探势头良好,其黄流组目的层为中深层勘探的主力层系,已实现探明储量千亿方。准确的压力预测和三维压力模型的建立是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石,三维压力模型的建立又基于三维岩性模型,本次岩性模型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地震阻抗门槛值为唯一手段的岩性预测方法,而采用三重趋势约束方法构建岩性模型。通过钻后测压数据与钻前预测的三维压力模型数据进行校验,证实三维压力模型建立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指示该技术方法有着广泛的发展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区 相模型 地震属性模型 岩性模型 三维压力模型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X区浅海地震沉积相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磊 张鹏 +3 位作者 邹韵 平坛桥 庄岩 王铣慧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3期31-39,共9页
第四纪全新世,研究区主要发育充填水道和深海平原。由于地震反射波同向轴连续整一,无上超、削截等现象,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进行层序界面划分难度较大。文中基于沉积时间顺序确定目标层位,研究了层间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第四纪全新世,研究区主要发育充填水道和深海平原。由于地震反射波同向轴连续整一,无上超、削截等现象,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进行层序界面划分难度较大。文中基于沉积时间顺序确定目标层位,研究了层间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相演化。研究区识别出6种地震沉积相类型,即丘状反射—盐(泥)丘体、充填状反射—"U"(V)型水道、透镜状反射—水道充填相、楔形反射—三角洲沉积、平(亚平)行席状反射—深海平原和杂乱反射地震相。Q_(104)—Q_(10)时期沉积相呈复杂的水道—三角洲体系到较简单的水道沉积体系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 第四系 地震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异常高压气井产能分析方法改进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磊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101,共6页
针对储层应力敏感和气井产水双重因素困扰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异常高压气井产能正确认识的问题,利用修正后的考虑储层应力敏感和气水两相渗流能力变化的产气量方程分析了储层应力敏感强度、气井产水量和气相高速非达西流动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针对储层应力敏感和气井产水双重因素困扰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异常高压气井产能正确认识的问题,利用修正后的考虑储层应力敏感和气水两相渗流能力变化的产气量方程分析了储层应力敏感强度、气井产水量和气相高速非达西流动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同时,根据物质平衡理论推导出不考虑水侵的异常高压气藏采出程度计算方程,用于分析储层应力敏感对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以东方区典型测试出水井为例,分析结果表明:东方区异常高压气藏储层以中等到强应力敏感为主,其主要在气藏开发中后期影响气井产气量和开发效果;地面水气体积比在0.000 1~0.01 m^3/m^3,气井无阻流量随着地面水气体积比的增加急剧下降;气相高速非达西流动对纯气井或产水量较小的气井产能有一定影响。因此,东方区异常高压气井在开发中后期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至关重要,并且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气井产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异常高压气井 产能分析方法改进 应力敏感 水气体积比 高速非达西渗流
下载PDF
莺琼盆地勘探钻井速度问题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爱群 陈殿远 +1 位作者 李强 王丽君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03-607,共5页
莺琼盆地具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除现有的几个已投产大气田外,其勘探程度还比较低。由于莺琼盆地探井较少,很难了解速度纵横向变化趋势,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速度标定存在大的误差问题,这对于钻井部署工作造成困难。主要遇到两个难题... 莺琼盆地具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除现有的几个已投产大气田外,其勘探程度还比较低。由于莺琼盆地探井较少,很难了解速度纵横向变化趋势,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速度标定存在大的误差问题,这对于钻井部署工作造成困难。主要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采用周边已钻井的时深关系,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存在较大误差;二是莺歌海盆地东方底辟区DF1A井VSP标定速度与区域速度存在较大的偏差。笔者针对两大速度难点展开方法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思路,提高了探区速度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预测 误差分析 莺琼盆地 东方底辟 剥层法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A-1和A-2气田黄流组储层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倩 杨朝强 +3 位作者 陈之贺 程陈 甘永年 郇金来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90,共6页
东方A-1和A-2气田为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两相邻的高温高压气藏,其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薄片、粒度、温压等资料分析了其沉积、成岩作用的差异,剖析了导致储层物性差异的主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级大小、粒... 东方A-1和A-2气田为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两相邻的高温高压气藏,其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薄片、粒度、温压等资料分析了其沉积、成岩作用的差异,剖析了导致储层物性差异的主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级大小、粒度分选对储层物性存在一定影响,但关键是成岩过程中高温及热流体差异;热流体促进了长石溶蚀,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同时加快了胶结物及自生黏土矿物形成,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沉积成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东方A区储层物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区 黄流组 储层质量差异 高温高压 低渗储层
下载PDF
莺歌海凹陷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17
作者 焦祥燕 罗泉源 +2 位作者 张建新 陈杨 刘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35-39,共5页
莺歌海盆地的莺歌海凹陷是富生烃凹陷,在其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勘探已发现大气田,应进一步往深层探索梅山组海底扇。基于东方区的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分析东方区梅山组海底扇的物源特征、外部形态特征、内... 莺歌海盆地的莺歌海凹陷是富生烃凹陷,在其东方区黄流组海底扇的勘探已发现大气田,应进一步往深层探索梅山组海底扇。基于东方区的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分析东方区梅山组海底扇的物源特征、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期次划分、控制因素及勘探潜力。综合考虑坡折带、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充足的物源供应等因素对海底扇的控制,建立了东方区梅山组"双向物源、坡折控扇、低洼汇聚"的沉积模式。盆地发育东西双向物源,在东方区对应发育东西物源海底扇。东西两个方向的大型海底扇在纵向上均可分为3期扇体,垂向上各期扇体相互叠置,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莺歌海凹陷 东方区 梅山组 海底扇 沉积特征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新统黄流组一段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预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廖计华 王华 +5 位作者 甘华军 孙鸣 王颖 蔡露露 郭帅 郭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1-253,共13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高温高压领域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并在黄流组一段取得了领域性突破,但对其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储层沉积微相与演化、圈闭特征尚有待系统查明。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三维地震数据,构建了东方区黄流...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高温高压领域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并在黄流组一段取得了领域性突破,但对其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储层沉积微相与演化、圈闭特征尚有待系统查明。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三维地震数据,构建了东方区黄流组一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各高频层序单元内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时空配置,揭示了有利储层特征、隐蔽圈闭类型及分布,探讨了该区油气勘探方向。黄流组一段层序可细分为5个准层序组单元,从下到上依次为Ps1、Ps2、Ps3、Ps4和Ps5;其中Ps1、Ps2和Ps3位于低位体系域,Ps4和Ps5分别对应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浅海浊积扇和浅海相,其中浅海浊积扇系低位扇,由中扇和外扇亚相构成,并以中扇为主体,包括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溢沉积和天然堤3种微相;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均以浅海砂坝和陆架泥为主。浊积水道砂岩为该区最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低位体系域为最重要的勘探层位。在底辟构造带内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在底辟构造带翼部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在东方区西侧非底辟构造带则以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地层 储层沉积微相 油气勘探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 南海
原文传递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银涛 文力 +1 位作者 姚光庆 姜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0-303,共14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为浅海重力流沉积,表现为粒度细、迁移快、堆积厚的多期砂体组合。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测试数据,分析了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并探讨了浅海重力流沉积的控制因素。基于井震结合在东方区共识别出...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黄流组为浅海重力流沉积,表现为粒度细、迁移快、堆积厚的多期砂体组合。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测试数据,分析了细粒厚层重力流砂体沉积特征,并探讨了浅海重力流沉积的控制因素。基于井震结合在东方区共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水道、浊积水道、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4种基本沉积单元。砂质碎屑流水道常位于朵体内部,均方根振幅为低值,剖面上呈U型或深V型,宽度多在1~2km,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大于25 m,主要发育含漂浮泥砾或泥质撕裂块状细砂岩相,取心段表现为多期反旋回特征;浊积水道剖面上表现为浅V型或蠕虫状反射,均方根振幅可为低值或高值,宽度多小于500 m,其水道末端多发育局部小型朵体,形成朵体-水道-朵体沉积样式,测井单砂体厚度多在10~25 m,主要发育递变层理和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a—Tb段组合,取心段表现为多期正旋回特征;富砂朵体和富泥朵体表现为高连续反射,均方根振幅分别为高值和低值。研究区浅海重力流沉积受到物源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古地形地貌的共同控制。大规模蓝江三角洲前缘砂体是物质基础;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重力流的能量不断减弱,造成砂体发育规模减小、泥质含量增加、孔隙结构及物性变差,同时造成重力流流态的转变;陆架基底差异沉降形成的陆架低洼提供了浅海重力流沉积所需的可容纳空间,而不同的沉积样式主要受到局部古地貌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区 黄流组 细粒砂体 重力流 沉积特征
原文传递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潇潇 徐新德 +2 位作者 熊小峰 侯静娴 刘海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64-1872,共9页
近年来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对于同为莺歌海盆地的乐东区中深层高温超压气田的成藏认识并不清楚。在微观地球化学信息剖析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研究成果,对比分析盆地东... 近年来莺歌海盆地东方区中深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对于同为莺歌海盆地的乐东区中深层高温超压气田的成藏认识并不清楚。在微观地球化学信息剖析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研究成果,对比分析盆地东方区和乐东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东方区与乐东区天然气成藏既有明显差异性也有相似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方区生烃早、持续时间长,而乐东区生烃晚、晚期快速生烃;东方区烃类气开始充注成藏的时间约为3.0Ma,而乐东区烃类气的成藏约在1.7Ma之后,即与东方区相比乐东区成藏较晚,因而储层物性对大规模成藏制约作用更加显著。东方区和乐东区天然气成藏时限均受控于生烃过程与底辟活动时间,同时天然气分布与底辟活动能量密切相关。正因二者成藏有同有异,乐东区勘探可以借鉴东方区成功经验,但不能复制东方区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在能量较低的底辟波及区进一步寻找物性好的储层,是乐东区下一步优质天然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特征 中深层 东方区 乐东区 莺歌海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