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 Geothermal Fields of the Dongpu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11
1
作者 ZUO Yinhui QIU Nansheng +4 位作者 HAO Qingqing ZHANG Yunxian PANG Xiongqi LI Zhongchao GAO Xi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915-930,共16页
The Dongpu sa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ohai Bay basin,China,and has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To date,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of its geothermal fields.This study measured the rock therma... The Dongpu sa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ohai Bay basin,China,and has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To date,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of its geothermal fields.This study measured the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324 cores from 47 wells,and calculated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different formations.The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 were calculated for 192 wells on basis of 892 formation-testing data from 523 wel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ngpu sag is characterized by a medium-temperature geothermal field between stable and active tectonic areas,with an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of 32.0℃/km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 of 65.6 mW/m2.The geothermal fields in the Dongpu sag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yuan,Yellow River,and Lanliao basement faults.They developed in the Paleogene and the Dongying 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Dongying Formation depositional period.The geothermal fields distribution has a similar characteristic to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Dongpu sag,namely two subsags,one uplift,one steep slope and one gentle slope.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 geothermal fields.The work may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modeling source rock maturation evolution in the Dongpu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pu sag Bohai Bay basin present geothermal field thermal conductivity terrestrialheat flow
下载PDF
Formation of 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to shale oil and gas: A case study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pu sag,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Weibin ZHOU Xingui +1 位作者 XU Xingyou ZHANG Shiq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60-571,共12页
Taking the inter-salt organic-rich shal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Es3)of Dongpu sag i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the origin of overpressure,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and evo... Taking the inter-salt organic-rich shal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Es3)of Dongpu sag i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the origin of overpressure,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formation stage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shale oil and gas of overpressure fractures in the inter-salt shale reservoir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logging data analysis,and formation pressure inver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pressure is universal in the salt-lake basin of Dongpu sag,and under-compaction caused by the sealing of salt-gypsum layer,pressurization due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hydration of clay minerals,and fault sealing are the 4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overpressure.The overpressure fractures are small in scale,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356.2μm and an average underground opening of 11.6μm.But they are densely developed,with an average surface density of 0.76 cm/cm2.Moreover,they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oil and gas charging,and thus high in effectiveness.Overpressure fractures were mainly formed during two periods of large-scale oil and gas charging,approximately 25-30 Ma ago and 0-5 Ma ago.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play dual roles as the storage space and migration paths of shale oil and gas.They contribute 22.3%to the porosity of shale reservoir and 51.4%to the permeability.They can connect fracture systems of multiple scales,grea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hale reservoir.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and gas,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can affect the extension and morphology of hydraulic fractures,giving rise to complex and highly permeable volumetric fracture networks,improv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effect and enhancing shale oil and gas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reservoir inter-salt overpressure overpressure fracture fractur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Bohai Bay Basin dongpu sag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3
作者 张磊 李莎 +5 位作者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0,共14页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油气藏3种纯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2种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尤其在前梨园洼陷、海通集洼陷、柳屯洼陷及濮城—卫城洼陷周边,具有“环洼有序分布”的特征。(2)研究区厚层膏盐岩发育及生烃过程产生的深层超压对烃源岩的生烃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扩大了生油窗,增强了深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促进了其对环洼岩性油气藏的大规模近源供烃;膏盐岩发育、早期快速埋藏、超压的抗压实作用和晚期发育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深部广泛发育的超压和浮力协同作用为深层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3)研究区东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自生自储、超压驱动运聚”成藏模式;东部陡坡带为“单洼多源、早混相晚气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为“单洼多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近源供烃 膏盐岩 超压驱动 浮力驱动 侧向运聚 沙三段 古近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资源丰度——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4
作者 杨子杰 陈冬霞 +7 位作者 王翘楚 王福伟 李莎 田梓葉 陈淑敏 张婉蓉 姚东升 王昱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40,共13页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LP)方法对油气资源丰度进行定量预测,同时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分别对66组样本油气资源丰度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训练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789和0.989,验证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18和0.825,测试数据中实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89和0.845;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是影响油气资源丰度最主要的3个地质因素,重要性系数分别为33.93%、20.12%和19.53%,圈闭面积、地面原油密度、生烃中心贡献等参数为次要影响因素。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之后的多层感知器模型预测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为有利目标优选及勘探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为凹陷内其他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资源丰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余海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开始强走滑-弱拉张错断成块,具有多应力叠合时空演化的构造特征,呈现平面上隆洼相间、垂向上洼中有隆、断裂棋盘式交错的构造格局。2)东濮凹陷宏观上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发育逆冲-拉张-走滑断裂系统,根据构造变形应力期次叠合特征,将中-古生界构造样式分为两类九种,古近系构造样式主要分为背斜、断阶和背形三大类共十四种。3)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拱和深断裂右旋走滑位移是东濮凹陷新生代形成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古近系基底横向构造的存在、兰聊断层活动分期分段性差异及控洼断层大量发育,单断大洼向多断多凸多洼转变;古近纪晚期浅层发育大量的四五级断层对洼陷和凸起进行调节改造,走滑构造应力逐步加强,断层在平面上分布形态从侧列变为羽列,导致多断多凸多洼格局发生扭动构造变形,复杂的断块群构造定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为东濮凹陷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构造应力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断裂系统
下载PDF
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南部深盆气有利目标评价
6
作者 余海波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4期157-160,共4页
依据烃源岩品质、盐岩分布以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分析,认为东濮凹陷沙三下亚段是深盆气有利勘探区面积最大的区域,为深盆气风险勘探的首选层系。根据储集条件、盖层与保存条件优选勘探区带。前梨园洼陷南部沙三下亚段可细分为两套储盖... 依据烃源岩品质、盐岩分布以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分析,认为东濮凹陷沙三下亚段是深盆气有利勘探区面积最大的区域,为深盆气风险勘探的首选层系。根据储集条件、盖层与保存条件优选勘探区带。前梨园洼陷南部沙三下亚段可细分为两套储盖组合,其特点在于断层较少、封堵性良好,被选定为深盆气的勘探区带。针对前梨园洼陷南部沙三下亚段的3砂组、5砂组、6砂组和7砂组这四套湖底扇储层,采用井控拓频技术以提高砂体纵向分辨能力。在优选勘探目标时,优选杜寨断层下降盘靠近物源区、储层厚度最大的构造-岩性圈闭进行风险勘探。这一策略为东濮老区天然气增储建产接替阵地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 前梨园洼陷 有利区带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被引量:79
7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5 位作者 王德仁 程秀申 赵衍彬 徐振强 解晨 孙海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斜坡和地垒凸起、中央斜向背斜、消减斜坡和断鼻等变换构造。东濮凹陷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在近东西方向上相互联接形成变换构造带。这些变换构造带在平面上将东濮凹陷分隔成具有不同构造、沉积特征的区段;在垂向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和迁移,从而对沉积起控制作用,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裂陷盆地 断裂系统 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来自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36
8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6 位作者 肖应凯 孟凡巍 陈发亮 白工 栾艳春 谭先锋 施玉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32,共14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盐岩最发育的凹陷,其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有4套累计超过1 000 m厚的盐岩,其成因颇受争议。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盐岩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相间发育,泥页岩的V/(V+Ni)平均比值为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盐岩最发育的凹陷,其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有4套累计超过1 000 m厚的盐岩,其成因颇受争议。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盐岩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相间发育,泥页岩的V/(V+Ni)平均比值为0.736(基本分布在0.64-0.81),其中发育有石盐漏斗晶体并夹有砂质碎屑流块状砂岩等特征,表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的强还原环境。盐岩与泥页岩之间没有侵蚀暴露面,泥页岩层面上也没有干裂沉积构造,盐岩厚度大且较纯净,从而推断盐岩和与其相邻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一样,都是半深湖—深湖的强还原环境。纵向上,盐岩发育于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盐岩发育期也是东濮凹陷的主要裂陷期和扩张期;横向上,盐岩分布于凹陷中央,与凹陷边缘沉积的砂岩呈彼消此长的关系,泥页岩则主要分布于砂岩和盐岩之间的较广阔地区。即盐岩的沉积中心、凹陷的沉积中心及凹陷的沉降中心三者基本一致,盐岩发育期也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期。沉积学的证据支持东濮凹陷盐岩"深水成盐"的观点。在连续沉积的盐岩段,从老地层到新地层,δ37 Cl值没有出现逐渐减小的特征,而是呈不规律的变化,说明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盐岩应是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一定水深环境中形成的,即"深水成盐"。通过与现代峡谷型湖泊和人工河道水库的对比,说明在盐岩发育期东濮凹陷应具较明显的湖水分层特征——"深水成盐"的基础和基本形式,从理论上也支持东濮凹陷盐岩"深水成盐"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沉积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 被引量:48
9
作者 钟大康 朱筱敏 +3 位作者 吴胜和 靳松 贾达吉 赵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1,245,共6页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于厚度大干3m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中;微观上,孔隙度大干20%、渗透率大干100mD的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砂岩中、下部及河口坝反韵律砂岩顶部的中一粗粒砂岩易于形成大孔道。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大规模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大孔道形成后,储集层孔隙度增大3%~5%,渗透率增大5~20倍,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增大;自然电位基线偏移,微电极幅度差和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降低;相对吸水量明显高于邻层,注水量增大的同时,产液量也增加,但油量下降,注入压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特征 控制因素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东濮凹陷构造样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漆家福 王德仁 +4 位作者 陈书平 赵衍斌 程秀申 解宸 徐政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深度约为14~16km;南段为坡坪式正断层,浅层的拆离深度约8km,深层拆离深度约11~13km。不同区段的兰聊断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段的伸展量相对较大。由于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沿东濮凹陷轴向发生变化,导致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作用、石油地质条件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兰聊断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被引量:27
11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2 位作者 陈发亮 韩福民 刘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盐湖环境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高孔隙带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生朗 任来义 +3 位作者 王英 李继东 何锋 王欲晓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9,共3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黄河以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于典型的咸水—盐湖环境,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碳酸盐胶结强烈,硫酸盐矿物呈层状或块状分布,黏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高,边溶蚀边交代作用显著。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盐湖盆地特点,使沙...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黄河以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于典型的咸水—盐湖环境,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碳酸盐胶结强烈,硫酸盐矿物呈层状或块状分布,黏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高,边溶蚀边交代作用显著。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盐湖盆地特点,使沙河街组纵向发育次生高孔隙带,约2500m深度的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一般孔隙度大于20%,2850~3700m的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约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盐湖环境 成岩作用 高孔隙带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段盐岩成因 被引量:37
13
作者 苏惠 许化政 +5 位作者 张金川 曲丽萍 王萍霞 曾探 李桂霞 乔朝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0-605,共6页
东濮凹陷沙三段(Es3)发育盐岩和膏盐岩,岩心观察见有冲刷面、泥裂、波痕等浅水和暴露标志,地震剖面显示有低位楔、削截面、下超等湖岸线进退现象,说明Es3沉积期古湖泊水体深度变化大。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 东濮凹陷沙三段(Es3)发育盐岩和膏盐岩,岩心观察见有冲刷面、泥裂、波痕等浅水和暴露标志,地震剖面显示有低位楔、削截面、下超等湖岸线进退现象,说明Es3沉积期古湖泊水体深度变化大。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水位期沉积盐岩、膏岩,发育低位三角洲与扇三角洲沉积,纵向形成深湖泥岩与蒸发岩、低位砂岩的频繁互层。分析认为,盐岩为浅水成因,盐源为周边隆起的中、下奥陶统。这一认识不同于过去“高山深盆”、“深水成盐”和“海相成因”的观点,将给东濮凹陷沉积古地理、古环境研究带来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浅水成盐 深水成盐 海侵说 陆源说
下载PDF
河南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14
作者 胥菊珍 蒋飞虎 +1 位作者 张孝义 尹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 ,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 (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 (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 (S1 ) ,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 ,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 (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 (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 (S1 ) ,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 ,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 (深湖沉积 )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 ,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 ,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的主要方式 ,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 ,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 ,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成因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震积岩的认识及意义 被引量:20
15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4 位作者 陈发亮 朱宝兵 宋萍 刘显英 付晓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98,共15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和粒序断层等,并综合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液化角砾岩段、液化卷曲变形段、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在震积序列的各部位均可出现。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识别出液化角砾岩、震褶岩、震塌岩3种类型的震积岩。震积岩的识别,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体沉积的"重力流"与"牵引流"以及相应盐岩成因的"深水成盐"与"浅水成盐"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使这些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另外,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震积岩
下载PDF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余成林 国殿斌 +4 位作者 熊运斌 陈德斌 曾萍 周凯 常振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5-39,54,共6页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夹层 剩余油 挖潜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超压异常对东濮凹陷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3
17
作者 苏玉山 王生朗 +1 位作者 张联盟 王德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2,共6页
东濮凹陷深层超压异常十分突出,局部地区达到超高压。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烃类的生成及存在较好的封闭层有关。超压异常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表现在对油气藏有较好的封盖作用,促进异常高孔隙的产生与保存。同时超压... 东濮凹陷深层超压异常十分突出,局部地区达到超高压。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烃类的生成及存在较好的封闭层有关。超压异常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表现在对油气藏有较好的封盖作用,促进异常高孔隙的产生与保存。同时超压异常造成幕式排烃与晚期成藏特征,对深层生烃的抑制作用增加了深层资源基础。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濮凹陷深层超压流体封存箱控制的成藏模式。图5表1参6(苏玉山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东濮凹陷 超压异常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27
18
作者 高红灿 陈发亮 +1 位作者 刘光蕊 刘赵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64,共14页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下载PDF
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50
19
作者 王瑞飞 沈平平 赵良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2-559,共8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深层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储集层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岩屑、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的粒间溶孔...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深层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储集层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岩屑、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储集层物性分布受碳酸盐等的胶结、溶蚀及异常高压带分布的控制。孔隙度参数演化分析表明,储集层初始孔隙度为36.75%,压实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40.49%,胶结-交代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37.25%,后期溶蚀、溶解过程孔隙度增加率为17.88%。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占总孔隙的55.03%,次生孔隙占总孔隙的44.97%。孔隙度计算过程中误差率为0.96%,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为颗粒分选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集层 东濮凹陷 文东油田 孔隙度演化模型 次生孔隙
下载PDF
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期次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2 位作者 冯建辉 任来义 刘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18,共4页
东濮凹陷桥口构造不同区块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期差异较大 ,总体上层位越新成藏时期越晚 ,层位越老成藏时期越早。应用储集层自生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 ,综合分析认为 ,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 东濮凹陷桥口构造不同区块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期差异较大 ,总体上层位越新成藏时期越晚 ,层位越老成藏时期越早。应用储集层自生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 ,综合分析认为 ,桥口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时间约 18.4~ 3 0 .4Ma ,相当于东营组沉积期末—馆陶组沉积早期 ,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形成期 ,其中距今 17~ 2 7Ma为剥蚀期 ,压力减小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气藏的绝大部分形成于该阶段 ;第二阶段为距今 2Ma以来 ,相当于第四纪至现今 ,已形成的气藏发生调整 ,同时二次生成的天然气继续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桥口地区 伊利石测年 流体包裹体 油气藏形成期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