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n the southwest shelf of Dongsha Island observed from mooring ADCP
1
作者 蔺飞龙 侯一筠 +2 位作者 刘亚豪 方泳 胡珀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area between Dongsha Island (DI) and Taiwan Islan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in-situ observations southwest of DI.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ISWs...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area between Dongsha Island (DI) and Taiwan Islan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in-situ observations southwest of DI.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ISWs in this area, we observed the ISWs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115.4°E, 20.3°N) from Aug. 29 to Oct. 10, 2011 with temperature sensors and an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The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the a fully developed ISW produced a current whose maximum westward velocity was 0.92 rrds and maximum northward velocity was 0.47 m/s. During the 41-day observation period the ISWs appeared for three periods with about 7-day gaps between each period. During each day, two types of ISWs were observed. The first type of wave arrived regularly diurnally at the same time each day, with a similar pattern to that of the type-a wave identified by Ramp et al. (2004). The second type arrived about 12 h after the first type and was delayed about 1 hour each day; this wave type was related to the type-b wave. Thus, our observations confirmed that both type-a and type-b waves can reach the area southwest of the DI. Moreover, the waves observed by the mooring propagated toward the directions of 270°-315° clockwise from true north, indicating obvious refraction from uneven topography around 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solitary wave (ISWs) South China Sea dongsha island REFRAC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igneous bodies on modification of modern slope morphology: Insights from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fshore Dongsha Islands,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Chao Liang Xinong Xie +8 位作者 Hua Wang Guangjian Zhong Entao Liu Ming Sun Hai Yi Chunyu Qin Haiyang Cao Jie He Yanpu Zh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A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extracted from numerous seismic profiles, and 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study of the southeastern slope of the Dongsha Islands(South China Sea) with water depth b... A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extracted from numerous seismic profiles, and a highresolution seismic study of the southeastern slope of the Dongsha Islands(South China Sea) with water depth between approximately 500 and 3 100 m, has revealed the 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ue to the intrusion of igneous bodies and associated sedimentary processes. Three 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 distinguished:(1) a rough and steep slope with multiple igneous bodies(Type 1),(2) a relatively smooth and gentle slope with the single igneous body(Type 2), and(3) a smooth and gentle slope without igneous bodies(Type 3). These igneous bodies, formed in the post-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sitive seismic amplitudes, and chaotic reflections with complex shapes. The igneous bodies in Type 1 separated the slope into two or more upper sub-sags and a lower main-sag, in which the sub-sags and main-sag could be filled with sediments transported by alongslope bottom currents at the same time. Whereas, the igneous body in Type 2 just separated the slope into an upper sub-sag and a lower main-sag, in which the sediments could be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er main-sag only after the upper sub-sag has been filled up. Type 3 represents a normal slope with common clinoform progradation. The modern slope morpholog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the results of adjustment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due to the intrusion of igneous bodies and associated sedimentary processes. The distinctions among three types of modern slope morphologies indicate different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adjustments of slope morph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NEOUS BODIES MODERN SLOPE MORPHOLOGY dongsha islandS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海底泥火山上拍摄到深水生物——自主研发的水下相机试验取得重要发现
3
作者 靳永斌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李鹏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03,共3页
通过自研的便携式水下相机,在东沙群岛西北海区水深250~350m的地球物理成像的泥火山上拍摄到了大量深水底栖活体生物、化石和自生碳酸盐结核,其中含有丰富的深水珊瑚、玻璃海绵、海葵、海百合及鱼虾螺贝等。拍摄结果进一步指示了东沙群... 通过自研的便携式水下相机,在东沙群岛西北海区水深250~350m的地球物理成像的泥火山上拍摄到了大量深水底栖活体生物、化石和自生碳酸盐结核,其中含有丰富的深水珊瑚、玻璃海绵、海葵、海百合及鱼虾螺贝等。拍摄结果进一步指示了东沙群岛西北部海区存在活跃的甲烷泄漏及泥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相机 东沙群岛 泥火山 深水底栖生物 甲烷泄漏
下载PDF
蔡康海疆开发思想探析——以东沙岛开发思想为例
4
作者 王前前 刘永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7,共8页
清朝末年,在海洋主权意识受到刺激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孕育之下,蔡康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海疆开发思想。蔡康提出了3种开发模式,而尤其重视招商承办,认为其最具可行性。在招商问题上,他主张宽商惠商,坚持民族资本主导开发,这对后来海疆治... 清朝末年,在海洋主权意识受到刺激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孕育之下,蔡康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海疆开发思想。蔡康提出了3种开发模式,而尤其重视招商承办,认为其最具可行性。在招商问题上,他主张宽商惠商,坚持民族资本主导开发,这对后来海疆治理极具指导意义。探讨蔡康的思想,既是总结历史,也可以为我国当今的海疆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康 海疆开发思想 海疆治理 东沙岛
下载PDF
晚清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件中民间证据的作用
5
作者 张若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3,共9页
20世纪初的中日东沙岛主权交涉案以晚清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清政府一方面采用援引中外历史材料力证东沙岛为中国版图之事实由来已久,另一方面积极采用渔民口供及书证等证据证明东沙岛系中国渔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清政府的对外... 20世纪初的中日东沙岛主权交涉案以晚清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清政府一方面采用援引中外历史材料力证东沙岛为中国版图之事实由来已久,另一方面积极采用渔民口供及书证等证据证明东沙岛系中国渔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中,在张人骏等人主导下结合渔民证据紧紧围绕“最初发现”等系列国际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成功维护了岛屿主权也令日商承担索赔岛上损失并补缴税款,向西方列强宣告我国海洋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作为近代史上成功的边疆主权维护案例,在官方缺乏占领等具体材料时,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件中首次运用民间证据维护主权的做法亦为当下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证据 东沙岛 中日交涉 国际公法 主权论证
下载PDF
春季南海东沙岛硝酸盐干沉降通量、形成机制及其来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舒迪 罗笠 +4 位作者 李宇笑 王晨 卢玢宇 许世杰 高树基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岛共计采集了86个总悬浮颗粒(TSP)气溶胶样本,分析了TSP样品中NO_(3)^(-)浓度、δ^(15)N-NO_(3)^(-)和δ^(18)O-NO_(3)^(-)值。结果表明:东沙岛春季TSP中NO_(3)^(-)浓度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基于NO_(3)^(-)浓度估算东沙岛春季NO_(3)^(-)-N干沉降通量范围为(1.0±0.5)—(3.4±1.7)mg·d^(-1)·m^(-2)(以N计,余同)。δ^(18)O-NO_(3)^(-)值在3月和4月(76.1‰±3.8‰和79.1‰±5.6‰)明显高于5月(67.0‰±7.5‰),表明东沙岛3月和4月硝酸盐的形成路径不同于5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N_(2)O_(5)参与的路径(N_(2)O_(5)+H_(2)O/Cl-和NO_(3)^(+)VOCs)在3月和4月生成了37.2%和43.3%的硝酸盐,5月NO_(2)+·OH路径是硝酸盐的主要形成路径,形成了80.2%的硝酸盐。δ^(15)N-NO_(3)^(-)值和气团后向轨迹表明,东沙岛春季不同月份TSP中NO_(3)^(-)的来源不同,3月和4月以陆地源为主,5月主要受海洋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 TSP 硝酸盐 干沉降通量 氮氧同位素
下载PDF
蔡康与南海海疆治理——以东沙岛治理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前前 刘永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2-19,共8页
蔡康是我国近代海疆治理史上的先驱人物。20世纪初,东沙岛事件发生,南海危机加重。清政府收回东沙岛之后,候补广州知府蔡康提出了一些可贵的开发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持了东沙诸多开发建设活动,涉及招商承办、官府承办等方面... 蔡康是我国近代海疆治理史上的先驱人物。20世纪初,东沙岛事件发生,南海危机加重。清政府收回东沙岛之后,候补广州知府蔡康提出了一些可贵的开发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持了东沙诸多开发建设活动,涉及招商承办、官府承办等方面。这标志着“以开发固主权”的新海疆治理方式的萌芽,为后世的海疆治理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疆治理 东沙岛 蔡康
下载PDF
东沙岛事件前后中国南海疆域观念的嬗变与主权维护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嘉祥 温小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11,共9页
晚清时期,因日本商人西泽吉次擅自闯入东沙岛,最终引发东沙岛事件。面对日方质疑中国无东沙岛主权的确据而拒不归还东沙岛,晚清政府经过悉心搜证,加上广大社会民众的奔走支持,最终迫使日方承认东沙岛主权属华。收回东沙岛后,晚清政府尝... 晚清时期,因日本商人西泽吉次擅自闯入东沙岛,最终引发东沙岛事件。面对日方质疑中国无东沙岛主权的确据而拒不归还东沙岛,晚清政府经过悉心搜证,加上广大社会民众的奔走支持,最终迫使日方承认东沙岛主权属华。收回东沙岛后,晚清政府尝试以强化行政管辖与经营开发的方式巩固主权,国民南海主权教育亦初现雏形。东沙岛事件引发东沙岛的地理位置、岛屿价值、历史管辖、维权方法等问题逐步明晰,促进了国人南海疆域主权观念的觉醒,为日后南海维权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事件 南海疆域 认知演变 主权捍卫
下载PDF
中国海疆设施近代化实践(1924-1937)——以东沙岛气象台建设为中心
9
作者 孙魏 《海洋史研究》 2023年第2期288-309,共22页
学界对晚清民国时期海疆维权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这一时期海疆观念、海疆政策、管理制度也受到重视,对东沙岛气象台的建设、运行、劳工惨案、海产事权及工程主办者等问题的研究也有了初步成果。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沙岛... 学界对晚清民国时期海疆维权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这一时期海疆观念、海疆政策、管理制度也受到重视,对东沙岛气象台的建设、运行、劳工惨案、海产事权及工程主办者等问题的研究也有了初步成果。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沙岛气象台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时期 海疆政策 海疆观念 东沙岛 中国海疆 前人研究基础 管理制度 近代化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龚跃华 吴时国 +4 位作者 张光学 王宏斌 梁金强 郭依群 沙志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4,共6页
构造作用和构造过程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陆坡区复杂的构造运动能够形成良好的气体运移通道以及欠压实、高孔隙的水合物储集空间。东沙群岛邻近海域具有水深变化大、沉积厚度大、沉积速率高和有机质丰富等... 构造作用和构造过程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陆坡区复杂的构造运动能够形成良好的气体运移通道以及欠压实、高孔隙的水合物储集空间。东沙群岛邻近海域具有水深变化大、沉积厚度大、沉积速率高和有机质丰富等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赋存条件,最新的研究已经在该海域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地球物理证据BSR,针对东沙群岛海域广泛发育的断裂、底辟、海底滑坡等构造,开展了其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关系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在东沙群岛不同地质构造中的分布特征与演化,为该区天然气远景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底辟 海底扇 海底滑坡 天然气水合物 东沙群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群岛HD196站位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合物的指示 被引量:23
11
作者 邓希光 付少英 +3 位作者 黄永样 张光学 吴能友 吴庐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 南海北部是中国海上油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首选地区。对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具有BSR特征的HD196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柱状样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的分布具有分段性,且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和甲烷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对其下面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有指示意义;同时柱状样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与世界上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地点的孔隙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一致。HD196站位的地质条件表明本站位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气源条件和构造条件,因此在本站位的下面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此进一步工作有可能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东沙群岛 中国南海
下载PDF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阎贫 王彦林 +2 位作者 郑红波 邹大鹏 陈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2-148,共7页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剖面还显示丘状构造带有气体羽状构造,从海底进入水体高达50m。海底沉积取样分析表明,这些海丘区的表层分布着生物成因的致密碳酸盐结核。可以推断东沙西南的丘形地质体就是泥火山带,并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水合物潜在区。东沙西南海区泥火山表现出构造挤压和带状分布的特点,不同于南海北部神狐和九龙甲烷礁已发现水合物区的非泥火山,也不同于全球其他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泥火山特征,其构造成因和水合物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陆坡 CHIRP浅地层剖面 泥火山 碳酸盐结核 水合物
下载PDF
对东沙岛基于融合信息高分辨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邹亚荣 林明森 +2 位作者 王华 马超飞 彭海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61,共6页
以SPOT5 10m多光谱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基础,建立东沙岛地物信息提取的时空属性和地学规律等先验知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地物样本,并进行东沙岛地物光谱分析,从而进行东沙岛的融合信息分析,减少信息提取的误差,使解译的精度提高,结果表明,... 以SPOT5 10m多光谱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基础,建立东沙岛地物信息提取的时空属性和地学规律等先验知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地物样本,并进行东沙岛地物光谱分析,从而进行东沙岛的融合信息分析,减少信息提取的误差,使解译的精度提高,结果表明,以先验知识为基础选取的样本光谱能够较好地反映地物光谱的信息含量;高分辨率影像能反映东沙岛的地物特征,并且在影像上能够反应东沙岛潟湖、口门等的发育状态,有效地揭示了地物的区分和地貌发育特征.以此进行的分类结果具有合理性;Kappa分析的分类精度达7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信息 分类 方法 东沙岛
下载PDF
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史赟荣 李永振 +1 位作者 卢伟华 孙冬芳 《南方水产》 CAS 2009年第2期10-16,共7页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约为55.2,低于黄、渤海、长江口和东海陆架海域(P<0.01),∧+约为110,低于黄、渤海、长江口(P<0.01)和东海陆架海域(P>0.05)。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越小,表明珊瑚礁鱼类群落物种的亲缘关系要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组成 分类多样性 珊瑚礁 东沙群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的浅地层探测与深水沉积特点 被引量:9
15
作者 阎贫 王彦林 郑红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2,共8页
采用新引进的海洋深水浅层剖面仪,从珠江口外陆架进入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进行了浅地层探测,获得了高分辨率反射记录。分析发现,白云凹陷上陆坡段沉积连续性较好,海底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平缓,显示了比较均一的沉积底质和微... 采用新引进的海洋深水浅层剖面仪,从珠江口外陆架进入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进行了浅地层探测,获得了高分辨率反射记录。分析发现,白云凹陷上陆坡段沉积连续性较好,海底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平缓,显示了比较均一的沉积底质和微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在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海底滑坡严重,局部存在强烈的、平行陆坡的海底洋流冲蚀,海底地形崎岖不平,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大,表明海底底质不均匀,海底水动力强。浅地层记录还显示中陆坡海底山丘有海底气体泄露现象,结合常规反射地震识别的海底泥底辟特征,确定海底山丘为泥火山。气体泄露和海底反射振幅的变化代表了海底浅层聚有丰富的气体以及嗜甲烷生物链活动的钙化,因而推断该区不仅是油气的聚集区,也是水合物的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 浅地层剖面 滑坡 气体泄漏 泥火山
下载PDF
东沙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分布及其物质来源层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旭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郑红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96,共9页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面上发现了指示泥火山存在的丘状构造、局部海底反射加强以及气体羽等现象。对比分析相邻的多道和浅剖剖面,发现该区存在大量泥火山,沿NWW—SEE方向呈带状分布。其中最大泥火山长度大于15km,宽约8km,高约285m。泥火山坡度较大,两翼倾角在5.5?~15.9?之间。剖面上显示有些泥火山对应的构造形变及反射空白带至少延伸到海底以下5.5km深度,经过与附近海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对比,推断泥火山物质来源层位为中生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西南 泥火山 多道地震 浅剖 中生界
下载PDF
南海东沙岛西南大陆坡内潮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俊德 梁楚进 +2 位作者 金魏芳 周蓓锋 丁涛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2008年4月—10月,在南海东沙岛西南大陆坡底部布放了1套全剖面锚系,同时沿大陆坡底部布放了3套近底锚系,应用谱分析和调和分析方法分析温度和海流连续观测资料,进而研究该海域的内潮特征。结果表明,东沙岛西南大陆坡存在强内潮现象,大... 2008年4月—10月,在南海东沙岛西南大陆坡底部布放了1套全剖面锚系,同时沿大陆坡底部布放了3套近底锚系,应用谱分析和调和分析方法分析温度和海流连续观测资料,进而研究该海域的内潮特征。结果表明,东沙岛西南大陆坡存在强内潮现象,大陆坡底部温度变化受到内潮波的影响,上层海洋存在强日潮周期的内潮波振动;正压潮和斜压潮均以O1、K1全日分潮和M2、S2半日分潮为主,且全日潮强于半日潮;观测海域斜压潮强于正压潮,正压潮O1日分潮潮流振幅最大为4.34cm/s,斜压潮K1日分潮潮流振幅最大为8.70 cm/s。斜压潮潮流椭圆要素随深度变化特征表明斜压潮潮流矢量做顺时针旋转。内潮波水平传播方向基本与观测海域等深线相互垂直,垂直方向具有向下传播的相速度和向上传播的群速度,内潮波能量由深海向海表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 正压潮 内潮 潮流 南海
下载PDF
SPOT、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东沙岛植被信息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初佳兰 张杰 +1 位作者 王小龙 付军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5,共7页
基于植被的光谱特征,利用监督分类、植被指数(NDV I)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分别用SPOT-5、Q u ickB ird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东沙岛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并作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东沙岛等小型岛屿的植被信息提... 基于植被的光谱特征,利用监督分类、植被指数(NDV I)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分别用SPOT-5、Q u ickB ird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东沙岛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并作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东沙岛等小型岛屿的植被信息提取是可行的;SPOT-5多光谱数据具备了提取小型海岛植被信息、掌握其植被覆盖状况的能力;与SPOT-5多光谱数据相比,Q u ickB ird多光谱数据在植被精细分类信息的提取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 SPOT多光谱数据 QuickBird多光谱数据 植被信息提取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的内潮和余流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司广成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潜标观测期间的秋、冬、春三季基本以偏西向的正压流为主。内潮同正压潮一样,也以全日分潮为主,潮流椭圆随水深发生旋转,在110—120m附近存在内潮非常弱的一层。斜压余流在2009年2—3月比较异常,这是由于在此其间有一个中尺度涡经过。对此潜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海流的各个主要EOF模态与内波的垂向模态结构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 内潮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群岛西部海域的海底沙波与内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洪运 庄丽华 +1 位作者 阎军 马小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57,共9页
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分布着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深水沙波,经过统计,这些沙波的活动性十分迥异,有着不同于浅水沙波的运移机制。基于国内外对该地区沙波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天文潮、风暴潮等因素均不可能造成海底沙波的持续运动。南海北... 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分布着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深水沙波,经过统计,这些沙波的活动性十分迥异,有着不同于浅水沙波的运移机制。基于国内外对该地区沙波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天文潮、风暴潮等因素均不可能造成海底沙波的持续运动。南海北部同时是世界上内波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与沙波活动区存在空间一致性。经过本文的综述分析,南海北部频发的内波可以造成海底的强流,是造成该海域海底沙波活动的主要原因,未来应在此框架理论下,进行相关证实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东沙群岛西部海域 海底沙波 内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