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早中新世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熙纯 王权锋 +1 位作者 李培华 胡平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66,共16页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晶及微亮晶格架和晶间孔喉网络,其中含亮晶胶结物甚少。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成岩中—晚期中埋—深埋环境中,通过进一步溶蚀、淋滤,产生大量溶蚀孔洞,从而形成白垩状孔隙储集层。论述了流花生物礁-滩组合广泛发育白垩状结构灰岩的证据、白垩状结构化产生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的证据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早中新世 东沙台地 流花礁-滩组合 白垩状结构化 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端新 吴时国 +1 位作者 施和生 赵淑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35-1943,共9页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m,最大超过900m...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m,最大超过900m,深度10~90m;灰岩坑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碳酸盐岩顶部垮塌,并导致上覆泥岩地层塌陷;灰岩坑一般沿NWW向断层分布,这些NWW向断层切割中新世碳酸盐岩和上覆海相泥岩地层,绝大多数终止于T10的不整合面。综合分析东沙海区构造和沉积过程认为:发生在晚中新世末期的东沙运动形成了NWW向张扭性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东沙运动伴生的基底岩浆活动可能产生了酸性热液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大规模海底暴露,造成地表水沿断层注入,加快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在台地底部珠海组砂岩层的高压流体、地表水和岩浆活动可能产生的酸性热液流体的共同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层内部产生溶洞,并且越来越大,最终顶部无法承载上覆巨厚泥岩而发生垮塌,形成灰岩坑。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暴露溶蚀,而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坑 碳酸盐台地 溶蚀 塌陷 东沙运动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军 施和生 +1 位作者 杜家元 高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7,共6页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隆起 碳酸盐岩台地 生物礁 滩油藏 有利区带 圈闭 勘探思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