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晓贵 徐九华 +4 位作者 魏浩 林龙华 张国瑞 惠德锋 董华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东桐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中西部,其含金石英脉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该矿床的构造-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黄铁矿-乳白色石英脉阶段;Ⅱ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相对于小秦岭... 东桐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中西部,其含金石英脉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该矿床的构造-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黄铁矿-乳白色石英脉阶段;Ⅱ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相对于小秦岭地区的其他金矿床,东桐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文章表明,该矿床内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CO2-H2O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见少量纯液相CO2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Ⅰ阶段的构造-成矿流体以中温、富CO2等挥发分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1~392℃,盐度w(NaCleq)为5.5%~7.9%,密度为0.84~0.93 g/cm3;Ⅱ阶段和Ⅲ阶段以CO2-H2O±CH4流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5~350℃(Ⅱ阶段)和224~271℃(Ⅲ阶段),盐度w(NaCleq)集中于5.1%~7.1%,密度为0.83~0.96 g/cm3;Ⅳ阶段的流体演化为中-低温、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185℃。文章对该矿床各成矿阶段的压力进行了估算,Ⅰ、Ⅱ、Ⅲ阶段的流体最小捕获压力分别为123~160 MPa、160~170 MPa、170 MP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构造-成矿阶段 捕获压力 东桐峪金矿
下载PDF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晓贵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1-98,共8页
东桐峪金矿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中西部,矿体受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为了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笔者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3个成矿阶段S、C、H、O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12件石英中包裹体水的δDH_2O变化范围为-78.1‰^-42.2‰;12... 东桐峪金矿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中西部,矿体受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为了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笔者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3个成矿阶段S、C、H、O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12件石英中包裹体水的δDH_2O变化范围为-78.1‰^-42.2‰;12件石英样品中第Ⅰ阶段δ^(18)OH_2O值为9.76‰~13.16‰;Ⅱ阶段δ^(18)OH_2O值为6.30‰~8.10‰;Ⅲ阶段δ^(18)OH_2O值为6.76‰~7.26‰。流体包裹体中CO_2的δ^(13)C值为-1.8‰^-2.5‰。16件硫化物δ^(34)S值为-3.7‰^+8.2‰。H、O、C同位素组成特点表明,水兼有变质水和岩浆水的特征,是太华群基底深熔作用蒸汽相的产物,其运动与长期的糜棱岩带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中C主要来自地幔。S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石中S来自太华群或深部重熔的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成矿流体物质来源 东桐峪金矿
下载PDF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3
3
作者 毕诗健 李占轲 +1 位作者 唐克非 高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1-1140,共20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的大型金矿床集中区,但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华北南缘小秦岭矿集区东桐峪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 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的大型金矿床集中区,但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华北南缘小秦岭矿集区东桐峪金矿床中的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的微量元素进行原位分析,为进一步认识东桐峪金矿床及区内其他同类型矿床的成因提供新的资料和制约.东桐峪金矿床的黄铁矿从早到晚依次划分为3个世代(PyI、PyII和PyIII).PyI主要形成于粗粒黄铁矿-石英阶段,颗粒粗大且自形程度高,呈星点状或斑点状赋存于乳白色石英脉中.PyII主要形成于石英-中细粒黄铁矿阶段,呈半自形-他形结构且裂隙发育,常被晚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等矿物充填.PyIII主要形成于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常呈他形粒状结构与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PyI中As平均含量为16.63×10-6,Au、Ag和Te含量较低且常位于检测限以下;相较而言,PyII中As含量稍低,而Au、Ag和Te含量略高(其中Au含量为0.10×10-6~0.59×10-6);PyIII中Au、Ag和Te含量差异较大且显著升高,其中Au、Te含量最高可达35.58×10-6和79.79×10-6,而As含量较低且大部分数值低于检测限;不同世代黄铁矿的Co/Ni比值基本上都大于1,且PyIII的Co、Ni含量和Co/Ni比值明显低于PyII和PyI.以上结果表明,东桐峪金矿床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As的含量很低,金的富集与As无关;不同世代的黄铁矿中Au、Ag和Te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暗示金矿化与Te关系密切.另外,第3世代黄铁矿(PyIII)中Au、Ag及Te存在显著富集,指示Te(而不是As)在金和银的迁移、搬运、富集、沉淀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晚中生代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及金矿床中普遍存在Te-Au-Ag矿物,且黄铁矿中As含量低、Te含量高等特征,暗示该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的脱挥发分或地幔脱气作用,而与区域变质作用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黄铁矿 东桐峪金矿床 小秦岭 微量元素 矿床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