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nematic Features of a Bow Echo in Southern China Observed with Doppler Radar
1
作者 彭新东 张人禾 王红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535-1548,共14页
A bow echo is a typ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phenomenon that often induces extreme weather and appears with strong reflectivity on radar images. A strong bow echo that developed from a supercell was observed over Fosh... A bow echo is a typ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phenomenon that often induces extreme weather and appears with strong reflectivity on radar images. A strong bow echo that developed from a supercell was observed over Foshan City in southern China on 17 April 2011. The intense gusty winds and showers caused huge losses of property and severely affected human liv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is strong meso- n-scale convective system based on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The isolated bow echo exhibited a horizontal scale of about 80 km in terms of reflectivity above 40 dBZ, and a life span of 8 hours. The system originated from the merging of a couple of weakly organized cells in a shear line, and developed into an arch shape as it moved through the shear zone. Sufficient surface moisture supply ensured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w echo. The low-altitude winds retrieved from single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showed an obvious rear-inflow jet along the notch area.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definition, no book- end anticyclone was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Very strong slantwise updrafts and downdrafts were recognizable from the retrieved winds, even though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bow echo was small. Strong winds and induced damage on the surface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mid-level rear-inflow jet and intense convective downd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w echo kinematic features doppler radar wind retrieval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in Doppler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2
作者 ZHAO Guang-na SHI Mu-zh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9-12,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in Harbin from 2002 to 2007, the features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were summarized. [Result] The cloud formed by the cold front was in banded form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was void in the cloud and its intensity was uneven. Most fast moving cold front was long and narrow banded echo and basically the radial velocity turned from northwest wind to southwest. With the changes of month,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e rate also changed. In winter, the cold front cloud was in layer form.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was weak and in large area. However, the structure was loose and there was space in the echo. Among them, there were several strong echoes. Strong convection cell echo formed in the two sides of the cold front, and it moved with the entire cloud belt. When the dry cold front moved, regional strong convective current formed, mainly by convective cloud and small echo area. Generally, the changes of the wind direction can not be expounded from the radial velocity. However,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vection cell was distinct, 'three-body scattering', 'side lobe echo', and 'weak echo', as well as features of super convection cell.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positive ro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oppler radar in the surveillance of weath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generation doppler radar echo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Reflectivity factor China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与TRMM星载雷达测云比较 被引量:28
3
作者 冯锦明 刘黎平 +1 位作者 王致君 楚荣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5-353,共9页
利用 1998年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资料和TRMMP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 ,分析了Doppler雷达和TRMMPR所测云区在回波结构和回波强度等方面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
关键词 doppler雷达 回波结构 回波强度 青藏高原 三维结构
下载PDF
天山北坡“20080826”超级单体的Doppler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俊荣 晋绿生 郭金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石河子C波段Doppler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下午至傍晚发生在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全区性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这次全区性的强对流天气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明显的出流边... 利用石河子C波段Doppler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下午至傍晚发生在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全区性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这次全区性的强对流天气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明显的出流边界,并位于弧形回波带的南部。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呈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达到65 dBZ、位于回波墙中上部。在中低层径向速度图上,弧形回波带的北部出现辐合区,其东南部呈现出一个中尺度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0 m/s,风暴顶为强烈辐散,正负速度差值达52 m/s,其中3 000~6 000 m之间表现最为典型;与中气旋对应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以及垂直液态含水量都在暴雨中心附近达到最大。50dBz的回波顶高达9.8 km、宽度约10 km,60 dBz的回波顶高达到8.7 km、宽度约7 km,65 dBz的回波顶高达到8.0 km、宽度约2 km,垂直液态含水量从16∶16的8 kg/m跃增到17∶34的70 kg/m,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雷达 超级单体 弧形回波带 中气旋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C波段雷达非气象回波识别方法和性能分析
5
作者 李巧 戚友存 +4 位作者 张哲 杨毅 朱自伟 王楠 胡启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6,共14页
天气雷达在观测过程中,通常会受到非气象因子的干扰,产生非气象回波,从而严重影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和短临降水预报的性能。本文使用陕西省西安、延安等7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观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 天气雷达在观测过程中,通常会受到非气象因子的干扰,产生非气象回波,从而严重影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和短临降水预报的性能。本文使用陕西省西安、延安等7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观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人工提取每部雷达的降水回波、地物回波和晴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并基于提取的不同类型雷达回波,分析了陕西省7部雷达不同类型雷达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反射率因子水平纹理、反射率因子沿径向的变化梯度、5 dBZ回波高度、反射率垂直梯度的变化特征,统计得到不同类型雷达回波对应特征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然后基于统计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建立贝叶斯分类器,对雷达回波进行初步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雷达回波物理特征设计了太阳尖峰识别方法、孤立点去除方法和回波空洞填补方法,进一步识别雷达回波;最后去除非气象回波,得到质量控制后的降水回波数据。利用2019年7~9月陕西省7部雷达的体扫观测数据,系统地分析了雷达质量控制方法的性能,同目前陕西省业务运行的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HSS评分(Heidke skill score)评估了质量控制结果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研发的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雷达质量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降水回波和非降水回波,识别效果优于业务使用结果,7部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的HSS评分均在0.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质量控制 贝叶斯分类器 回波类型识别
下载PDF
飞机尾流的雷达回波Doppler特性分析
6
作者 陈旗 黄高明 +1 位作者 刘涛 周彬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87,共5页
尾流的形状大小及强度等主要由飞机飞行重量、飞行速度及机翼结构等参数决定。在湿性大气条件下,尾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主要是由尾流系统中微粒的Rayleigh散射造成的,通过分析尾流粒子模型的速度谱,得到了尾涡速度谱与Doppler速度之间的关... 尾流的形状大小及强度等主要由飞机飞行重量、飞行速度及机翼结构等参数决定。在湿性大气条件下,尾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主要是由尾流系统中微粒的Rayleigh散射造成的,通过分析尾流粒子模型的速度谱,得到了尾涡速度谱与Doppler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特性与大气环境中湍流的特性有明显区别,可为飞机尾流的雷达探测和定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并可指导雷达设计,从而引导飞行器规避飞机尾流,减少飞行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尾流 尾流模型 电磁波散射 雷达回波 doppler雷达
下载PDF
海空背景下低慢小目标泛探雷达多域多维特征建模与分析
7
作者 邓振华 陈小龙 +4 位作者 薛伟 张月 汪兴海 关键 赵志坚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1-814,共14页
飞鸟和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回波微弱、特征不明显,对雷达探测和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其特征建模与特性分析是基础,而获取雷达多域多维的目标特征是前提。数字阵泛探雷达通过“宽发窄收”工作模式,实现目标的长时间积累,实现更高... 飞鸟和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回波微弱、特征不明显,对雷达探测和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其特征建模与特性分析是基础,而获取雷达多域多维的目标特征是前提。数字阵泛探雷达通过“宽发窄收”工作模式,实现目标的长时间积累,实现更高的积累增益和多普勒分辨率,能够获得目标的多域多维特征,为“低慢小”目标的精细化处理和探测识别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该文针对海空背景下的飞鸟、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等“低慢小”目标,利用数字阵泛探雷达系统获得的距离-方位-帧间、距离-脉冲-帧间等多维数据,提取目标的时域回波特征(单帧脉冲回波、动态脉冲回波)、变换域多普勒特征(多普勒瀑布图、微多普勒谱)、长时间机动特征(加速度序列、加加速度序列、航迹)7类19种多域多维特征,能够充分的反映目标在单帧和多帧数据间的幅值起伏、能量变化、运动、机动、微动等特性,从而实现对“低慢小”目标的精细化特性描述与分析。最后,采集并构建了数字阵泛探雷达“低慢小”目标特征数据集,对典型目标的特征进行验证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不同目标的特征差异,验证结果表明,四种类型的“低慢小”目标的多维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获得的特征和差异将为后续的“低慢小”目标分类和识别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慢小”目标 数字阵泛探雷达 回波特征 多普勒特征 机动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
8
作者 张秀娟 卜庆雷 李传浩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3期154-157,共4页
依靠单一的波束反射率特征信息,其预警结果的虚假警报比例较高,对此,提出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运用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捕捉雷达波束反射因子后,提取隐藏的径向辐合参量,得到全面的天气雷达数据,并通过退速度... 依靠单一的波束反射率特征信息,其预警结果的虚假警报比例较高,对此,提出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运用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捕捉雷达波束反射因子后,提取隐藏的径向辐合参量,得到全面的天气雷达数据,并通过退速度模糊方法进行数据修正。以梯度下降算法为核心,对目标气象数据进行反演分析。通过TITAN算法识别暴雨云团,建立雷达回波特征匹配方法明确暴雨云团状态。最后,通过WSR-88D探测算法计算暴雨指数,实现沿海地区暴雨预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虚假警报比降低了17%与24%,准确完成了沿海地区的暴雨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 沿海地区 暴雨预警 反演算法 雷达回波
下载PDF
2022年3月14日江西及周边地区冰雹回波特征分析
9
作者 田白 马中元 +3 位作者 陈鲍发 段和平 刘懿枢 岳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21-1531,共11页
为更好地开展对江西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使用MICAPS数据、自动站数据、雷达拼图数据、雷达PUP产品数据、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数据、冰雹灾情照片视频和微信冰雹信息反馈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与方法,对2022年3月14... 为更好地开展对江西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使用MICAPS数据、自动站数据、雷达拼图数据、雷达PUP产品数据、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数据、冰雹灾情照片视频和微信冰雹信息反馈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与方法,对2022年3月14日江西及周边省份冰雹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月14日,江西及周边省份多地出现冰雹,20个区域站出现≥17.2 m·s^(-1)的大风,24个区域站出现≥50.0 mm的降水,且雷暴大风和冷空气大风混合出现。200 hPa高空出流区、500 hPa南支槽和风速切变、850 hPa低涡和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和西南倒槽是冰雹天气主要系统;南昌订正后较大的CAPE、较强逆温层、中层干区和低层湿区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环境条件。冰雹以超级单体回波为主,有时孤立存在,有时存在于回波群、回波带之中;回波强度≥60 dBz,强回波面积最小≥18 km^(2),最大≥180 km^(2);30~60 dBz强回波梯度距离≤6 km,具有明显的云砧前伸回波;冰雹回波生命史多数在2 h以上。在冰雹回波识别中,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江西冰雹单部雷达VIL在35~60 kg·m^(-2),雷达拼图上VIL为35~50 kg·m^(-2)。在冰雹回波2.5 km CAPPI图上,冰雹回波强度均≥60 dBz,最大可达65 dBz;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上多数回波中心具有中涡旋结构、侧面辐合风场、南北风场辐合等特征;有些个例风场比较凌乱。上述分析结果为江西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天气 超级单体 强回波面积 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临近预报方法
10
作者 姚叶青 王传辉 +2 位作者 慕建利 张蕾 王丽娟 《气象科技》 2023年第5期747-754,共8页
为探究影响山岳型景区雷电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时掌握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发展趋势,采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探空、闪电定位等多种监测数据,根据雷电发生基本物理原理,从系统强度、旺盛程度和移动趋势3个方面提取雷达回波特征作为关键... 为探究影响山岳型景区雷电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时掌握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发展趋势,采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探空、闪电定位等多种监测数据,根据雷电发生基本物理原理,从系统强度、旺盛程度和移动趋势3个方面提取雷达回波特征作为关键预报因子,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雷电临近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K-临近(KNN)、贝叶斯(GNB)、支持向量机(SVM)5种机器学习算法均对雷电具有一定临近预报能力,RF的TS最高,SVM漏报率最低,LR空报率最低;在RF算法中雷暴系统强度和发展旺盛程度两类因子起主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雷暴系统强度中-20℃层高度雷达基本反射率,其次是0℃层以上回波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临近预报 随机森林 多普勒天气雷达 -20℃层雷达基本反射率 0℃层以上回波厚度
下载PDF
脉冲多普勒雷达干扰调制技术研究
11
作者 杨会军 程啟华 +1 位作者 蒋姝 王建伟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5-1229,共5页
根据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重频特征,提出了对抗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宽脉冲覆盖干扰技术、多普勒虚假回波干扰技术。在低重频条件下采用宽脉冲覆盖干扰,在目标上叠加一个具有目标多普勒特征的展宽覆盖脉冲,在雷达恒虚警电路作用下,通过提高... 根据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重频特征,提出了对抗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宽脉冲覆盖干扰技术、多普勒虚假回波干扰技术。在低重频条件下采用宽脉冲覆盖干扰,在目标上叠加一个具有目标多普勒特征的展宽覆盖脉冲,在雷达恒虚警电路作用下,通过提高检测门限来抑制真实目标。在中高重频条件下采用多普勒虚假回波干扰,调制产生多个欺骗多普勒回波,破坏PD雷达对目标的分辨。仿真结果表明:该干扰技术能适应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重频特征,产生预期的干扰信号波形,具有较好的干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调制 宽脉冲覆盖干扰 多普勒虚假回波干扰 脉冲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海上风电机雷达回波及其微多普勒特征
12
作者 尚智宇 唐波 +2 位作者 张龙斌 谢黄海 李逸峰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9-56,共8页
精确模拟海上风电机雷达回波并提取其微多普勒特征,是解决海上风电场对邻近雷达台站无源干扰的关键问题。由于现有算法将风电机所处的海面背景直接以平面良导体等效而过于简单,且传统的等间距散射点模型无法表征风电机叶片的三维异形曲... 精确模拟海上风电机雷达回波并提取其微多普勒特征,是解决海上风电场对邻近雷达台站无源干扰的关键问题。由于现有算法将风电机所处的海面背景直接以平面良导体等效而过于简单,且传统的等间距散射点模型无法表征风电机叶片的三维异形曲面特征。为此,在回波求解时引入粗糙海面前向复反射系数,同时结合风电机的三维散射点等效模型,提出了基于时域回波电场的海上风电机雷达回波数值模拟算法。根据矩量法中RWG函数离散电场方程的思想,建立风电机三维散射点等效模型。考虑到电磁波作用在海面时的畸变效应,利用粗糙海面前向复反射系数推导出了时域回波电场求解公式,并获取了海上风电机雷达回波的模拟结果。最后,将风电机海面背景下的回波微多普勒特征与自由空间下的进行对比,证明海面背景不可忽略。进一步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分析了微多普勒频移的海况响应特性,即浪高的均方根与多普勒频移呈负相关。这也为后续海上风电机回波的识别与滤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干扰 海上风电机 三维散射点 粗糙海面前向复反射系数 回波模拟 微多普勒特征
下载PDF
基于Python-PIL的多普勒气象图回波率应用研究
13
作者 郑以君 《电子质量》 2023年第2期19-23,共5页
针对多普勒气象雷达图回波覆盖率的计算问题,通过分析多普勒气象雷达图的特性及该位图图像数据通道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Python-PIL的多普勒气象雷达回波面积比例应用算法。Python-PIL算法通过检索多普勒气象雷达图各个像素RGB值与已知... 针对多普勒气象雷达图回波覆盖率的计算问题,通过分析多普勒气象雷达图的特性及该位图图像数据通道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Python-PIL的多普勒气象雷达回波面积比例应用算法。Python-PIL算法通过检索多普勒气象雷达图各个像素RGB值与已知的多普勒气象回波图像素RGB值相比较,并通过计算符合标准的像素数量与总像素数量的比值,可得出相应的多普勒气象回波覆盖率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根据需求对不同分次的回波颜色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并显示多普勒气象图回波覆盖比率情况,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thon-PIL 图像数据通道 RGB值 多普勒雷达 回波图 覆盖率
下载PDF
青海省海南州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14
作者 辛元瑜 李博 梁宁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根据海南州2017—2018年6—9月强降水资料,从中归纳出13个个例进行分析,并应用海南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短时强降水进行分类研究,总结海南州强降水天气主要类型,提炼出海南州强降水雷达预报预警的指标。指出: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 根据海南州2017—2018年6—9月强降水资料,从中归纳出13个个例进行分析,并应用海南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短时强降水进行分类研究,总结海南州强降水天气主要类型,提炼出海南州强降水雷达预报预警的指标。指出: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形状主要以带状回波、块状回波、片状混合回波为主。最强回波一般为41.0~71.5 dBz之间,降水发生时最强回波基本维持在50.0~55.0 dBz之间,50.0 dBz强度回波的出现标志着降水强度增强,消失标志着降水强度开始减弱。平均VIL值为25.0 kg/m~2;当强降水发生时配合的最大回波顶高在11.0~18.4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雷达回波 指标
下载PDF
曲靖一次人工防雹多普勒雷达回波及作业分析
15
作者 张涛 田梦琳 +4 位作者 李世文 成佳丽 王思越 孟利红 戚司棋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49-252,共4页
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信息,对2019年6月11日云南省宣威市境内出现的一次强冰雹云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判别及监测、防雹作业时机、用弹量把握情况会直接影响作业效果。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回波 人工防雹作业 强冰雹天气
下载PDF
内蒙古一次强龙卷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16
作者 王学强 李晓坤 +4 位作者 李林惠 苏亮 孙岳飞 张桂莲 姜学恭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逐5 min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NCEP格点资料内插到站点计算龙卷发生地物理量的方法,对2021年6月25日发生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一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逐5 min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NCEP格点资料内插到站点计算龙卷发生地物理量的方法,对2021年6月25日发生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一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出现在低层的西南气流中。龙卷发生的环境场特征为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面辐合线及干线为强对流提供了触发条件,低抬升凝结高度、强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龙卷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表明,此次龙卷过程主要与3个超级单体风暴相关,这些单体有明显的钩状回波“、V”型缺口、旁瓣回波、回波悬垂的特征,雷达距离龙卷发生地超过100 km,未识别出龙卷涡旋特征,但在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气旋式辐合区。由风暴单体参数变化分析得出,龙卷发生前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有明显的跃增,在龙卷维持中回波顶高度、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都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垂直风切变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一次孟加拉湾风暴和冷空气影响下滇西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鲁亚斌 张腾飞 +4 位作者 徐八林 杨明 周国莲 索渺清 寸灿琼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6,258,共7页
应用MICAPS资料,通过天气诊断分析,结合FY-2卫星云图及德宏CINRAD-CC雷达体扫资料,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5月18日滇西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发现本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为初夏孟加拉湾风暴及南下冷锋切变;大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 应用MICAPS资料,通过天气诊断分析,结合FY-2卫星云图及德宏CINRAD-CC雷达体扫资料,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5月18日滇西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发现本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为初夏孟加拉湾风暴及南下冷锋切变;大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水汽辐合中心、700hPa螺旋度正值区及湿Q矢量散度大值辐合区内;卫星云图上,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大暴雨区发展;多普勒雷达回波为絮状混合型降水回波,强度在30~44dBz之间,频繁出现的逆风区、低空急流、中尺度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诊断分析 卫星云图 多普勒雷达特征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史锐 程明虎 +1 位作者 崔哲虎 王柏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7-31,50,共6页
利用 2 0 0 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外场试验中几对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对比分析了同一时间、同一位置的S波段与C波段雷达的CAPPI和部分PPI回波强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 ,宜昌和荆州雷达回波强度统计分布一致性较好 ,合肥、马鞍山、无为三... 利用 2 0 0 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外场试验中几对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对比分析了同一时间、同一位置的S波段与C波段雷达的CAPPI和部分PPI回波强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 ,宜昌和荆州雷达回波强度统计分布一致性较好 ,合肥、马鞍山、无为三部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统计分布一致性相对较差。回波强度资料的散点图表明 ,不同雷达回波强度资料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另外进一步证实C波段雷达在大范围降水区域需要进行降水的衰减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回波 双多普勒天气雷达 资料 回波强度 降水 外场试验 长江流域 C波段 S波段 衰减
下载PDF
一次滇中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鲁亚斌 郭荣芬 +2 位作者 张腾飞 马联翔 高敏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6-384,共9页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FY-2卫星观测资料及昆明CINRAD-CC雷达回波资料,将诊断分析与探测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了2003年7月21日滇中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指出:500、700 hPa高低层冷暖平流的配置、500hPa低槽、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FY-2卫星观测资料及昆明CINRAD-CC雷达回波资料,将诊断分析与探测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了2003年7月21日滇中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指出:500、700 hPa高低层冷暖平流的配置、500hPa低槽、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背景;高能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强的垂直风切变的存在,利于强对流形成并诱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多普勒雷达上强风暴的发展,与暴雨区范围及强弱对应;多普勒速度图显示,中尺度涡旋、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是此次滇中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暴雨 MCS 物理机制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潘玉洁 葛文忠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51,共15页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用航空局中正机场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中气旋特征,结果显示此中气旋由低层形成随后向上发展,最高可达8km以上,内核直径先是低层大中层小,随后中层扩大与低层接近成圆柱状,之后快速减弱,整个过程约2h。进一步用地基雷达风速轨迹显示法(GBVTD)反演中气旋成熟期间的环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分析期间,最大风半径维持在5—6km,且随时间在高度分布由向内倾斜转化为无明显倾斜再到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风先在低层最大风速半径以内有外流,以外有内流,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为上升运动区并伴随强回波,而在气旋中心附近为下沉运动区。随后气旋中心回波和下沉运动均逐渐增强,同时低层外流增强并扩散至最大风速半径外,相应的上升运动和强回波也移至最大风速半径外。切向风先呈现波数1的非对称结构,最大风速区位于气旋移动的左侧,且随高度有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随后显著增强,分布趋于对称,最大轴对称切向风达20m/s位于约1km高度。此后切向风速逐渐减弱,同时波数1非对称结构又有加强的趋势,最大风速区位于移动方向左前侧。中气旋发展过程和结构同其他地区观测的非超级单体微气旋非常相似,其成熟期环流特征同台风结构也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心下沉运动及低层外流为降水所造成,且尺度和生命期均远小于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地基雷达 风速轨迹 显示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