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干生态因子对蒙古裸腹溞生殖方式转变效应的实验 被引量:15
1
作者 曹文清 林元烧 郭东晖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z1期191-195,共6页
实验室中 ,以不同种群密度、变温、饥饿、及改变盐度为诱发条件 ,研究蒙古裸腹氵蚤有性生殖和休眠卵的产生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种群密度是改变生殖方式和诱导产生休眠卵的最重要条件 .当种群密度在 1 .4个 cm3时 ,种群处于孤雌生殖状... 实验室中 ,以不同种群密度、变温、饥饿、及改变盐度为诱发条件 ,研究蒙古裸腹氵蚤有性生殖和休眠卵的产生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种群密度是改变生殖方式和诱导产生休眠卵的最重要条件 .当种群密度在 1 .4个 cm3时 ,种群处于孤雌生殖状态 ;2个 cm3时 ,有少量雄体出现 ,约占 3% ;种群密度达 3.2个 cm3时 ,有性个体比例为1 4.5 % .尔后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有性生殖所占比例随之增加 (最高可达 6 0 % ) ,并出现休眠卵 .变温 ( 1 6、1 8和 32℃ )可诱导有性生殖个体出现 ,但仅在 1 6和 1 8℃时发现休眠卵 .饥饿对诱导产生休眠卵有一定影响 ,当培养液中小球藻细胞密度降到5千个 cm3时 ,即可出现雄氵蚤 ,2千个 cm3时 ,可诱导产生休眠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溞 繁殖 孤雌生殖 休眠卵
下载PDF
轮虫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贺诗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20-121,共2页
综述了近年来轮虫培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轮虫培养饵料选择、最佳培养条件的摸索、轮虫高密度培养、休眠卵利用、轮虫营养强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轮虫 高密度培养技术 培养饵料 休眠卵 营养强化技术
下载PDF
隆线溞Daphina carinata King冬卵诱发试验 被引量:4
3
作者 陆开宏 钱云霞 丁士芳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9-15,共7页
改变温度、密度、食物等环境条件,皆能诱发隆线溞产生冬卵。培养液温度在16—30℃变温及30℃恒温、溞类密度达200头/升以上,以酵母作为溞类食物或使溞类处于半饥饿时,皆有较高的冬卵发生率;提高培养液比重或改变pH值都对冬卵发生无明显... 改变温度、密度、食物等环境条件,皆能诱发隆线溞产生冬卵。培养液温度在16—30℃变温及30℃恒温、溞类密度达200头/升以上,以酵母作为溞类食物或使溞类处于半饥饿时,皆有较高的冬卵发生率;提高培养液比重或改变pH值都对冬卵发生无明显诱发效果;环境因子如温度、食物等改变过剧,会引起溞类大量死亡或抑制新陈代谢强度,从而影响冬卵的质量和数量。在夏秋水温较高季节,提高溞类密度、配合酵母食物或使溞类处于适当饥饿,应是诱发溞类产生冬卵的一种简单易行之方法。本文还分析了一些环境因子对隆线溞孤雌生殖及体长生长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线蚤 冬卵 诱发
下载PDF
密度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
4
作者 单喜双 崔晓翠 +2 位作者 王建国 王洲 陈俊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5期120-121,128,共3页
[目的]研究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方法]将产过1次冬卵的隆线溞雌体按不同密度和不同雌雄比例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结果]当密度为0.1、0.2、0.5、0.8、1.0个/mL... [目的]研究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方法]将产过1次冬卵的隆线溞雌体按不同密度和不同雌雄比例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结果]当密度为0.1、0.2、0.5、0.8、1.0个/mL时,冬卵率和夏卵率无显著差异;当密度为2.0个/mL时,冬卵率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而夏卵率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产冬卵的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枝角类作为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线溞 混交雌体 密度 冬卵 生殖方式
下载PDF
广东流溪河水库盔型溞(Daphnia galeata)休眠种群与现生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琦 徐少林 +1 位作者 徐磊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9-1216,共8页
休眠卵库作为淡水枝角类生物与遗传信息的储藏库,从沉积物休眠卵库中萌发的枝角类对现生种群的数量与种群遗传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分别采集流溪河水库盔型溞的现生种群和沉积物表层(0~10 cm)的休眠卵,扩增现生种群与休眠卵的线粒体细胞... 休眠卵库作为淡水枝角类生物与遗传信息的储藏库,从沉积物休眠卵库中萌发的枝角类对现生种群的数量与种群遗传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分别采集流溪河水库盔型溞的现生种群和沉积物表层(0~10 cm)的休眠卵,扩增现生种群与休眠卵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构建了单倍型网络.休眠种群相比现生种群有着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初期现生种群分别为0.562、0.00104,末期现生种群分别为0.726、0.00331,休眠种群分别为0.815、0.00761.流溪河盔型溞现生种群与休眠种群存在双向基因流,现生种群到休眠种群的有效迁移率为490.9,休眠种群到现生种群的有效迁移率为527.5.通过构建贝叶斯系统树验证了休眠种群和现有种群中并不存在隐种或者亚种的分化,休眠种群与现生种群之间没有出现较大的遗传分化,现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来自于休眠种群,水库的休眠种群更能反映种群真实的遗传多样性.休眠种群与现生种群之间的基因流与休眠卵库大小无关,与休眠卵的萌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溪河水库 休眠卵库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 基因流 盔型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