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强 刘标 +4 位作者 申屠刚 王众 王胜华 于凤宾 吴水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4-325,共2页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根据尺动脉腕上皮支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设计改良皮瓣 ,于腕上皮支起点的近端 1cm处结扎并切断尺动脉 ,形成以尺动脉携腕上皮支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为蒂的改良...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根据尺动脉腕上皮支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设计改良皮瓣 ,于腕上皮支起点的近端 1cm处结扎并切断尺动脉 ,形成以尺动脉携腕上皮支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为蒂的改良皮瓣。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11月 ,用此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15例 ,其中急诊手术7例 ,择期手术 8例 ,皮瓣范围 7cm× 5 cm~ 12 cm× 8cm。 结果 术后随访 3周~ 6个月 ,15例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远端无缺血、坏死 ,外观及功能满意。 结论 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血管蒂长、血供丰富、具有感觉 ,可修复手掌任何部位的缺损 ,且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掌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 修复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一种自适应的手背静脉区域定位算法 被引量:5
2
作者 吕佩卓 赖声礼 +1 位作者 陈佳阳 胡蓉 《微计算机信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8-209,296,共3页
为提高手背静脉有效区域定位分割的准确性和速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手背静脉区域定位分割算法。充分利用了曲线弯曲度来寻找手背图像的边缘特征点以确定手背外侧边缘的目标曲线段,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段的直线拟合,然后定位分割出... 为提高手背静脉有效区域定位分割的准确性和速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手背静脉区域定位分割算法。充分利用了曲线弯曲度来寻找手背图像的边缘特征点以确定手背外侧边缘的目标曲线段,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段的直线拟合,然后定位分割出手背静脉有效区域的图像。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定位准确、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识别 曲线弯曲度 最小二乘法 直线拟合 图像定位
下载PDF
基于Gabor相位编码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郑英杰 顾晓东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6-520,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相位编码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该算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手背静脉图片的预处理部分,包括滤波去噪和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另一个是静脉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部分,该部分主要利用静脉图像的Gabor相位编码作为静脉... 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相位编码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该算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手背静脉图片的预处理部分,包括滤波去噪和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另一个是静脉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部分,该部分主要利用静脉图像的Gabor相位编码作为静脉识别的有效特征,同时利用海明距离实现特征匹配识别。该算法应用于自制的手背静脉图库,可达到100%的识别率和0%的误识率。结果表明,该算法是一种有效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识别 特征提取和匹配 Gabor相位编码 海明距离
下载PDF
掌侧和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吉人 张雪艳 +1 位作者 李应男 董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8期98-99,共2页
目的评估掌侧和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14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6.4±8.3)岁,平均随访时间(36.4±13.3)月。其中112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3... 目的评估掌侧和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14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6.4±8.3)岁,平均随访时间(36.4±13.3)月。其中112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34例患者采用背侧锁定钢板固定。比较术后的复位情况、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掌侧和背侧锁定钢板固定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明显改善;术后功能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术后并发症较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组高。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中的疗效较好。在一些特殊病例中,背侧入路仍需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 背侧 内固定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5
作者 钟振东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就诊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A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就诊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A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让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关节背侧缺损 掌背侧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 疗效
下载PDF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梅良斌 王钢 +2 位作者 刘勇 任义军 王瑞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复杂断掌18例,根据复杂断掌中掌心、掌背皮肤的缺损程度,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心皮肤缺损,皮瓣大...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在复杂断掌再植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1999年8月~2005年10月共收治复杂断掌18例,根据复杂断掌中掌心、掌背皮肤的缺损程度,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心皮肤缺损,皮瓣大小:2~4cm×3~6c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掌背皮肤缺损,皮瓣大小:4~6cm×5~8cm;并同时完成断掌再植。结果所有再植断掌及皮瓣全部成活。根据相关功能评定标准,手部功能均恢复70%以上。结论利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瓣分别修复复杂断掌中的掌心、掌背皮肤缺损,可较好地重建手的外形与功能,有利于一期完成断掌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尺动脉 腕上皮支 骨间背侧动脉 腕背支 断掌再植
下载PDF
基于局部Gabor相位特征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郑英杰 顾晓东 《微型电脑应用》 2010年第6期23-26,2,共4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和以往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能够通过低质量的手背静脉图片来获得高质量的识别效果。本文提出的方法分文两个部分:一个是手背静脉的预处理和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另一个是静脉的特征...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和以往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能够通过低质量的手背静脉图片来获得高质量的识别效果。本文提出的方法分文两个部分:一个是手背静脉的预处理和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另一个是静脉的特征提取和匹配,该部分利用静脉图像的局部的2DGabor相位编码变化特征来表示其局部特征,并且结合直方图全局特征来表达静脉图像的全局特征,采用卡方距离来实现特征匹配。在自制的手背静脉库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得到了100%的识别率和0%拒识率,这意味着该识别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于生物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识别 特征提取和匹配 Gabor相位特征编码 卡方距离
下载PDF
掌背侧伸肌腱三种缝合方法的比较
8
作者 王洪林 栾洪佳 +1 位作者 马凯宇 赵崇海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 :用连续锁边缝合、改良 kessler、“8”字缝合方法修复掌背侧伸肌腱并进行比较。方法 :1995~ 2 0 0 2年用此三种方法缝合了 111条掌背侧伸肌腱并进行 Ridit分析。结果 :连续锁边缝合明显优于改良 kessler和“8”字缝合法 (P <0... 目的 :用连续锁边缝合、改良 kessler、“8”字缝合方法修复掌背侧伸肌腱并进行比较。方法 :1995~ 2 0 0 2年用此三种方法缝合了 111条掌背侧伸肌腱并进行 Ridit分析。结果 :连续锁边缝合明显优于改良 kessler和“8”字缝合法 (P <0 .0 1) ,改良 kessler与“8”字缝合法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于掌背侧扁平伸肌腱组织的断裂 ,连续锁边缝合后优于其它二种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锁边缝合 改良Kessler缝合 “8”字缝合 掌背侧伸肌腱
下载PDF
一种近红外手背静脉图像识别算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吴作凌 陈雄 郑英杰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116,119,共4页
为了避免传统静脉图像识别中分割细化步骤的错误,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水岭算法的近红外手背静脉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分水岭算法从灰度静脉图像中取得静脉的的骨架特征,根据骨架的交叉点和端点等特征点,运用改进的Haudorff距离来计... 为了避免传统静脉图像识别中分割细化步骤的错误,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水岭算法的近红外手背静脉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分水岭算法从灰度静脉图像中取得静脉的的骨架特征,根据骨架的交叉点和端点等特征点,运用改进的Haudorff距离来计算手背静脉模式的相似度.在手背静脉样本库上进行测试,取得了0.1%的等错误概率(EER)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份认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 分水岭 HAUSDORFF距离
下载PDF
背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分析
10
作者 高翔 张旭鸣 +2 位作者 何武兵 林昊 许玮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6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背掌侧双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及掌侧单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O分型C型)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对比。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45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AO分型C型,无开放性损伤)... 目的:探讨应用背掌侧双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及掌侧单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O分型C型)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对比。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45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AO分型C型,无开放性损伤),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背掌侧入路组与掌侧入路组),通过观察手术治疗前后的各项客观指标,如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PRWE评分)和术中操作情况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来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本组45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两组病例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两组病例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操作情况如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背掌侧入路组少,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维持方面背掌侧入路组较掌侧入路组佳。结论:采用经背掌侧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要多于掌侧入路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维持方面背掌侧入路组较掌侧入路组佳,背掌侧入路组腕关节功能评分同掌侧入路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掌侧入路 掌侧入路 桡骨远端骨折 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高度 PRWE 评分
下载PDF
基于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的手背静脉识别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上清 顾晓东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22-1125,共4页
针对滤波器尺度和方向的增加对识别速度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UDCT)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在进行手背静脉图像感兴趣区域提取和预处理的前提下,引用了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去滤波变换,然后对变换... 针对滤波器尺度和方向的增加对识别速度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UDCT)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在进行手背静脉图像感兴趣区域提取和预处理的前提下,引用了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去滤波变换,然后对变换系数进行相位编码,计算编码统计直方图的卡方距离来进行静脉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低质量的手背静脉图像情况下依然能得到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快的识别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识别 特征提取和匹配 曲率波相位特征编码 局部异或算子 卡方距离
下载PDF
蹼间穿支血管蒂掌背筋膜皮瓣在手指创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虔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2期225-226,共2页
1996年2月~2010年6月,我院应用蹼间穿支血管蒂掌背筋膜皮瓣治疗示、中、环、小指皮肤缺损1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68岁。示指6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1例。损伤类型:... 1996年2月~2010年6月,我院应用蹼间穿支血管蒂掌背筋膜皮瓣治疗示、中、环、小指皮肤缺损1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68岁。示指6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1例。损伤类型:皮肤缺损8例,感染创面3例.瘢痕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蹼间穿支血管 指损伤 外科皮瓣
下载PDF
基于UDCT和三角形测量特征融合的手背静脉识别
13
作者 魏上清 顾晓东 《微型电脑应用》 2013年第1期4-7,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首先对手背静脉图像感兴趣区域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变换,接着对变换系数进行相位编码,并计算编码统计直方图的卡方距离,当此距离与阈值相差较大时,得到识...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首先对手背静脉图像感兴趣区域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均衡离散曲率波变换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变换,接着对变换系数进行相位编码,并计算编码统计直方图的卡方距离,当此距离与阈值相差较大时,得到识别结果;否则,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静脉骨架,确定相关的特征点,通过三角测量法来计算匹配距离,对和采用加权平均法来获得最终的识别结果。该方法在识别时间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而识别的效果却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静脉识别 相位特征编码 三角形测量 特征融合 卡方距离
下载PDF
腹部双叶轴型皮瓣同时修复手掌手背创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大伟 黎章灿 +4 位作者 许立 张旭阳 石荣剑 孙峰 寿奎水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3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双叶轴型皮瓣同时修复手掌手背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人院的.采用分别以旋髂浅动脉、腹部浅动脉为轴心血管的腹部双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的11例手掌、手背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双叶轴型皮瓣同时修复手掌手背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人院的.采用分别以旋髂浅动脉、腹部浅动脉为轴心血管的腹部双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的11例手掌、手背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皮瓣均成活,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其中3例皮瓣外形较臃肿者,于术后3~6个月行皮瓣修薄术后外形满意。供皮区切口I期愈合。出院后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9例患者获随访,2例失访),术后6个月皮瓣深痛觉恢复,浅感觉与触觉有少许恢复,保护性感觉均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术后6个月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优7例,良1例,差1例。结论采用腹部双叶轴型皮瓣同时修复手掌手背创面,手术简便安全.供区损伤小,术后患肢功能、外观佳,是修复手掌手背创面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腹部皮瓣 双叶轴型皮瓣 手掌创面 手背创面 修复 疗效
下载PDF
掌背侧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5
作者 边鹏辉 王占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9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6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经掌背侧联合入路显露复位,采用2.4 mm锁定加压钢板(LCP)掌背侧联合固定。术后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6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经掌背侧联合入路显露复位,采用2.4 mm锁定加压钢板(LCP)掌背侧联合固定。术后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高度及关节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影象学评估标准显示:优32例,良4例。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优30例,良3例,可3例。术前与术后末次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背侧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背侧入路 锁定钢板
下载PDF
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唐林峰 巨积辉 +4 位作者 蒋国栋 金光哲 李祥军 张广亮 侯瑞兴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皮瓣供区均采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结果本组13块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及掌指背V-Y推进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掌指背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瘢痕增生,感觉恢复良好,指蹼无挛缩,伤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供区植皮术式相比,能有效避免供区植皮凹陷、瘢痕增生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掌指背V—Y推进皮瓣 供区并发症
原文传递
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宁仁德 姚涛 +2 位作者 孔令超 吕飞飞 周业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9期948-950,共3页
目的 观察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1-06—2014-01诊治的12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位骨折块,再行背侧入路对移位关节内及背侧骨折块进行显露复位,直视下以掌侧锁... 目的 观察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1-06—2014-01诊治的12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位骨折块,再行背侧入路对移位关节内及背侧骨折块进行显露复位,直视下以掌侧锁定钢板远端锁定螺钉固定掌、背侧骨折块或再辅以克氏针和(或)微型钢板加强固定背侧骨折块,术后测量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采用腕关节功能Gartland与Werley评分对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18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及肌腱刺激和断裂情况。末次随访与术后早期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原文传递
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良军 郭翱 +1 位作者 李俊 金岩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固有动脉吻合,皮瓣内正中神经掌皮支与受区固有神经吻合,皮瓣内浅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8例。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拇指对指、对掌及屈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质地结构相似,供区隐蔽,未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修复后手指外形逼真并具有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掌浅支 手指 掌侧 大鱼际部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琮镇 黄家铭 +4 位作者 李卫 刘金伟 何藻鹏 曾迪藩 刘东波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P<0.05),ASIA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关节背侧缺损 掌背侧 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
原文传递
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敏 黄绍东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86-1189,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掌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掌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统计术前、术后48 h、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疼痛数字评分(NRS)变化,及出院时、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腕关节Cooney评分变化,统计2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6个月2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高度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NR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腕关节Cooney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且旋前、旋后、背伸和屈曲角度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掌侧单钢板固定术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 掌侧 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 掌背侧入路双钢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