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Ye Jihong Pan Jinlong Liu Xianm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403-415,共13页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s of ground motion sometimes govern the ultimate failure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a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ao model and SMART 1 array record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also compared with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indicating that neither model exhibits 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has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However, the coherence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 between a pair of stations decreases with their projection dist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ground motion. When the projection distance in the wave direction is greater than 800 meters, the coherency between the two points can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ground motion vertical coherency model coherence law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 coherence law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下载PDF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ault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s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新乐 窦慧娟 朱晞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7年第4期345-350,共6页
A wide variety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were collected from various tectonic environments worldwide an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eak value ratio and response spectrum ratio of the vertical to horizont... A wide variety of near-fault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were collected from various tectonic environments worldwide an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eak value ratio and response spectrum ratio of the vertical to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ground motion,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site conditions, pulse duration, and statistical compon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peak value ratio and response spectrum ratio are larger than the 2/3 value prescribed in existing seismic cod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is comparatively intricate.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h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on bridge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considering both the material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ault vertical ground motion peak value ratio spectrum ratio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下载PDF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Analysis and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宝魁 王东升 +2 位作者 李宏男 孙治国 李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V/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from the K-NET network and the seafloor earthquake measuring system(SEM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offshore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of onshore motions.The V/H PGA ratio of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at offshore stations is about 50%of the ratio at onshore stations.The V/H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for onshore motions,especially for periods less than 0.8 s.Furthermore,based on the result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offshore recordings in the K-NET,the simplified V/H design equations for offshore motions in minor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are proposed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量 水平地面 设计方程 地震动 反应谱 加速度峰值比 海上运动 公式
下载PDF
Effect of seawater on incident plane P and SV waves at ocean bottom and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ground motion records off the coast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被引量:25
4
作者 Diao Hongqi Hu Jinjun Xie Lil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The effect of seawater on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is studied via a theoretical method and then actual offshore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analyzed using a statistical metho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ea... The effect of seawater on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is studied via a theoretical method and then actual offshore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analyzed using a statistical method.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eawater on incident plane P and SV waves at ocean bottom indicate that on one hand, the affected frequency range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is prominent due to P wave resonance in the water layer if the impedance ratio between the seawater and the underlying medium is large, but it is greatly suppressed if the impedance ratio is small;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ocean bottom interface model selected herein,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consisting of mostly P waves are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seawater than those dominated by SV wav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parameters of offshore ground motion records indicate that:(1) Under the infl uence of softer surface soil at the seafl oor,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ectral accelerations of offshore motions are exaggerated at long period components, which leads to the peak spectral values moving to a longer period.(2) The spectral ratios(V/H) of offshore ground motions are much smaller than onshore ground motions near the P wave resonant frequencies in the water layer; and as the period becomes larger, the effect of seawater becomes smaller, which leads to a similar V/H at intermediate periods(near 2 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s of Boore and Smith(1999), but the V/H of offshore motion may be smaller than the onshore ground motions at longer periods(more than 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ground motion seawater P and SV waves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spectral ratio
下载PDF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vertical site response analysis and its validation
5
作者 Liu Junwei Zhang Xiao +2 位作者 Cao Zewei Han Bo Yang Shize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期53-60,共8页
Existing studies for site response analysi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have widely concentrated on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the ground motion. However, strong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have been repeatedl... Existing studies for site response analysis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have widely concentrated on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the ground motion. However, strong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have been repeatedly observed,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vertical compression damag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Furthermore,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critical structures(e.g. large-scale dams and nuclear power plants), the ground motions in all three direc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investigate the site response subjected to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ground mo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critical structures. Consequently, in this study, a numerical program for vertical site response analy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mmonly used analytical transfer function method. The proposed program is then validated against well-documented case studies obtained from the Japanese KiK-net(Kiban Kyoshin network) downhole array monitoring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se spectra at the ground surface are well predicted 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5 Hz), while discrepancies are observ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However, the high frequency discrepanci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overall prediction accuracy, as the overall seismic response of geotechnical structures are usually dominated by low frequency vibrations. Furthermore, the limitations in the analysi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response analysis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TRANSFER function ANALYTICAL solution
下载PDF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activity in Tianjin area
6
作者 Liangqian Guo Wanju Bo +4 位作者 Yukun Chen Lanyu Yao La Ta Haitao Zhou He Gu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天津区域的垂直变丑从铺平数据在 19922008 期间被计算。抽的广泛的地下水引起的大表面沉淀的效果被与多项式功能沿着每根调查线适合数据移开。结果在这个区域个别地与外壳的块被适合。主要差错地区的垂直变丑率被印射的、垂直的率被... 在天津区域的垂直变丑从铺平数据在 19922008 期间被计算。抽的广泛的地下水引起的大表面沉淀的效果被与多项式功能沿着每根调查线适合数据移开。结果在这个区域个别地与外壳的块被适合。主要差错地区的垂直变丑率被印射的、垂直的率被计算,并且块的活动和差错地区被调查。观察垂直变丑证明一些倾斜的块和一些块总体上升起了或减退。出错在区域的地区的垂直的率在 0.13-0.48 mm/a 的范围以内变化,与 0.29 mm/a 的平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变形 天津地区 活动区 构造 多项式函数 断裂带 测量资料 地面沉降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 M_(s)6.8地震强震动特性研究
7
作者 张聪 周宝峰 +4 位作者 任叶飞 王晓敏 余桦 张亚军 吴华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着重对石棉挖角台站附近震害与地震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三种台站强震动记录的PGA和PGV拟合曲线都比较相近,PGA、PGV拟合曲线与霍俊荣的预测模型较为接近;2)竖向地震动偏大,约38.2%的强震动记录V/H大于2/3,可能是屋顶塌落、柱子扭转和天花板坠落等震害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3)识别出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记录11条,该类记录对长周期结构影响较大;4)所选记录反应谱大多超过了罕遇地震设计谱水平段,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051SMW台站周围房屋破坏较严重,人员伤亡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地震动衰减 竖向地震动 速度脉冲 加速度反应谱
下载PDF
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研究
8
作者 王晓磊 王浠铭 +1 位作者 阎卫东 吕大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1,共12页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对比,提出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的基本理论,给出以水平强度参数作为条件的实际算例,利用现有水平-水平、水平-竖向强度参数相关系数模型构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目标分布,对目标地震动数据库进行联合选取,将选取结果与传统选取方法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构建出的水平和竖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与“无条件”分布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结果与目标理论分布匹配良好;与仅考虑水平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地震动选取方法相比,联合选取方法能够考虑竖向地震动特性,并且不会对水平向造成影响,提出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全面地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特性,为工程结构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地震动输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 广义条件强度参数(GCIM) 地震动选取 相关系数模型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统计特性对比
9
作者 李明珂 袁万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 为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分量特性,本文对PEER数据库中1202组近场强震的地震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PGAv/PGAh、反应谱之比Sav(T)/Sah(T)、竖向水平峰值到达时间的特性。讨论了PGAv/PGAh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的关系,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震源机制的PGAv/PGAh分布;对比了不同断层距、不同场地条件Sav(T)/Sah(T)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近场强震水平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和到达时间上的相关性,并对结构分析过程中竖向地震动的选择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断层距、场地条件、震源机制都会影响近场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断层距小、走滑断层、场地条件差都易产生较大的竖向地震动;断层距小、场地条件差时,地震动竖向分量高频成分越强,断层距大、场地条件好,竖向地震动低频成分越强;竖向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和两正交水平分量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到达时间的几何平均数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水平加速度峰值比 加速度峰值比 反应谱比 加速度峰值到达时间 断层距 场地 震源机制
下载PDF
考虑多维地震动及重力作用的土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10
作者 宝鑫 刘晶波 +1 位作者 陆喜欢 王菲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合理有效的工程场地自由场分析是开展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发展地下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自由场分析方法多局限于单向地震动输入,难以考虑多向地震动共同作用时的非线性耦合效应。鉴于此,提出一种考虑水平和竖向地... 合理有效的工程场地自由场分析是开展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发展地下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自由场分析方法多局限于单向地震动输入,难以考虑多向地震动共同作用时的非线性耦合效应。鉴于此,提出一种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及重力荷载共同作用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捆绑约束条件作为侧面边界条件,采用基于黏性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将输入地震动转化为等效地震荷载,可实现自由场计算中水平和竖向地震动以及重力荷载的同时施加,简化了计算步骤,减少了计算成本。此外,该方法考虑了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的叠加效应,对于考虑材料非线性及大变形影响的土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具有更为良好的计算精度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场分析 地下结构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 土-结构相互作用
下载PDF
1/4波长法和水平垂直谱比法场地放大反应差异性分析--以西克尔镇为例
11
作者 李文倩 孙静 李姗姗 《内陆地震》 2023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利用土层剪切波速数据及强震动记录,分别采用1/4波长法及水平垂直谱比法,得到了西克尔镇场地放大反应曲线。对比发现1/4波长法可以较好的估计场地放大反应,但不能准确估计场地卓越频率;水平垂直谱比法可以较好估计场地卓越频率,但得到... 利用土层剪切波速数据及强震动记录,分别采用1/4波长法及水平垂直谱比法,得到了西克尔镇场地放大反应曲线。对比发现1/4波长法可以较好的估计场地放大反应,但不能准确估计场地卓越频率;水平垂直谱比法可以较好估计场地卓越频率,但得到的场地放大反应偏小。在研究区,水平垂直谱比法估计场地放大反应偏小约1~2.5倍,尤其是周期在0.08~0.2 s范围内,场地放大反应偏小2.5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反应 1/4波长法 水平垂直谱比法 竖向地震动放大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的一种随机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曦 陈清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3,共8页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是一类特殊的破坏性地震动,但此类地震动记录数量匮乏,难以满足近场工程结构抗震分析需求。本文首先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典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形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数据库。然后,将基于小波包变换的随机...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是一类特殊的破坏性地震动,但此类地震动记录数量匮乏,难以满足近场工程结构抗震分析需求。本文首先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典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形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数据库。然后,将基于小波包变换的随机地震动模型与速度脉冲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考虑竖向分量的脉冲型地震动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进行了模型参数识别,并选取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地震动记录各一条,将实际地震动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对近断层区域的水平向及竖向地震动进行有效模拟,文中给出的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可在时域上和频域上均获得与目标地震动相匹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脉冲型 竖向地震动分量 随机模型 参数识别
下载PDF
2022年泸定地震某隔震建筑铅芯橡胶支座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思宇 曲哲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在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位于震中附近的一栋地上4层的隔震建筑的隔震层正常发挥作用,上部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均基本完好,但是隔震层中的铅芯橡胶支座、排水管线和隔震缝附属非结构构件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介绍该建... 在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位于震中附近的一栋地上4层的隔震建筑的隔震层正常发挥作用,上部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均基本完好,但是隔震层中的铅芯橡胶支座、排水管线和隔震缝附属非结构构件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介绍该建筑主要震害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简化分析模型和邻近烈度仪实际强震记录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推测该建筑的地震反应,并重点考察铅芯橡胶支座的竖向应力在地震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该场地附近的强震记录表现出明显的近断层脉冲特性,但在其作用下,该建筑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设防地震下混凝土框架结构1/400的限值,隔震层也有效地减小了上部结构的楼面水平加速度反应。受比较显著的竖向地震作用影响,绝大多数隔震支座均可能短暂地处于拉剪耦合受力状态,但其最大拉应力水平远低于根据既有试验得到的相应水平剪应变下的极限拉应力。该建筑隔震层中橡胶隔震支座的大量破坏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竖向地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芯橡胶支座 剪切破坏 拉应力 竖向地震动 近断层地震动
下载PDF
海域地震动竖向加速度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1 位作者 石昊 谭景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71,共10页
该文提出了一个用于调整5%阻尼比海域地震动竖向加速度反应谱的阻尼修正系数(Damping modification factor,DMF)模型。基于S-net台网的5680条海底竖向地震动记录,利用DMF比值和Z检验分析了地震类型对DMF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阻尼比和谱周期... 该文提出了一个用于调整5%阻尼比海域地震动竖向加速度反应谱的阻尼修正系数(Damping modification factor,DMF)模型。基于S-net台网的5680条海底竖向地震动记录,利用DMF比值和Z检验分析了地震类型对DMF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阻尼比和谱周期的DMF模型,与陆域DMF模型进行了对比,并获取了不同阻尼比下的竖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后对残差及标准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类型对DMF的影响可以忽略;可用三次多项式模拟阻尼比对DMF的影响;由于海域地震动特性导致海陆DMF模型之间差异显著;阻尼比能够影响5%阻尼比反应谱1倍标准差的谱值;残差分析表明可引入矩震级、断层深度和震源距改善DMF模型的拟合度。该文提出的海域地震动加速度谱竖向DMF模型,为海域工程多阻尼抗震设计谱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阻尼修正系数 残差分析 加速度反应谱 竖向分量
下载PDF
基于HVSR谱比动态聚类的海域场地特性研究
15
作者 刘献伟 陈苏 +3 位作者 李小军 傅磊 胡进军 孙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20,共8页
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的重要基础,也是岩土地震工程的研究热点。收集了日本相模湾海域2000~2018年间6个海底台站的强地震动记录,筛选、前处理后采用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计算了... 海域场地工程特性是海洋重大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的重要基础,也是岩土地震工程的研究热点。收集了日本相模湾海域2000~2018年间6个海底台站的强地震动记录,筛选、前处理后采用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计算了各条记录的傅里叶振幅谱比值。通过动态聚类学习结合最优化分类,获取了相模湾海底台站的最优场地特性。结果表明,动态聚类学习方法针对时序型数据的聚类性能及鲁棒性强,可满足局部及全局分辨率;相模湾海区中台站场地环境可宏观分为海底峡谷区及海洋盆地区,其中峡谷区场地卓越周期显著小于盆地区,且高频衰减较缓;通过局部场地地形坡度,给出了海洋场地工程特性。研究成果可为海域地震动模拟、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HVSR方法 动态聚类 海域场地 场地分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王晓磊 王浠铭 +2 位作者 阎卫东 吕大刚 包旭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92,共14页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相关性是水平和竖向地震动选取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该文从PEER NGA-West2数据库中选取了975组地震动记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四种合成方法,计算合成后的水平向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利用K-S检验...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相关性是水平和竖向地震动选取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该文从PEER NGA-West2数据库中选取了975组地震动记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四种合成方法,计算合成后的水平向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利用K-S检验、AIC和BIC准则,确定了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最优边缘分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计算了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相关性度量指标。利用AIC和BIC准则,确定了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最优Copula函数。综合最优边缘分布和最优Copula函数,建立了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联合分布模型,给出了以水平向地震动强度参数为条件的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预测均值,并且研究了不同场地类别对其相关性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边缘分布以广义极值分布为主;在四类地震动强度参数中,与时程相关的地震动强度参数相关性最高;Copula函数是一个建立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联合分布模型的有效工具;基于四种方法合成的水平地震动强度参数与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性基本相同;不同场地类别下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性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 相关性 COPULA函数 地震动强度参数 水平分量合成 联合分布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竖向地震动参数预测模型
17
作者 游姗 胡其志 +1 位作者 张洁 张严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7-522,共6页
为解决当前竖向地震动参数估计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随机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竖向地震动预测模型。首先,以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PEER NGA强震数据库为基础,将地震震级、断层距及场地平均剪切波波速3个参数作为输入,将竖向... 为解决当前竖向地震动参数估计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随机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竖向地震动预测模型。首先,以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PEER NGA强震数据库为基础,将地震震级、断层距及场地平均剪切波波速3个参数作为输入,将竖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及峰值速度PGV作为估计目标,建立训练数据集及测试数据集;其次,根据地震动参数预测方程,利用随机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技术构建竖向地震动参数ANFIS预测模型,并给出全面的结果分析及信度检验。结果表明,ANFIS模型的竖向地震动衰减结果呈现出近场大震饱和效应、场地放大效应及软土减震效应;ANFIS竖向地震动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约为0.15,与Campbell-Bozorgnia地震动衰减关系相比,PGA与PGV预测的准确率分别提升约77.4%和62.7%,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动 预测 模糊推理 自适应神经网络 场地效应
下载PDF
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表征地震动场地效应的有效性及其修正
18
作者 段建斌 王玉石 +3 位作者 王立新 王宁 张立宝 丁毅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584,共9页
近年来,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法广泛应用于获取场地卓越频率工作中,但在指示地震动放大系数方面是偏小的。利用KiK-net台网403个台站共21万余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MHVR和地震动水平/竖向谱比EHVR,发现二者的谱形和峰... 近年来,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法广泛应用于获取场地卓越频率工作中,但在指示地震动放大系数方面是偏小的。利用KiK-net台网403个台站共21万余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MHVR和地震动水平/竖向谱比EHVR,发现二者的谱形和峰值频率基本一致,但幅值存在差异。根据MHVR谱形将场地分为6类,建立将MHVR修正为EHVR的经验方法。当MHVR有可解释的峰值时,实测EHVR和修正后MHVR预测值一致性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40 cm/s^(2)以下时,EHVR受场地非线性的影响较小,利用MHVR及其修正方法可有效估计EH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 场地效应 地脉动 水平/竖向谱比
下载PDF
近场竖向地震动对高铁连续梁桥易损性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沈惠军 王浩 +1 位作者 郑文智 李自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99,共7页
本文以某典型三跨预应力混凝土高铁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建立了全桥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对所选100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竖向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比值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竖向地震动对顺桥向和横桥向地震响应及其易... 本文以某典型三跨预应力混凝土高铁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建立了全桥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对所选100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竖向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比值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竖向地震动对顺桥向和横桥向地震响应及其易损性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会增大固定中墩的顺桥向及横桥向地震响应,且顺桥向的增幅明显大于横桥向;竖向地震动会增大固定中墩各破坏状态的概率,但不会影响顺桥向和横桥向各自的最不利地震动输入方向;随着竖向与水平主分量峰值加速度比值得增大,固定中墩地震响应及易损性曲线增幅会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动 高铁连续梁桥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动输入方向 位移延性比
下载PDF
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唐元辰 陈清军 《结构工程师》 2023年第3期61-71,共11页
为探究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典型综合体结构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非线性;选用1995年阪神地震Port Island波,通过反演获取相互... 为探究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典型综合体结构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非线性;选用1995年阪神地震Port Island波,通过反演获取相互作用体系的底部输入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对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探讨了土-综合体结构接触面模拟、竖向地震波作用效应以及土-结构柔度比对综合体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土-综合体结构采用接触面模拟方法较共用节点法使得地下结构中柱轴力、剪力、弯矩均有一定程度减小,侧墙轴力、剪力、弯矩则有所增大;考虑竖向地震动作用使得地下结构中柱和侧墙的内力有所增大,其中中柱轴力增幅约达20%;在本文算例中,当土-结构柔度比小于12时,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综合体结构相互作用体系 地震波反演 接触面模拟 竖向地震动作用效应 土-结构柔度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