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zathioprine-induced fever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被引量:3
1
作者 Tawfik Khoury Jacob E Ollech +2 位作者 Shmuel Chen Meir Mizrahi Meir Shali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25期4083-4086,共4页
Under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leads to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ay lead to multiple unnecessary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a wrong diagnosis. Azathioprine is a widely used ... Under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leads to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ay lead to multiple unnecessary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a wrong diagnosis. Azathioprine is a widely used immunosuppressive drug. We report a case of a 53-year-old female patient diagnosed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treated with azathioprine, who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with a 6-wk history of fever and chills without other associated symptoms. Since the patient's fever was of unknown origin, she was hospitalized. All treatment was stopped and an extensive workup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fever and chills was performed. Results of chest X-ray, viral, urine, and blood cultures, autoimmune serology, transthoracic and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nd abdominal ultrasound revealed no source of infection. A rechallenge test of azathioprine was performed and the fever and chills returned within a few hours. Azathioprine was established as the definite cause following rechallenge. Fever as an adverse drug reaction is often unrecognized. Azathioprine has been reported to cause druginduced fever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arcoidosis. To the bestof our knowledge there have been no previous reports documenting azathioprine-induced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The occurrence of fever following the readministration of azathioprine suggests the 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particularly after the exclusion of other causes. A careful rechallenge is recommend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hepatiti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ZATHIOPRINE drug fever
下载PDF
Post-Endoscopy Self-Limited Unspecified Fever: Rare or Common Adverse Event after Endoscopy?—An Observ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被引量:1
2
作者 Boris Tufegdzic Guus Jansen +3 位作者 Lina Hussein Valsala Visno Terrence J. Lee-St. John Massimo Lamperti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CAS 2022年第8期192-203,共12页
Background: Although post-endoscopy fever (PEF) without colon perforation or haemorrhage is believed to be rar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aus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urpose... Background: Although post-endoscopy fever (PEF) without colon perforation or haemorrhage is believed to be rar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aus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EF and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F and its outcomes. Material and Methods: Over a three-month period, 1054 non-hospitalised patients who had an endoscopic procedure at Cleveland Clinic Abu Dhabi received a post-procedure phone call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Afte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obtaining verbal consent,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using a standardised telephone interview. 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PEF were identifie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measured was 39.8 degrees Celsius. O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as a single procedure, was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41.2%).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no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procedure types existed in terms of adjusted odds of fever. However,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g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fever—higher ag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of fever (b = -0.033, p = 0.024). Conclusion: PEF is an unpleasant side effect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discomfort, dissatisfaction and fear during post-endoscopy recovery. Although our findings do not fully explai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ost-endoscopy fever, this study data should increase awareness about PEF as a common side effect related to end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 Endoscopy fever drug-Induced fever Bacteria Translocation
下载PDF
2018-2023年北京市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3
作者 刘红 白羽 +3 位作者 王啸洋 张文思 张本静 张艳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63-2667,共5页
目的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报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出现ADR的患者性别、年龄、转归情况、所患癌症种类和ADR发生... 目的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报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出现ADR的患者性别、年龄、转归情况、所患癌症种类和ADR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累及器官/系统等,并对患者发热及ADR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95例患者累计318例次ADR纳入研究。女性(87.69%)和60~69岁年龄段(33.85%)患者出现ADR的情况较多;在癌症种类分布上,乳腺癌占据主导位置(86.67%);从转归情况来看,大多数患者(67.69%)表现出好转,部分患者(27.69%)实现痊愈。68.72%的ADR主要在用药当天出现,95.38%的ADR严重程度为“一般”。出现ADR最多的器官/系统是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40.57%),以寒战(18.87%)和发热(18.24%)最为常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多出现在用药后1 d内(OR=5.63,95%CI为2.26~14.02,P<0.001);ADR发生时间≥1 d是ADR预后差的危险因素(OR=20.08,95%CI为2.45~164.43,P=0.005),多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增多症、心脏呼吸骤停和混合性肝损伤为该药说明书未记录的新的ADR。结论女性和≥60岁患者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ADR的高发人群;寒战和发热是该药最常见的ADR,且多在用药后1 d内出现,但预后较好。在输注该药当天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适时干预;用药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关注其是否存在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寒战 发热 预后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热临床实践
4
作者 张井明 张中伟 陈燕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3期I0002-I0005,共4页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药物热的救治过程,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结合文献及患者每日检查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导致DILI及药物热的线索,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结果通过DILI因果...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药物热的救治过程,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结合文献及患者每日检查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导致DILI及药物热的线索,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结果通过DILI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评分发现导致DILI的药物,通过排除性诊断发现导致药物热的药物,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的检查指标,推断万古霉素致DILI和药物热同时发生,与体液免疫的超敏反应有关。结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时除要关注患者的肾功能不良反应外,还需关注患者的肝功能、体温变化,若出现肝功能损伤、体温升高等,则需警惕万古霉素诱发的药品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热 万古霉素 超敏反应 临床药师
下载PDF
羟基脲引起骨髓抑制致丹毒并伴疑似药物热1例
5
作者 李晓晔 段文博 +2 位作者 谢雅君 耿帅 史宁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4期255-258,共4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23年9月4日主诉“间断头晕半年”入院。既往有“右侧下肢静脉曲张;高血压病”病史,否认血液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8次/min;血压142/71 mmHg(1 mmHg=0.133 kPa);经皮血氧饱和度91%~95%(低流量吸氧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23年9月4日主诉“间断头晕半年”入院。既往有“右侧下肢静脉曲张;高血压病”病史,否认血液病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8次/min;血压142/71 mmHg(1 mmHg=0.133 kPa);经皮血氧饱和度91%~95%(低流量吸氧1 L/min);口唇及双手末端颜色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侧上肢脉搏较左侧差。右侧下肢静脉曲张,小腿远端有皮肤色素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脲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抑制 药物热
下载PDF
甲型和乙型副伤寒同时暴发流行事件中菌株分子分型、毒力及耐药特征分析
6
作者 仝雪薇 邓朝晖 +3 位作者 冶学燕 刘春燕 伊贝拜汗·买卖提 张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7-383,共7页
目的对一起甲型和乙型副伤寒同时暴发流行事件中菌株的分子分型、毒力及耐药特征进行分析,为不同型别副伤寒同时传播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1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就诊的副伤寒确诊病例31例。对分离菌株进行血... 目的对一起甲型和乙型副伤寒同时暴发流行事件中菌株的分子分型、毒力及耐药特征进行分析,为不同型别副伤寒同时传播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1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就诊的副伤寒确诊病例31例。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多重PCR、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析进行分子分型,并检测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结果31例确诊病例共分离出32株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学分型分为甲型19株、乙型13株,所有菌株对环丙沙星中介率为100%。11株代表菌株的M-PCR分子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结果一致;甲型与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PFGE指纹图谱均一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MLST为ST85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MLST为ST86型;所有菌株均携带毒力岛SPI1~SPI5代表基因invA、sitC、sseL、sifA、mgtC、siiE、sopB和调节基因phoP,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还携带三聚体结构的伤寒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基因cdtB、pltA、pltB,毒力质粒基因pefA、prot6E、spvB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同时传播具有致病性强及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差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及实验室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伤寒 疾病暴发 分子分型 毒性 耐药性
下载PDF
1例万古霉素治疗菌血症持续低谷浓度伴出现可逆性耳聋和药物热的药学监护
7
作者 林燕 刘晓琰 《海峡药学》 202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持续低谷浓度的原因,出现可逆性耳聋和药物热的判断和处置。方法MRSA菌血症先心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参与万古霉素谷浓度剂量方案调整、对不良反应ADR分析,做出判断和处置。结果在临床药师的多环节的干...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持续低谷浓度的原因,出现可逆性耳聋和药物热的判断和处置。方法MRSA菌血症先心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参与万古霉素谷浓度剂量方案调整、对不良反应ADR分析,做出判断和处置。结果在临床药师的多环节的干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恢复。结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在行TDM基础上,还需密切监测患者,在评价药物疗效时同时关注药物使用中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万古霉素 可逆性耳聋 药物热 血药浓度监测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强α_(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感发热不适1例
8
作者 孙林远 高阳 +1 位作者 苏斌 李名立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3期267-269,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强α_(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和氯氮平后出现自感身体发热不适,考虑系药物副反应,换用阿立哌唑后,患者自感发热不适消失。该病例报道旨在提示精神科医生关注强α_(1)... 本文报道了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强α_(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和氯氮平后出现自感身体发热不适,考虑系药物副反应,换用阿立哌唑后,患者自感发热不适消失。该病例报道旨在提示精神科医生关注强α_(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副反应,并需结合药物作用机制、患者的病理生理、个体差异等综合考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α_(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发热
下载PDF
从补中益气汤管窥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玥 杨潇 +5 位作者 金哲 刘子玉 郭风宜 王智民 尹远平 高天舒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 阴火 脾胃观 甘温除热
下载PDF
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病例的诊疗分析
10
作者 高林 范磊 +2 位作者 逄积敏 刘鸿志 毛阳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分析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9 d”而入院治疗,膝关节镜检查显示存在化脓性关节炎,随即经... 目的:分析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9 d”而入院治疗,膝关节镜检查显示存在化脓性关节炎,随即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治疗,后续关节引流液果然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治疗10 d后,血液和关节引流液培养均呈阴性,但患者仍时有发热,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低至1.29×10^(9)/L;感染科专家会诊认为,此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由万古霉素所致,并建议可改用利奈唑胺;改用利奈唑胺的1周内,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持续下降,甚至已低于0.1×10^(9)/L,遂立即停用利奈唑胺,并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回升,13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且未再下降。结论:非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可以引发粒细胞缺乏,临床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警惕无其他明显诱因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患者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粒细胞缺乏 发热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患儿发热实施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11
作者 王猛 刘艳春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8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对患儿发热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2021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 目的探讨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对患儿发热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2021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完成发热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完成发热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退热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参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30 min退热情况、1 h退热情况、2 h退热情况相比,研究组体温降低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对患儿发热进行治疗时,布洛芬混悬液较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表现出更高的总有效率,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发热患儿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用药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清热解毒药与泻火药相配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崇顺 刘新槐 +3 位作者 师园 任映 高金福 贺兴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3-246,共4页
清热解毒药和泻火药配伍防止了内毒素造型家兔HCT、血液粘度、PTT、纤溶活性的异常变化,降低内毒素、PGE_2含量。并使大鼠踝关节肿胀率、小鼠伊文斯蓝惨出量明显减少。但二药苦寒又可伤正,值得临床注意。
关键词 中药配伍 清热解毒 内毒素 热毒火毒 血液粘度
下载PDF
临床药师对一例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分析和处理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翠瑶 樊继山 +1 位作者 吴青 王刚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术后持续发热病人的会诊工作,对病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热原因并进行处理。结果: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提...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热诊治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术后持续发热病人的会诊工作,对病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发热原因并进行处理。结果: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发热可能是使用万古霉素导致的药物热,建议停用该可疑药物。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万古霉素后第2天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安全性,促进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万古霉素 药物热 药学服务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下载PDF
甘温除热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并发症
14
作者 孙振福 张硕 +4 位作者 陈震霖 王苗 王红艳 万丽雯 陈秋月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1017-1020,共4页
乳腺癌的发病以气郁、痰凝、血瘀为因,患之日久,积聚为核,囿于乳络,终耗气伤血,应用化疗药物后,毒邪进入体内最先伤及脾胃,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本,输布无源,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生理功能,致正气虚损、气血耗伤。甘温除热法可扶正祛邪、调... 乳腺癌的发病以气郁、痰凝、血瘀为因,患之日久,积聚为核,囿于乳络,终耗气伤血,应用化疗药物后,毒邪进入体内最先伤及脾胃,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本,输布无源,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生理功能,致正气虚损、气血耗伤。甘温除热法可扶正祛邪、调畅气机、补益气血、安和诸脏,病及于心可用泻火升阳汤,病及于肝可用补中益气汤,病及于肺可用升阳益胃汤,病及于肾可用神圣复气汤。临证时需把握甘温除热法对应证的病机变化,选用方除李东垣著作中所载方外,亦可选黄芪建中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七味白术散等符合甘温除热思想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后并发症 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 泻火升阳汤 升阳益胃汤 神圣复气汤
下载PDF
药物热的诊断思维(附二例报告) 被引量:37
15
作者 赵妍 康红军 +2 位作者 王彬 胡新 孟庆义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药物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因腹部外伤致肠破裂入院急诊手术,术后发生严重腹腔感染,予美...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药物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因腹部外伤致肠破裂入院急诊手术,术后发生严重腹腔感染,予美罗培南抗感染10 d,体温正常,按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原则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周后体温再次升高,加强抗生素治疗无效,停用所有抗生素体温正常,证实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致药物热。例2心肺复苏后癫痫发作,使用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及皮疹,停药后发热及皮疹消失,证实为卡马西平所致药物热。结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经常与感染性发热混淆,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发热应在早期鉴别诊断中考虑到药物热可能。早期识别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热 头孢哌酮 卡马西平 诊断
下载PDF
中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邱建利 许华 +2 位作者 牛敏敏 陈达 李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Jadad标准评价文...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Jadad标准评价文献质量,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4.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2篇,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14篇文献共1989例患者。经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总有效率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3.66,95%可信区间(95%CI)为2.78~4.82,Z=9.22,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部分质量较低,结论尚不确定,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小儿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 META分析
下载PDF
422例药物热国内文献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博 周兴卓 +1 位作者 王春燕 李明春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2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热的医药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分类及汇总。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56篇,原始...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热的医药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分类及汇总。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56篇,原始病例422例。发生药物热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152例(36.02%),中药制剂66例(15.64%);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共282例(66.82%);343例(81.28%)病例除发热外还伴发其他症状,以全身性损害(如寒战、全身发抖)和皮肤损害(如皮疹)为主;275例(65.16%)病例于用药7 d天内出现药物热,停用可疑药物后302例(71.56%)病例在3 d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治疗药物热最好的办法就是停用可疑药物。临床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药物热,加强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热 发热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头孢替安等抗菌药物致发热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忠宏 曾宏辉 +1 位作者 方欢 张军 《中国药事》 CAS 2011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调查以头孢替安为主的药源性发热情况,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258例,其中涉及头孢替安125例住院病史的分析,总结头孢替安等药物致发热的情况。结果头孢替安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头孢替安致药源性发热:高度可能6例,肯定8例,共1... 目的调查以头孢替安为主的药源性发热情况,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258例,其中涉及头孢替安125例住院病史的分析,总结头孢替安等药物致发热的情况。结果头孢替安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头孢替安致药源性发热:高度可能6例,肯定8例,共14例。结论药源性发热处理不当,会误导临床治疗;头孢替安的药源性发热情况应在药品说明书中给予警示,以促进安全医疗与合理用药;考虑到头孢替安药效学及药动学不具有优势,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少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替安 抗菌药物 药源性发热 药物热 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
下载PDF
抗菌药物致药物热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3
19
作者 胡晓琳 占红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基本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等,并手动检索相关药学学术期刊,收集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道,检索年限为从...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基本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等,并手动检索相关药学学术期刊,收集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道,检索年限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结果共纳入197篇、231例抗菌药物致药物热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病例无年龄、性别及过敏史差异;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者较易引起药物热;静脉滴注给药较易引起药物热;国产药较进口药易引起药物热;抗菌药物致药物热多出现在用药4~9d,平均为(6.12±3.7)d;联合用药是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与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和激素类药物联用出现药物热较高;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糖肽类较易出现药物热,其中万古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利福平、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致药物热不良反应较多;及时停用可疑抗菌药物,必要时辅助退烧药和物理措施是处理药物热的最佳措施。结论抗菌药物致药物热诊断困难,应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其基本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及时确诊,停药是处理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最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药物热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万古霉素致儿童药物热2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勇 张雪梅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0年第4期257-258,共2页
1例8a女性患者,因化脓性关节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q12h,ivgtt,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用药10d后,患者T39.4℃,感染无加重迹象,WBC(6.7×109·L-1)在正常范围。考虑万古霉素引起的药物热,遂停药,3d后患者体温恢... 1例8a女性患者,因化脓性关节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q12h,ivgtt,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用药10d后,患者T39.4℃,感染无加重迹象,WBC(6.7×109·L-1)在正常范围。考虑万古霉素引起的药物热,遂停药,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1例5a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40mg·kg-1·d-1,联用庆大霉素3mg·kg-1·d-1,病人情况好转,体温波动于37.6-37.9℃之间。万古霉素用药11d后,患者T38.6℃。考虑药物热,遂停用两药,4d后患者最高体温低于37.6℃。之后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治疗6周后,体温逐步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药物热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