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类型的影响——以太仓和昆山两市为例
1
作者 赵治东 孙龙辉 +3 位作者 赵明松 刘峰 徐胜祥 李德成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7-905,共9页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和昆山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和历史土壤图资料,通过室内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区域,并设置典型的调查样点,通过野外踏勘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类型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仓和昆山...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和昆山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和历史土壤图资料,通过室内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区域,并设置典型的调查样点,通过野外踏勘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类型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仓和昆山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水改旱(即由水田转变为水浇地、旱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这一变化分别占据了两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98.92%和98.15%。这种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类型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包括水稻土的犁底层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使其失去了典型的水稻土特征。研究区内土壤类型变化规则的确定主要由土壤质地和人为土地改造方向所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水改旱后如继续旱作,土壤类型可能会由水稻土转为其他类型土壤(如潮土等),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改旱 土壤类型 土壤调查
下载PDF
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陶军德 李艳芳 曾光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0,F0003,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的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田的影响,预测未来水田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大量增加,占耕地比重逐步提高;各县市水田规模、增量和增幅差...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的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田的影响,预测未来水田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大量增加,占耕地比重逐步提高;各县市水田规模、增量和增幅差别较大,以中部地带增加最为明显,水田分布范围向东向北扩张;气温升高和热量条件改善是水田分布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气象灾害导致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波动;未来水田面积将持续增加,但趋势将减缓。研究结论:黑龙江省水田规模与分布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水田 面积 分布 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吉林西部水田时空变化与固碳效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小明 汤洁 +2 位作者 李昭阳 韩维峥 廉宏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0-377,共8页
通过解译吉林西部1989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等5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获取吉林西部水田面积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设置了38个典型采样单元,各单元分别采集3~5个土样,测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 通过解译吉林西部1989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等5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获取吉林西部水田面积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设置了38个典型采样单元,各单元分别采集3~5个土样,测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分析水田开发所引起的LUCC变化对水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989~2008年间由于LUCC变化使得水田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874.16×10^7kg;研究区较大面积的水田表层土有机碳汇位于在白城市与镇赉县交界处及镇赉县东北部,而碳源则主要分布在前郭县北部与松原市境内。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局地基础数据支持,有助于探索全球及区域尺度的碳循环状况,同时在缓解该区当前严峻的土地问题、为土地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西部 水田 LUCC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应
下载PDF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阚国坤 惠富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151,171,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推行旱改水种植水稻耕作制度变革,不仅推动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更优化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推行旱改水种植水稻耕作制度变革,不仅推动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更优化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文章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调查采访,对此加以总结,为其他地区旱改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苏北 生态环境 影响
下载PDF
浙江省江山市旱改水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齐艳红 潘旭 赵映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5期202-204,共3页
构建了旱改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平均法赋分值,以地块为基本单元,对浙江省江山市19个乡镇旱改水的适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山市有15个乡镇适宜旱改水,其中长台镇综合得分最高,非常适宜;适宜旱改水的129个旱地地块的总面积为4... 构建了旱改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平均法赋分值,以地块为基本单元,对浙江省江山市19个乡镇旱改水的适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山市有15个乡镇适宜旱改水,其中长台镇综合得分最高,非常适宜;适宜旱改水的129个旱地地块的总面积为460.04 hm^2,单个地块面积以大于6.67 hm^2为主;潜力最大的是土地整治重点镇贺村镇,非常适宜和比较适宜的旱改水地块分布数量最多,达174.48 hm^2;从旱改水适宜类型看,贺村镇满足Ⅰ类,凤林镇等3个乡镇为Ⅱ类,长台镇等6个乡镇为Ⅲ类,大桥镇等6个乡镇为Ⅳ类;江山市中部地区适合旱改水的地块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适宜性评价 地块 江山市
下载PDF
江西省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研究——以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旱改水项目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正国 游振波 黄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6期185-187,229,共4页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已成为国家战略,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探寻耕地数量、质量共同提高的土地整治模式成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该研究从旱改水的整治标准入手,以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旱改水项目为例...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已成为国家战略,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探寻耕地数量、质量共同提高的土地整治模式成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该研究从旱改水的整治标准入手,以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旱改水项目为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旱改水项目的 3种整治类型,为江西省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改水田 土地整治 永丰县
下载PDF
苏南稻农支援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阚国坤 惠富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329-16331,共3页
苏南稻农支援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地推行"旱改水",即旱田改水田,推动了水稻在苏北地区的种植和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和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苏南稻农支援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地推行"旱改水",即旱田改水田,推动了水稻在苏北地区的种植和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和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该文通过对政府组织苏南稻农赴苏北地区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历史事件研究,分析支持起因、经过、途径及历史贡献等方面,揭示并还原了稻农在推广稻作技术的历史作用,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农 旱改水 农业推广 贡献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区水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文琦 宋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4-252,共9页
为阐明区域水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该文以三江平原典型地区富锦市为例,运用网格单元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时段(1989—2002年、2002—2015年)水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探讨各驱动因子在水田时空变化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 为阐明区域水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该文以三江平原典型地区富锦市为例,运用网格单元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时段(1989—2002年、2002—2015年)水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探讨各驱动因子在水田时空变化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989—2015年富锦市水田扩张明显,新增水田34.99万hm^2,垦区水田化进程早于农区。1989—2002年,东部垦区水田扩张度较高,南部次之;2002—2015年,水田扩张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农区与北部垦区。2)1989—2002年,水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因素和土壤类型,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是双因子增强;2002—2015年,自然因素对水田变化影响减弱,水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到河流距离和到铁路距离,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是非线性增强,水田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富锦市水田时空变化差异是由多种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及水田规模科学管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时空变化 耕地 水田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旱改水”项目耕地质量评定研究--以花溪区硐口村“旱改水”项目为例
9
作者 罗书华 杨昌国 周建涛 《价值工程》 2021年第13期5-6,共2页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质量数量和生态艰巨任务下,将灌排设施不完整、生产效率低下的旱地通过增加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布置、田块平整等一系列工程手段改变为可以种植水稻农田,从而提高耕地国家利用等别[1]。本文以花溪区硐口村...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质量数量和生态艰巨任务下,将灌排设施不完整、生产效率低下的旱地通过增加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布置、田块平整等一系列工程手段改变为可以种植水稻农田,从而提高耕地国家利用等别[1]。本文以花溪区硐口村“旱改水”项目为例,主要研究的是对改造后的水田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以确定旱地改造为水田后对耕地质量等别的提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耕地质量等别 评定因素 国家利用等别
下载PDF
粤西丘陵区旱改水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志才 缑武龙 +1 位作者 黎诚 陈显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3期183-186,共4页
目前,广东省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储备指标数量充足,但解决"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困境及落实"十三五"占补平衡任务的压力非常大。该研究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特尔斐法建立符合粤西丘陵... 目前,广东省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储备指标数量充足,但解决"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困境及落实"十三五"占补平衡任务的压力非常大。该研究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特尔斐法建立符合粤西丘陵区旱改水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分析旱改水适宜性潜力等级和规模潜力等级,揭示了粤西丘陵区旱地改造水田的可行性,并为全省日后开展旱改水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区 旱改水 土地适宜性 潜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广东省“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智毅 范亚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193-198,共6页
[目的]构建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广东省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占补平衡过程中水田补充不足的问题。[方法]将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及特尔菲法相结合,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田面坡度、有机质含量、田块规模5个因素作... [目的]构建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广东省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占补平衡过程中水田补充不足的问题。[方法]将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及特尔菲法相结合,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田面坡度、有机质含量、田块规模5个因素作为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广东省"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广东省旱地、可调整地类、未利用地以及现有补充耕地进行新增水田适宜性分析。[结果]研究区新增水田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最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366 142、419 483、497 581、179 800 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3%、28.67%、34.01%、12.29%。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确认该适宜性评价方法精确、易操作和符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结论]该评价方法及结果为广东省开展"旱改水"工程新增水田实际项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水田 适宜性评价 “旱改水”项目 耕地后备资源 水田
下载PDF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山 芮雯奕 +2 位作者 彭现宪 刘武仁 张卫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6-1151,共6页
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 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相同历史背景下,稻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浓度分别比玉米田高76.7%和47.6%.水稻土包裹态颗粒有机质(o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OM)在土壤中的浓度均是玉米田的2倍,但游离态颗粒有机质(fPOM)差异不显著.稻田土壤oPOM和MOM自身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玉米地,fPOM则相反.特别是oPOM组分,稻田是玉米地的近6倍.表明水稻土团聚体保护碳的能力高于旱地.稻田转换为玉米地19 a后,各组分δ13C值显著升高.fPOM、oPOM和MOM中来自玉米新碳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6%、24.7%和19.0%,平均驻留时间(MRT)依次增大,分别达到24、67和90 a.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稻田土壤比旱地更具固碳潜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壤中oPOM和MOM组分碳的富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稻田土壤 土壤碳固定 土壤有机碳组分 δ13C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