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 Term Effects of Farming System o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Dry Soil Layer in Deep Loess Profile of Loess Tableland i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CHENG Li-ping LIU Wen-z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382-1392,共11页
Soil wate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land use/cover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ater stored in thick loessal soi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regulating vegetation growth. However, soil water in the deep... Soil wate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land use/cover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ater stored in thick loessal soi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regulating vegetation growth. However, soil water in the deep loess proifle, which is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soil water pool”is rarely studied because deep proifle soil samples are dififcult to collect. In this study, four experimental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2005 to represent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on the Changwu Tableland:fallow land, fertilized cropl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and continuous alfalfa.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15-m-deep loess proifles was monitored continuously from 2007 to 2012 with the neutron probe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water proifles differed among the four farming systems. Under fallow l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over time, ifrst in the surface layers and later in the deep soil layers. In contras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gradually under continuous alfalfa. The distributions of soil water in deep soil layers under both fertilized 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were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ime. Thus farming system signiifcantly affected soil water content. Seven year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the soil water contents in the 15-m-deep proifles averaged 23.4%under fallow land, 20.3%under fertilized cropland, 21.6%under unfertilized cropland, and 16.0%under continuous alfalfa. Compared to measurements at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both fallow land 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increased soil water storage in the 15-m loess proifles. In contrast, continuous alfalfa reduced soil water storage. Fertilized cropland has no signiifcant effect on soil water stor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ep soil water can be replenished under the fallow and unfertilized farming systems. Dry soil layers (i.e., those which have soil water content less than the stable ifeld water capacity) in the subsoil of the Changwu Tableland region can be classiifed as either temporary dry soil layers or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Temporary dry soil layers, which typically form under annual crops, often disappear during wet years.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generally develop under perennial vegetation. Even after removing the vegetation,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remain for several decades.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useful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water resources in the Loess Table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 system temporal variability soil water dried soil layer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cultivated soil layer of dry land in the South-Western Yunn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ZHAO Ji-xia DAI Fu-qiang +2 位作者 HE Shou-jia ZHANG Qing LIU Gang-c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2期2484-2497,共14页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in cropland is one of the central issues related to both soil fert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county level regarding the spatiote... The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in cropland is one of the central issues related to both soil fert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county level regard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C in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China.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SOC in the cultivated soil layer of dry land in Mojiang County,Yunnan Province, China.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SNSS) of 1985 and soil tests fo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Mojiang Agricultural Bureau in 2006. The ANOVA test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atasets, while semivariogram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geostatistics via an ordinary Kriging method in order to map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OCD in the cultivated soil lay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3.93 kg m^(-2) in 1985 to 2.89 kg m^(-2) in 2006, with a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OCS) decrease of 41.54×10~4 t over the same period. SOCS levels fell most markedly in yellow-brown soil at a rate of51.52%, while an increase of 8.70% was found in the analysed latosol.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recorded changes in SOCD between 1985 and2006 were spatially structured. The decreasing trend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ntense cultivation, major crop residue removal without any protective tillage measures, un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and natural climatic diversity inducing a large decrease in SOC in the studied cultivated dry land region of Mojiang County. Therefore,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protective tillage should b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enhance soil C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dry land Cultivated soil layer Yunnan Plateau
下载PDF
黄土塬区果园-农田交界带土壤水分分布及农田对果园的供水特征
3
作者 韩晓阳 王亚萍 +1 位作者 朱元骏 刘文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215,共9页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田土壤储水对果园耗水的贡献。[结果]2021年降水量756 mm,为典型的丰水年份,农田和AO21、AO25果园降雨入渗深度在11月底分别达8.4,7.0,5.0 m。AO10果园-农田交界带以4 m深度为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较上部大,4-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5.5%;AO21果园0-7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2.1%,7-10 m为15.0%;AO25果园0-5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0.9%,5-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3.6%,AO21和AO25果园分别在7.0,5.0 m以下仍存在土壤干层。水平方向上,AO21、AO25果园利用邻近农田土壤水分的距离分别达到5,8 m,农果交界面上农田向果园的供水量,当以干层上界划分土壤剖面,其上为表观供水量,2个果园分别为0.08,0.25 m^(3)/m^(2);其下为实际供水量,分别为0.45,0.81 m^(3)/m^(2)。[结论]黄土塬区果园和农田镶嵌布局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利用结构,在其规划管理中应考虑果树年限及其相邻农田宽度等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区域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空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果园-农田交界带 植被格局 土壤干层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欧 古丽米热·依力哈木 +5 位作者 祝维 王亚飞 曲冠博 李少然 贾黎明 席本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Ⅰ6 m×6 m)和水分管理(滴灌FI、雨养NI)下的5种(FI_(Ⅲ)、FI_(Ⅰ)、NI_(Ⅲ)、NI_(Ⅱ)、NI_(Ⅰ))毛白杨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内(5、6、8和10月),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各处理6 m剖面内的土壤含水量(SWC),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状况及土壤干层现象。【结果】(1)各处理毛白杨林分浅土层(0~30 cm和30~100 cm)的SWC(5.62%~15.53%)显著低于深土层(100~200 cm、200~400 cm和400~600 cm)(16.50%~27.00%);林分SWC在0~240 cm垂直剖面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并在240~260 cm(26.37%~30.56%)和360~400 cm(22.79%~33.00%)出现两个峰值,而400~600 cm变化平缓;(2)5种林分土壤均在10月最为湿润,平均SWC为20.16%~23.16%;雨养条件下,不同密度毛白杨林分在6月最干燥,平均SWC为13.11%~14.96%,滴灌减轻了30 cm以下土层SWC的季节变异程度;(3)不同水分管理下,高密度林分中深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最好(FI_(Ⅲ)和NI_(Ⅲ)深土层平均SWC分别为23.18%和21.13%),但雨季末(10月),NI_(Ⅱ)土壤水分补偿量最高,达403.12 mm。在高密度和低密度林分中滴灌显著提高了林分0~30 cm土层的SWC,且增加了深土层土壤水分补偿量(FI_(Ⅲ)较NI_(Ⅲ)和FI_(Ⅰ)较NI_(Ⅰ)的储水量变化量分别提高了84.40%和173.99%),滴灌仅显著提高了高密度林分土壤储水量(P <0.05);(4)滴灌和降雨均能缓解或消除不同密度林分在2 m深度内出现的可恢复性土壤干层现象。【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华北黄泛平原毛白杨大径材林培育过程中,以3 m×3 m密度造林且于旱季(4—6月)辅以多频率滴灌充分灌溉,促进杨树人工林在快速生长期(2~4年)的林木生长并改善其深层土壤水分状况。待林分出现密度效应及深层土壤水消耗后,可通过间伐等措施在实现土壤水分维持的同时提高杨树人工林林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水分管理 毛白杨 土壤水分 土壤干层
下载PDF
A novel specimen preparation method for TJ-1 lunar soil simulant in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被引量:2
5
作者 Mingjing Jiang Zhifu Shen +1 位作者 Liqing Li Jiaxing S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2年第4期312-325,共14页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HCA) specimen preparation are not applicable for T J-1 lunar soil simulant due to its wid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 novel method to prepare uniform T J-1 spec...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HCA) specimen preparation are not applicable for T J-1 lunar soil simulant due to its wid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 novel method to prepare uniform T J-1 specimen for HCA tests is put forward. The method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multi-layering dry-rodding method and a new under-compaction criterion in the multi-layer with under-compaction method (UCM). In the novel method, the specimen is prepared with 5 layers by dry-rodding and the UCM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height after each layer is compacted. The density uniformity of specimen is evaluated by the freezing method to find out the best under-compaction criterion. Two HCA specimens with the same target density are prepared by the novel method and examined in the tests of pure rotation of the principal stresses. Their conformable mechanical behaviors ascert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to produce uniform and reproducible HCA specimens. Four groups of HCA tes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nisotropic and non-coaxial behaviors of TJ-I lunar soil simula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the deviator stress ratio, the stress level and the coefficien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 J-1 lunar soil simu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men preparation hollow cylinder apparatus (HCA) TJ-I lunar soil simulant multi-layering dry-roddingmethod multi-layer with under-compaction method (UCM)
下载PDF
振冲法加固松软土地基能力分析
6
作者 张广彪 赵增欣 +1 位作者 张晓红 臧成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5-209,共5页
针对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等软土地基,研究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的措施。振冲挤密法适用于松散砂土层;振冲碎石桩适用于处理粉土和一般黏性土及软黏土(淤泥、淤泥质土);振冲粉喷碎石桩适用于粉土和黏性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c u&g... 针对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等软土地基,研究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的措施。振冲挤密法适用于松散砂土层;振冲碎石桩适用于处理粉土和一般黏性土及软黏土(淤泥、淤泥质土);振冲粉喷碎石桩适用于粉土和黏性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c u>15 kPa)。介绍振冲粉喷碎石桩的制备材料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到立方体抗压强度,在施工中可采用干法底部出料工艺。结果表明,振冲粉喷碎石桩较振冲碎石桩在同等设计条件下可提高地基承载力约1.3倍,并减少地基沉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挤密法 适用土层 振冲粉喷碎石桩 干法底部出料工艺
下载PDF
水肥对小麦根系整体影响及其与地上部相关的研究 被引量:99
7
作者 苗果园 高志强 +2 位作者 张云亭 尹钧 张爱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5-450,共6页
研究表明 ,即使在 5 0 cm土层以下出现干土层 ,根长、根重及地上部干重都会随着干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其中产量的反应更为敏感。 3m土层中存在 5 0 cm干土层 (5 0~ 10 0 cm) ,就会使减产达到显著标准 ,但根系等营养器官虽有... 研究表明 ,即使在 5 0 cm土层以下出现干土层 ,根长、根重及地上部干重都会随着干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其中产量的反应更为敏感。 3m土层中存在 5 0 cm干土层 (5 0~ 10 0 cm) ,就会使减产达到显著标准 ,但根系等营养器官虽有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还表明 ,拔节期 (雌雄原基分化 )灌水较之起身期及孕穗期灌水 ,对根长、根重与地上部生物量、产量都有显著促进效果 ,其次为孕穗期灌水产量又高于起身期。N、P、K三个主要营养元素对根系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异 ,P是促进根系生长的主要元素 ,与 N、K相比 ,它可成倍甚至双倍地促进根系的伸长 ,其次为氮素 ,钾素更差。因此氮磷配合或优质有机肥都可明显地增进根系的伸长与根量的增加。研究发现在生土条件下 ,超深层施肥对根系有明显的诱导下伸的作用。存在耕层施肥促进根系下扎 ,超深层施肥诱导根系下扎 ,一般深层施肥控制根系下扎的现象 ,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 小麦根系 整体影响 地上部 水分 肥料 干土层 超深层施肥 诱导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研究 被引量:71
8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路炳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44-1950,共7页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干层土壤水分的恢复对正确指导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实现该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固原县,选择了将紫花苜蓿翻耕后3a、12a的坡耕地,对其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土壤干层水分最大恢复深度分别为3m、4.8m,但土壤水分含量在中效水及其之上的主要恢复层深度分别为2m、2.2m。苜蓿翻耕3a和12a后2m以上土层土壤平均湿度都能恢复到易效水或极易效水的水平,可以满足1年生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不会进一步恶化土壤水分生态环境。但即使苜蓿翻耕12a后土壤水分,也不能满足林木和多年生豆科牧草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土壤干层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水分恢复 被引量:40
9
作者 万素梅 贾志宽 +1 位作者 韩清芳 杨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5-1051,共7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结果表明,荒地与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及发生的程度不同:荒地在80-100cm土层深度,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低于8a(含8a)的苜蓿草地,在250-350cm土层出现...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规律。结果表明,荒地与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及发生的程度不同:荒地在80-100cm土层深度,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低于8a(含8a)的苜蓿草地,在250-350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生长年限超过8a,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延至500cm土层以下。苜蓿生长超过18a,0-200cm上层土壤水分开始恢复,年均恢复1.49%;但在200-1000cm土壤深层,18、26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含水量仅为10.20%,深层土壤通体干化,水分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水分恢复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西咸阳人工林地土壤干层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景波 杜娟 +1 位作者 周旗 岳应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8,共7页
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梧桐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 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咸阳人工林地从表层向下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10龄苹果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3%,12龄梧桐林2... 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梧桐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 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咸阳人工林地从表层向下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10龄苹果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3%,12龄梧桐林2~4 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6%,均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4龄苹果林下土层有干化显示,但无干层发育;草地土层含水量明显较苹果林地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研究表明,土壤干层形成的具体原因一是降水量少决定的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二是薄膜水的运移速度缓慢和含水量低.为保持人工林基本正常的生长和土壤水的正常运移,应避免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咸阳附近土壤干层的出现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该区的植被恢复首先应以疏林或森林草原为主,待土壤水分改善后再考虑恢复森林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地区 人工林 土壤干层 形成原因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的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学选 刘江华 +1 位作者 高鹏 王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47-1351,共5页
采用定位监测与普查相结合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主要降水量级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研究认为:农林草地土壤水分剖面有较大差异,土壤水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地、草地、灌木地、乔木。部分地区灌木林土壤水分可能... 采用定位监测与普查相结合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主要降水量级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研究认为:农林草地土壤水分剖面有较大差异,土壤水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地、草地、灌木地、乔木。部分地区灌木林土壤水分可能不如乔木林地。在特旱年份,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但不同植被利用引起的土壤水分差异变小。森林带土壤水分明显好于过渡带,该带刺槐生长正常;在过渡带,特旱年份油松、刺槐林不能正常生长,且乔、灌、草均引起土壤干层。所以在林草植被建设中需要一些辅助措施来保证土壤水分供应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植被 土壤干层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被引量:51
12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张青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6-442,共7页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 ,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 ,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 4个类型区 :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 ...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 ,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 ,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 4个类型区 :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 ;2 )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 ;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 ,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 3个小区 ,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 ;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 ;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 ;4 )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 .受降雨量的影响 ,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 ,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 ,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 ;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 ,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 ,海拔愈高 ,干化程度愈严重 ;因土地类型的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层 土壤水分 陕北黄土高原 刺槐 分布状况 分异特征 土壤干化
下载PDF
半干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生长特性与土壤水分生态效应 被引量:24
13
作者 程积民 程杰 高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569,576,共6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20年生紫花苜蓿(Meducagi sativaL.)生长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生产力差异较大,年生长的6-8月份,即在水热同步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成较高... 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20年生紫花苜蓿(Meducagi sativaL.)生长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生产力差异较大,年生长的6-8月份,即在水热同步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成较高地上生物量,为年生长的盛期,但土壤水分消耗过度,降至年最低点;紫花苜蓿产草量不同生长年限均达极显著差异,在山地、塬地和川地3种立地条件下均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即在生长的4~8年间,3种立地条件下紫花苜蓿均为旺盛生长阶段,第10年土壤含水量降到最低,土壤干层厚度高达300~720 cm,土壤水分严重亏缺;10年后随紫花苜蓿的基本衰败,土壤水分开始缓慢恢复;第15~20年,3种立地类型500 cm土层以上土壤水分可恢复到接近种植前的土壤含水量,而500 cm以下土壤通体干燥化严重,水分恢复极为缓慢,且恢复难度较大。因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适宜生长年限应为8~10年,第4~8年为苜蓿生长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地上生物量 土壤水分 土壤干层 半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消耗与补给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艳萍 王力 +1 位作者 韩雪 杨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71-7579,共9页
对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12年3—10月7龄果园(挂果初期)、17龄果园(盛果期)、小麦地、玉米地土壤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0—600 cm试验土层7龄果园土壤贮水量最高,其次为玉米地、小麦地,17龄果园最低,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对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12年3—10月7龄果园(挂果初期)、17龄果园(盛果期)、小麦地、玉米地土壤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0—600 cm试验土层7龄果园土壤贮水量最高,其次为玉米地、小麦地,17龄果园最低,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贮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其变化滞后于降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减弱的特征,且其土壤剖面的水分含量变化存在季节变异。农田和7龄果园中不存在土壤干燥化现象,而17龄果园土壤剖面存在较厚的干燥化土层,其分布深度为320—600 cm。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的消耗和补充深度有较大差异,17龄果园消耗深度为500 cm,补充深度为200 cm;7龄果园、玉米地和小麦地消耗深度分别为200、300 cm和300 cm,且补充深度均超过了测定的土壤深度,大于6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干层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氮素消耗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万素梅 贾志宽 +1 位作者 王勇 韩清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90,共8页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可分为轻度干层(9-11%)、中度干层(7-9%)、重度干层(〈7%)三级。荒地在80-100 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为140-600 cm土层,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干层厚度向下延伸,干化程度加剧,苜蓿生长至12年,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达到5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下降,30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苜蓿生长至26年,0-200 cm土壤上层的氮素有一定恢复,而200-1 000 cm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生长6年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实施粮草轮作,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碱解氮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区荒草地土壤水平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洪松 邵明安 王克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359,共7页
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人工降雨的试验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荒草坡地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平衡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较高时,WAVES模型可以应用于荒草坡地土壤... 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人工降雨的试验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荒草坡地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平衡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较高时,WAVES模型可以应用于荒草坡地土壤水平衡的模拟;土壤储水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趋势很吻合,但有关参数的取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荒草地土壤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所需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分别为507.0mm和747.6mm,分别高于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预示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年和平水年土壤水分易收支负平衡,从而形成土壤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荒草地 土壤水平衡 土壤干层 数值模拟 土壤干燥化
下载PDF
半干旱区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消耗过程研究 被引量:86
17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王静 雍绍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采用工程整地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柠条灌木林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及调控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区柠条生长前 6年为幼龄期 ,6~ 14年为中龄期 ,14年后进入老龄期。幼龄期 0~ 80 0cm土壤中未形成干层 ,中龄期土壤干层厚度为 2 4 0~ 2 6 0cm ,老龄期干层为 70 0cm。水平阶整地丰水年土壤水分盈余 4 4 82mm ,对照亏缺 5 1 5~ 79 6mm ;平水年亏缺 5 3 91mm ,对照亏缺 10 3 6 4mm ;干旱年亏缺 10 2 87mm ,对照亏缺 15 3 32mm。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分的补偿深度为 80~ 180cm ,对照为 2 1~ 4 5cm。根据柠条主根、侧根和毛根的根量分布比例得出 ,土壤水分要恢复正常 ,丰水年需要 13年 ,平水年需要 16年以上 ,干旱年约需 2 0年以上 ,而对照无论是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干旱年均需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消耗 柠条 过程研究 生长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丰水年 干旱年 生物措施 工程整地 土壤干层 补偿深度 幼龄期 亏缺 对照 灌木林 水平阶 6mm 恢复 主根 根量 毛根 侧根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水分恢复与作物产量响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凌 陈明灿 +1 位作者 李凤民 李友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状况,及恢复过程中不同作物的产量响应。试验设5个处理,苜蓿→草谷子→春小麦→马铃薯→豌豆(WPPe);苜蓿→草谷子→玉米→玉米→春小麦(CCW);苜蓿→草谷子→马铃薯→春小麦...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状况,及恢复过程中不同作物的产量响应。试验设5个处理,苜蓿→草谷子→春小麦→马铃薯→豌豆(WPPe);苜蓿→草谷子→玉米→玉米→春小麦(CCW);苜蓿→草谷子→马铃薯→春小麦→玉米(PWC);苜蓿→草谷子→休闲→豌豆→马铃薯(FPeP);常规耕作农田(CS)。结果表明,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凋萎湿度时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增加而在降雨量少时下降,但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常规农田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持续增长不受降雨量的影响。经过4年时间WPPe、CCW、PWC、FPeP的0~5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由2001年4月仅有常规农田的63.66%上升到2004年9月的90.51%、89.83%、92.17%、96.72%。苜蓿翻耕后的农田作物产量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以秋收作物马铃薯和玉米较适合苜蓿一作物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土壤干层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干热河谷冲沟不同土层的抗侵蚀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素 熊东红 +3 位作者 张宝军 杨丹 校亮 方海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159,212,共9页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 为研究"旱季高温干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干湿交替作用对冲沟形成过程的影响,选择干热河谷区典型发育的土层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层),采用干湿交替原位试验,选取土体抗剪强度、抗冲系数以及崩解性指标,分析不同土层抗侵蚀的特性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层抗剪强度差异明显,其中Ⅳ层和Ⅴ层抗剪强度较大;内摩擦角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不定趋势而粘聚力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土层抗冲性差异明显,其中Ⅲ层和Ⅵ层抗冲性较小;抗冲性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而增大、剥蚀率则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多呈波动减小趋势;各土层平均崩解速度与干湿交替次数呈显著线性相关,Ⅲ层和Ⅵ层较大、Ⅳ层和Ⅴ层较小、Ⅰ层和Ⅱ层介于二者之间。各土层具有"软硬岩层相间"的发育特征,其抗蚀性在垂直方向大致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该研究从土壤侵蚀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冲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不同土层 土体抗蚀性 干热河谷 冲沟
下载PDF
湿分分层土壤中热湿迁移与水分蒸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炳成 刘伟 杨金国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4-1006,共3页
在自然环境下,对土壤中温度和湿分分布以及水分蒸发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干饱和层对土壤热湿迁移及水分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周期性变化的大气环境条件下,土壤温度、湿分含量和水分蒸发强度在一天内变化;随着土壤温... 在自然环境下,对土壤中温度和湿分分布以及水分蒸发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干饱和层对土壤热湿迁移及水分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周期性变化的大气环境条件下,土壤温度、湿分含量和水分蒸发强度在一天内变化;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在晚上会出现略有增加的情况。(2)形成干饱和层后,水分蒸发锋面由土壤表面下移至非饱和层与干饱和层界面处,水分蒸发强度明显减弱,干饱和层的厚度增长缓慢。(3)随着干饱和层不断向深处发展,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幅度增大,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干饱和层 非饱和层 土壤温度 水分蒸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