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形窄通道内DRYOUT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磊 闫晓 +2 位作者 黄善仿 黄彦平 肖泽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7-1443,共7页
液膜干涸(DRYOUT)被广泛认为是诱发环状流区临界热流密度(CHF)的机理,已有DRYOUT模型对于矩形窄通道能否适用缺乏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比较几组不同的沉积率、夹带率关系式,得到了一优化的DRYOUT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较已有模型... 液膜干涸(DRYOUT)被广泛认为是诱发环状流区临界热流密度(CHF)的机理,已有DRYOUT模型对于矩形窄通道能否适用缺乏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比较几组不同的沉积率、夹带率关系式,得到了一优化的DRYOUT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较已有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可用于矩形窄通道CHF的预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通道 dryout模型 临界热流密度
下载PDF
Forced Convecti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Dryout Characteristics in Helical Coiled Tubes with Various Axial Angles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烈锦 张西民 +1 位作者 冯自平 陈学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61-69,共9页
对水和水蒸汽汽液两相流体在螺旋轴呈各种倾角放置的螺旋管内强制对流沸腾传热与烧毁特性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试验中系统及结构参数范围如下:压力:P=0.4~3.0MPa质量流速:G=100~2400kg/m2·s进口... 对水和水蒸汽汽液两相流体在螺旋轴呈各种倾角放置的螺旋管内强制对流沸腾传热与烧毁特性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试验中系统及结构参数范围如下:压力:P=0.4~3.0MPa质量流速:G=100~2400kg/m2·s进口水温:T=30~80℃出口干度:x=-0.05~1.2管内壁面热负荷:q=0~540kE/m2试验段结构参数:总长L=6448mm,管内径d=11mm,螺旋直径D=256mm,螺旋升角β=4.27°螺旋管轴向放置倾角:水平位置(0°)、向上倾斜45°(+45°)、垂直向上(+90°)、向下倾斜45°(-45°).共进行了1050个工况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旋管内汽液两相流强制对流沸腾传热可以划分为核态沸腾区、两相流强制对流区、烧毁及烧毁后传热区等3种区域.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给出了3区域间转变的边界方程,和3个区域内两相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根据试验观察和数据结果,对烧毁现象及烧毁点或区域发生的条件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一系列有关现象的规律和特点,指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烧毁点临界质量干度的预报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水/水蒸汽汽液两相流 强制对流沸腾传热 烧毁
下载PDF
近临界压力区Post-dryout传热特性分析
3
作者 宋美琪 刘晓晶 程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76-1581,共6页
由于临界热流密度后(Post-CHF)传热区气相传热特性较差,加热壁面将会面临显著的温度升高甚至会被烧毁,因此对于Post-CHF区传热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为对现有临界后传热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整理出现有均匀加热竖直圆管内向上流动Post-dry... 由于临界热流密度后(Post-CHF)传热区气相传热特性较差,加热壁面将会面临显著的温度升高甚至会被烧毁,因此对于Post-CHF区传热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为对现有临界后传热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整理出现有均匀加热竖直圆管内向上流动Post-dryout区传热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对近临界压力区Post-dryout传热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新的传热关系式。本文所提出的新的传热关系式对现有数据库的预测平均误差为0.9%,均方根误差为14.4%,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压力区 Post-dryout 传热关系式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ryout point of flow boiling in narrow annular channels 被引量:1
4
作者 WU Ge-Ping QIU Sui-Zheng +2 位作者 SU Guang-Hui JIA Dou-Nan LU Dong-Hua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2-256,共5页
关键词 临界热通量 流动沸腾 干燥 核沸腾 狭窄环形通道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dryout point in bilaterally heated vertical narrow annuli 被引量:1
5
作者 AYEMyint TIANWen-Xi +2 位作者 JIADou-Nan LIZhi-Hui LIHa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9-64,共6页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oped. Comparisons of the present model prediction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good agreement in ac- curacy for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ric range (pressure from 0.8 to 3.5 MPa, mass flux of 60.39 to 135.6 kg?m-2?s-1 and heat flux of 5 to 50 kW?m-2).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heated by AC pow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轨道 双侧加热 临界质量 环流 烘干点
下载PDF
Study on dryout point in vertical narrow annuli 被引量:1
6
作者 TIANWen-Xi AYEMyint +1 位作者 QIUSui-Zheng JIADou-N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3-58,共6页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respectively. The annulus with narrow gap is bilaterally heated by AC ...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respectively. The annulus with narrow gap is bilaterally heated by AC current power supply.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covered a range of pressure from 0.8 to 3.5 MPa, mass flux of 26.6 to 68.8 kg?m-2?s-1 and wall heat flux of 5 to 50 kW?m-2. The location of dryout is obtained by observing a sudden ri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Kutateladze correlation is cited and modified to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dryout and proved to be not a proper one. Considering in detail the effects of geometry of annuli, pressure, mass flux and heat flux on dryout,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is finally developed to predict dryout point in narrow annular gap under low flow condition, which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轨道 双侧加热 烘干点 临界质量 环流
下载PDF
Study on dryout point and heat transfer in subcooled flow boiling through vertical narrow annular channels
7
作者 DING Guo-zhong HUANG Su-yi SU Shun-yu LI Jia HU Xing-hua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07年第1期15-21,共7页
关键词 过冷流动沸腾 环形通道 流动传热 干涸点 狭窄 垂直 压力范围 实验测量
下载PDF
Liquid film dryout model for predicting critical heat flux in annular two-phase flow 被引量:5
8
作者 Bo JIAO Li-min QIU Jun-liang LU Zhi-hua G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98-417,共20页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an be encountered in numerous fields, such as chemical engineering, refrigeration, nuclear power reactor, metallurgical industry, spaceflight. Its critical heat flux (CHF) ...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an be encountered in numerous fields, such as chemical engineering, refrigeration, nuclear power reactor, metallurgical industry, spaceflight. Its critical heat flux (CH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system secur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ince annular flow is the most common flow pattern in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predicting CHF of annular two-phase flow is more significant.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iquid film dryout model is successful for that prediction, and determining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ill exert predominant effects on the accuracy of this model: onset of annular flow, inception criterion for droplets entrainment, entrainment fraction, droplets deposition and entrainment rates. The main theoretical results achieved on the above five parameters are reviewed; also, limitations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二相流 临界热流量 液体薄膜 沉积率
原文传递
制冷用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 被引量:32
9
作者 何茂刚 王小飞 张颖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3-28,共6页
针对制冷系统中使用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进行了包括管间流型、管外绕流成膜特征、气流、表面传热系数等流动和换热机理的综述性报道,回顾了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技术进展。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解决水平管降膜蒸发... 针对制冷系统中使用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进行了包括管间流型、管外绕流成膜特征、气流、表面传热系数等流动和换热机理的综述性报道,回顾了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技术进展。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解决水平管降膜蒸发器内部流动稳定性、均匀性,有效避免局部干涸等难题的新型技术——带有导流和二次布液装置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 水平管 换热 局部干涸
下载PDF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速垂直内螺纹管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潘杰 杨冬 +2 位作者 朱探 董自春 毕勤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9-85,共7页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了材料为SA-213T12的φ32mm×6.3mm四头内螺纹管。试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1MPa,质量流速G=232~773kg/(m2·s),内壁热流...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了材料为SA-213T12的φ32mm×6.3mm四头内螺纹管。试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1MPa,质量流速G=232~77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132~663kW/m2。试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壁温分布特性,分析了压力、内壁热负荷和质量流速变化对内螺纹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传热恶化的发生机制,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试验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会发生第2类传热恶化——干涸(dryout),而在试验中未观测到第1类传热恶化——膜态沸腾(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DNB)。压力与内壁热负荷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干涸提前发生和干涸后的壁温飞升值增大。与亚临界压力区相比,内螺纹管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变差,管壁温度显著升高,发生传热恶化时的临界焓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低质量流速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壁温 干涸
下载PDF
CO_2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昊 柳建华 +3 位作者 张良 姜林林 丁杨 梁亚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76-1682,共7页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两相流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地分析了热通量2~35 k W·m-2,饱和温度-10~10℃工况时,内径为1、2、3 mm圆管内的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流率增加时干涸起始干度逐渐降低,当质量流率小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率增加基本维持不变,而当质量流率大于临界值时,干涸现象结束之后,随着质量流率增加传热系数相应增加;随着管径增加,干涸发生的质量流率越小,临界热通量越大,同时管径越小传热系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微细通道 两相流 成像 干涸
下载PDF
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张良 丁杨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换热系数 热流密度 饱和温度 干涸
下载PDF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杨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姜林林 鄂晓雪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 微细管 流动沸腾 干涸 换热系数
下载PDF
振荡热管的热阻变化规律及烧干特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晓钰 李治华 +1 位作者 孙慎德 朱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2-2028,共7页
振荡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在解决微小空间而热通量较高的元器件散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振荡热管结构简单,但其内部运行规律多变复杂,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随加热功率和充液率改变振荡热管的热阻变... 振荡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在解决微小空间而热通量较高的元器件散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振荡热管结构简单,但其内部运行规律多变复杂,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随加热功率和充液率改变振荡热管的热阻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工况所对应的传热机理;同时还对振荡热管的烧干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所做工作为建立振荡热管理论模型、认识其传热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热管 热阻特性 烧干现象
下载PDF
二氧化碳管内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的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建超 柳建华 +3 位作者 张良 葛琪林 张海江 朱立伟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2-76,共5页
了解管内流动沸腾特性并准确地预测出其换热系数,对设计紧凑、高效的CO2蒸发换热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几个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换热关联式,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比较后发现Yoon2004、Jung关联式的预测... 了解管内流动沸腾特性并准确地预测出其换热系数,对设计紧凑、高效的CO2蒸发换热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几个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换热关联式,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比较后发现Yoon2004、Jung关联式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但各关联式对干涸后的换热系数预测普遍有较大偏差,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流动沸腾 换热关联式 二氧化碳 干涸
下载PDF
水平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1 位作者 张良 赵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8-1436,共9页
对CO_2在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饱和温度-40~0℃,热通量5~35 k W·m^(-2),质量流率200~1500 kg·m^(-2)·s^(-1),管径1.5 mm。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增加对于强化核态沸腾换热具有显著影响,同时... 对CO_2在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饱和温度-40~0℃,热通量5~35 k W·m^(-2),质量流率200~1500 kg·m^(-2)·s^(-1),管径1.5 mm。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增加对于强化核态沸腾换热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加快干涸发展进程,降低干涸起始干度;质量流率对于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干涸起始干度降低,干涸后的传热系数有所增加;饱和温度对CO_2物性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同工况时换热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饱和温度升高干涸起始干度具有降低的趋势,且干涸后传热系数下降更为剧烈。通过与理论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Cheng模型对干涸前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30%误差带内预测精度达到77.1%,绝对平均偏差为20.5%,干涸后对应预测精度比与绝对平均偏差仅为22.9%与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流动沸腾 传热系数 干涸
下载PDF
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轴向干涸高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学功 白莉 +1 位作者 王照亮 唐大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干涸点高度随热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矩形毛细微槽的几何尺寸及微槽群密度对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的润湿和相变换热特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微槽群 蒸发换热 干涸点 理论分析
下载PDF
环形炉膛锅炉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率内螺纹管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植 杨冬 +1 位作者 姜勇 王少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7-1953,共7页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发生了第二类传热恶化,即干涸(dryout)。内壁热负荷和压力的增大,均会导致干涸点的提前以及干涸后内壁温度的峰值增大。质量流率对干涸点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存在一界限质量流率。当质量流率小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提前;当质量流率大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推迟。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亚临界压力部分,内壁热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第一类传热恶化,即膜态沸腾(DNB)。内壁热负荷的增大和质量流率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的提前以及膜态沸腾后的温度飞升值增加。在近临界压力区的超临界压力部分,内螺纹管传热良好,在拟临界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传热强化,其传热特性和亚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流率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干涸 膜态沸腾 环形炉膛锅炉
下载PDF
卧式螺旋管内烧干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自平 郭烈锦 +1 位作者 陈学俊 孙巨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在中低压条件下,对卧式放置螺旋管中汽-水两相流烧干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螺旋管内烧干机理。结果表明,卧式螺旋管内烧干主要受二次回流及沿烧干点的热扩散作用控制。烧干首先在管圈出口处发生,然后再扩展到上游。在同一截面上,烧... 在中低压条件下,对卧式放置螺旋管中汽-水两相流烧干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螺旋管内烧干机理。结果表明,卧式螺旋管内烧干主要受二次回流及沿烧干点的热扩散作用控制。烧干首先在管圈出口处发生,然后再扩展到上游。在同一截面上,烧干首先在管圈前侧和后侧发生。在实验基础上,给出了卧式螺旋管临界干度计算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液两相流 卧式 螺旋管 烧干 两相流 换热管
下载PDF
CO_2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良 柳建华 +2 位作者 葛琪林 杨建超 安守超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9,共6页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临界热流密度,流态变化,干涸干度的预测以及抑制干涸提前发生的相应措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流动沸腾 CO2热物性 换热特性 干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