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心脏功能及同步性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燕翔 冷倩倩 郭瑞强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05-408,共4页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其可以在同一切面同步放置两个取样容积,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功能,而且可以更简便地评价心脏同步性。同时,双多普勒技术可以实时、直观、快速地显示心肌组织运动与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其可以在同一切面同步放置两个取样容积,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功能,而且可以更简便地评价心脏同步性。同时,双多普勒技术可以实时、直观、快速地显示心肌组织运动与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定量评价室壁运动力学与心腔内流体力学的耦联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双多普勒技术在评价心脏功能及同步性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心室舒张功能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发作期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2
作者 周燕翔 陈金玲 +2 位作者 冷倩倩 马媛媛 郭瑞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PW技术)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瓣环峰值速度(E/e'),探讨双PW技术评价房颤患者不同病程中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方法连续选择阵发...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PW技术)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瓣环峰值速度(E/e'),探讨双PW技术评价房颤患者不同病程中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方法连续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51例,其中间歇期28例(房颤间歇组),发作期23例(房颤发作组)。采用双PW技术同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峰值速度e'(S)、e'(L),计算其比值为E/e'(S)1、E/e'(L)1及E/e'(S)1、E/e'(L)1的平均值为E/e'(M)1。采用传统方法分别测得以上参数,计算其比值为E/e'(S)2、E/e'(L)2及E/e'(S)2、E/e'(L)2的平均值为E/e'(M)2。结果与房颤间歇组比较,房颤发作组E/e'(S)1、E/e'(M)1增高(P<0.01)。双PW技术测量房颤患者的E/e'与传统方法测量E/e'相关系数为0.88(P<0.01);对于同一观察者及不同观察者,双PW技术测量E/e'的Cronbach系数较传统方法更高,95%可信区间范围更小。结论双PW技术评价房颤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可行,其测量E/e'的可重复性较传统方法更好,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准确评价房颤患者舒张功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心房颤动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下载PDF
双多普勒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舒张功能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危险分层
3
作者 曹省 周燕翔 +3 位作者 李明奇 赵志玉 陈金玲 邓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2期83-89,共7页
目的 探讨双多普勒技术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舒张功能参数对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方法 纳入133例行房颤RFCA患者,根据房颤有无晚期复发分为复发组... 目的 探讨双多普勒技术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舒张功能参数对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方法 纳入133例行房颤RFCA患者,根据房颤有无晚期复发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所有患者于RFCA术前7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双多普勒法同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峰值速度e′(S)、e′(L)的比值E/e′(S)、E/e′(L)及均值E/e′(M);同步获取二尖瓣E与血流播散速度Vp的比值E/Vp。随机选取20例记录双多普勒法和传统法测量E/e′、E/Vp的消耗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舒张功能参数对房颤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 剔除手术未成功4例,失访6例,最终入选123例。未复发组65例,复发组58例。(1)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年龄、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左房容积指数、E/e′(L)、E/e′(S)、E/e′(M)、E/Vp、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2.8 m/s患者比例增加(P均<0.05)。(2)ROC曲线显示E/e′(S)、E/e′(L)、E/e′(M)、E/Vp预测RFCA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678、0.720、0.711。(3)双多普勒技术获取E/e′、E/Vp在采集图像、测量数据及总流程三个方面均较传统法耗时更少(P均<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E/e′(S)是预测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三个参数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精确度较好,预测RFCA术后5年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结论 双多普勒技术评估E/e′(S)是RFCA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LAVI共同构建Nomogram模型预测术后5年复发精确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心房颤动 双多普勒技术 复发 舒张功能 预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佳霓 陈丽萍 +3 位作者 张晓玲 尚艳文 王芳 唐红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67,共5页
探讨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D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因素。连续纳入50例非肥胖、无高血压病史的2型DM患者和4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志愿者。采用HITACHI Ascendus多普勒超声诊断... 探讨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D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因素。连续纳入50例非肥胖、无高血压病史的2型DM患者和4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志愿者。采用HITACHI Ascendus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双脉冲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期峰值流速(E峰、A峰)、减速时间(DT)、二尖瓣前瓣环舒张期峰值速度(e’峰),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计算E/A、E/e’比值、Tei指数及E峰与e’峰的起始时间差(TE-e’)。随机选取20例受试者进行IVRT、TE-e’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比较:DM组E/A比值、e’峰降低,E/e’比值、Tei指数升高,DT、IVRT、TE-e’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显示TE-e’与IVRT呈正相关(r=0.415,P=0.000);DM患者病程与TE-e’呈正相关(Beta=0.295,P=0.020),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TE-e’呈正相关(Beta=0.399,P=0.010);重复性分析显示IVRT、TE-e’测量组内和组间重复性均较好。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D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TE-e’可作为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DM患者的病程及HbA1C的控制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双脉冲多普勒技术 左心室舒张功能
原文传递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测量E/e'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燕翔 陈金玲 +2 位作者 曹省 周青 郭瑞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法)测量E/e′参数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53例成功行RFC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术后随访... 目的探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法)测量E/e′参数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53例成功行RFC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术后随访(25.94±2.78)个月,其中21例复发患者为房颤复发组,32例未复发患者为房颤未复发组。房颤患者于术前7 d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双多普勒法同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峰值速度e′(S)、e′(L)及其比值E/e′(S)双多普勒法、E/e′(L)双多普勒法。采用传统法分别测得E、e′(S)、e′(L)并计算其比值为E/e′(S)传统法、E/e′(L)传统法。记录两种方法测量E/e′的消耗时间。结果①双多普勒法及传统法测量房颤组E/e′(S)、E/e′(L)较对照组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及房颤未复发组比较,双多普勒法及传统法测得复发组E/e′(S)、E/e′(L)均增大(P<0.05)。双多普勒法测得各组E/e′(S)、E/e′(L)与传统法测得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ROC曲线分析显示E/e′(S)双多普勒法预测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但与E/e′(S)传统法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819对0.728,P>0.05)。E/e′(S)双多普勒法的诊断截值为10.90(敏感性71.4%,特异性87.5%),E/e′(S)传统法的诊断截值为10.70(敏感性81.0%,特异性62.5%)。③双多普勒法获取E/e′耗时较传统法更少。对于同一观察者及不同观察者,双多普勒法测量E/e′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高于传统法,其测值95%可信区间范围小于传统法。结论E/e′(S)是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有效指标。双多普勒法可以测量房颤患者同一心动周期的E/e′,与传统法相比,其测量过程耗时更少,测值重复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房颤动 心室功能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原文传递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周燕翔 陈金玲 +3 位作者 曹省 马媛媛 周青 郭瑞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37-941,共5页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并探讨心房不同步评估阵发性房颤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多普勒技...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并探讨心房不同步评估阵发性房颤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双多普勒技术将两个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二尖瓣环室间隔及侧壁位点、三尖瓣环室间隔及右室游离壁位点、二尖瓣环侧壁及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位点,同步获取两个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点的时间差分别为T1、T2、T3,分别用以评估左房、右房、双房同步性,其值越大,表明同步性越差。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并以ROC曲线下面积获取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最佳指标,联合该指标与左房容积指数(LAVI)预测阵发性房颤,并寻求其预测的截断值。结果①房颤组双房各径线、容积、容积指数、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与瓣环室间隔位点速度(e’)比值(E/e’)较对照组增大(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②房颤组标化心率前后T1、T2、T3都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叭)。标化T1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标化T1、LAvI及其联合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6%、84.1%、87.1%;联合标化T1≥29.55ms与LAVI≥21.60ml/m^2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2.8%、79.2%。③标化T1与年龄、左房前后径、右房容积指数、E/e’、LAVI呈正相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不同步明显增加,左房不同步尤为明显,可为评估阵发性房颤发生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双多普勒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准确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同步性并有效评估房颤发生风险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房颤动 心房功能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原文传递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同步性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燕翔 曹省 +3 位作者 陈金玲 胡波 周青 郭瑞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8-963,共6页
目的探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同步性对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45例成功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房颤组术后随... 目的探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同步性对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45例成功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房颤组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16例复发患者为房颤复发组,29例未复发患者为房颤未复发组。阵发性房颤患者于术前7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双多普勒技术将两个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二尖瓣环室间隔及侧壁位点、三尖瓣环室间隔及右室游离壁位点、二尖瓣环侧壁及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位点,同步获取两个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点的时间差分别为T1、T2、T3,分别用以评估左房、右房、双房同步性,其值越大,表明同步性越差。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未复发组及房颤复发组左房前后径、右房左右径、双房容积及容积指数均增大(P〈0.05);与房颤未复发组比较,房颤复发组左房前后径增大(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未复发组及房颤复发组标化心率前后T1、T2、T3均增大(P〈0.05);与房颤未复发组比较,房颤复发组标化心率前后T1、T3均增大(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标化T1是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0,95%CI1.002~1.121,P=0.044),当截断值为39.38rfls时,预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75.9%。结论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患者术前左房不同步较未复发患者明显增加。双多普勒技术作为评估心房同步性的一种新技术,有望为RFCA术后房颤复发提供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房颤动 心房功能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原文传递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正常成年人不同年龄组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燕翔 陈金玲 +3 位作者 曹省 马媛媛 周青 郭瑞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分析正常成年人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的增龄变化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双多普勒技术评价心房同步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到我院健康体检的成年志愿者57例,按年龄分布分为A组(20~39岁,20例)... 目的采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技术)分析正常成年人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的增龄变化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双多普勒技术评价心房同步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到我院健康体检的成年志愿者57例,按年龄分布分为A组(20~39岁,20例)、B组(40~59岁,21例)、C组(60~79岁,16例)。采用双多普勒技术将两个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二尖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三尖瓣环s及右室游离壁(RVFW)位点、二尖瓣环L及三尖瓣环RVFw位点,同步获取两个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始点的时间差分别为T1、T2、T3。采用传统多普勒技术分别获得从心电图P波起始点到二尖瓣环I.、s及三尖瓣环RVFw二三个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频谱a’波起始点的时间差分别为PI.、P—S、P—RVFW。P—L与P—S、PS与PRVFW、P—L与P—RVFw之间的时间差分别为t1、t2、t3、T1、t1用以评估左房同步性,T2、t2用以评估右房同步性,T3、t3用以评估双房同步性,其值越大,表明心房同步性越差。结果①A组、B组、c组收缩压、舒张压依次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及c组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与瓣环室间隔位点速度(e‘)比值(E/e‘)、舒张晚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增大;与A组及B组比较,c组左房容积(LAV)增大,E减低(均P〈0.05),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A组比较,B组及C组T1、T2、T3及t1、t2、t3均增大(P〈0.05)。③T1、T2、T3与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左房前后径、E/e’均呈正相关(P〈0.05),T1与LAV呈正相关(P〈0.05),T3与LAV、右房上下径呈正相关(均P〈0.05),与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④双多普勒技术与传统多普勒技术测量心房同步性参数的一致性较好,两种方法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8(P〈0.01)。对于同一观察者及不同观察者,双多普勒技术测量同步性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高于传统多普勒技术,其测值95%可信区间范围小于传统多普勒技术。结论正常成年人心房内及心房间同步性随年龄增加逐渐减低,双多普勒技术测量的心房同步性参数较传统多普勒技术重复性更好,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准确评价心房同步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房功能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