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水利治理与地域社会的发展--以川西平原为例
1
作者 张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6,共14页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 清初都江堰渠系恢复以后,水利治理逐渐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要务。官方政府在川西平原水利修筑事务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都江堰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川西平原“一体化”水利治理体系的基本格局,并形成了多方协作式岁修与官督民办式管理的水利治理特征。这种水利治理模式对川西平原地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渠系的开发与河道的治理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水利治理上,堰渠事务的分工与合作也不断协调着州县之间的关系;基层民堰管理上,堰长“中介人”的身份强化着官民之间的互动;于民而言,水利治理成为整合移民社会秩序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 川西平原 水利治理 “一体化” 区域发展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都江堰地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学志 徐卫华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张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56-5861,共6页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 为了明确汶川地震破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选择在都江堰地区采用遥感数据解译和GIS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及其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面积为12862hm2,其中78.64%的破坏区位于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内部。地震破坏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m,坡度20~55°之间的山坡上。地震造成都江堰地区21.63%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其中海拔2200~3000m之间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比例较大。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程度严重,震后的生境斑块数量是震前的7.7倍。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生境丧失更为严重,其丧失比例为32.15%,而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丧失较轻,其丧失比例为9.83%。地震造成该地区大熊猫生境丧失严重,生境破碎化加剧,为了增加大熊猫可利用的生境,在震后恢复重建中应当避免在大熊猫生境中开展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熊猫 生境丧失 都江堰地区
下载PDF
都江堰地区三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肖治术 王玉山 张知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81,共9页
于 2 0 0 0年 9月~ 12月 ,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 3种优势壳斗科 (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 于 2 0 0 0年 9月~ 12月 ,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 3种优势壳斗科 (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表明 :①种子雨持续时间较长 ,3种壳斗科植物种子雨的高峰期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略有差异 ;② 3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产量很低 ,种子雨散落的平均密度不大。在原生林 ,栓皮栎 (Quercusvariabilis)、树Q .serrata)和栲树 (Castanopsisfargesii)种子下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2 .3± 3.85个 /m2 ,6 .5± 17.43个 /m2 和 1.9± 5 .2 1个 /m2 ;而在次生林则分别为 2 .4± 3.47个 /m2 ,6 .5± 13.5 5个 /m2 和 0 .3± 1.35个 /m2 ;③土壤种子库中 ,栓皮栎在原生林中没有存留完好的种子 ,而在次生林的落叶层中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 (0 .15± 0 .37个 /m2 ) ;树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都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 (分别为 0 .2 0± 0 .70个 /m2 和 0 .10± 0 .31个 /m2 )和少量萌发种子 (分别为 0 .5 0± 1.82个 /m2 和 0 .2 0± 0 .89个 /m2 ) ;但在土壤中未发现有栲树的种子。绝大部分的种子存留在落叶层 ,而存留在 0~ 2cm和 2~ 10cm土层中的种子极少 ;④定量测定了发霉、虫蛀和脊椎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壳斗科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都江堰市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乃康 樊宏 +1 位作者 任茜 张兰 《资源与产业》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都江堰市19个乡镇为分区单元,使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四川省都江堰市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一级区和10个生态经济亚区,并根据各生态经济区的特点提出各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都江堰市19个乡镇为分区单元,使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四川省都江堰市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一级区和10个生态经济亚区,并根据各生态经济区的特点提出各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SPSS 都江堰
下载PDF
都江堰鹅观草在渝西地区的引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欢 张海琴 +4 位作者 袁杨 罗登 王胤晨 许洁 曾兵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9-483,共5页
本试验以国审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品种赣饲1号为对照材料,对引进品种都江堰鹅观草在渝西地区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1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都江堰鹅观草适宜在重庆荣昌试验点生长,未发现严重病虫害,相反对照品... 本试验以国审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品种赣饲1号为对照材料,对引进品种都江堰鹅观草在渝西地区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1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都江堰鹅观草适宜在重庆荣昌试验点生长,未发现严重病虫害,相反对照品种患锈病严重;在生产性能方面,都江堰鹅观草的生育期为251d,较对照(244d)晚7d,持久性更好;在高度方面,都江堰鹅观草较对照高5.03cm,茎叶比稍高于对照;在干草产量方面,都江堰鹅观草总产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干草产量为1 761.69kg·hm-2较对照(1 512.12kg·hm-2)增产16.50%。综上所述,都江堰鹅观草在试验点抗病虫性强,长势好,生育期晚,产草量高,适应该地区生态条件,作为优质牧草种植的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鹅观草 渝西地区 引种 生产性能 适应性
下载PDF
从古代都江堰灌区看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兼论对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启发 被引量:8
6
作者 袁琳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1,共9页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生态实践思想 古代都江堰灌区 生命观 天人关系 城乡规划
下载PDF
新时代都江堰灌区乡村保护思路的转变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袁琳 高舒琦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61-178,共18页
生态文明的推进正在转变人们对于自然系统价值的认识,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与逐步落实的生态文明制度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确立的标志,为自然系统保护与修复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时代背景下,广大传统乡村地区的生态价值被重新认识... 生态文明的推进正在转变人们对于自然系统价值的认识,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与逐步落实的生态文明制度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确立的标志,为自然系统保护与修复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时代背景下,广大传统乡村地区的生态价值被重新认识,进而影响着相应的乡村保护思路的转变。本文以生态与遗产价值颇高的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带为例,分析30 年来快速城镇化对于灌区乡村地带的吞噬状况,反映了推进都江堰灌区乡村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批判了“三集中”理念主导下的土地整理、迁村并点以及消极的保护策略对乡村文化景观造成的严重破坏;发掘了近几年生态文明新时期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区保护与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思路。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为有效保护都江堰灌区乡村地带提供可能,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科学、适宜、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思路。当前阶段,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探索都江堰老灌区文化景观保护区并积极探索推广小规模、生态化乡村人居更新试点工作,将对这一地区的乡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时代 都江堰灌区 乡村保护 林盘
下载PDF
成灌市域铁路对城市圈可达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劳亚龙 刘澜 +3 位作者 卢维科 毛剑楠 周天星 宋元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9,共7页
由于国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的空间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城镇可达性越来越重要。基于交通设施和区域位置的计算方法,采用空间可达性指标对栅格化的市域铁路服务区域的可达性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利用时间差值来表征市域铁路对... 由于国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的空间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城镇可达性越来越重要。基于交通设施和区域位置的计算方法,采用空间可达性指标对栅格化的市域铁路服务区域的可达性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利用时间差值来表征市域铁路对城镇间区域内可达性的影响。以成灌铁路为例,通过提取成都和都江堰路网信息,以两地各处间联系的最短时间为基本元素,构成成灌铁路开通前后两地可达性矩阵。计算结果表明:成灌铁路对成都和都江堰两地可达性较弱的区域影响较大,成灌铁路站点位置对两地可达性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分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成灌铁路 城市圈 空间可达性 区域位置
下载PDF
安全、畅通、高效——都江堰地震灾区应急通信枢纽设计
9
作者 吴大江 《江苏建筑》 2008年第4期4-5,共2页
回顾了都江堰地震灾区应急通信枢纽的设计,从规划选址、总体布局、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设备安全等方面探索了应急通信枢纽特殊的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
关键词 安全 畅通 高效 都江堰地震灾区应急通信枢纽
下载PDF
地域文化元素融入都江堰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文雯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69-276,共8页
目的针对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产品识别性较弱、同质化严重,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提出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研究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应从地域化和文化内涵入手... 目的针对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产品识别性较弱、同质化严重,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提出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研究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应从地域化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现状,地域文化元素及新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围绕用户体验进行探究,总结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模式。以李冰石像和鱼嘴段水利工程元素为例,进行产品实践。结论提出符合都江堰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策略,即树立品牌意识、打造IP形象,以地域文化元素为设计核心,加强情感互动、与科技相融合的设计策略。赋予旅游产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打造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融合,也能够为同类型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应用价值和参考的设计策略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元素 都江堰 旅游产品
下载PDF
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昕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6,共3页
本文提出了景区旅游活动“导引”概念 ,并对旅游活动“导引”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景区旅游活动“导引”应该包括解说系统、路径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文章最后对都江堰的景区特征和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 ,根据都江堰水利... 本文提出了景区旅游活动“导引”概念 ,并对旅游活动“导引”特征、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景区旅游活动“导引”应该包括解说系统、路径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文章最后对都江堰的景区特征和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 ,根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都江堰旅游景区旅游“导引”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旅游活动“导引” 都江堰
下载PDF
都江堰千年延续的管理解码: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视角 被引量:4
12
作者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学问题研究”课题组 肖延高 +10 位作者 李代天 程励 李仕明 彭邦本 朱泽华 陈松 陈光宇 刘鑫 陈万林 苟灵 李军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5-191,共17页
本文聚焦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诠释主义质性研究方法和过程解释法,讨论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特有属性、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尝试从管理... 本文聚焦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诠释主义质性研究方法和过程解释法,讨论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特有属性、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尝试从管理学角度回答“都江堰为何能够延续千年”这一重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长寿”基因,源自其无坝引水形制衍生出的生态特有属性;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其“安流”即除水患和“利济”即兴水利的功能协同,以及造就“天府”区域生态文明的价值迭代;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表现为蜀地官民“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工程、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实践。都江堰千年延续的重大工程管理智慧,不仅是中国对世界重大工程管理理论的历史性贡献,而且对“都江堰怎样才能继续延续千年”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工程管理 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 区域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