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s of the Naruo Porphyry Cu(Au) Deposit Related Intrusion in the Duolong Area,Central Tibet 被引量:11
1
作者 DING Shuai CHEN Yuchuan +3 位作者 TANG Juxing ZHENG Wenbao LIN Bin YANG C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581-601,共21页
The Duolong ar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porphyry Cu(Au) metallogenic belt, in Tibet, China. Here new detailed data are presented from LAICP-MS zircon U-Pb, whole-rock g... The Duolong ar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porphyry Cu(Au) metallogenic belt, in Tibet, China. Here new detailed data are presented from LAICP-MS zircon U-Pb,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in-situ zircon Hf isotope analyses for igneous rocks in the large Naruo deposit(2.51 Mt of Cu and 82 t of Au) which is located ~2 km NE of the Duolong(Duobuza and Bolong) super-large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e integrated our results with previous research of other porphyry deposits in the Duolong area and have identified the timing, geodynamic setting,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mineralization-associated magmatic event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the Duolong area porphyry Cu(Au) deposit form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Cretaceous intermediate-felsic magmatis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U-Pb zircon ages of 120 Ma. All the main intrusive rocks in the ore-concentrated area have similar lith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y show a relative enrichment in both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s) and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s: Rb, Ba, K, etc.) and relative depletion in both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HREE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s: Nb, Ta, Zr, Hf, etc.). Moreover, the granite porphyry shows positive εHf(t) values between 1.38–7.37 suggesting that magmas were potentially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mantle wedge that had been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ed slab-derived fluids or mel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deposit in the Duolong area was dominated by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co Tethys Plate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in the Early Cretaceous(124–114 Ma), when the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reached 50–70 km underground and generated different degree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which lead to a melt produced by dehydration of amphibole minerals, a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and induced mantle partial melting that produced the magma. Those deposits occurred in a continental arc tectonic setting,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rc environment of the ocean-continent subduction setting of the Andes metallogenic belt in South Ame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signatures zircon U-Pb Hf isotope duolong area continental arc depleted mantle Central Tibet Proto-Tethys
下载PDF
Magmat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Tibet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Hai MA Dongfang +1 位作者 ZHANG Hong ZHU Xia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767-1768,共2页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Lhasa Block, and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Lhasa Block, and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Till now, several large and super large copper-gold deposits, such as Duobuza, Bolong, Dibaonamugang, Naruo and Rongna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is area, mainly porphyry copper-gold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LAKE Magmat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TIBET
下载PDF
藏西北多龙矿集区拿若斑岩铜(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林军 林彬 杨欢欢 唐攀 郑明 郭朵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5-906,共22页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上,开展了磷灰石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拿若矿床磷灰石矿物彩色阴极发光特征与蚀变分带的耦合关系,揭示含矿岩浆演化期次及氧化还原状态。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CL)特征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绿色—亮黄色和灰黑色,分别对应未蚀变、钾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环境,磷灰石彩色CL特征与其所处蚀变环境的关系验证了笔者等重新厘定的拿若矿床斑岩系统“双钾化带”空间蚀变分带结构。磷灰石电子探针(EPMA)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磷灰石的CaO=53.5%~56.5%,P_(2)O_(5)=39.5%~42%,F=1.26%~3.24%,Cl=0.01%~1.99%,SO_(3)=0~1.28%,由此计算的X_(F)=0.68~1.76,XCl=0.001~0.58,X_(OH)=0.21~1.05。不同类型、阶段的磷灰石挥发分(F、Cl、OH)、SO_(3)等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反映了拿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发生了气体饱和→流体出溶→金属沉淀的过程,并揭示了成矿岩浆高氧逸度的性质。此外,环带状岩浆磷灰石反映了隐爆角砾岩系统发育了三期次岩浆作用,并指示了第I、III期岩浆活动具有更高氧逸度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笔者等认为在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型斑岩铜矿床中,磷灰石在辅助厘定蚀变类型和反演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矿物化学 磷灰石 斑岩型矿床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银)矿床荣那矿段安山岩成岩背景: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勤 唐菊兴 +9 位作者 方向 林彬 宋扬 王艺云 杨欢欢 杨超 李彦波 卫鲁杰 冯军 李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4-1336,共13页
本文主要对出露与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矿区荣那矿段的安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旨在确定该套火山岩的成岩年龄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0.1±0.7)Ma(MSWD=2.3),... 本文主要对出露与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矿区荣那矿段的安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旨在确定该套火山岩的成岩年龄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0.1±0.7)Ma(MSWD=2.3),代表了其成岩年龄。岩石Si O2为59.5%~61.48%;Al2O3为16.14%~17.11%;Na2O+K2O为6.02%~6.63%;Mg#值中等,微量元素富集Ba、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Rb正异常和明显的Zr、Hf负异常,据此认为该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的性质,是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碰撞拼贴过程中所诱发的岩浆产物。结合其他资料分析认为,此安山岩的成岩时间应晚于铁格隆南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时间,是该矿床得以良好保存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安山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浅成低温热液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波龙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 被引量:21
5
作者 杨毅 张志 +7 位作者 唐菊兴 陈毓川 李玉彬 王立强 李建力 高轲 王勤 杨欢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9-776,共18页
波龙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继多不杂斑岩铜矿床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波龙斑岩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波龙矿床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或核部)往浅部(或外... 波龙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继多不杂斑岩铜矿床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波龙斑岩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波龙矿床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或核部)往浅部(或外侧)具有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叠加黄铁绢英岩化带→角岩化带(或外侧的青磐岩化带)的蚀变分带特征。共识别出M、A、B、D 4种脉体类型,以A、B脉最为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及A、B脉。与国内外典型斑岩矿床蚀变特征相比,波龙矿床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似,特征矿物组合与阿根廷Bajo de la Alumbrera矿床,国内驱龙铜矿、多不杂铜矿等都具有相似之处。但波龙矿床从钾化带至黄铁绢英岩化带都大量发育的稀疏-稠密浸染状及脉状磁铁矿是该矿床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 脉体 斑岩铜矿 波龙 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超大型铜(金、银)矿含矿斑岩岩石成因及其对多龙地区早白垩世成矿动力学机制的启示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彬 方向 +2 位作者 王艺云 杨欢欢 贺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2-664,共23页
铁格隆南是西藏多龙矿集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作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早白垩世重大成矿事件的典型代表,铁格隆南矿床以及整个多龙矿集区的含矿斑岩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机制仍存在明显争议。本文以... 铁格隆南是西藏多龙矿集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作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早白垩世重大成矿事件的典型代表,铁格隆南矿床以及整个多龙矿集区的含矿斑岩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机制仍存在明显争议。本文以铁格隆南矿床为核心,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利用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厘定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代为121. 2±2. 4Ma,与区域早白垩世含矿斑岩岩浆侵位时间一致。同时,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铁格隆南矿床及多龙矿集区,含矿斑岩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含少量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Nb、Ta、Ti),具典型的弧岩浆特征。此外,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b-Hf同位素组成揭示,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可能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有关。最后,详细的岩石学"探针"及区域岩浆活动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白垩世重大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板片的折返(130~110M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斑岩 岩石学 动力学机制 铁格隆南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斑岩铜矿床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兼论硅帽的识别与可能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志 方向 +5 位作者 唐菊兴 王勤 杨超 王艺云 丁帅 杨欢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6-494,共19页
尕尔勤斑岩铜矿床是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内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矿床之一。本文以尕尔勤斑岩铜矿区内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及新发现的硅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研究工作。尕尔勤矿床花岗闪长斑岩SiO_2含量在60.01... 尕尔勤斑岩铜矿床是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内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矿床之一。本文以尕尔勤斑岩铜矿区内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及新发现的硅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床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找矿方向研究工作。尕尔勤矿床花岗闪长斑岩SiO_2含量在60.01%~62.81%之间,K_2O含量在1.86%~2.16%之间,Al_2O_3含量在15.12%~16.51%之间,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斑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24.4±0.4Ma(MSWD=0.42,n=25),属于早白垩世侵位;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于1.15~9.71之间,tDMc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559~1105Ma之间,表明岩浆岩区起源于具有幔源特征的深成熔体,而个别负εHf(t)值(-18.65,-19.75)的出现表明其受到了古老成熟地壳的轻微混染。斑岩体稀土元素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分布型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微量元素显示为Rb、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而Nb、Ta、Ti、P、Zr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特征,体现出岛弧岩浆特有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矿床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密切相关。硅帽中角砾状样品与层纹状(致密块状)样品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发育较少的层纹状硅帽样品可能为热水沉积与生物化学沉积共同作用形成的硅质岩,而大量存在的角砾状硅帽体现出明显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特点,经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硅帽展布区域Cu、Au、Ag、Pb、Zn、As、Sb等成矿指示元素异常明显,结合高光谱矿物识别表明该区域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巨大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勘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尕尔勤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被引量:27
8
作者 方向 唐菊兴 +8 位作者 李彦波 王勤 丁帅 张志 杨超 李玉彬 陈红旗 卫鲁杰 尼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6-950,共15页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拿若斑岩铜(金)矿床 分带特征 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找矿预测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拿若隐爆角砾岩中岩浆岩成因:来自锆石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高轲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方向 杨欢欢 王勤 林彬 王艺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矿床之一,矿体边部存在一岩浆作用的隐爆角砾岩筒。隐爆角砾岩中存在两种岩浆岩:一种是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一种是引起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形成的胶结物。此次工作以两种岩浆岩为对象,研究其锆石的Hf同...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矿床之一,矿体边部存在一岩浆作用的隐爆角砾岩筒。隐爆角砾岩中存在两种岩浆岩:一种是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一种是引起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形成的胶结物。此次工作以两种岩浆岩为对象,研究其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176)Hf/^(177)Hf值介于0.282789~0.282905之间,176Lu/177Hf值介于0.000406~0.001042之间,ε_(Hf)^(t)值介于3.17~7.24之间,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713~978Ma。胶结物锆石的^(176)Hf/^(177)Hf介于0.282777~0.282858之间,^(176)Lu/^(177)Hf值介于0.000441~0.001572之间,ε_(Hf)^(t)值为2.69~5.54,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823~1005M。两期岩体的ε_(Hf)^(t)值都是较小的正值,都具有年轻二阶模式年龄。拿若隐爆角砾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两期岩浆均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拿若矿床的形成受控于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HF同位素 隐爆角砾岩 岩浆岩 拿若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典型矿床(点)矿化特征与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嘉 毛景文 +4 位作者 林彬 姚佛军 李玉彬 贺文 刘泽群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9-1184,共26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现的具有世界级潜力的铜金矿集区。该矿集区现已查明多不杂、波龙、拿若和铁格隆南4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并新发现地堡那木岗和拿顿矿点。文章对上述矿床(点)脉体、蚀变、矿化和流体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和... 西藏多龙矿集区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现的具有世界级潜力的铜金矿集区。该矿集区现已查明多不杂、波龙、拿若和铁格隆南4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并新发现地堡那木岗和拿顿矿点。文章对上述矿床(点)脉体、蚀变、矿化和流体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多不杂、波龙和拿若矿床矿化类型以斑岩型为主,同时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蚀变广泛发育,而铁格隆南矿床除上述蚀变类型外,还叠加有高级泥化蚀变,并发育与之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根据脉体特征对比和流体包裹体温压计算推测,上述4个矿床矿化类型的差异可能由剥蚀深度的差异所引起(前三者剥蚀深度约为2~3 km,后者约为1~1.5 km)。此外,地堡那木岗矿点蚀变类型以绢英岩化、泥化为主,该矿点发育与斑岩型金矿中类似的深色条带状石英脉,指示该地区可能存在斑岩型金矿。拿顿矿点为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铜金矿体赋存于角砾岩筒中。野外地质调查表明,上述矿点地表蚀变岩盖(Lithocaps)发育,并且蚀变岩盖空间分布位置与下伏铜金矿体表现出良好的匹配关系,可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工作。流体包裹体实验进一步表明,铜金元素在斑岩型矿化中的沉淀可能与温度降低和氧逸度的变化有关,而在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中的沉淀则受控于温度的降低和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最后,在前人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结果构建了该地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时空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化特征 斑岩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赛角铜金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兴奎 李才 +1 位作者 孙振明 吴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8-918,共11页
赛角铜金矿是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的组成矿床之一,目前对其成岩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方面的认识程度还很低,制约了对多龙矿集区成矿潜力的全面认识。对赛角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锆石Hf同位... 赛角铜金矿是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的组成矿床之一,目前对其成岩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方面的认识程度还很低,制约了对多龙矿集区成矿潜力的全面认识。对赛角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锆石Hf同位素测试。测得闪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20.5±1.2Ma,该年龄被解释为岩浆结晶年龄。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闪长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锆石εHf(t)值为+5.4^+12.1,平均值为+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373~743Ma,平均值为545Ma,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特征。赛角铜金矿的形成受控于班公湖—怒江洋陆俯冲体系,成岩成矿岩浆是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母岩浆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角 多龙矿集区 铜金矿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俊华 代晶晶 +2 位作者 令天宇 王松 刘青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7-970,共14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铜储量约2500万吨,排名中国第一。矿集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矿山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本文基于高分二号、Landsat8等遥感影... 西藏多龙矿集区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铜储量约2500万吨,排名中国第一。矿集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矿山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本文基于高分二号、Landsat8等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多龙矿集区有关人类活动、水文、荒漠化、金属氧化物污染及草地覆盖等信息,进而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仍处于较原始状态,未遭受过大型工业活动及人为活动破坏;区内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原草原和高原草甸,高草地覆盖区面积较小且分布较集中;研究区荒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等;矿区地表出现大面积褐铁矿化及孔雀石化,周边土壤及水系金属及重金属矿物含量超标;区内砂金矿盗采、超载放牧及地质勘探等人类活动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多龙矿集区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可为矿山的绿色选址及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生态环境 高分二号 遥感监测 绿色矿山
下载PDF
西藏色那铜(金)矿床石英闪长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22
13
作者 韦少港 宋扬 +4 位作者 唐菊兴 高轲 冯军 李彦波 侯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94-1912,共19页
色那铜(金)矿床位于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内东北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锆石U-Pb测年显示成矿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年龄为(118.1±1.4)Ma,与已报道的多龙矿集区内岛弧型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色那石英闪长玢岩属于... 色那铜(金)矿床位于西藏班怒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内东北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锆石U-Pb测年显示成矿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年龄为(118.1±1.4)Ma,与已报道的多龙矿集区内岛弧型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色那石英闪长玢岩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及Ti),δEu为基本无异常(0.92~1.04),具备典型岛弧岩浆岩特征。岩石Rb/Sr值(0.143~0.195),Zr/Hf值(31.23~34.14),Nb/Ta值(9.21~11.59),反映出壳幔混合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_i为0.282707~0.282719,ε_(Hf)(t)为0.28~11.77,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C)=424~1159Ma,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认为,色那矿区石英闪长玢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的背景下,由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内可能有幔源物质混入。早白垩世晚期(约118.1 Ma)班公湖—怒江洋仍然存在向北俯冲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多龙矿集区 石英闪长玢岩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Cu-Au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与矿化蚀变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贺文 林彬 +4 位作者 杨欢欢 方向 宋英昕 韦少港 侯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8-650,共13页
铁格隆南是一个超大型的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该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内。为了更好地限制该矿床在成矿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流体包裹体群进行显微测温。在斑岩系统中,Qz-Cpy脉主要... 铁格隆南是一个超大型的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该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内。为了更好地限制该矿床在成矿过程中的物理条件,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流体包裹体群进行显微测温。在斑岩系统中,Qz-Cpy脉主要捕获了富液相流体,其Na Cl盐度为9.2%~12.9%,捕获温度为330~360℃,压力为121~170 bars,对应古深度为1.21~1.70 km。采样位置为地表以下1.03~1.07 km处,推算该处剥蚀深度为0.18~0.67 km。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以高盐度(LVS)和富气相流体(VL)为主,高盐度流体的Na Cl盐度为29.3%~35.8%,最低捕获温度为330~350℃。在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中,Qz-Aln-Py-Tn-Cv脉和石英斑晶主要捕获了高盐度(LVS)和富气相(VL)包裹体,其中LVS在矿化脉和石英斑晶中的Na Cl盐度分别为30.7%~32.4%和29.3%~35.8%,两者最低捕获温度一致,为310~320℃,对应最小压力为74~84 bars,最小古深度为0.74~0.84 km。采样位置为地表以下183.8~188.1m处,因此推算该处的最小剥蚀深度为0.55~0.65 km。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发现在斑岩系统中,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赤铁矿,与斑岩系统的金属矿化类型一致;在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中,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铜蓝,也与蚀变岩中的金属矿物组合一致。同时,石英斑晶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大部分定向穿切石英斑晶,并且与含矿石英脉具有一致的均一温度峰值。上述流体特征表明石英斑晶捕获了大量成矿流体。此外,这些流体包裹体中的金属矿物在高盐度流体和低密度流体中都存在,因此,这两种流体都具有搬运Cu的能力。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流体相分离、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金属矿物能够指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矿化条件,并且这些流体确实能够搬运成矿物质,与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群 显微测温 拉曼光谱 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多不杂铜矿区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2 位作者 刘显凡 周玉 郭建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选取多不杂铜矿床2 304#和2 312#钻孔中的8件矿石样品,对其进行了铅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认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地层和斑岩体中铅同位素比值总体上均在不断变大,且含矿地层中的铅同位素比值高于含矿斑岩中的铅同位素比值;矿石铅... 选取多不杂铜矿床2 304#和2 312#钻孔中的8件矿石样品,对其进行了铅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认为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地层和斑岩体中铅同位素比值总体上均在不断变大,且含矿地层中的铅同位素比值高于含矿斑岩中的铅同位素比值;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部分来源于造山带,其所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多不杂铜矿床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Cu(Au)矿床含矿斑岩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林彬 陈毓川 +14 位作者 唐菊兴 宋扬 王勤 冯军 李彦波 唐晓倩 林鑫 刘治博 王艺云 方向 杨超 杨欢欢 费凡 李力 高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5-1578,共14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22.0±2.5Ma(MSWD=0.34),与多龙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地堡含矿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其结晶温度为663~850℃,平均为765℃,其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水饱和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堡含矿斑岩锆石n(^(176)Hf)/n(^(177)Hf)值相对较高,为0.282726~0.283054,ε_(Hf)(t)为1.1~12.6,均为正值,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可能为壳幔混源的新生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锆石Ti温度计 HF同位素组成 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遥感异常提取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别小娟 张廷斌 +3 位作者 孙传敏 易桂花 郭娜 徐志忠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2-258,共7页
以西藏多龙斑岩型铜矿区为例,根据已知矿床,分别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ETM+和ASTER数据提取铁染与羟基异常信息,分析研究已知矿体遥感异常特征;通过波谱特征拟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波谱分类。利用两方面的成果来对多龙矿集区作成... 以西藏多龙斑岩型铜矿区为例,根据已知矿床,分别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ETM+和ASTER数据提取铁染与羟基异常信息,分析研究已知矿体遥感异常特征;通过波谱特征拟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波谱分类。利用两方面的成果来对多龙矿集区作成矿预测,划定远景成矿区,其中一级预测区6个,二级预测区12个。多种异常对比组合,能够发现更好的指示成矿线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异常 波谱特征拟合 成矿预测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及蚀变遥感信息提取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代晶晶 曲晓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5-822,共8页
本文选取RADARSAT2四极化雷达数据及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通过对两者的数据处理及联合分析,提取了西藏多龙矿集区的构造格架和蚀变信息。理清区域环形构造为一个大的半圆形环状构造里嵌套两级小的环形构造;断裂构造总体有三组:近东西向... 本文选取RADARSAT2四极化雷达数据及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通过对两者的数据处理及联合分析,提取了西藏多龙矿集区的构造格架和蚀变信息。理清区域环形构造为一个大的半圆形环状构造里嵌套两级小的环形构造;断裂构造总体有三组: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及北西向断裂,组成菱形格架。通过对已知矿点、蚀变信息、岩体信息与构造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密切,已知矿点及蚀变信息主要分布在断裂交汇部位及断裂密集区域,最后根据构造背景及蚀变信息预测了4处区域找矿靶区:铁格隆区段、多不杂波龙区块、地保那木岗区段、色那至赛角区段,目前这四个区块均存在找矿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RADARSAT2 ASTER 地质构造 蚀变信息
下载PDF
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宁墨奂 胡昌松 +4 位作者 温春齐 周玉 费光春 何阳阳 李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6,共9页
通过对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的研究,提出了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特征、构造与铜矿化体的关系、矿体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意义、矿体风氧化带特征、地层接触带与铜矿化的规律、铜矿化的物探异常特征、铜矿化的化探异常特征等8个成矿-找... 通过对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的研究,提出了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特征、构造与铜矿化体的关系、矿体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意义、矿体风氧化带特征、地层接触带与铜矿化的规律、铜矿化的物探异常特征、铜矿化的化探异常特征等8个成矿-找矿模型标志信息,组成找矿靶区定量预测数学模型的8个统计变量。针对区内地质工作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将加权特征分析方法应用到多龙矿集区找矿靶区预测中,优选出10个具代表性的见矿钻孔,作为模型单元,对7个未知预测单元进行了定量预测,优选了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成矿带 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发现岩墙岭蛇绿岩残片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伟 胡培远 +3 位作者 王明 陈景文 张天羽 李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2-647,共6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集区,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是解决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多龙矿集区南侧出露岩墙岭蛇绿...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集区,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是解决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多龙矿集区南侧出露岩墙岭蛇绿岩残片,应该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墙岭蛇绿岩主要由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整体呈棱形或透镜体状断续分布于侏罗系复理石沉积内,构成典型的网结状构造。糜棱岩普遍发育在岩墙岭蛇绿岩和围岩的接触部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应该形成于增生楔之上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岩墙岭蛇绿岩的发现和确定进一步约束了多龙矿集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同时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多龙矿集区 岩墙岭蛇绿岩 席状岩墙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