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itudinal dynamics and energy analysis for heavy haul trains 被引量:12
1
作者 Qing Wu Shihui Luo Colin Cole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Whole trip longitudinal dynamics and energy analysis of heavy haul trains are required by operators and manufacturers to enable optimisation of train controls and rolling stock components. A new technology named train... Whole trip longitudinal dynamics and energy analysis of heavy haul trains are required by operators and manufacturers to enable optimisation of train controls and rolling stock components. A new technology named train dynamics and energy analyser/train simulator (TDEAS) 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ction Power in China to perform detailed whole trip longitudinal train dynamics and energy analyses. Facilitated by a controller user interface and a graphic user interface, the TDEAS can also be used as a train driving simulator.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modelling of three primary parts in the TDEAS, namely wagon connection systems, air brake systems and train energy components. TDEAS uses advanced wedge-spring draft gear models that can simulate a wider spectrum of friction draft gear behaviour.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air brake model that can simulate air brake systems in various train configurations has been integrated. In addition, TDEAS simulates the train energy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longitudinal train dynamics simulation, which enables a further perspective of the train energy composition and the overall energy consumption.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TDEAS, a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a 120-km-long Chinese railwa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of electric locomotives with regenerative braking could bring considerable energy benefits. Nearly 40 % of the locomotive energy usage could be collected from the dynamic brake system. Most of tractive energy was dissipated by propulsion resistance that accounted for 42.48 % of the total energy. Only a small amount of tractive energy was dissipated by curving resistance, air brake and draft gea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EAS train simulation Longitudinal dynamics - Energy - heavy haul
下载PDF
Stabilizing Mechanism and Running Behavior of Couplers on Heavy Haul Trains 被引量:3
2
作者 XU Ziqiang WU Qing +2 位作者 LUO Shihui MA Weihua DONG Xiaoq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211-1218,共8页
Published studies in regard to coupler systems have been mainly focu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r coupler strength issues. With the ever increasing of tonnage and length of heavy haul trains, lateral in-train fo... Published studies in regard to coupler systems have been mainly focu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r coupler strength issues. With the ever increasing of tonnage and length of heavy haul trains, lateral in-train forces generated by longitudinal in-train forces and coupler rotations have become a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safety issue for heavy haul train operations. Derailments caused by excessive lateral in-train forces are frequently reported. This article studies two typical coupler systems used on heavy haul locomotives. Their structures and stabilizing mechanism are analyzed before the corresponding models are developed. Coupler systems models are featured by two distinct stabilizing mechanism models and draft gear models with hysteresis considered. A model set which consists of four locomotives and three coupler systems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rotational behavior of different coupler syste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locomotive dynamics.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locomotives are equipped with the type B coupler system, locomotives can meet the dynamics standard on tangent tracks; while the dynamics performance on curved tracks is very poor. The maximum longitudinal in-train force for locomotives equipped with the type B coupler system is 2000 kN. Simulations revealed a distinct trend for the type A coupler system. Locomotive dynamics are poorer for the type A case when locomotives are running on tangent tracks, while the dynamics are better for the type A case when locomotives are running on curved tracks.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simulations carried out in this article suggest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stabilizing mechanism can result in a good design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relevant derail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heavy haul train coupler systems stable mechanism coupler angle safety
下载PDF
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3
作者 崔新壮 包振昊 +2 位作者 郝建文 杜业峰 李向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21-3932,共12页
为了揭示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宏细观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FDM-DEM耦合技术模拟物理试验中的完全柔性边界条件,并基于动态伺服原理实现柔性约束下循环动剪应力的精确加载。以重载列... 为了揭示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宏细观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采用FDM-DEM耦合技术模拟物理试验中的完全柔性边界条件,并基于动态伺服原理实现柔性约束下循环动剪应力的精确加载。以重载列车荷载为例,建立“心形”复杂应力路径下重载铁路路基土体动态空心圆柱扭剪的数值试验模型,并通过物理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分析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对土体颗粒的运动状态、局部孔隙率、平均配位数、组构等细观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载列车荷载引起的应力主轴旋转效应加剧了表征土体细观结构各项参数的变化程度,并加快了重载铁路路基土体竖向塑性累积变形的发展。此研究实现了复杂应力路径下空心圆柱试样的动态加载数值模拟,可为阐明土体在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宏细观动力特性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动态空心圆柱扭剪试验 重载列车荷载 应力主轴旋转 重载铁路路基
下载PDF
面向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载列车智能操控关键技术
4
作者 王青元 魏咪 +4 位作者 胡云卿 王建华 江帆 张征方 王开云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面向我国重载铁路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及重载铁路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对既有列车运行控制带来的严峻挑战,文章围绕重载列车智能操控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现状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针对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 面向我国重载铁路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及重载铁路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对既有列车运行控制带来的严峻挑战,文章围绕重载列车智能操控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现状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未来发展趋势。首先,针对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已有研究多考虑单一环境、固定工况下机理建模及分析,难以精确表征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内、外部参数时空渐变特性,因此,在已有机理模型基础上考虑未建模动态,并进行降阶等效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次,长编组列车车辆间非线性强耦合特性、空气制动特性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冲动的影响依旧为重载列车操纵优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借鉴高速列车多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考虑主动抑制纵向冲动的重载列车多机车分布式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结合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算法、多源信息融合等新兴技术分析了列车控制领域一些新的机遇,而耦合仿真平台与评估体系的搭建也将成为重载列车安全运行分析、评估与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智能操控 动力学建模 操纵优化 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融合 耦合仿真平台
下载PDF
缓冲器阻抗对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5
作者 张军 姜姝 《高速铁路技术》 2024年第4期14-18,共5页
为提升重载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借助数值仿真研究了缓冲器阻抗对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缓冲器阻抗特性,构建了缓冲器数据网格化模型,结合重载列车制动力、牵引力、运行阻力特性等,搭建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 为提升重载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借助数值仿真研究了缓冲器阻抗对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缓冲器阻抗特性,构建了缓冲器数据网格化模型,结合重载列车制动力、牵引力、运行阻力特性等,搭建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车钩力处于0~3.2 kN区间时可能产生脱钩等风险;车钩力大于6 kN时,能够发挥出缓冲器的最大功效;(2)随着缓冲器阻抗数值的增加,车钩疲劳损伤系数呈先下降、后稳定、再升高的趋势;(3)车钩力只有保持在2~6 kN范围内,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车钩的疲劳损伤程度,保障重载列车的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器 重载列车 纵向动力学 性能影响 仿真分析
下载PDF
2万t重载列车车辆数量对纵向冲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周 胡晓宇 +2 位作者 冉祥瑞 陈哲 王开云 《机车电传动》 2024年第1期22-30,共9页
文章根据纵向动力学理论,建立2万t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车辆数量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给出长、短编组混编建议。同时,基于同步减少前后部车辆数量、仅减少前部车辆数量与仅减少后部车辆数量等3种情况(后2种情况可视为长、... 文章根据纵向动力学理论,建立2万t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车辆数量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给出长、短编组混编建议。同时,基于同步减少前后部车辆数量、仅减少前部车辆数量与仅减少后部车辆数量等3种情况(后2种情况可视为长、短编组混编),计算列车空气制动延时、缓解延时和循环制动工况下的最大车钩力。结果表明:对于“1+1+可控列尾”编组形式的2万t重载列车,同步减少前后部车辆数量可有效降低列车缓解过程中的缓解延时和最大车钩力;当仅减少前部列车车辆数量时,最大缓解延时变化较小,无法有效降低纵向冲动;而减少后部列车车辆数量可有效降低最大缓解延时,对减小纵向冲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重载列车编组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长、短编组混编情况,将短编组编至长编组后可有效降低列车运行的纵向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冲动 重载列车 车辆数量 空气制动 纵向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纵向动力学的重载列车长大坡道牵引力提升方式研究
7
作者 刘博阳 刘文胜 +2 位作者 魏伟 朱绩超 张渊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2-48,共7页
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采用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建立了神12“1+1”C64编组和神12“2+0”C80编组万t重载列车仿真模型,并以列车在神朔铁路真实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工况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牵引力提升速率对车钩力和列车速... 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采用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仿真方法,建立了神12“1+1”C64编组和神12“2+0”C80编组万t重载列车仿真模型,并以列车在神朔铁路真实线路条件下的运行工况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牵引力提升速率对车钩力和列车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牵引力水平下,神12“1+1”C64编组列车由于是动力分散布置,其产生的最大拉钩力相较神12“2+0”C80编组大幅降低;牵引力提升速率越快,列车产生的车钩力越大,且车钩力振荡持续时间越长;采用先快后慢的牵引力提升方式,可有效降低列车产生的最大车钩力并减小速度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牵引力 纵向动力学 车钩力 操纵优化
下载PDF
3万t重载列车制动工况纵向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何闻 常崇义 +1 位作者 王俊彪 郭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保证3万t重载列车的常态化安全运行,建立长大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瓦日线重载列车试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3万t重载列车的ECP制动系统、同步操控性、变坡点坡度差和车辆轴重等关键因素对制动工况下列车纵向力... 为保证3万t重载列车的常态化安全运行,建立长大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瓦日线重载列车试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3万t重载列车的ECP制动系统、同步操控性、变坡点坡度差和车辆轴重等关键因素对制动工况下列车纵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 t轴重的3万t重载列车在紧急制动下使用ECP制动系统比使用LOCOTROL无线同步操控技术的组合列车编组各车位最大压钩力下降25%~55%;若组合列车发生无线通信故障,在8‰坡度差的“V”形坡道上所允许使用的最大减压量不超过50 kPa;组合列车在“A”形变坡区段上的安全坡度差不超过13‰,“V”形变坡区段不超过10‰。30 t轴重的3万t组合列车在常用全制动和紧急制动下比25 t轴重可降低车钩力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纵向动力学 无线通信故障 坡度差 车辆轴重
下载PDF
车钩防脱台对重载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9
作者 刘佳璐 閤鑫 +2 位作者 王岩 刘桂彤 王开云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50,共9页
车钩设置防脱台是防止车钩垂向分离的有效措施,但防脱台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尚不明确。以国内典型的2万t重载组合列车从控机车和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车钩防脱台的从控机车-货车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分析防脱台的作用效果,研究连... 车钩设置防脱台是防止车钩垂向分离的有效措施,但防脱台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尚不明确。以国内典型的2万t重载组合列车从控机车和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车钩防脱台的从控机车-货车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分析防脱台的作用效果,研究连挂车钩初始高度差、机车电制动力和车间纵向拉钩力对防脱台受力及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防脱台垂向高度合理取值的建议。结果表明:防脱台能有效避免车钩垂向分离,连挂车钩与防脱台间相互作用对轮轨垂向力影响较小;钩舌连挂面润滑时,当连挂车钩初始高度差大于30 mm,防脱台开始起约束作用,其最大受力随初始高度差的增大略有增大;机车电制动力对防脱台最大受力影响较小,而防脱台最大受力随纵向拉钩力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建议防脱台垂向高度取值范围为100~17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车钩 车钩分离 防脱台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编组方式对3万吨重载列车循环制动工况纵向冲动的影响
10
作者 樊运新 陈哲 +3 位作者 林润泽 曾凡军 邹异民 凌亮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为研究3万吨重载列车合理的编组方式,文章基于纵向动力学与气体流动理论,建立3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编组方式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传递特性;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典型运行线路,仿真分析不同编组方式列车循环制动工... 为研究3万吨重载列车合理的编组方式,文章基于纵向动力学与气体流动理论,建立3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不同编组方式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传递特性;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典型运行线路,仿真分析不同编组方式列车循环制动工况下的纵向冲动。结果表明:列车长度会影响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同步性能,尾部添加机车可以有效提升制动同步性,相较于传统尾部列尾装置,缓解延迟时间减少约58.8%;纵向冲动由列车制动不同步性及坡道差共同作用产生,列车循环制动通过V型坡时,坡度差不应超过10.5‰;“八轴机车+108辆C80+八轴机车+108辆C80+八轴机车+108辆C80+八轴机车”的编组方式在各线路条件下纵向冲动均保持较低水平,可为后续3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及常态化运营的编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万吨重载列车 列车编组 循环制动 空气制动系统 纵向动力学 车钩力
下载PDF
重载货车车钩多元载荷解耦识别技术研究
11
作者 刘杨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7,共10页
车钩是重载货运列车的关键连接部件,而车钩结构特性响应是纵向拉伸、垂向点头、水平摇头等多元载荷的耦合力学问题,鉴于传统理论研究与监测手段均聚焦于纵向载荷,而对车钩的横向、垂向载荷的解耦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甚少,因此提出重载货... 车钩是重载货运列车的关键连接部件,而车钩结构特性响应是纵向拉伸、垂向点头、水平摇头等多元载荷的耦合力学问题,鉴于传统理论研究与监测手段均聚焦于纵向载荷,而对车钩的横向、垂向载荷的解耦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甚少,因此提出重载货运列车车钩多元载荷解耦识别方法。考虑车钩结构受到纵向载荷、水平摇头载荷、垂向点头载荷的耦合力学问题,建立基于车钩结构特性应变感知面的多元载荷识别理论模型;通过多元载荷识别模型表征出七种载荷解耦方式,并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获取载荷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系数,进行耦合随机加载,验证了七种多元载荷解耦识别的鲁棒性和识别相对误差。结果表明,该车钩多元载荷解耦识别方法能够解耦出车钩的三向载荷,并得出七种解耦方式中的第四种的识别精度最高,其多元载荷的识别精度在5%以内,可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车钩力 多元载荷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开行3万吨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方案研究
12
作者 邓捷航 朱子童 +1 位作者 李和壁 张武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6,71,共7页
紧跟世界重载铁路先进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我国有必要发展3万吨重载列车。以大秦线为例,借鉴2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经验,探讨开行3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组织方案,采用组合站始发—直达终到站分解卸车—空车返回的循环运输模式,从列车始发... 紧跟世界重载铁路先进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我国有必要发展3万吨重载列车。以大秦线为例,借鉴2万吨重载列车开行经验,探讨开行3万吨重载列车的运输组织方案,采用组合站始发—直达终到站分解卸车—空车返回的循环运输模式,从列车始发作业站、编组方式、列车检查、司机换班、终到分解、回空运行等方面,阐述运输组织方案的合理性。考虑运输能力受始发作业站能力、牵引供电能力、区间通过能力的限制,检算始发组合站到发线能力及重车方向运输能力,结果表明,在现有列车开行方案基础上,开行6列3万吨重载列车,平均通过能力利用率达到93.1%,输送能力可提升0.49亿t,运输能力提高11.5%,扩能效果良好;也可以选择采用3万吨重载列车1∶1替换2万吨重载列车的组织方式,输送能力可提升0.17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3万吨重载列车 运输组织方案 始发站编发能力 牵引供电能力 重车方向运输能力
下载PDF
风屏障透风率对T型梁桥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13
作者 何宝华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探究强风环境下,风屏障透风率对重载铁路桥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依据弹性系统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建立风荷载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计算横风作用下,列车通过安装了不同透风率风屏障的T型梁桥时车桥的气动三分力系数和车桥振动响应。研... 为探究强风环境下,风屏障透风率对重载铁路桥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依据弹性系统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建立风荷载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计算横风作用下,列车通过安装了不同透风率风屏障的T型梁桥时车桥的气动三分力系数和车桥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屏障透风率的增大,列车阻力系数增大,桥梁阻力系数减小;桥梁竖向位移对风屏障透风率的变化不敏感,桥梁横向位移随风屏障透风率的增大而小幅增大;机车的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随着风屏障透风率的增加而增加;风屏障透风率为30%时重车横向摇摆力最小,风屏障透风率为20%时空车横向摇摆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车桥耦合振动 数值计算 风屏障 动力响应 简支T梁
下载PDF
动力制动操纵对中部机车脱钩影响分析
14
作者 刘爽 《铁道车辆》 2024年第1期54-58,188,共6页
针对2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车钩脱钩问题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重点分析了动力制动条件发生改变对脱钩产生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脱钩在关键线路节点位置发生的概率较高,通过改变动力制动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钩头间垂向位移错动... 针对2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车钩脱钩问题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重点分析了动力制动条件发生改变对脱钩产生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脱钩在关键线路节点位置发生的概率较高,通过改变动力制动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钩头间垂向位移错动量,降低脱钩的发生风险;改变动力制动操纵时机,尽可能避开关键线路节点位置处实施动力制动,可有效降低中部机车脱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中部机车 动力制动 脱钩
下载PDF
机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与问题研究
15
作者 胡云卿 江帆 张征方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文章分析了机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特点与关键问题,介绍了机车自动驾驶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约束构建、操纵评价、场景决策、运动规划、跟随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 文章分析了机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特点与关键问题,介绍了机车自动驾驶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约束构建、操纵评价、场景决策、运动规划、跟随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循环空气制动控制、复杂组合场景控制等关键问题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要实现更高品质和更高等级的机车自动驾驶,还需对机车自动驾驶场景集的快速构建、车地信息融合态势感知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机车 重载列车 动力学 决策与控制 操纵评价
下载PDF
包神铁路重载列车自动驾驶平稳控制研究
16
作者 付上源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线路复杂且采用集中式牵引万吨编组的重载货运列车运行模式。随着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列车运行过程中由于牵引力频繁调节导致列车冲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对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平稳操纵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神朔铁... 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线路复杂且采用集中式牵引万吨编组的重载货运列车运行模式。随着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列车运行过程中由于牵引力频繁调节导致列车冲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对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平稳操纵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神朔铁路线路情况和运营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列车状态动态评价模型的优化控制算法,其建立了重载列车多质点模型和列车状态评价模型,以评估列车状态发展趋势,并对级位加减载斜率进行约束。采用该算法进行线路试验,在启车阶段,优化算法能够有效提升大坡道启车过程的平稳性,且启车更快,速度提升约11.1%;在巡航阶段,有效抑制了分相前后列车的冲动,列车运行速度提升约0.9%,仿真模拟列车车钩力变化趋势,其与牵引加载情况基本一致,机车与货车连挂处车钩力最大值降低约26.3%;在停车阶段,列车加速度最大幅值降低71.4%,平均冲动次数降低6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算法可以有效提升集中牵引的万吨重载货运列车自动驾驶运行的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纵向动力学 状态评价 自动驾驶 平稳操纵
下载PDF
基于参数随机分布特性的多质点重载列车安全制动模型研究
17
作者 白金磊 王跃 +3 位作者 江帆 张征方 史可 钟谱华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4期44-52,共9页
列车虚拟联挂技术能够大幅提升线路运输能力,是轨道交通新兴技术的研究热点,其采用动态追踪技术构建新的安全制动模型,但已有研究只考虑了紧急制动、最短追踪距离等边界问题,无法适应重载列车领域,也未解决重载列车线路复杂、空气制动... 列车虚拟联挂技术能够大幅提升线路运输能力,是轨道交通新兴技术的研究热点,其采用动态追踪技术构建新的安全制动模型,但已有研究只考虑了紧急制动、最短追踪距离等边界问题,无法适应重载列车领域,也未解决重载列车线路复杂、空气制动离散性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参数随机分布特性的多质点重载列车安全制动模型。文章首先基于列车虚拟联挂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列车多质点动力学分析,建立车钩缓冲器模型,参照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安全模型,设计出重载列车的安全制动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纵向动力学平稳性角度评估跟随车采用不同导向安全措施的技术指标,并分析典型参数在随机变化时安全制动距离的分布函数特性;最后,进行列车运动学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置信度约为1时,能够大大缩短列车间的追踪距离(1.4km以下),提升了列车的运输效率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安全制动模型 虚拟联挂 随机分布 纵向动力学
下载PDF
制动操纵对既有2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冲动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赵得东 《机械》 2024年第10期44-51,共8页
为分析不同制动操作对现有2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基于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和车辆动力学理论,考虑了2万吨重载列车的牵引与动力制动特性、空气制动系统以及钩缓装置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适用于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纵向动力... 为分析不同制动操作对现有2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基于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和车辆动力学理论,考虑了2万吨重载列车的牵引与动力制动特性、空气制动系统以及钩缓装置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适用于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纵向动力学计算模型,并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对其进行了有效验证。该模型被进一步用于对比分析运行线路条件、空气制动压力、同步控制延时以及机车电制动力等多个参数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当列车从陡坡过渡到缓坡的线路条件下制动时,纵向冲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坡度差越大,产生的纵向压钩力也越大。同步控制延时的长度以及机车电制动力的大小也对列车的纵向冲动有显著影响:延时越短,电制动力越小,纵向冲动越小。在列车通过曲线轨道时,若将纵向冲动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能有效提升重载列车的行车安全性。这一研究成果为重载列车制动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万吨重载列车 纵向冲动 空气制动 同步控制延时 电制动 动力学性能
下载PDF
既有铁路2万吨重载列车货车钩缓系统纵向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赵得东 《机械》 2024年第11期49-55,共7页
针对某既有线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实际需求,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列车典型货车断面钩缓系统的纵向动力特性,获取列车运行过程中各测试断面车钩力和缓冲器纵向位移的动态特性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列车全线试验运行过程中,各测试货车断面的... 针对某既有线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的实际需求,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列车典型货车断面钩缓系统的纵向动力特性,获取列车运行过程中各测试断面车钩力和缓冲器纵向位移的动态特性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列车全线试验运行过程中,各测试货车断面的最大拉钩力、压钩力分别出现在53位、161位货车处,缓冲器最大正向、负向位移分别出现在53位、79位货车处。总体而言,列车前1/2范围内测试货车的最大拉钩力、缓冲器纵向正向位移更大,而后1/2范围的测试货车的最大压钩力、缓冲器负向纵向位移更大。通常情况下,纵向拉钩力/压钩力越大,缓冲器的最大纵向正向/负向位移也相对较大,但缓冲器位移最大的车位并不与车钩力最大的车位严格对应,主要原因在于各测试货车所配置缓冲器的服役状态可能存在较大的离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铁路 2万吨重载列车 钩缓系统 纵向动力特性 试验研究
下载PDF
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运行决策研究
20
作者 张征方 熊佳远 +2 位作者 舒泉粼 罗源 蒋杰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4期11-18,共8页
重载列车编组长、载重大,且自动闭塞区段信号动态多变,导致列车操纵频繁停车、线路通行效率低下。所以,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在进行自动闭塞区段操纵决策规划时,既需要考虑按计划通行又需要考虑动态停车的情况。为此,文章分析重载列车... 重载列车编组长、载重大,且自动闭塞区段信号动态多变,导致列车操纵频繁停车、线路通行效率低下。所以,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在进行自动闭塞区段操纵决策规划时,既需要考虑按计划通行又需要考虑动态停车的情况。为此,文章分析重载列车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自动闭塞区段信号变化的特点,提出同时满足通行效率和平稳停车的双层协同重载列车自动驾驶运行决策模型。该双层模型通过运行耦合点连接,其中上层模型以图定时间为约束,以节能、平稳运行为目标,优化操纵曲线,计算节能、平稳最优目标下的耦合状态区间;下层模型考虑最不利信号(停车)约束,引入上层模型的最优耦合状态为优化始端,以安全、平稳停车为目标,优化操纵曲线。在朔黄东线的自动驾驶试验中,该模型实现了列车全程零接管,并能够在保证列车运行通过效率的同时,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双层优化模型 动态规划 自动驾驶 自动闭塞 蒙特卡洛采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