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
作者 卞林根 林忠 +2 位作者 郑向东 马永锋 陆龙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 平流层温度 趋势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爽爽 黄富祥 +1 位作者 陈希 夏学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74-3984,共11页
本文基于1979—2014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臭氧总量数据序列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总量长期变化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减少速... 本文基于1979—2014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臭氧总量数据序列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总量长期变化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减少速率随季节和纬度带表现出差异性,在各纬度带臭氧峰值季节臭氧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在0°—15°N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夏秋季节并在8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约为0.2DU/a;15°—30°N亚热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春夏季并在5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速率约为0.22DU/a;而在30°—45°N中纬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冬春季并在2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0.75DU/a.在臭氧分布年平均态基础上,影响臭氧总量分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臭氧损耗物质(EESC)、太阳辐射周期(Solar)、准两年振荡(QB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其中,EESC导致臭氧损耗效应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在从低到高的三个纬度带损耗最大值分别为11DU、16DU和66DU;Solar增强导致臭氧增加,在三个纬度带的增加效应最大值分别为16DU、17DU和19DU;QBO@10hPa和QBO@30hPa对臭氧影响幅度基本在±10DU内波动,只有QBO@10hPa对30°—45°N区域的影响作用达到14DU,值得注意的是QBO影响作用随着纬度变化存在相位差异,在0°—1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同相位,而在15°—30°N和30°—4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反相位;ENSO对各个纬度带臭氧影响幅度也在±10DU内,ENSO影响作用在不同纬度带也存在相位差异,臭氧总量变化在0°—15°N、15°—30°N区域与ENSO相位相反,在30°—45°N区域与ENSO相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臭氧总量 eesc SOLAR QBO ENSO
下载PDF
广义还是狭义因果原理的有效性:康德的第二类比到底要证明什么?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建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4,共4页
康德对休谟的《人性论》特别是关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的区分极为熟悉。康德的"经验的第二类比"就是要证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两者的有效性,而不是国内外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仅只是证明广义或者狭义因果原理的有效性、合理... 康德对休谟的《人性论》特别是关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的区分极为熟悉。康德的"经验的第二类比"就是要证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两者的有效性,而不是国内外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仅只是证明广义或者狭义因果原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对《纯粹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讲座》的文本分析表明,康德的证明只是初步回答了"休谟的问题",只有在康德哲学的整体中才能完全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休谟的问题 第二类比 广义因果原理 狭义因果原理
下载PDF
集群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空间分布的节能方案研究
4
作者 肖晓晴 陈小平 赵阳 《无线通信》 2018年第2期70-79,共10页
集群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分配和数据冗余带来的耗能问题制约了网络规模化和节能化。本文提出了集群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空间分布的有效节能方案(EESC算法),根据传感器节点、头节点、感知目标三者相对空间分布和能量分布,对各个集... 集群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分配和数据冗余带来的耗能问题制约了网络规模化和节能化。本文提出了集群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空间分布的有效节能方案(EESC算法),根据传感器节点、头节点、感知目标三者相对空间分布和能量分布,对各个集群的传感器节点进行筛选,能有效减少集群中传感器节点发送至头节点的数据量,降低数据阻塞的风险,从而提高能量保存的效率并提升数据融合有效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易于实现,鲁棒性强,效果明显,优于经典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型 无线传感器网络 eesc算法 节能
下载PDF
Trend of Antarctic Ozone Ho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被引量:1
5
作者 BIAN Lin-Gen LIN Zhong +2 位作者 ZHENG Xiang-Dong MA yong-Feng LU Long-Hua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2年第2期68-75,共8页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Antarctic ozone hole in recent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sudden change processes of ozone at Zhongshan s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dynamic processes on ozon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Antarctic ozone hole in recent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sudden change processes of ozone at Zhongshan s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atmospheric dynamic processes on ozone changes are also discussed by using the satellite ozone data and the ground-measured ozone data at two Antarctic stations as well as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equivalent effective stratospheric chlorine (EESC) and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zone hole. The column ozone at Zhongshan and Syowa station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EESC and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which means that even though the two stations are both located on the edge of the ozone hole, EESC and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still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lumn ozone changes, and mean while verifies that EESC is applicable on the coast of east Antarctic continent. Decadal changes in EESC are similar with those of the ozone hole,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ozon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relation of EESC and ozone hole size, it can be projected that the ozone hole size will gradually reduce to the 1980's level from 2010 to around 2070. Of course there might exist many uncertainties in the projection, which therefore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ozone hole equivalent effective stratospheric chlorine eesc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TRE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