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rget-induced Trivalent G-quadruplex/hemin DNAzyme for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Hg^(2+) Based on an Exonuclease III Assisted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1
作者 Zhenghua LIU Zhonghai L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Mercury ion(Hg^(2+)),a highly noxious of heavy metalion,ha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Herein,we have developed an exonuclease III(Exo III)assisted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fo... Mercury ion(Hg^(2+)),a highly noxious of heavy metalion,ha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Herein,we have developed an exonuclease III(Exo III)assisted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formation of a trivalent G-quadruplex/hemin DNAzyme for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Hg^(2+).A hairpin DNA(Hr)was designed with thymine-Hg^(2+)-thymine pairs that catalyzed by Exo III is prompted to happen upon binding Hg^(2+).A released DNA fragment triggers the catalytic assembly of other three hairpins(H1,H2,and H3)to form many trivalent G-quadruplex/hemin DNA enzymes for signal output.The developed sensor shows a dynamic range from 2 pM to 2μM,with an impressively low detection limit of 0.32 pM for Hg^(2+)detection.Such a sensor also has good selectivity toward Hg^(2+)dete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common metal ions.This strategy shows the great potential for visual detection with portable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quadruplex/hemin DNAzyme Multivalence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exonuclease III Signal amplification Colorimetric detection
下载PDF
达可替尼与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 Exon19/21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康鹤耀 何凌 王瑞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0期1675-1679,共5页
目的对比达可替尼与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 Exon19/21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108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E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资料,依据... 目的对比达可替尼与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 Exon19/21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108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E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达可替尼组58例,吉非替尼50例。统计2组疗效。结果2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可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2023年6月,2组患者均完成随访,无脱落病例。达可替尼组中位PFS长于吉非替尼组(12.6 vs 8.5个月,χ^(2)=34.009,P<0.001)。达可替尼组患者中位OS为23.1个月,吉非替尼组患者中位OS为16.3个月,2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3,P=0.158)。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达可替尼组Ⅰ度、Ⅱ度胃肠道反应以及Ⅲ度、Ⅳ度痤疮发生率略高。结论达可替尼与吉非替尼一线治疗EGFR Exon19/21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似,但是达可替尼组PFS更具优势,而吉非替尼相较达可替尼安全性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可替尼 吉非替尼 EGFR exon19/21突变型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安全性 临床疗效
下载PDF
Detection of Interaction of Binding Affinity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 to the Specific DNA by Exonuclease Protection Mediated PCR Assay
3
作者 孙晞 徐顺清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A novel exonuclease protection mediated PCR assay (EPM-PCR) to detect the interaction of protein and DNA at a dioxin-responsive enhancer (DRE) upstream of the CYP1A1 gene in rat hepatic cytosol was established. A doub... A novel exonuclease protection mediated PCR assay (EPM-PCR) to detect the interaction of protein and DNA at a dioxin-responsive enhancer (DRE) upstream of the CYP1A1 gene in rat hepatic cytosol was established. A double-stranded DNA fragment containing two binding sites was designed and incubated with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 transformed by 2,3,7,8-tetrachlorodibenzo-p dioxin (TCDD) to generate TCDD:AhR:DNA complex which could protect receptor-binding DNA against exonuclease Ⅲ (Exo Ⅲ) digestion. With ExoⅢ treatment, free DNAs were digested and receptor-bound DNAs remained that could be amplified by PCR.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es a clear band (285bp) was detected using TCDD-treated sample, while nothing with control samples. To detect transformed AhR-DRE complex, 2 fmol DNAs and 3 ug cytosol proteins were found to be sufficient in the experiment. Compared with gel retardation assay, this new method is more sensitive for monitoring the Ah receptor-enhancer interaction without radioactive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dioxin-responsive element exonuclease S1 nuclase PCR
下载PDF
Half a century after their discovery: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exonuclease and annealase proteins catalyzing recombineering
4
作者 Lucy J.Fitschen Timothy P.Newing +2 位作者 Nikolas P.Johnston Charles E.Bell Gökhan Tolun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2024年第1期39-54,共16页
Recombineering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molecular biologists,allowing for the facile and efficient manipulation of bacterial genomes directly in cells without the need for costly and laborious in vitro manipulations i... Recombineering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molecular biologists,allowing for the facile and efficient manipulation of bacterial genomes directly in cells without the need for costly and laborious in vitro manipulations involving restriction enzymes.The main workhorses behind recombineering are bacteriophage proteins that promote the single-strand annealing(SSA)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pathway to repair double-stranded DNA breaks.While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reviews examining recombineer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omparatively few have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proteins that are the key players in the SSA pathway:a 5′→3′exonuclease and a single-strand annealing protein(SSAP or“annealase”).This review dives into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wo SSA recombination systems that were the first to be developed for recombineering in E.coli:the RecET system from E.coli Rac prophage and the𝜆Red system from bacteriophageλ.By compar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RecT and Red𝛽annealases,and the RecE and𝜆Exo exonucleases,we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how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proteins dictate their function.Examining the sequence conservation of the𝜆λExo and RecE exonucleases gives more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ir critical functional features.Ultimately,as recombineering accelerates and evolves in the laboratory,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proteins behind this powerful technique will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and expanded capabilitie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EERING Redβ λExo RecE RecT Protein structure Annealase exonuclease
原文传递
早发型帕金森病家系相关基因的筛查和危险度分析
5
作者 许茜 范丽华 +7 位作者 林昆明 吴方真 周美 倪慧心 刘海鑫 范自立 高正涛 林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88-896,共9页
目的:通过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遗传家系成员的高通量基因筛查,发现疾病相关突变位点并检测其在人群中对疾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早发型PD遗传家系中19名成员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和全外显子... 目的:通过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遗传家系成员的高通量基因筛查,发现疾病相关突变位点并检测其在人群中对疾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早发型PD遗传家系中19名成员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检测和全外显子基因分型,并通过对家系外散发人群58人进行测序验证,筛选具有较高风险的突变位点。结果:芯片连锁分析发现3个染色体区段、全外显子测序和共表达分析筛选出24个可能与疾病关联的基因。其中5个位点基因型与患病结局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6且P<0.05,表示具有关联。通过家系外散发患者测序验证,Ddx56基因(OR=10.923)和Aspn基因(OR=8.198)的突变对患病结局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患者进行多层次突变位点筛查分析,发现外显子区域的5个突变基因Pdxdc1、Ddx56、Aspn、Rbm28和Shisa9可能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帕金森病 全外显子测序 连锁分析
下载PDF
ABO血型基因外显子1上新变异的鉴定
6
作者 薛阳 李抄 +5 位作者 辛文龙 曾星 马涛 陈芳芳 曹晨 高宏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的血型,并探讨其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试管法鉴定该患者的ABO表型,荧光PCR法测定患者及其父母的ABO血型基因型,并对ABO基因7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血... 目的: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1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的血型,并探讨其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试管法鉴定该患者的ABO表型,荧光PCR法测定患者及其父母的ABO血型基因型,并对ABO基因7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血清学初步鉴定为Bel亚型;基因分型检测患者及其父亲的基因型为B/O1,其母亲的基因型为O1/O1;测序发现在患者及其父亲ABO基因外显子1上有新的c.16_17delins TGTTGCA杂合变异。结论:外显子1上新的变异导致该患者ABO血型出现Bel亚型,并具有遗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Bel亚型 分子生物学 基因 外显子
下载PDF
扁桃体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分析
7
作者 陈星 帅立雄 展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扁桃体鳞状细胞癌(tonsi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全外显子突变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TSCC临床病理特征,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AE1/AE3)、CK5/6、p63... 目的探讨扁桃体鳞状细胞癌(tonsi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全外显子突变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TSCC临床病理特征,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AE1/AE3)、CK5/6、p63、p40、p16和Ki67等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中3例TSCC病例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TMB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3~76岁,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和不规则条索状浸润至隐窝上皮下,伴有粉刺样坏死,见细胞间桥及多少不一的角化,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随访6~45个月,9例存活。免疫表型:CK(AE1/AE3)、CK5/6、p63和p40均阳性,3例p16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40%~90%。3例TSCC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ARID1B、LRP6等为常见的癌症易感基因,WDFY4、ZFHX4基因表现出较高的突变比例,均为3/3。TMB分析结果显示3例突变中1例TMB值>9 mut/Mb。结论TSCC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误诊。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WDFY4、ZFHX4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率。TMB结果提示TSCC部分患者可在免疫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鳞状细胞癌 外显子测序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
8
作者 韩森 马旭 +13 位作者 聂鋆 戴玲 胡维亨 陈筱玲 张洁 马向娟 田广明 吴頔 龙皆然 韩金娣 张自然 张攀攀 郝倩云 方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赛沃替尼治疗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携带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并且接受赛沃替尼治疗的16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血浆药物浓度,评估赛沃替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PFS和OS。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56.3%),年龄范围51~84岁。肺癌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例,肉瘤样癌5例,鳞癌1例。赛沃替尼的客观缓解率为50.0%(8/16),疾病控制率达到87.5%(14/16)。评效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和未达到者相比,赛沃替尼的药物谷浓度分别为77.2 ng/mL和146.7 ng/mL(P=0.06)。治疗中出现过2级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和仅出现过1级不良反应者,其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6.5 ng/mL和93.2 ng/mL(P=0.59)。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8.5个月,中位OS为14.1个月。结论:赛沃替尼治疗MET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常规用药剂量下,赛沃替尼的血浆药物谷浓度与疗效可能存在一定负相关,但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 赛沃替尼 药物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
下载PDF
NOTCH3基因C260S位点突变导致CADASIL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孔秀云 代飞飞 +1 位作者 王佳伟 崔世磊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3基因第5外显子C260S位点突变导致的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 目的探讨NOTCH3基因第5外显子C260S位点突变导致的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来自同一家庭的CADASIL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NOTCH3基因测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头颅影像学特征。复习既往文献报道的导致同一位置氨基酸改变的其他突变类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4名家庭成员中,包括先证者(46岁,女)及其两个姐姐(分别为48岁和50岁)和女儿(18岁)。先证者及其父亲、两个姐姐都有偏头痛病史,其中大姐有记忆力减退;先证者患有脑梗死及伴有视觉先兆的偏头痛;先证者女儿体健;先证者父亲因脑梗死去世。4名家庭成员均存在C260S位点的NOTCH3基因突变。既往文献无此位点突变的报道,先证者头颅MRI示右侧脑桥亚急性梗死,颞叶、脑室周围及脑干异常高信号改变,其大姐脑桥可见腔隙性梗死灶。结论NOTCH3基因第5外显子c.778T>A(p.C260S)的罕见突变导致的CADASIL发病时间早,早期会出现认知障碍。合并偏头痛的脑干梗死患者,需警惕CADASIL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 C260S 第5外显子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筛选中单链DNA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顾华杰 蔡涵 +7 位作者 李雨欣 沈家明 陈锦辉 陈耔含 朱召娣 王璐君 杨倩倩 杨皓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9期215-227,共13页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短链核酸,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能够与各类靶标物质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分为单链DNA和RNA两种类型。其中单链DNA适配体由于其稳定性比RNA适配体更好而更受欢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核酸适配体筛选通常是通过配... 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短链核酸,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能够与各类靶标物质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分为单链DNA和RNA两种类型。其中单链DNA适配体由于其稳定性比RNA适配体更好而更受欢迎,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核酸适配体筛选通常是通过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实现的,筛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关键的单链制备步骤,即将双链DNA转化为相应的单链DNA。目前,存在许多方法可以制备单链DNA,包括热变性法、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亲和分离法、变性胶电泳分离法、核酸外切酶消化法、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等。本文在总结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各种单链DNA制备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近5年的应用情况,并对这些单链DNA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展望,以期能为成功筛选各类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单链DNA制备 热变性法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亲和分离法 变性胶电泳分离法 核酸外切酶消化法 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西农萨能羊乳腺脂肪酸合酶基因exon 9-15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海滨 罗军 +3 位作者 武会娟 韩雪峰 单翠燕 张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833,共6页
【目的】山羊FAS基因exon 9-15编码的乙酰/丙二酸单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and malonyl-CoA transacylases,AT/MT)区域对山羊乳短、中链脂肪酸的合成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针对西农萨能羊乳腺FAS基因exon 9-15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 【目的】山羊FAS基因exon 9-15编码的乙酰/丙二酸单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and malonyl-CoA transacylases,AT/MT)区域对山羊乳短、中链脂肪酸的合成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针对西农萨能羊乳腺FAS基因exon 9-15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以处于泌乳期28d的西农萨能羊乳腺组织mRNA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首次扩增出西农萨能羊乳腺FAS基因exon 9-15的cDNA序列全长及exon 8的3′端和exon 16的5′端部分cDNA序列(GenBank收录号为DQ915966),并对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克隆片段全长1449bp,其中包括exon 9-15共1388bp、exon 8的3′端9bp和exon 16的5′端52bp,编码483个氨基酸,包含编码的AT/MT区域951bp(454~1404nt);西农萨能羊乳腺FAS基因exon 9-15与牛(NM_001012669),人(NM_004104),大鼠(NM_017332)和鸡(NM_205155)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85.7%、82.7%、73.2%,氨基酸相似度分别为92.9%、77.7%、82.3%、64.7%;exon 10较其它物种缺失1个氨基酸。【结论】克隆获得西农萨能羊FAS基因片段全长1449bp,外显子9-15大小分别为463、185、190、95、135、204和116bp;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牛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其它物种;AT/MT区域的活性位点在各物种间均为高度保守的丝氨酸,但西农萨能羊exon 10较其它物种缺失1个氨基酸,这可能对AT/MT区域的空间构象及其生理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为西农萨能羊FAS基因cDNA全长克隆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乳腺组织 脂肪酸合酶基因 exon 9-15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野猪SLA DRB基因exon2的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栋 沈菲菲 +4 位作者 张保卫 李崇奇 张晨岭 周开亚 常青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用。在系统发生分析中,在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树中,野猪DRB位点的15种等位基因全部聚为一枝,没有发现跨种多态现象;而在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野猪SLA-DRB*nnu6和人DRB基因exon 2片段聚在一起,这种氨基酸残基的高度相似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趋同。野猪DRB基因exon 2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东北野猪基因多态性低于四川野猪和华南野猪,这可能与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寄生虫等因素对SLA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DRB exon 2 遗传变异 平衡选择 系统发生
下载PDF
GHR基因exon 9和exon 10多态性与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能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瑞萍 王利心 +4 位作者 朱广琴 王建刚 宋宇轩 梁昭义 曹斌云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4,共5页
针对GHR基因exon 9和exon 10设计了2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这2个位点在西农萨能羊群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其对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xon 9具有多态,exon 10不存在多态性。Exon 9位点在西农萨能山羊中检测到NN型... 针对GHR基因exon 9和exon 10设计了2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这2个位点在西农萨能羊群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其对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xon 9具有多态,exon 10不存在多态性。Exon 9位点在西农萨能山羊中检测到NN型和NT型,纯化测序发现有1个SNP位点,NN型与NT型相比在该片段第241 bp处有1个G→T的突变;NN和NT基因型之间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显著(P<0.05):NN基因型在各胎次产奶量和平均产奶量等指标上均好于NT基因型,其中在第3胎的产奶量和第4胎产奶量2项指标上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提示:GHR基因exon 9对奶山羊产奶量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GHR基因exon 9位点可作为奶山羊高产奶量的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农萨能奶山羊 PCR—SSCP GHR基因 产奶性能 exon
下载PDF
a-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基因EXON 7突变形成A311血型基因亚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衍春 刘毅 +5 位作者 赵卫军 郑凌 马玲 薛敏 吴敏慧 孙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1-824,共4页
本研究对1例产生抗A抗体的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A血型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分析及基因分析,以了解其分子基础。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的检测,采用PCR-SSP对A基因进行扩增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法对A血型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 本研究对1例产生抗A抗体的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A血型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分析及基因分析,以了解其分子基础。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的检测,采用PCR-SSP对A基因进行扩增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法对A血型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初定为A亚型;PCR-SSP扩增检测结果有O、A血型基因的存在;对ABO基因第6外显子测序发现存在c.261delG,显示有O基因;对A、O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特异性扩增测序分析显示,在A单倍型基因第7外显子出现c.467 C>T、c.626 G>A的突变,在O单倍型基因第7外显子出现c.646T>A、681G>A、771C>T、829G>A等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在A基因第7外显子的c.626G>A是新的等位基因突变,c.467 C>T是SNP;新突变的GenBank序列号是KC690281,被BGMUT命名为1个新的A等位基因亚型A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 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基因 exon 7基因突变 A311血型基因亚型
下载PDF
利用PCR-RFLP分析eNOS基因exon7BanⅡ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卫兵 李月琴 +4 位作者 周广新 林琳 海戎 云泓若 周天鸿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妊高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 -RFLP技术检测了 12例正常女性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第 7外显子。结果 :发现 12例正常女性中有 4例的基因型是eNOS/GG ,有 8例的基因型是eNOS/GT ,未检测到...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妊高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 -RFLP技术检测了 12例正常女性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第 7外显子。结果 :发现 12例正常女性中有 4例的基因型是eNOS/GG ,有 8例的基因型是eNOS/GT ,未检测到eNOS/TT型的个体。等位基因A1(eNOS/G)的频率为 66 7% ,等位基因A2 (eNOS/T)的频率为 33 3%。结论 :广东女性人群存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第 7外显子BanⅡ酶切位点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OS基因 exon7外显子 多态性 BanhⅡ酶切位点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ELA-DRA*exon2的PCR-SSCP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青龙 李金莲 +2 位作者 石有斐 孙玉江 芒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4,共3页
为了检测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ELA_DRA*exon2的多态性,通过PCR_SSCP技术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三河马、锡尼河马和巴尔虎马)各50匹的ELA_DRA*exon2进行检测,用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已变性的PCR扩增产物分离,并用银染法显色。结... 为了检测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ELA_DRA*exon2的多态性,通过PCR_SSCP技术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三河马、锡尼河马和巴尔虎马)各50匹的ELA_DRA*exon2进行检测,用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已变性的PCR扩增产物分离,并用银染法显色。结果表明,150匹马中共出现6种基因型:3种纯合子分别记为AA,BB和CC型,均为3条带;3种杂合子分别记为AB,BC和AC型,均为4条带。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最高,B次之,而C只在三河马中出现。因此说三河马ELA_DRA*exon2的多态性比锡尼河马和巴尔虎马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DRA exon2 PCR—SSCP 多态性
下载PDF
羊驼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exon10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巧灵 董常生 +1 位作者 贺俊平 姜俊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1-325,共5页
通过氰仿/异戊醇法从羊驼血液和组织中提取羊驼基因组DNA,首次扩增出羊驼PRLR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exon10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206831),并与其它动物相应区域作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羊驼PRLR基因exon10的开放阅... 通过氰仿/异戊醇法从羊驼血液和组织中提取羊驼基因组DNA,首次扩增出羊驼PRLR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exon10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206831),并与其它动物相应区域作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羊驼PRLR基因exon10的开放阅读框为1133bp,包括1046bp的编码区和87bp的拖尾区;同源性比较显示,羊驼PRLR基因exon10的核苷酸序列与哺乳动物(牛、绵羊、猪、狗、兔、大鼠等)的同源性较高,达80%,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则≥66%,而与鱼类的同源性则较低,仅为4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驼 催乳素受体基因 exon10 克隆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聋家系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18
作者 贾薇 索利敏 +5 位作者 范林静 董佩 张磊 赵长青 张亚茜 段建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 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手段,分析复合杂合突变的致病机制,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7q31的SLC26A4基因,由c.919-2A>G、c.1746del G以及c.563T>C 3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c.919-2A>G突变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父亲,而SLC26A4基因的c.1746del G和c.563T>C突变均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母亲。结论 先证者携带的SLC26A4基因的3个突变位点均是明确的与听力损伤相关的隐性疾病突变位点。因此,推测SLC26A4基因的上述3个突变以某种复合杂合的形式导致受检者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导水管扩大 耳聋 全外显子测序 SLC26A4基因
下载PDF
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研究现状与治疗新策略
19
作者 田梦薇 王娜 +2 位作者 窦占军 宋霞 张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9-592,共14页
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重要的致癌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20插入突变(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insertion,EGFR ex20ins)具有独特蛋白构象,并且对传统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 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重要的致癌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20插入突变(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insertion,EGFR ex20ins)具有独特蛋白构象,并且对传统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原发耐药。近年来,靶向EGFR ex20ins的药物探索从未停止。莫博赛替尼与埃万妥单抗率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获批用于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随后舒沃替尼等药物取得突破,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也有所收获。多管齐下有望克服EGFR ex20ins耐药。因此,深入了解EGFR ex20ins的分子机制并评估新型药物的有效性与差异性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以期为EGFR ex20ins突变患者精准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外显子20插入突变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免疫联合化疗逆转MET D1228E合并EGFR L858R介导的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肺腺癌耐药
20
作者 张星 周玉玲 +10 位作者 言欢 秦浩越 陈阳倩 张聿达 黄哲 向思琦 马宏志 张琳 曾亮 杨农 张永昌 《肿瘤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252-255,共4页
1例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Ⅳ期肺腺癌患者服用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赛沃替尼8.5个月后疾病进展(PD),耐药基因检测提示出现新的MET 19外显子D1228E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遂将治疗... 1例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Ⅳ期肺腺癌患者服用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赛沃替尼8.5个月后疾病进展(PD),耐药基因检测提示出现新的MET 19外显子D1228E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遂将治疗方案改为EGFR-TKI奥希替尼联合克唑替尼治疗,23天后临床症状加重,复查CT提示PD。经多学科诊疗(MDT)讨论,将三线治疗方案改为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期间最佳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无进展生存期为6.4个月。目前,对于MET-TKIs耐药后新发二次突变合并EGFR突变的患者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案例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后续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 二次突变 免疫联合化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