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in East Asia
1
作者 李琮 《World Economy & China》 SCIE 1997年第1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In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in east asia
原文传递
社会学视角下的国际关系信任理论——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扬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7期26-34,共9页
对信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信任理论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有论述,但作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则是冷战后的时代议题。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信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以信任理论的概念为起点,分析国际关系中信任的作... 对信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信任理论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有论述,但作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则是冷战后的时代议题。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信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以信任理论的概念为起点,分析国际关系中信任的作用,以国际关系中信任理论的构成要素为核心,建立信任理论的基本框架,结合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互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信任理论 社会学视角 东亚区域合作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洲区域合作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毅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当前亚洲区域合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二、东亚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三、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东亚合作的模式、领域,以及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 当前亚洲区域合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二、东亚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三、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东亚合作的模式、领域,以及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东亚国际关系 经济全球化 亚洲区域合作 10%PLUs%3会议
下载PDF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Ⅱ)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新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5期48-52,共5页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世界秩序观 国际秩序 国际体系 东亚 华盛顿体系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知 被引量:5
5
作者 冯绍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72,共14页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当代东北亚地区国际格局形成的一个起点。从政治思想史的若干范畴来探讨日俄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诸如帝国和帝国主义、"东方"和"西方"、民族主义和宪政革命、亚洲区域主义、战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当代东北亚地区国际格局形成的一个起点。从政治思想史的若干范畴来探讨日俄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诸如帝国和帝国主义、"东方"和"西方"、民族主义和宪政革命、亚洲区域主义、战争中的超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等等,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取得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和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和政策的若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俄战争 东北亚国际关系 “东方”与“西方” 民族主义
下载PDF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立新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4期4-12,共9页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国际体系 东亚 华盛顿体系 中美关系
下载PDF
日德意苏“四国同盟”构想及演进述考 被引量:2
7
作者 武向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政策,与德国订立了"防共协定"和军事同盟,企图利用日德同盟力量,实现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并希望借助"四国同盟"力量压制美国,使美国放弃参战,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政策,与德国订立了"防共协定"和军事同盟,企图利用日德同盟力量,实现日德意苏"四国同盟",并希望借助"四国同盟"力量压制美国,使美国放弃参战,最终完成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计划,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实质是该"四国同盟"构想的畸变。以此可全面透视日本推动日德同盟政策变化的动因及对策,以及对东亚国际关系和侵华战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侵华战争 四国同盟构想 《日苏中立条约》 远东国际关系
下载PDF
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朋 蒋立龙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6-101,共6页
21世纪前十年,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军事反恐,重心在中东。但是"反恐战争"的目标并未实现,伊斯兰世界更为极端的势力却乘机崛起。同时美国经济依旧疲软,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力"也在下降。同期的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在... 21世纪前十年,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军事反恐,重心在中东。但是"反恐战争"的目标并未实现,伊斯兰世界更为极端的势力却乘机崛起。同时美国经济依旧疲软,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力"也在下降。同期的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带动下却高速发展,使得二战后形成的亚太格局发生"失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重点是"制衡"中国。这是冷战后美国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国际政治环境和发展。美国的战略调整激化了该地区固有的矛盾,离散了区域合作,也使竞争与依赖并存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及动因,分析"再平衡"战略布局及其局限,评估"再平衡"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再平衡战略”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下载PDF
东亚格局与中日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江永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1期61-68,共8页
本文所谓东亚格局,主要是指东亚地区中日美俄四大国所构成的地区大国关系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中日关系与东亚格局相互交织、彼此影响。“9·11”事件后,东亚格局开始发生新变化。其特点之一是,在中日美俄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处于... 本文所谓东亚格局,主要是指东亚地区中日美俄四大国所构成的地区大国关系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中日关系与东亚格局相互交织、彼此影响。“9·11”事件后,东亚格局开始发生新变化。其特点之一是,在中日美俄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处于最差状态,日本处境最为不利。这种局面几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其前景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东亚大国关系 国际格局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铁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年第2期10-14,共5页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一方面同西方列强的强国英国和德国结盟,形成在东亚乃至在亚洲地区瓜分亚洲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又通过战争手段攫取了台湾、朝鲜,进而通过战争和武力手段建立了"大东...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一方面同西方列强的强国英国和德国结盟,形成在东亚乃至在亚洲地区瓜分亚洲的同盟关系,一方面又通过战争手段攫取了台湾、朝鲜,进而通过战争和武力手段建立了"大东亚共荣圈",取得了在东亚乃至在亚洲的政治外交主导权和发言权,成为甲午战后主导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盟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国 日本 东亚国际关系
下载PDF
疏远、对立与妥协--1895至1922年的美日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光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从甲午战争到华盛顿会议,美日因追求不同的东亚国际格局而形成对立关系。美国力图维持东亚国际格局的均衡,日本则谋求在东亚建立区域性霸权体系。美国为维护和扩张其权益而遏制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支持日本,相互合作,美日疏远... 从甲午战争到华盛顿会议,美日因追求不同的东亚国际格局而形成对立关系。美国力图维持东亚国际格局的均衡,日本则谋求在东亚建立区域性霸权体系。美国为维护和扩张其权益而遏制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支持日本,相互合作,美日疏远、对立,并相互妥协的过程。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将日本暂时纳入美国主导的东亚均衡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关系 东亚国际格局 对立 势力均衡
下载PDF
亚太经济中的美日关系影响因素
12
作者 张德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320-327,共8页
美日的亚太经济战略和政策、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和国际形势是影响亚太经济中美日关系的三种主要因素。其中第一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后两种起重要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变化,最后共同作用于美日关系。
关键词 亚太经济 美日关系 战略 政策 贸易失衡 国际形势
下载PDF
论文化交流与改善东亚国际关系
13
作者 王晓秋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 2015年第1期170-177,共8页
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 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亚国际关系 桥梁纽带 聚同化异
下载PDF
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中国皇权——以六朝时期为重点 被引量:6
14
作者 葭森健介 张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78,85,共10页
中国的汉与六朝时期,日本和朝鲜都开始接受汉字、儒教、礼制,与中国一道构成了东亚世界。一方面,中国皇帝为巩固国内统治,需要利用周边民族的朝贡来提高自身权威;另一方面,由于倭国在从分裂走向统一及统一后不断与朝鲜半岛政权合纵连横... 中国的汉与六朝时期,日本和朝鲜都开始接受汉字、儒教、礼制,与中国一道构成了东亚世界。一方面,中国皇帝为巩固国内统治,需要利用周边民族的朝贡来提高自身权威;另一方面,由于倭国在从分裂走向统一及统一后不断与朝鲜半岛政权合纵连横的纷争中,为使自己处于优势位置,也有必要利用中国皇帝的权威。正是在这种利益关联的互动中,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的国际关系。此外,周边诸国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也接受了中国的价值观,特别是基于礼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东亚 汉文化 倭国 国际关系
下载PDF
巨文岛事件中的英国外交活动 被引量:1
15
作者 索冰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巨文岛事件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地缘政治观察,该事件是以朝鲜为地理中心的区域政治参与势力在当时的东亚权力格局下进行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从全球政治观察,是英俄两国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矛盾激化背景下,在东亚... 巨文岛事件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地缘政治观察,该事件是以朝鲜为地理中心的区域政治参与势力在当时的东亚权力格局下进行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从全球政治观察,是英俄两国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矛盾激化背景下,在东亚地区的区域历史反映。作为事件主角的英帝国,在事件过程中运用"以中国为轴"的外交策略周旋于区域势力的外交压力之中,最后"借力中国",用巨文岛这枚政治棋子与俄国达成局外妥协,成功地实现了遏制俄国海军进驻朝鲜的东亚战略目标。而中国则审时度势,在险恶的局势中谨慎的开展外交活动,有力地利用了局势施压俄国,实现了维护其在朝鲜半岛宗主权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文岛 英国 外交 国际关系 东亚
下载PDF
关系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东盟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韩志立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54,160,共14页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对东亚区域合作有着示范作用。学界以欧盟为参照评判东盟的做法值得商榷。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出现关系主义回归的趋势,学界以“关系性”为内核,对国家行为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论述。从关系主义研...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对东亚区域合作有着示范作用。学界以欧盟为参照评判东盟的做法值得商榷。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出现关系主义回归的趋势,学界以“关系性”为内核,对国家行为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论述。从关系主义研究视角来看,东盟与欧盟代表着不同的区域共同体。欧盟是一体化共同体,建立在一体化理论之上,其核心功能是实现欧洲一体化,其制度形态是服务于一体化功能的超国家机制。东盟是关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与制度架构有着显著的“关系性”特性,东盟成立、扩员、共同体建立都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考量,东盟制度架构由国家间磋商机制与规范构成,是成员国关系治理的制度平台。关系共同体理论与东盟的实践经验为未来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当前地缘竞争重回亚太舞台的态势下,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将是实现地区关系治理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理论 东盟 欧盟 东亚共同体 一体化理论
下载PDF
从地缘政治看日本对华关系的新思路
17
作者 郑彪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7,共3页
中日两国同处东北亚,文化同根,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并加速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东移的背景下,中日关系正在各种挑战和机遇中酝酿突破性进展。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对华关系应有新的思路。
关键词 国际关系 中日关系 东亚
下载PDF
东亚区域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
18
作者 杨晓龙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8-12,共5页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域主义 东亚国际关系 中国 周边外交
下载PDF
从东亚朝贡秩序到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变——中法战争后之中越关系透视
19
作者 吴智刚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4-88,共5页
19世纪末爆发的中法战争,使得越南继琉球之后,成为第二个正式与中国断绝宗藩关系的重要朝贡国。它预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开始从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性国际关系向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下的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转变。在此影响下,... 19世纪末爆发的中法战争,使得越南继琉球之后,成为第二个正式与中国断绝宗藩关系的重要朝贡国。它预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开始从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域性国际关系向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下的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转变。在此影响下,中越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往模式,一种新型的中越关系自此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朝贡秩序 近代国际秩序 中法战争后 中越关系
下载PD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20
作者 崔志海 Wang Wen'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4期164-192,共29页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United States claimed to be neutral, but was in fact pro-Japanese. Before the war, it repeatedly refused mediation requests by China and Korea and rejected Britain's joint m...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United States claimed to be neutral, but was in fact pro-Japanese. Before the war, it repeatedly refused mediation requests by China and Korea and rejected Britain's joint mediation proposal while tacitly agreeing to or inciting Japan's launching a war. During the war, American diplomats, as wartime protectors of both Japanese and Chinese nationals, frequently went beyond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protect Japanese spies in China. As the only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rejected the joint mediation efforts of European powers and helped reduc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Japan. At the same time, it unilaterally convin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accept Japan's aggressive demands so as to help Japan achieve its war aim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bias towards Japan was that it hoped to use Japan to end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order to further open the door to China while weakening the influence of Britain and Russia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Us rel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