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the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KFIP) in the East China Sea using the MODIS images 被引量:1
1
作者 JIA Yongjun ZHANG J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5-43,共9页
The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KFIP)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not onl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the pollutants drift,the distribution of seafloor sediment and the ships na... The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KFIP)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not onl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the pollutants drift,the distribution of seafloor sediment and the ships navigation of the ECS,but als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mate changes of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ECS.However the frequency and area of occurrence of the KFIP have not been studied fully and detailedly.Because of its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MODIS data is a kind of very good data source for surveying and researching the KFIP in the ECS.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ct the KFIP in the ECS by using MODIS data,and to study the frequency and region of occurrence of the KFIP in the ECS.The selection has coverage of level 2 data of MODIS SST and Kd490 ranging from July 1,2002 to June 30,2009 of the ECS when there was no cloud impact or little.By using of the data,the minimum standard of the Kuroshio temperature fronts and the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Kd490) fronts of the ECS are given.Based on these standards and the curvature distinguish methods,the standard of curvature distinguish for the KFIP in the ECS are put forward.By making use of this standard,we study a total of 2073 satellite-derived images,and discover that as long as there is no cloud impact from January to May and October to December,the KFIP in the ECS are surely found in MODIS satellite images.From June to September,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an also reach to 82.9% at least.Moreover,it is obtained that there are three source regions of these instability processes,namely,(26°N,121.5°E) nearby,(27°N,125°E) nearby and (30°N,128°E) nearby.The differen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instability processes which are gener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frontal instable processes frequency and region of occurrence east china sea MODIS
下载PDF
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时空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涛 李加林 刘永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海岸带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区,然而,过度开发胁迫海岸带生态环境退化。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有利于实现精准有效的生态保护。本文综合多源数据从复合生态系统基底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 海岸带是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区,然而,过度开发胁迫海岸带生态环境退化。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有利于实现精准有效的生态保护。本文综合多源数据从复合生态系统基底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强度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定量评估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分析韧性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韧性呈波动下降趋势,韧性空间异质性显著,具有明显的海陆梯度地带性。(2)林地是维持区域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的主体。(3)反映人类活动分布与强度的因素对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为保护、恢复、促进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韧性 评价体系 东海海岸带
下载PDF
东海区域海洋学调查研究回顾
3
作者 冉祥滨 徐腾飞 +4 位作者 赵彬 郭景松 乔淑卿 魏泽勋 冷疏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 由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认知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变化和控制因素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海洋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东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存在独特的环流系统,孕育了大河口、上升流和黑潮三个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围绕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这一主线,重点总结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东海区域海洋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呈现新的变化格局;长江径流输入、黑潮北上及其入侵陆架是东海三大生态系统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除主要的环流结构外,穿刺锋面和跨陆架海流是连接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水体的主要动力过程,并促进了碳等重要生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相关研究在海洋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数据不足、研究领域不够广泛等挑战。东海海洋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均较大,且存在近岸富营养化、大河口低氧现象等主要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东海区域海洋学的研究。未来,应鼓励自由探索研究,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提高数据共享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东海海洋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区域海洋学 海洋调查 东海
下载PDF
东海近岸大气中的^(210)Po、^(210)Bi和^(210)Pb及其沉降入海通量评估
4
作者 马瑞阳 钟强强 +5 位作者 王浩 杜娟 刘文靖 张洁然 黄德坤 于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大气^(210)Po、^(210)Bi和^(210)Pb的沉降通量是海洋中核素示踪颗粒物动力学过程(颗粒有机碳输出、颗粒物输运)的基础参数,为揭示我国近海地区^(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估算其沉降入海通量,本文于2016年9... 大气^(210)Po、^(210)Bi和^(210)Pb的沉降通量是海洋中核素示踪颗粒物动力学过程(颗粒有机碳输出、颗粒物输运)的基础参数,为揭示我国近海地区^(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估算其沉降入海通量,本文于2016年9月至翌年2月和2021年9-11月分别对上海及厦门地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210)Po、^(210)Pb和^(210)Bi的活度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210)Po-^(210)Pb活度比(^(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比(^(210)Bi/^(210)Pb)两种示踪法计算了气溶胶颗粒物的滞留时间,并利用一维简单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估算了3种核素以大气沉降方式输入东海的通量。结果显示,2016年上海秋、冬两季^(210)Po、^(210)Bi、^(210)Pb 3种核素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27 m Bq/m^(3)、0.45~1.83 m Bq/m^(3)和1.12~6.10 m Bq/m^(3);2021年秋季厦门^(210)Po、^(210)Bi、^(210)Pb 3种核素活度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5~0.85 m Bq/m^(3)、0.83~2.52 m Bq/m^(3)和0.17~1.32 m Bq/m^(3),上海近地表气溶胶中3种核素的活度浓度秋季平均值比厦门地区高。利用^(210)Po/^(210)Pb和^(210)Bi/^(210)Pb计算得到上海和厦门近地面大气的气溶胶滞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210)Po/^(210)Pb计算上海气溶胶滞留时间均值为(94±54)d,基于^(210)Bi/^(210)Pb计算上海气溶胶滞留时间均值为(6.4±4.8)d,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两种示踪法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差异。本文基于一维简易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估算了上海地区的^(210)Pb、^(210)Bi和^(210)Po的大气沉降入东海的通量,其在秋季期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6.35 Bq/(m^(2)·d)、0.04~7.91 Bq/(m^(2)·d)和0.01~5.49 Bq/(m^(2)·d)。基于模型估算的^(210)Po、^(210)Bi和^(210)Pb沉降通量与研究区域的实际观测值接近一致,表明利用一维简易气溶胶沉降速率模型间接估算法在替代观测站直测核素的沉降入海通量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近岸 ^(210)Po ^(210)Bi ^(210)Pb 滞留时间 沉降入海通量
下载PDF
Interpreting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0
5
作者 PEI YuHua LIU XiaoHui HE HaiL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558-1568,共11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w-frequenc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variabil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YECS) is linked to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but explanations on the mecha...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w-frequenc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variabil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YECS) is linked to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but explanations on the mechanisms var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and trends of som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variables to discuss their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YECS warming.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rend is also observed at a hydrographic section transecting the Kuroshio.The increasing rate of ocean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depth, which might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a decrease in vertical mixing, and thus plays a positive role on the YECS warming. The surface net heat flux(downward positive)displays a decreasing trend, which is possibly a result of the YECS warming, and, in turn, inhibits it. Wind speeds show different trends in different datasets, such that its role in the YECS warming is uncertain. The trends in wind stress divergence and curl have large uncertainties, so their effects on SST warming are still unclear. The Kuroshio heat transport calculated in this study,displays no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 so is an unlikely explanation for the SST warming. Limited by sparse ocean observations,sophisticated assimilative climate models are still needed to unravel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YECS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ast china sea Yellow sea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Surface heat flux
原文传递
东海区大型水母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60
6
作者 程家骅 丁峰元 +4 位作者 李圣法 严利平 凌建忠 李建生 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0-445,i004,共7页
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 以 2 0 0 4年 4月和 6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大型水母的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区大型水母的主要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环境的关系、以及主要种类间的个体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4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多管水母约占 75 %、霞水母约占 15 %和沙水母约占 5 % ;6月大型水母的优势种类沙海蜇约占 6 0 %、多管水母约占 2 0 %和霞水母约占 10 %。其中沙海蜇和霞水母为往年东海区大量暴发的种类。沙海蜇为低温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12~ 17℃ ,主要分布于黄海冷水团伸向东海舌锋的锋面以北海域 ,密集分布区最高网产为 10 0 0 0 kg/ h左右 ;霞水母为暖水高盐种 ,适温范围为 2 0~ 2 5℃ ,主要密集分布于东海北部的暖水控制海域。黄海冷水团势力强弱可作为判别沙海蜇暴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东海区大型水母主要优势种的生长速度以沙海蜇最快 ,其次为霞水母 ,而多管水母相对较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大型水母 数量分布特征 温度 盐度 种类组成 黄海冷水团势力
下载PDF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程家骅 严利平 +5 位作者 林龙山 俞连福 刘子藩 周永东 汤建华 仲霞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81-85,共5页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伏季休渔 渔业生态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85
8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1 位作者 任一平 凌建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8,共6页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种群生物学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被引量:41
9
作者 程家骅 林龙山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丁峰元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4-560,共7页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伏季休渔
下载PDF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程家骅 陈雪忠 +2 位作者 林龙山 汤建华 刘宝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4-68,共5页
以 1997、1998年“苏海研 1、2号”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调查船 4 0 2 0网次的调查结果及 114次渔获随机取样的分析结果为依据 ,对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结构春季以小黄鱼、... 以 1997、1998年“苏海研 1、2号”帆式张网资源监测调查船 4 0 2 0网次的调查结果及 114次渔获随机取样的分析结果为依据 ,对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资源结构春季以小黄鱼、银鲳、黄鲫 ,夏季以小黄鱼、带鱼、黄鲫 ,秋季以小黄鱼、带鱼、银鲳 ,冬季以小黄鱼、带鱼为主要利用对象 ;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带鱼、银鲳的幼鱼渔获量比例以夏季最高为 76 .0 6 % ,其余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 ,分别为 56 .98%、4 8.88%和 4 2 .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帆式张网 渔业资源 资源利用结构
下载PDF
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1 位作者 凌建忠 张寒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0-256,共7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最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丰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最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丰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各鱼种实测最小性成熟体长,确定开捕规格。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产量较高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建议开捕规格分别应为体长230mm和170mm。调整后的开捕规格与旧开捕规格相比,带鱼、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灰鲳(Pampus cinereus)、自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均有所增大,小黄鱼、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开捕规格有所减小,变化较小的有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鲭(Somber japonicus)、慌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等。建议以这18种主要经济鱼类为指标种类,制定新的法定开捕体长和幼鱼比例检查措施,实现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适开捕规格 经济鱼类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卫忠 李长松 +2 位作者 胡芬 凌建忠 李圣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91-94,共4页
在系统收集东海区历年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努力量统计资料、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参数以及渔业资源研究文献报告题录等资料基础上 ,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补充 ,建成了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利用Basic语言编程实现渔业资源评估、产量预报、... 在系统收集东海区历年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努力量统计资料、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参数以及渔业资源研究文献报告题录等资料基础上 ,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补充 ,建成了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利用Basic语言编程实现渔业资源评估、产量预报、回归分析、判别函数分析等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通过Foxpro编程和API接口 ,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对数据处理功能的调用 ,形成了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 ,系统提供数据的输入、修改删除、查询检索、分析处理、输出打印等功能。利用该系统 ,可进行渔业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处理 ,为渔业生产、科研提供有关数据信息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海洋渔业 数据库系统 设计 渔业资源
下载PDF
东海区北部小黄鱼生殖群体分布及与水团关系 被引量:23
13
作者 丁峰元 林龙山 +1 位作者 李建生 程家骅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它水团的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殖群体 水团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区带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3 位作者 李圣法 刘勇 周永东 刘子藩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6-612,共7页
根据2002—2003年东海区带鱼年龄鉴定资料,并引用以往的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结果,作为估算带鱼死亡系数和建立动态综合模型所需的有关参数值估算的依据,从而运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在现行渔业条件下东海区带鱼伏季休渔效果和带鱼... 根据2002—2003年东海区带鱼年龄鉴定资料,并引用以往的带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结果,作为估算带鱼死亡系数和建立动态综合模型所需的有关参数值估算的依据,从而运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在现行渔业条件下东海区带鱼伏季休渔效果和带鱼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变更渔业利用情况对带鱼渔业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渔业下(tc=0.5a,F=2.61/a),东海区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能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87%,年产量增加29%,渔获平均体重增加42%;带鱼资源的利用虽处于捕捞过度状态之中,但尚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资源结构利用不合理之处是捕捞大量的幼鱼群体,渔获个体依然过小,渔获平均体重仅为75g/ind.;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随tc变化的影响大于随F的变化,建议在维持现有伏季休渔制度下,应逐渐降低捕捞强度,并以提高起捕规格放大网目尺寸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首选的渔业管理目标,应是较为现实的资源合理利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伏季休渔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效果评价 资源利用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区短鳄齿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开达 金海卫 +2 位作者 卢占晖 潘国良 朱增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9-88,共10页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5°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对东海区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5°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对东海区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属于浮游动物食性,兼食游泳动物;其主要饵料生物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主要食物种类的优势度随体长段不同而变化,食物种类分化明显,符合"最佳摄食理论";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季节替代明显,更替率尤以春季为高,达100%,其余三季相对接近;不同区域出现的饵料生物的种类自北而南递增,区域间食物种类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50%,表明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又以北部与其他两区的差异最大;短鳄齿鱼的年空胃率为16.34%,不同季节、区域和体长组的空胃率变动幅度也较小;短鳄齿鱼的年平均胃饱满指数为27.13‰,四季呈高低相间分布,并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与空胃率态势相同,自北而南递增,不同体长组的胃饱满指数差距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 摄食生态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2 位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6-383,共8页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雌雄比例均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生殖群体中性成熟个体胴长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雌、雄平均胴长均以秋季最大,夏季最小。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均显著大于雄性。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不同季节雌、雄太平洋褶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差异较大,雌性为:春季223.4 mm、夏季170.4 mm、秋季202.3 mm;雄性为:春季174.0 mm、夏季164.3 mm、秋季165.3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小于雌性,夏季雌、雄初次成熟胴长均小于春、秋季。依据春季生殖群体的胴长范围、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推测,在东海区可能存在着小规模的春生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太平洋褶柔鱼 生殖群体 初次性成熟胴长 性比
下载PDF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被引量:20
17
作者 凌建忠 严利平 李建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密度面积法 资源量 估算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凌建忠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经济鱼种的CPUE不断下降,生物学特征未见明显好转,而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上升,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仍然存在继续衰退趋势。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 渔业资源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程家骅 林龙山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2期73-78,共6页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近40年时间的开发利用,目前该种群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较为明显;其平均叉长从343.14mm下降到193.66mm,平均体重从588.79g下降到96.89g;种群的个体生长内禀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长参数K从0.22提高到0.81,渐近叉长从486.84mm减小到367.50mm,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从4.48龄逐渐减小到1.27龄。尽管东海区鲐鱼目前渔获产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种群已长期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鲐鱼 生物学 渔业 捕捞 产量 种群
下载PDF
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 被引量:36
20
作者 丁峰元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9,共7页
根据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监测结果,分析沙海蜇的生物量、分布、栖息环境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29°00′~34°00′N,127°00′E以西至机轮底拖... 根据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监测结果,分析沙海蜇的生物量、分布、栖息环境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29°00′~34°00′N,127°00′E以西至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结果表明,2003年6月~2005年6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55kg/h、1139kg/h、839kg/h。2003年9月-2005年9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144kg/h、2292kg/h、608kg/h。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沙海蜇均呈现生物量逐年降低、分布海域面积逐年减少、分布区逐年往北偏移的趋势。6月,东海区沙海蜇分布区内的表层温度为17-25℃,底层温度为10-19℃,表层盐度为23-33,底层盐度为31-34.5;6月最适生存的表层温度为17-21℃,底层温度为15-18℃,表层盐度为28-32,底层盐度31-32.5。沙海蜇为偏冷水性,高盐种类。在春、夏季黄海冷水团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严重;而在春、夏季长江冲淡水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较少,分布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海蜇 分布 温度 盐度 东海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