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s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Chongming east tidal flat during Scirpus mariqueter growing stage 被引量:5
1
作者 CHEN Hua WANG Dongqi CHEN Zhenlou WANG Jun XU Shiy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500-508,共9页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e organic carbon (OC) of core sed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Chongming east tidal fiat (CM) during Scirpus mariqueter growing stage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04) in Yangtze Estuary. The Ya...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e organic carbon (OC) of core sed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Chongming east tidal fiat (CM) during Scirpus mariqueter growing stage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04) in Yangtze Estuary. The Yangtze River annually transports a runoff discharge of 30,000 m^3/s, carrying about 480 million tons of sediments to the estuarine and coastal area, which formed a great OC pool. In the sampling spots, seven quadrats of 50 cm × 50 cm and five sediments cores of 20 cm deep (40 cm deep in December) were randomly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ollect vegetations and core sediments samples during the low tide each month except November. After pretreatment, the core sediments were sieved and their OC contents wer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potassium dichrom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surface sediment OC content in summer comes from allochthonous terrigenous particle settlements on the Chongming east middle tidal fiat S. mariqueter zone.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 decomposing of the defoliated S. mariqueter increases the surface sediments OC content. Settling velocity, sediment temperature and S. mariqueter growth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n control the sediment carbon content. Summer is the “carbon losing” period of the tidal fiat sediments, while from September, it changes into the “carbon accumulating” period of sediment OC pool because of the decomposing of dead S. mariqueter community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is alternation of “carbon losing” period and “carbon accumulating” period, we conclude that carbon in the OC pool of the middle tidal fiat S. mariqueter zone sediments mainly comes from the atmospheric carbon rooted by S. mariqueter photo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ngming east tidal flat Scirpus mariqueter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pool
下载PDF
Reclamation impac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dal flat at Chongming Eastern Beach in Changjiang estuary
2
作者 LU Bing JIANG Xuezhong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关键词 遥感技术 遥感方式 遥感图像 图像处理
原文传递
崇明东滩沉积物再悬浮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钱嫦萍 陈振楼 +1 位作者 胡玲珍 邓焕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4-119,共6页
20 0 2年 7月采集崇明东滩低潮滩沉积物样和水样 ,运用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实验发现 ,在沉积物不断发生再悬浮的过程中 ,水体中三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 ,其中NO- 3 N变化最为显... 20 0 2年 7月采集崇明东滩低潮滩沉积物样和水样 ,运用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实验发现 ,在沉积物不断发生再悬浮的过程中 ,水体中三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 ,其中NO- 3 N变化最为显著 ,升高浓度值达 1 1 86 9μmol·L- 1,NH+4 N增长 2 1 71 3μmol·L- 1,NO- 2 N的释放约为0 2 μmol·L- 1,可溶磷的含量也有少量的增加 .同时 ,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与静置状态相比 ,NH+4 N和NO- 3 N表现出与静置状态截然相反的变化规律 ,NO- 2 N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变化比较复杂 ,初期与静置状态相反而后表现一致 .再悬浮颗粒物浓度也是制约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 .实验结果显示 ,NH+4 N在前 7h以内的变化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关系 ,后 5h呈负相关关系 ;NO- 2 N和可溶磷在整个过程中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都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只有NO- 3 N的变化与其关系比较薄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悬浮 沉积物 沉积物-水界面 崇明东滩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红 何青 +2 位作者 吉晓强 王亚 徐俊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3-843,共11页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 海滩剖面 破波带 微地貌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现代地貌过程实地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何小勤 戴雪荣 +2 位作者 刘清玉 李良杰 顾成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7,共5页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对崇明东滩进行的实地观测,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可以看出崇明东滩夏季淤积大于冲刷,冬季冲刷大于淤积,季节性冲淤变化北部比中、南部更为显著。由于潮流等作用,潮沟系统由南向北呈现减少趋势,东滩中部发育最快...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对崇明东滩进行的实地观测,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可以看出崇明东滩夏季淤积大于冲刷,冬季冲刷大于淤积,季节性冲淤变化北部比中、南部更为显著。由于潮流等作用,潮沟系统由南向北呈现减少趋势,东滩中部发育最快,也是整个崇明岛向海延伸的方向。人类高强度的活动改变了潮滩的自然属性,使潮滩自然分布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地貌过程 潮沟切割密度 人类活动 泥沙堆积
下载PDF
盐度和pH对崇明东滩沉积物中NH_4^+释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培芳 陈振楼 刘杰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1-273,共3页
采集长江口下游的崇明东滩沉积物样,通过实验模拟研究盐度和pH对沉积物中NH4+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NH4+的释放受盐度和pH的共同控制。NH4+随着盐度的变化呈明显的“M”型双峰曲线,释放量最小出现在盐度为0‰,释放峰值出现... 采集长江口下游的崇明东滩沉积物样,通过实验模拟研究盐度和pH对沉积物中NH4+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沉积物中NH4+的释放受盐度和pH的共同控制。NH4+随着盐度的变化呈明显的“M”型双峰曲线,释放量最小出现在盐度为0‰,释放峰值出现在盐度为5‰、20‰或25‰。NH4+随着pH的释放规律因盐度环境和沉积物类型的不同而显著不同。NH4+的释放量与沉积物类型有关,沙性物质含量高的低潮滩沉积物中NH4+的释放量明显低于沙性物质少的中潮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沉积物 盐度 NH4^+释放 PH值 海洋监测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甲烷(CH_4)排放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红霞 王东启 +4 位作者 陈振楼 陈华 王军 许世远 杨龙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3,共6页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对甲烷(CH4)排放通量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潮间带(CM)是大气CH4的排放源,且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中潮滩(CM-2)7月CH4排放最多,其通量为9.27 mg/(m2.h)...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对甲烷(CH4)排放通量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潮间带(CM)是大气CH4的排放源,且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中潮滩(CM-2)7月CH4排放最多,其通量为9.27 mg/(m2.h),在次年4月排放最少,只有0.03 mg/(m2.h)。低潮滩(CM-3)在春季5月CH4排放最多,通量为0.09 mg/(m2.h);冬季2月CH4通量值最低,只有0.002 mg/(m2.h),中、低潮滩CH4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2.06 mg/(m2.h)和0.04 m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甲烷排放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生长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华 王东启 +3 位作者 陈振楼 杨红霞 王军 许世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CM-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长期(4—12月)柱样沉积物有机碳古量及变化分析,发现柱样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海三棱藨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陆源沉降、温度和海三棱藨草生长...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CM-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长期(4—12月)柱样沉积物有机碳古量及变化分析,发现柱样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海三棱藨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陆源沉降、温度和海三棱藨草生长、死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崇明东滩沉积物有机碳库随时间推移呈明显的“盈”“亏”变化.夏季是潮滩沉积物有机碳库的“碳亏”期,秋季9月起,海三棱藤草死亡分解使得有机碳在沉积物中累积,沉积物碳库进入“碳盈”期.可见死亡倒伏的海三棱藨草是潮滩盐沼带沉积物有机碳库的主要碳源,海三棱藨草在生长期中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大气碳素在生长末期输送补偿入沉积物有机碳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祟明东滩 海三棱藨草 沉积物 有机碳库
下载PDF
围垦对南汇东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马长安 徐霖林 +2 位作者 田伟 吕巍巍 赵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7-1015,共9页
为评价围垦促淤工程对南汇东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影响,根据2004年10月和2009年10月对南汇东滩湿地底栖动物的定量定性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2种,其中在经围垦促淤后形成的堤内、堤外两个... 为评价围垦促淤工程对南汇东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影响,根据2004年10月和2009年10月对南汇东滩湿地底栖动物的定量定性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2种,其中在经围垦促淤后形成的堤内、堤外两个区域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20种和21种,2009年堤内外分别为9种和19种,共26种;2004年堤内和堤外优势种分别为8种和4种,共有优势种为中华蜾蠃蜚和谭氏泥蟹,2009年堤内优势种仅有摇蚊幼虫1种,堤外有4种,优势种种类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4年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4.15个/m2和38.80 g/m2,2009年为86.76个/m2和1.97g/m2,2009年堤内、堤外的生物量与2004年相比明显降低,丰度变化则相对较小;运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群落聚类和MDS排序对南汇东滩湿地各断面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围垦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围垦造成堤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差异,堤外群落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指数D)受到围垦促淤工程的影响均降低,尤其以围垦圈淤的堤内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围垦促淤工程对盐度、潮汐动力、底质特征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工程结束后的湿地生态修复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围垦 南汇东滩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冬季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 被引量:9
10
作者 邓可 杨世伦 +1 位作者 刘素美 张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7,共11页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冬季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高潮滩对各项营养盐均有显著吸收,中潮滩主要表现为对TIN和SiO23-的释放,低潮滩由于受到局部水动力作用影响,营养盐通量存在较...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冬季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高潮滩对各项营养盐均有显著吸收,中潮滩主要表现为对TIN和SiO23-的释放,低潮滩由于受到局部水动力作用影响,营养盐通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分子扩散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贡献不大.由于潮滩对于水体PO34-浓度的影响能力高于对TIN和SiO2-的影响能力,潮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体中N/P和Si/P比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 河口 潮间带 崇明东滩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底栖动物在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分布及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方涛 李道季 +1 位作者 李茂田 邓爽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6,48,共4页
研究分析崇明东滩沉积物类型对底栖动物种群生长的限制和底栖动物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砂质的低潮滩较适宜双壳类底栖动物的生长,在四季里,栖息在低潮滩的双壳类底栖动物占整个潮滩双壳类数目的比例分别高达73.4、66.4、... 研究分析崇明东滩沉积物类型对底栖动物种群生长的限制和底栖动物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砂质的低潮滩较适宜双壳类底栖动物的生长,在四季里,栖息在低潮滩的双壳类底栖动物占整个潮滩双壳类数目的比例分别高达73.4、66.4、98.5和96.9%;相反,腹足类底栖动物适宜生长在高潮滩的粘土质粉砂,四个季度中分别有77.5、64.4、69.3和92.4%的腹足动物栖息在高潮滩;甲壳类多栖息在高、中潮滩,但在9月份,由于正是蟹类的生殖季节,低潮滩的甲壳动物却占有了相当的比例,约51.6%。并以食悬浮物底栖动物和食底泥动物的分布丰度对沉积物粒径分别做回归性分析,得到方程分别是y=39.496x-790.07(r=0.9223),y=-127.27x+6037.7(r=0.9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 底栖动物 沉积物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冲淤演变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常青 茅志昌 +2 位作者 虞志英 徐海根 李九发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4,共8页
通过对崇明东滩水文、泥沙、地形等资料的分析,阐述1983--2003年崇明东滩冲淤演变过程。1.1983--2001年,崇明东滩淤涨延伸较快,Om以上各等高线大幅度向外扩展,沿正东向年均外移228~279m不等。潮滩面积稳定增长,3.5m以上面积增... 通过对崇明东滩水文、泥沙、地形等资料的分析,阐述1983--2003年崇明东滩冲淤演变过程。1.1983--2001年,崇明东滩淤涨延伸较快,Om以上各等高线大幅度向外扩展,沿正东向年均外移228~279m不等。潮滩面积稳定增长,3.5m以上面积增加最多,达65.2km^2,Om以上面积共增加8.4km^2。滩面淤高迅速,尤其是高潮滩,且有随高程的降低,淤高速率下降的趋势。2.2003年与2001年相比,崇明东滩Om以上面积增加4.2km^2,2.Om以上面积减少0.8km^2,3.Om以上面积年均增长率下降。3.人类活动(如围垦)对崇明东滩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流域来沙量大幅减少对潮滩演变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 冲淤演变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磁诊断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吕达 郑祥民 +2 位作者 周立旻 吕金妹 王永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3,共6页
对取自崇明东滩的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的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磁学、粒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分析、比较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粉砂为主的崇明东滩,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评价,除低潮滩无污染外,中潮滩和高潮滩均有中度的重金属污染... 对取自崇明东滩的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的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磁学、粒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分析、比较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粉砂为主的崇明东滩,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评价,除低潮滩无污染外,中潮滩和高潮滩均有中度的重金属污染.选取中度重金属污染的高潮滩沉积物柱样进行粒度、重金属含量以及磁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fχd,χARM/SIRM与重金属含量和粘土(粒径<4μm)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以此建立了磁诊断线性回归模型;χfd和χARM/SIRM可作为重金属含量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高潮滩 沉积物柱样 重金属 粒度 磁性参数 磁诊断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建华 杨世伦 +2 位作者 史本伟 罗向欣 付信坤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50,共8页
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 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该潮沟的三维地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的潮沟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上部的盐沼中,北部和中部以单一微弯型潮沟为主,南部以树枝状潮沟为主。(2)1994年潮沟总长度为30.9 km,密度为717 m/km^2;因1998年的盐沼中上部围垦,2000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分别减少为11.1 km和459 m/km^2;近10a,因盐沼向海淤涨扩大,至2009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又分别增大到31.8 km和981 m/km^2;3个时期的潮沟兴衰演变反映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3)与欧美典型潮间带潮沟侧向移动为主的演变特点不同,崇明东滩的潮沟以继承性的纵向延伸(随着盐沼的向海淤涨)为主。(4)从沟口溯源而上,潮沟的宽深比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从大于340减小为小于18),潮沟的深度有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实例表明:与传统手段相比,3S技术是进行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潮间带湿地潮沟形态和演变定量研究的更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沟 3S技术 崇明东滩
下载PDF
崇明东滩不同部位的季节性沉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小勤 戴雪荣 顾成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62,共6页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素对潮滩冲淤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季节性沉积 实地观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潮滩上波高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长江三角洲海岸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燕萍 杨世伦 +2 位作者 史本伟 李鹏 朱建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7-327,共11页
于2009—2010年的不同季节在崇明东滩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杭州湾北岸东段的芦潮港岸段,利用目前先进的SBE 26plus浪潮仪进行了多个潮周期的波浪观测。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潮周期平均风速为1.9~11.0m/s、最大风速为2.8~12.1m/s,各测点... 于2009—2010年的不同季节在崇明东滩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杭州湾北岸东段的芦潮港岸段,利用目前先进的SBE 26plus浪潮仪进行了多个潮周期的波浪观测。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潮周期平均风速为1.9~11.0m/s、最大风速为2.8~12.1m/s,各测点潮周期平均水深为0.28~2.12m,高潮位最大水深为0.37~3.19m,潮周期有效波高为0.03~0.45m,最大波高为0.08~1.59m。波高的时空变化受风速、风向、水深和岸滩坡度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向岸风期间的波浪较大;风速、水深、岸滩坡度越大,潮滩上的波高也越大。空间上,岸滩坡度最小的崇明东滩中部(坡度0.6‰)测点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岸滩坡度最大的芦潮港潮滩(坡度8.7‰)测点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差。时间上,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与风速、风向的变化有关。因此,只有在潮滩坡度较小(例如<1‰),风速、风向较为稳定时,波高和水深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才存在。要了解某个潮滩的波浪特征,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系统的原位观测,而非简单地借助其它潮滩的波浪研究结果。研究推断,在向岸强台风和大潮高潮位阶段,崇明东滩中潮线附近的最大波高可达1.5~2.0m,芦潮港堤外潮滩的最大波高可达2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潮滩 潮间带 崇明东滩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在崇明岛潮滩沉积速率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汤奇峰 黄园英 +4 位作者 刘久臣 徐清 王晓春 谭科艳 刘晓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8-654,共7页
选取崇明岛北侧由东至西4个潮滩沉积柱,分析137Cs、226Ra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应用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计算崇明岛潮滩沉积物沉积速率。对于东西两端,210Pb方法测得速率分别为3.08cm/a和2.34 cm/a,而137Cs测得速率分别为6.... 选取崇明岛北侧由东至西4个潮滩沉积柱,分析137Cs、226Ra和210Pb放射性比活度,应用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计算崇明岛潮滩沉积物沉积速率。对于东西两端,210Pb方法测得速率分别为3.08cm/a和2.34 cm/a,而137Cs测得速率分别为6.19 cm/a和2.06 cm/a。结果表明,137Cs定年方法计算出的潮滩沉积速率普遍大于210Pb方法结果;但两者反映了相同的速率规律。崇明岛主力生长方向为东和东北,西侧沉积作用相对较弱,表现出"东快西慢"的特点。沉积纵向上,1954年以来,自下而上沉积速率逐渐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Pb 137Cs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沉积速率 潮滩沉积物 崇明岛
下载PDF
崇明东滩水文泥沙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吉晓强 何青 +1 位作者 刘红 Tom Ysebaert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7,共12页
基于2005年9月在崇明东滩采集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流和泥沙在潮滩上从光滩到植被区域的不同输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从光滩到植被带,涨潮和落潮流速逐渐变小,大潮时最大流速由113 cm/s(光滩)减小到8.1 cm/s(植被带);从光滩外侧(靠海... 基于2005年9月在崇明东滩采集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流和泥沙在潮滩上从光滩到植被区域的不同输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从光滩到植被带,涨潮和落潮流速逐渐变小,大潮时最大流速由113 cm/s(光滩)减小到8.1 cm/s(植被带);从光滩外侧(靠海)到内侧(靠岸),含沙量逐渐增加,至植被带再减小。潮周期内,流速和水体含沙量变化过程均呈现"双峰",峰值出现在涨潮初期和落潮中期,最大含沙量高达7.7kg/m3。测点各潮周期内流速最大值、平均含沙量均与潮汐强弱显著相关。流速增大引起泥沙再悬浮,瞬时含沙量响应流速变化。表层沉积物由光滩外侧(靠海)到内侧逐渐变细,得出泥沙由光滩外侧区域再悬浮,经潮流输移至潮滩内部的泥沙输运模式。分析光滩和植被水沙数据差异表明,植被具有较强的"缓流滞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潮滩 水沙特性 泥沙 植被影响
下载PDF
崇明岛潮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金妹 郑祥民 +3 位作者 周立旻 吕达 王永杰 赵庆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3-26,共4页
对上海崇明岛6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重金属(Pb、Cd、Cu、Zn、Cr)污染特征,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定量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崇明岛各采样站位中Cr的变化最大,其次是Pb,Cu和Zn的变化较小,Cd的... 对上海崇明岛6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重金属(Pb、Cd、Cu、Zn、Cr)污染特征,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定量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崇明岛各采样站位中Cr的变化最大,其次是Pb,Cu和Zn的变化较小,Cd的变化最小。各重金属在瀛南和堡镇港均有富集现象,表层较中层累积程度有所减缓。重金属为轻微污染,生态风险为轻微生态危害,污染主要集中在前农、堡镇港和新卫等地,污染程度为Pb>Zn>Cd>Cr>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潮滩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评价
下载PDF
ERS-2 SAR和Landsat ETM+数据融合提取崇明东滩典型地物信息与分类 被引量:9
20
作者 韩震 金亚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研究区,在分析崇明东滩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和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对ERS-2 SAR数据和Landsat ETM+数据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中对ERS-2 SAR数据进行了小波去噪处理和纹理特征信息的提取,对ETM+数据进行了HIS彩色空间变换... 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研究区,在分析崇明东滩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和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对ERS-2 SAR数据和Landsat ETM+数据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中对ERS-2 SAR数据进行了小波去噪处理和纹理特征信息的提取,对ETM+数据进行了HIS彩色空间变换,然后在特征级层次上对两者进行了信息融合,最后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了典型地物信息的提取,并且根据我们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分类结果进行了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S-2 SAR LANDSAT ETM+ 崇明东滩 地物信息 数据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