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Paleogene in the East Part of Kuqa Foreland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严德天 王华 +1 位作者 王家豪 王清晨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138-145,157,共9页
Most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large-scale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in western China were formed in a similar foreland setting.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requires research into the sedime... Most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large-scale hydrocarbon-bearing basins in western China were formed in a similar foreland setting.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requires research into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filling evol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basin proces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outcrops, well logs and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data, the sedimentary system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gene in the east part of Kuqa foreland basin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area: an oxidative salty wide shallow lacustrine system, a fan delta system and an evaporitic bordersea system. (2) The configu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the Paleogene in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were predominantly determined by foreland tectonism. Vertically, the Paleogene sedimentary sequ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lower, middle and upper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The lower and upper tracts commonly consist of progradational or aggradational sequences, while the middle part is usually comprised of a set of aggradational to transgress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Laterally,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spread from east to west as a whole, an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bviously vary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sand bodies of the delta front facies are excellent gas reservoirs, characterized by rather thick,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just a few barrier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prediction PALEOGENE east area of kuqa foreland basin.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罗富文 柳少波 +2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张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8,85,I0003,共15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烃充注相关流体记录,明确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中新世早期,中质油聚集于白垩系砂岩顶部;中新世中期,库姆格列木群砂岩储层第一期轻质油—凝析油充注发生于约14.2 Ma,以蓝绿色荧光包裹体组合为主,古油藏广泛分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期,构造挤压作用增强,逆冲断裂、构造裂缝导致古油藏大量散失;上新世晚期以来,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高纯度、厚层膏盐层封盖性逐渐恢复,砂岩储层第二期甲烷干气充注发生于约3.7 Ma,形成含甲烷包裹体组合,构成现今盐间砂岩气藏的基本油气特征,形成膏盐岩盖层与构造作用双重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结果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 古近系 库姆格列木群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 膏盐岩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库车东部碎屑岩层厚和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赵文韬 侯贵廷 +4 位作者 孙雄伟 鞠玮 申银民 任康绪 叶茂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3-610,共8页
层厚和岩性是控制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构造不太发育的地区,层厚和岩性与裂缝发育的规律性对储层裂缝的预测更为重要。文章以库车东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为例,重点研究层厚和岩性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构造裂缝面密度进... 层厚和岩性是控制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构造不太发育的地区,层厚和岩性与裂缝发育的规律性对储层裂缝的预测更为重要。文章以库车东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为例,重点研究层厚和岩性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构造裂缝面密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层厚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薄层比厚层更易发育构造裂缝。在相同层厚条件下、不同岩性碎屑岩中,裂缝面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页岩,即在相同构造环境和等厚地层的情况下,碎屑岩粒级越小,面密度越大。对层厚和岩性影响裂缝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不同层厚中的裂缝发育差异与应力分布状态有关;而不同岩性中裂缝密度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不同岩性的破裂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厚 岩性 构造裂缝 碎屑岩 裂缝面密度 库车东部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白垩系沉积体系分析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带预测 被引量:15
4
作者 严德天 王华 +1 位作者 王家豪 王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2-389,共8页
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展示了库车坳陷白垩系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坳陷东部白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发育湖泊体系、扇三... 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展示了库车坳陷白垩系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坳陷东部白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发育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等四种沉积体系类型;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经历了早、中、晚期的演化,早期发育了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期形成了大范围的浅湖环境,晚期以三角洲平原相环境为特色;平面上,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南北分带明显,具有南北双向提供物源的特征,粗碎屑分布在坳陷较陡的北侧。库车坳陷东部储层主要由三种三角洲体系砂体和滨岸沙坝砂体构成,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储集条件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白垩系 沉积体系 有利区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和东秋断层上盘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10
5
作者 易士威 李明鹏 +4 位作者 范土芝 杨帆 方辉 黄福喜 金武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2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特别是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发现了克深大气藏群、克拉2大气藏和中秋1气藏,形成了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但目前发现的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下盘,断层上盘仅仅发现了...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特别是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发现了克深大气藏群、克拉2大气藏和中秋1气藏,形成了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但目前发现的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下盘,断层上盘仅仅发现了克拉2大气藏,纵向上主要赋存于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基于上述油气分布现状分析,认为克拉苏断层下盘之所以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藏群,主要是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了成排、成带的大型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控圈断层下通烃源岩,上达膏岩盐盖层而未断穿,既是油气运聚通道而又没有破坏圈闭的封闭性,这种成藏要素的绝佳匹配造就了克拉苏断层下盘连片大气藏群的形成;而由于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断穿膏盐岩甚至断达地表,造成断层上盘圈闭封闭性变差,致使具有相同储盖组合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圈闭未能成藏,但在断层上盘由于顶冲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克拉2“盐包圈”圈闭,发育了独一无二的克拉2大气藏。其次,通过分析克拉苏逆冲断层和东秋逆冲断层对成藏的控制,认为断层对纵向上不同层系及不同类型储盖组合的成藏影响是不同的。从油气复式聚集理论出发,考虑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以及断层上盘、下盘勘探不均衡的现状,通过解剖吐格尔明逆冲断层上盘侏罗系成藏模式,以及克拉苏断层上盘和东秋断层上盘古近系成藏模式,提出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上盘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侏罗系和古近系是断层上盘下步重大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上盘 成藏模式 突破方向 前陆冲断带 克拉苏断层 东秋断层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三维复杂地表区井震联合地震采集技术在库车东探区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林林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67-71,143,共5页
针对库车东三维探区地震资料采集单炮能量差异大,信噪比不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难以满足逆掩推覆构造解释的需要等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技术攻关,研究出不同地表类型激发分区的界定方法;并通过论证、对比和系统试验,优选出各激发区的... 针对库车东三维探区地震资料采集单炮能量差异大,信噪比不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难以满足逆掩推覆构造解释的需要等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技术攻关,研究出不同地表类型激发分区的界定方法;并通过论证、对比和系统试验,优选出各激发区的最佳激发参数以及井震衔接方式,形成了一套炸药震源与可控震源联合三维采集的技术方法。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与以往地震资料相比,采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东探区 复杂地表 激发分区 井炮与可控震源联合 三维地震采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秋里塔格构造样式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德江 易士威 +3 位作者 冉启贵 缪卫东 宋海敬 白晶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4-590,共7页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三大阵地之一,近年来在大北—克深区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已形成万亿方大气区。但位于库车坳陷中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一直未能获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秋里塔格东段先后3口探井均未能在白垩...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三大阵地之一,近年来在大北—克深区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已形成万亿方大气区。但位于库车坳陷中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一直未能获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秋里塔格东段先后3口探井均未能在白垩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前人主要认为该区构造类型是以基底卷入形成的大型背斜圈闭为主,目前实践证明这一认识制约了该区勘探发展。由此可见,取得油气地质新认识是获得突破的首要前提条件。基于地震资料重新处理的基础上,以前陆盆地系统体系为理论划分基础,开展对东秋里塔格构造样式的精细分析。通过地震精细解释、盐岩三角带分析、地表地质分析、平衡剖面分析和已钻井分析5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与大北—克深构造样式相似,均发育塑性滑脱叠瓦冲断构造。并落实了东秋里塔格断裂下盘冲断圈闭具体形态和位置。进一步综合分析后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源充足,紧临生烃中心,处于构造高部位,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主要目的层巴什基奇克组发育与大北—克深相同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并具有古近系和新近系2套膏盐岩区域盖层。由此得出东秋里塔格是目前库车坳陷新区中最有利、最现实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塑性滑脱叠瓦冲断构造 有利勘探区带
原文传递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石窟调查简报
8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19年第2期-,共16页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东寺虽仅存3座石窟,但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石窟形制主要为禅窟,体现了古...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地区乃至于全国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佛寺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东寺虽仅存3座石窟,但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石窟形制主要为禅窟,体现了古龟兹在佛教信仰上曾经以重禅观的小乘佛教为主。千佛像则反映了随着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大乘佛教也传播到了这里,在唐代及其以后,古龟兹地区出现了小乘与大乘佛教信仰混杂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 苏巴什佛寺遗址 东寺遗址 石窟 龟兹 千佛像 小乘 大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