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record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the mid-Holocene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Shengfa SHI Xuefa +2 位作者 LIU Yanguang WU Yonghua YANG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3-52,共10页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f deposition formed mainly by coastal curr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oral variation in geochemistry correspond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 Relatively low MgO/Al 2 O 3,CaO/K 2 O and high Al 2 O 3 /Na 2 O,K 2 O/Na 2 O,MnO/CaO values reflected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n general,and vice versa. Therefore,these chemical indices could b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variation of palaeoclimate in eastern China. The authors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mid-Holocene climatic variation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8 300 a BP to 4 200 a BP,the climate was moderately warm and humid. From 4 200 a BP to 2 000 a BP,the climate turned cool and dry,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frequently fluctuated in alternation of cool-dry periods(3 700 a BP,2 850 a BP and 2 400 a BP) and warm-wet periods(3 250 a BP and 2 650 a BP) . After 2 000 a BP,the climate of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turned warm again,while the Little Ice Age,a cold event centered at around 250 a BP was indicated by those geochemical indices as mentione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major element PALAEOCLIMATE east Asia monsoon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 of lead in the coastal mud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被引量:1
2
作者 Yunchao HAO Zhigang GUO Dejiang FA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同位素 东海 泥浆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fshore of the Hangzhou Bay,East China——implications for sea level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昕 石学法 +4 位作者 王国庆 乔淑卿 王昆山 姚政权 王旭晨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48-763,共1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and C1 elements show a fluvial terrace environment during -23.2-11.0 cal ka BP; a littoral to tidal-flat environment during 11.0-10.2 cal ka BP; and a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a relatively low sedimentation rate (0.1-0.22 cm/a) since 4.3 cal ka BP. High depositional rates (-1.6 cm/a) from 10.9 to 10.2 cal ka BP resulted from sufficient accommodation space created by rapid sea level rise from -44 m to -33 m, from high sediment delivery by local rivers, and effective trapping of sediments by tidal-flat vegetation. The rate of sea level rise was variable; relatively high from 10.9 to 10.6 cal ka BP (2.1 cm/a), and lower since 10.6 cal ka BP (1.2 cm/a).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crossed the Hangzhou Bay to form the mud wedge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later than 9.4 cal ka BP. The CJK10 site was a tide-dominated shelf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d erosion from approximately 9.4-9.2 cal ka BP to 4.3 cal ka BP. The depositional hiatus was caused by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which was relatively weak during 9.4-7.5 cal ka BP and increased in strength during -7.5-4 cal ka BP. From -4.3 cal ka BP,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partly deposi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Hangzhou Bay with some transported southward. Therefo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history of Changjiang-derived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although a detailed record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ang3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ince 4.3 cal ka BP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helf of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ea mud wedg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ediment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ostglacial sea level
下载PDF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被引量:60
4
作者 肖尚斌 李安春 +6 位作者 陈木宏 刘敬圃 蒋富清 李铁刚 谢强 向荣 陈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81,共9页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 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 kaB 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5.1~1.7 kaB 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1.7~0 kaB 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粒度 全新世
下载PDF
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永兴 吴玲玲 +1 位作者 赵桂瑜 杨长明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12期8-12,共5页
近年来,作为上海城市生态屏障的崇明东滩湿地遭受过度围垦、酷渔滥捕、芦苇收割、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功能丧失,直接威胁到上海市的生态安全。加强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对策研究。湿... 近年来,作为上海城市生态屏障的崇明东滩湿地遭受过度围垦、酷渔滥捕、芦苇收割、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功能丧失,直接威胁到上海市的生态安全。加强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对策研究。湿地的开发利用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走湿地生态开发之路,使开发后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既有自然湿地的服务功能,又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政府 国际投资 经济增长速度 国际经验 计划 国际化大都市 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 保护对策 生态屏障
下载PDF
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记录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吴永华 乔淑卿 杨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3,共9页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Na2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古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替代性指标。近2 ka以来CaO/K2O、MgO/Al2O3和MnO/Na2O共同识别出的7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1 480 a BP(C1),~1 200 a BP(C2),~1 020 a BP(C3),~780 a BP(C4),~580 a BP(C5),~330 a BP(C6),~120 a BP(C7),且在其他区域不同介质中也能找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常量元素 沿岸流 古气候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闽浙沿海岸泥质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家成 肖尚斌 +2 位作者 张国栋 李旭东 李安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2,共6页
对位于闽浙沿海岸泥质区北部的DD2孔沉积物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ICP-MS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分析了该孔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与粒度的关系,讨论了稀土元素组成及分馏特征,并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 对位于闽浙沿海岸泥质区北部的DD2孔沉积物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ICP-MS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分析了该孔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与粒度的关系,讨论了稀土元素组成及分馏特征,并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孔沉积物的w(HREE)、w(LREE)均明显高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并随粒度变细而增大,其中Ce的富集造成DD2孔相对更富LREE;[w(La)/w(Lu)]N、[w(La)/w(Yb)]N、[w(Gd)/w(Yb)]N的变化相对较小,且这3个参数的值略小于黄河沉积物的值,而远小于长江沉积物的值,但[w(La)/w(Sm)]N的变化大,且与长江沉积物的值更为接近。这说明该孔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HREE之间的分馏均要弱于长江、黄河沉积物,特别是H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要弱得多;而L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总体上要比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显著。DD2孔沉积物的δ(Ce)和δ(Eu)平均值分别约为0.92和0.66,即Ce为弱亏损,而Eu异常明显。黄河改道前后该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无明显变化;从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上也难以识别出其物质来源是长江还是黄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黄河和长江沉积物REE的组成及其特征差别不大以及粒度的控制规律,其中[w(La)/w(Lu)]N、[w(La)/w(Yb)]N随粒径减小呈现出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粒度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铁 高峰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90,共6页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13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并测定了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2~5.1μg/g,平均值为3.3μg/g;铅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1.9~7.3...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13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并测定了铜和铅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铜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2~5.1μg/g,平均值为3.3μg/g;铅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1.9~7.3μg/g,平均值为5.3μg/g。泥质区铜和铅的有机结合态和易还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水深之间的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则与水深不相关。铜和铅非残渣态总量与采样站点水深之间的关系受控于其主要赋存形态,反映了重金属形态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在水体中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铜和铅含量高于其他海区表层沉积物,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再悬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区 化学形态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7
9
作者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林田 李钜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390,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组成 表层沉积物 C3植物 东海泥质区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4 位作者 李铁刚 陈世悦 操应长 董春梅 邱隆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2,共7页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泥质沉积物 东海 内陆架 长江 EC2005孔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物中固相Fe形态及其对有机质、Fe、S成岩路径的制约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仁燕 朱茂旭 +2 位作者 李铁 杨桂朋 邓霏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71,共9页
利用化学提取法对中国东海具有不同陆源物质的内陆架(0701)和外陆架(0508)泥质沉积物柱样进行的多种形态固相铁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Fe 形态及其分布对有机质、Fe 和S 早期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意义。0508 和0701 两站... 利用化学提取法对中国东海具有不同陆源物质的内陆架(0701)和外陆架(0508)泥质沉积物柱样进行的多种形态固相铁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Fe 形态及其分布对有机质、Fe 和S 早期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意义。0508 和0701 两站点柱状沉积物总活性Fe 平均含量分别为12.14 mg/g 和10.03 mg/g, 其中,氧化物-Fe(Ⅲ)约占18.3%-58.3%, Fe3S4-Fe 占33.7%-76.8%, FeS-Fe 占2.0%-8.1%, FeS2-Fe 仅占1.4%-3.3%。Fe3S4-Fe 是活性Fe 的主要积累形态, 其成因主要是由东海较低的活性有机质与较高的活性Fe 等特定的物源条件决定的; 较高的活性Fe 也抑制了黄铁矿的形成。0701 站点所在的内陆架沉积物中, Fe 的异化还原可能是Fe(Ⅲ)还原的重要路径, 是有机质矿化重要的电子受体; 而0508 站点所在的外陆架沉积物中, Fe 的非生物还原可能是Fe 还原的主要路径, 有机质矿化主要以? 24SO 为电子受体。这些不同的机制也导致了0508 站点沉积物中总硫化物结合态Fe(Ⅱ)含量较0701 站点的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Fe 硫化物 成岩路径 泥质沉积物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3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锰、铁和铝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文君 卢彦宏 +3 位作者 高峰 魏璟弢 李铁 朱茂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65-171,共7页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离,测定了各形态中锰、铁和铝的含量。结果表明,锰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0.04~0.19mg/g,平均0.13mg/g;铁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离,测定了各形态中锰、铁和铝的含量。结果表明,锰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0.04~0.19mg/g,平均0.13mg/g;铁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1~2.3μg/g,平均1.5mg/g;大部分站点的铝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含量为0.4~1.1mg/g,平均0.7mg/g。沉积物主要成分对金属赋存形态产生影响,CARB态、ERO态Mn、Fe和Al分别随沉积物中碳酸钙、水合铁锰氧化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态金属与水合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显著;有机物的含量的对OSM态金属的影响则不明显。非残渣态Fe和Al的含量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沉积物中ERO态Fe和Al受陆地径流输入和水体中清除作用的影响,导致近岸沉积物中有较多的活性Fe、Al;离岸距离增加则沉积物中活性Fe、Al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区 金属元素 化学形态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2 位作者 刘焱光 朱爱美 宋晓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氧化物组成较为稳定,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SiO2和Al2O3,两者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72%左右。常量元素氧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CaO,P2O5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Al2O3,K2O,MnO则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沉积物中;而MgO,Na2O,Fe2O3和TiO2基本不受沉积物类型影响。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TiO2,P2O5和MnO;第2组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组包括Na2O,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沉积和海洋化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沉积物 常量元素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9
16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雷坤 曲艳慧 范德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秋二季泥质区的大部分区域缺少悬浮体物源,涡旋中心向北退缩,致使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降低,并且主要影响泥质区的西北区域。春季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于夏、秋两季,但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悬浮体 沉积动力过程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物源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刘国卿 郭玲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2,共8页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槽次之,含量为211.7ng/g;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最低,含量介于117.1~211.7ng/g之间。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离物源的远近、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以及东海环流体系。东海泥质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成因,大气干湿沉降和河流输入是其进入泥质区的主要途径。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物源 表层沉积物 泥质区 东海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朱爱美 刘季花 +3 位作者 张辉 白亚之 崔菁菁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布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长江、瓯江中稀土元素含量接近。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及(La/Yb)N比值显示,轻稀土显著富集,存在显著的δEu异常。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稀土元素与上地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分馏,稀土元素存在显著的"四分性"。稀土元素与粒径、有机质、CaCO3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研究区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受上述3个因素的控制。元素比值及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研究区稀土元素主要源于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表层沉积物 内陆架泥质区 东海
下载PDF
创造东滩生态区绿色交通系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陆锡明 王祥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12期20-22,共3页
结合上海交通白皮书提出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东滩应发展与自然和谐的、清洁无污染的、安静无噪声的、安全快捷的、舒适宜人的人性化绿色交通系统,对外需建立汽车专用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两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快速通道,内部则形成... 结合上海交通白皮书提出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东滩应发展与自然和谐的、清洁无污染的、安静无噪声的、安全快捷的、舒适宜人的人性化绿色交通系统,对外需建立汽车专用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两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快速通道,内部则形成快速公共交通、人性化的步行系统、绿色环保的自行车交通相结合的综合交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目标 城镇体系 绿色交通 新城区 规划目标 景区 生态示范区 支撑 入口 生态型城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